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福州女兒”冰心:愛燃橘燈 閩都文脈滋潤最初的“文心”

【人物名片】

冰心, 七個月後我就離開了故鄉——福建福州。 但福州在我的心裡, 永遠是我的故鄉, 因為它是我的父母之鄉。 我從父母親口裡聽到的極其瑣碎而又極其親切動人的故事, 都是以福州為背景的。 ”

由曾祖父發端, 她把自己的根與一個叫“橫嶺鄉”的地方緊緊盤繞在一起, 從此福州成了冰心逾百年人生中抹不掉的鄉愁。

故事得從1900年講起。 那年, 清朝廷搖搖欲墜, 義和團運動四起, 八國聯軍進軍北京;但也是在那一年, 一個從長樂橫嶺鄉搬到福州市區謀生的農家子弟——謝鑾恩家裡, 添了一個孫女。 教書先生謝鑾恩怎麼也沒想到,

自己的名字百年後還時常有人提起, 而且竟然都是因為這個孫女。 他的這個孫女名叫謝婉瑩——筆名“冰心”。

冰心出生在福州城內的隆普營, 緊靠烏山。 這所房子是他祖父謝鑾恩租來的, 住著家族大家庭。 她祖父是個教書匠, 在城內的道南祠授徒為業, 是謝家第一個讀書識字之人。 關於這個院子, 冰心還記得, 院內有一個池子, 彼時福州常發大水, 水大的時候, “池子裡的金魚都遊到我們的屋裡來。 ”

關於家世冰心還記得, 在她十一歲那年, 從山東煙臺回到福州時, 在祖父書架上, 看到薄薄的一本套紅印的家譜。 上面似乎提到她們謝家是從江西遷來的, 是晉朝謝安後裔。

有個細節冰心記得很清楚。 在一個清靜的冬夜,

冰心和祖父獨對的時候, 祖父忽然摸著她的頭說:“你是我們謝家第一個正式上學讀書的女孩子, 你一定要好好地讀呵。 ”說到這裡, 祖父就源源本本地講起了謝家貧寒的家世。

冰心的曾祖父以達公, 是福建長樂縣橫嶺鄉的一個貧農, 因為天災, 逃到了福州城裡學做裁縫。 彼時的許多華人都是因為祖國的天災人禍所迫, 飄洋過海, 靠著不用資本的三把刀——剪刀(成衣業)、廚刀(飯館業)、剃刀(理髮業)起家。 不過冰心的曾祖父還沒有逃得那麼遠!

那時做裁縫的是一年三節, 即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才可以到人家去要帳。 這一年的春節, 曾祖父到人家要錢的時候, 因為不識字, 被人賴了帳。 他兩手空空、垂頭喪氣地回到家,

等米下鍋的曾祖母聽到這不幸消息, 沉默一會, 就含淚走了出去, 半天沒進來。 曾祖父出去看時, 曾祖母已在牆角樹上自縊了!曾祖父連忙把人救下來, 兩人抱頭大哭。 “這一對年輕農民, 在寒風中跪下對天立誓:將來如蒙天賜一個兒子, 拼死拼活, 也要讓他讀書識字, 好替父親記帳、要帳。 ”

冰心在福州不過前後呆了兩年多, 更毋說長樂橫嶺鄉了。 她還記得在1911年到1912之間在福州時, 橫嶺有幾位父老來邀父親回去。 而鄉親來的目的竟然是“橫嶺鄉小, 總是受人欺侮, 如今族裡出了一個軍官, 應該帶幾個兵勇回去誇耀誇耀。 ”

祖父講述的故事以及自己童年所見, 給冰心童年印象極深、感觸極大。 不知是否正是因為親人曾經所蒙受的苦難、老家的積貧積弱,

讓她自小免埋下了同情心, 在心中以曾祖父曾祖母為榜樣在心中站起了一個名叫“樂觀豁達、自強不息”的大樹。

祖父民族思潮的“澆灌”

“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樹, ……我們就都是枝上的密葉”

而冰心這顆叫“樂觀豁達、自強不息”的大樹,

在彼時已是教書先生並且已受民族思潮影響的祖父的“澆灌”下, 越發枝繁葉茂。

“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樹, 他的第二代就是樹枝, 我們就都是枝上的密葉……我很愛我的祖父, 他也特別的愛我。 ”這是冰心在《我的故鄉》裡的兩句話。

