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群人類學家的真實瞬間

一群人類學家的真實瞬間

------讀《北冥有魚》有感

吳金光

《北冥有魚》是一本寫人類學家田野故事的書, 記錄了生活在田野中的人類學家的喜怒哀樂, 特別是把他們人性的一面描寫的淋漓盡致, 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這本書在2016年的暢銷書裡排名第十, 第一次印刷了4000冊, 很快售罄, 第二次再印刷了4000冊, 又再次售謦。

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受歡迎, 尤其是受年輕人的歡迎, 是因為, 它不裝, 也不拿腔拿調, 而是把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了讀者, 使讀者真正明白了什麼是人類學家做的田野, 以及什麼是人類學家。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每個部分都很精彩。

第一部分是相處之道, 共有32個小故事, 個個精彩極了, 我就舉其中的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了。

廣西民族大學的徐傑舜寫他52年前在侗寨做田野體驗的故事, 有兩件事最難忘, 其中一個就是上廁所。 他寫到:“要上廁所, 就必須走過一塊用木板搭的獨木橋。 木版較薄, 人走在上面一晃一晃, 讓人膽戰心驚的。 好不容易走過了獨木橋, 進了頭頂藍天、四面通風的廁所, 又好不容易解出來, 大便撲通、撲通地掉入魚塘, 又濺起了無數水花, 一件很私密的事, 一下子搞得動靜大大的, 好不叫人鬱悶啊!但久了, 也就習慣了。 ”

這看來都是小事, 但作為人類學家一定要過這樣的生活關, 正如羅紅光教授在本書的序言裡寫到:“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說,

與田野工作過程中結識當地人一樣, 人類學家也同樣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也正因為如此, 在田野中人類學者起碼要過四關, 即語言關、生理關、生活方式關和價值關。 。 。 。 。 。 ”老實講我們城裡人有好多人不習慣農村生活, 其中最主要的是“上廁所”的問題。 我在陝北下鄉的時候, 下地勞動休息時, 男女社員上廁所很不相同, 男的往遠處走幾步, 一轉身就開始了;女的社員則到山溝溝裡去解手, 而我們城裡娃怎麼也不習慣廣闊天地下轉身就解, 也紛紛鑽到山溝溝裡解手。 問題來了, 我們男學生經常會和女社員來個“不期而遇”那個尷尬勁就別提了。 後來, 我們也學著老農轉身就解,
算是過了解手關。

第二部分是文化邏輯, 第三部分是行走與責任, 其中中央民族大學馬禎的《褲子與裙子》寫了在傣族村寨如何適應“當眾”換衣服的經歷;重慶大學人類學中心的彭文斌的《五臺山朝山記-----田野窘途》寫了他在張亞輝的引導下如何逃票的過程。 都很令人啼笑皆非, 又耐人尋味。

我個人感覺印象最深的是第四部分:素描與速寫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吳喬寫的《雪域蒼茫塔吉克》。 在我的印象中我國的塔吉克族是唯一的白種人, 姑娘都很漂亮, 小夥也很帥氣, 他們最佩服的是天上的雄鷹, 但是如果從人類學家的角度看, 你還能看到另外的一面, 正如吳喬在他的故事裡寫到:“作為中國唯一的原住高加素人種,

塔吉克人有著像其他白人一樣濃重的毛髮和體味, 而他們幾乎從不洗澡的生活習慣使得氣味更加強烈。 任何一個處在塔族同伴下風處的外來人, 都會深受這種民族風味的薰陶。 而到了真正就寢的時候, 牧場一夜, 又讓我對氣味有了新的認識。 三條塔族大漢與我同擠在一個只有乒乓球桌大小的屋子裡睡。 等到他們一脫鞋就寢, 立刻, 其他所有氣味, 所有那些紛繁複雜、自我表現欲強的氣味, 都風捲殘雲一般讓位給唯一更加霸氣十足的氣味:腳丫臭。 塔吉克人爬山愛穿解放鞋。 這種在內地已不多見的老式膠鞋輕便放滑, 但是密不透氣。 也許因為高寒的緣故, 塔吉克人還酷愛穿厚襪子, 但沒有洗襪子的習慣。
他們腳上的襪子通常磨得前露趾後露跟, 被腳汗浸透後, 不辯顏色, 像一團爛泥似的附在腳上。 此外, 據我觀察, 他們涉水過河時也決不脫鞋襪。 ”

這應該是非常生活的一筆, 也只有人類學家才能夠體驗並寫出這樣的經歷。

我個人建議, 現在的幹部應該像人類學家做田野調查一樣地走進人民的生活。 同吃、同住、同勞動。 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我們的人民是怎樣生活的, 他們還有什麼樣的需求等等。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告訴大眾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怎樣才能走進真正的生活。 要和普通的勞苦大眾打成一片, 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2017-3-2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