冰心的曾祖母卻一連生了四個女兒, 直到第五胎才來一個男的, 還是難產。 這個難得出生的男孩, 就是祖父謝鑾恩。 冰心回憶道, 她和祖父真正熟悉起來, 還是在她十一歲那年, 回到故鄉福州起差不多整天在祖父身邊轉悠。

和祖父在一起, 常有許多趣事。 “祖父對待孫女們一般比孫子們寬厚, 我們犯了錯誤, 他常常‘視而不見’地讓它過去。 ”冰心回憶道, 她記得和三姐常給祖父“裝煙”, 兩個小孩都覺得從祖父嘴裡噴出來的水煙, 非常好聞。在一次祖父去南台訪友,她和三姐便趁機從容地拿起水煙袋、吹起紙煤,輪流吸起煙來,正嗆得咳嗽時,忽然祖父又從後房進來了,嚇得冰心趕緊放下水煙袋,拿起祖父衣衫亂抖亂拂,欲抖去屋裡煙霧。祖父沒說話也沒笑,拿起書桌上的眼鏡盒子,又走了出去。“我們的心怦怦地跳著,對面苦笑了半天,把祖父的衣衫疊好,把後房門帶上出來。”

但跟祖父一起,又何止這些趣事。祖父還教給了她許多人生路上寶貴的東西。祖父講述的故事讓她看到了底層人民的疾苦和不易,她悟出要常懷同情心、不要“忘本”“輕農”,最重要的是,還給了她最初的文化薰陶並在無形在鼓勵她多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祖父曾親口跟她講過一個故事:曾祖父的四個女兒,她的祖姑母們,僅僅因為她們是女孩子,就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沒人知道她祖父把這個故事講給年幼冰心聽的本意,但是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多多少少影響了冰心,為其內心埋下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女性也可以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種子,最終促成她在學業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留學歸國精英、成為一代文學大師,也未可知。

祖父是冰心文學路上的引路人。西院客室樓上祖父寫的“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幅楹聯對冰心記憶深遠。同時,祖父書房內的小說,給了冰心最早的文學啟蒙。

一九一一年她回到福州時,她家地址已變成“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房子很大,彼時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成了冰心的樂園。

“我一得空就鑽進去翻書看。我所看過的書,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的筆記小說《子不語》,還有我祖父老友林紓老先生翻譯的線裝的法國名著《茶花女遺事》。這是我以後竭力搜求“林譯小說”的開始,也可以說是我追求閱讀西方文學作品的開始。”

父親勇赴國難的擔當

“從福州出來參加甲午海戰的男子都是英雄。”

在冰心文章中,關於父親的筆墨寥寥,但這不意味著父親在她心中地位減損。恰恰相反,從福州馬尾船政學堂畢業、愛國海軍軍官的父親,在她心中是如山峰一般的存在。父親等父輩在國家積貧積難時的挺身而出,海上航行歲月帶來的大海無邊無際的現象和水兵的剛毅,在甲午戰敗後的狼狽、無奈與堅忍等都給年幼的冰心造成了巨大影響。

在冰心對其父——謝葆璋的零碎回憶文中,還原出了那個時代福州男人面對國難的犧牲和當擔。

“我曾多次提到,他是在‘威遠’艦上,參加了中日甲午海戰。但是許多朋友和讀者都來信告訴我,說是他們讀了近代史,‘威遠’ 艦並沒有參加過海戰。那時‘威’字排行的戰艦很多,一定是我聽錯了,我後悔當時我沒有問到那艘戰艦艦長的名字,否則也可以對得出來。但是父親的確在某一艘以‘威’字命名的兵艦上參加過甲午海戰,有詩為證!”這是冰心文章節選,關於父親是否參加過甲午海戰,冰心非常在乎,因為在她心中以父親為代表、從福州出來參加甲午海戰的男子都是英雄。

“××××××

×××××××

東溝決戰甘前敵

威海逃生豈惜身

人到窮時方見節

歲當寒後始回春

而今樂得英才育

坐護皋比士氣伸”

這是冰心晚年回憶起的、1914—1915年間她在北京中剪子巷家裡客廳牆上看到的父親摯友張心如賀父親五十壽辰的七律之一。從該詩可見,其父所在的那艘兵艦是在大東溝“決戰”的,而其父是在威海衛泅水“逃生”的。

謝葆璋(1866年1月20日--1940年7月),號鏡如,福州長樂人,家裡排行老三。曾任北洋水師槍炮官,煙臺海軍學校創校為校長,後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海軍司令部二等參謀官。

17歲那年,時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的嚴複回閩招生,看到謝葆璋覺得是當水兵好料。幾道簡單考題後,謝葆璋通過測試便跟嚴複去天津學習駕駛。

十年後(1884年),謝葆璋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派登“威遠”艦實習。實習期滿,進入北洋艦隊服役。由於實習期間,謝葆璋赴德國接收過“來遠艦”,他也因此被清廷獎賞在“來遠艦”任職。後來甲午海戰爆發,謝葆璋作為副駕駛在“來遠艦”參加了海戰。黃海之戰打的很慘,“來遠”號受了兩百多處重創,謝葆璋在艦艇組織水兵撲滅大火,最後冒著煙開回到港口。但後來還是在劉公島海域被日軍魚雷偷襲沉沒。冰心父親水性很好,船沉那一刻跳海並遊上了岸。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所有水兵都遣散回家,謝葆璋因此回到福州。

父親跟冰心講過的甲午海戰事情,冰心印象極深。人們在整理冰心遺物時在她一本書內發現了一個信封,在這廢舊信封的背面冰心描述了甲午海戰的情景。冰心開了這麼一個頭,後面就再也沒寫下去,因為一動筆就哭,哭得不能自已:

“提起中日甲午戰爭(1894),我的心頭就熱血潮湧。因為我父謝葆璋先生對我憤激地XXXXXXX,他以XX軍艦的槍炮二副的身體(份)參加了那次戰爭。他說,那時日本艦隊掛著英國旗從遠處駛來,到了跟前才掛上日本國旗,讓我們長炮毫無準備之下,倉促應戰。在他身邊的同事(我母親的侄子楊建X)被炮彈打破腹部倒下了,腸子都沾在煙筒上。停戰後,父親才從炮筒上把烤幹的肝腸撕下來塞到他的胸腔裡。後來,這艦XX被擊沉了,我父親從大東溝戰場泅水到劉公島上岸,轉回至福州。甲午海戰爆發,因為海裡……”

冰心父親對冰心的影響,還在於民主思想,並深深影響了冰心。一是裹腳,當時冰心的伯叔們都覺得謝婉瑩應該開始裹腳了,不裹腳哪裡像個女孩子?她的父親就說:“她不能裹腳,她怕疼。我是把她當兒子養的。”二是讀書,祖父是謝家第一個讀書人,而冰心則是謝家第一個讀書的女孩子。三是婚姻,完全由冰心自主,冰心父親說:“我女兒的婚姻應該由她做主。”

“母愛”的“火炬”:

“有現代的頭腦,穩靜公平地接受現代的一切。”

“母親,好久以來

就想為你寫一首詩

但寫了好多次

還是沒有寫好

母親,為你寫的這首詩

我不知道該怎樣開頭

不知道該怎樣結尾

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

就像兒時面對你嚴厲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該勇敢接受

還是該選擇逃避

母親,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決定還是要為你寫一首詩

哪怕寫得不好

哪怕遠在老家的你

永遠也讀不到……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這是冰心致母親的一首詩。她對母親的愛,雖然寥寥幾字,卻躍然詩裡。

母親不但給予了冰心生命,更是給了冰心靈魂中最重要的元素——母愛。“母愛”是冰心作品的一個基本主題,在冰心筆下,母親是春光,她的膝上和懷裡,是孩子避風的港灣。她認為,母愛是心靈的故鄉,生命的綠洲。

冰心母親名叫楊福慈,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楊福慈婚姻是在她9歲時由冰心的祖父和外祖父作詩談文時說定的。楊福慈14歲時由於父母相繼去世便跟著她的叔父過活,19歲嫁到謝家。

冰心母親的形象在其《關於女人》一書(1943年天地圖書出版社出版)中的《我的母親》 中,得到了立體呈現。這篇作品雖然敘述者是虛擬的,但內容則基本屬實。這篇作品讓許多讀者明白,冰心母親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 ,善於相夫教子,跟子女之間建立了一種亦母亦友的關係,而且“有現代的頭腦,穩靜公平地接受現代的一切” 。

文中有一個生動感人的細節:大約是1908年一個大雪夜裡,冰心“幫著母親把幾十本《天討》一卷一卷的裝在肉鬆筒裡,又用紅紙條將筒口封了起來,寄了出去。 ”原來當時正值反清民主革命高潮,冰心的幾位舅舅都是同盟會的會員,她母親就是這樣秘密協助他們從事革命活動的。

新中國成立後,冰心又寫了兩篇關於母親的文章:一篇是1979年發表于《福建文藝》四五期合刊的《我的故鄉》 ,另一篇是1988年3月8日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上的《我的母親》 。

在《我的故鄉》中,冰心還原出了一個早已掙脫封建“節烈觀”的樊籬而具有鮮明反帝愛國主義色彩的偉大福州女人形象。甲午海戰爆發後,因為海軍裡福州人很多,陣亡的也不少,彼時冰心祖父住的那條街上,常常是今天這家糊上白紙的門聯、明天那家又糊上了白紙門聯。冰心母親擔心這幅白紙門聯會貼到自己門上,便悄悄買了鴉片煙膏藏在身上,如果得到丈夫陣亡消息,她就立即吞食鴉片自盡。

1988年發表的《我的母親》 ,又增補了關於她母親的一些“微末細小之事”, 而這些描寫,讓人看到了冰心母親人格的高度。比如,袁世凱竊國稱帝時,曾將黎元洪軟禁於中南海的瀛台。由於黎元洪與冰心之父是北洋水師學堂的同窗,所以冰心之母常提醒他父親去探望這位身處逆境的“副總統” ,而不是如一般世俗之人那樣疏遠落難者,甚至落井下石。

正是由於自小母親所表現出來的種種高尚品德,讓冰心耳濡目染,因此在《繁星》 《春水》 《寄小讀者》 《南歸》《再寄小讀者》中,我們得以看到冰心對母親猶如聖母般崇敬,都能聽到她對“母愛”的深情謳歌。最終形成她的“愛的哲學”。

這個時代還需要冰心的作品嗎?作為專門研究冰心和弘揚冰心愛心精神的專業機構——冰心文學館,該館館長王炳根的一句話給出了清晰答案:我們民族在20世紀出的名作家如魯迅、矛盾、巴金、老舍等作品中由於民族和階級矛盾處於緊張狀態,人物常以受害者、鬥爭者、反抗者、出走者、離家者、叛逆者等形象出現,但呼喚用母愛、童心、大自然連接起“愛的哲學”的作家,唯冰心一人。

冰心是“愛的哲學”的締造者,自她從母親手中接過“母愛”的“火炬”後,這一火種被她用文字的管道四處播撒、生根發芽。伴隨著她的作品的持續影響,伴隨著越來越多人研究冰心,相信冰心愛的“小橘燈”會有更多人接力,溫暖更多人前行。

【各方評說】

巴金(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曾在一次冰心書畫和作品展上題字寫下他對冰心的感受: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盞明燈,照亮著我前進的道路。她比我更樂觀。燈亮著,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燈亮著,我不會感到孤獨。

張天翼(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中顯示了作者的女性,使你咀嚼到溫柔、細膩、暖和、平淡、愛。

沈從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女士所寫的愛,乃離去情欲的愛,一種母性的憐憫,一種兒童的純潔,在作者作品中,是一個道德的基本,一個和平的欲求。

張鍥(中國作家協會原名譽副主席,原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曾評價到:凡是有泉水的地方,凡是有炊煙的地方,凡是有機器轟鳴的地方,凡是有車船行駛的地方,就有人知道冰心的名字,就有人讀過冰心的著作,就有人瞭解冰心的事蹟。冰心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但首先屬於福建,屬於福州。

王蒙(當代著名作家)在《把善良、愛心、向上的種子灑到心裡》於2005年5月20日刊登于《文匯讀者週報》,曾有這麼一段話: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三本書曾經特別地打動過我,一本是義大利的作者寫的《愛的教育》,其中最動人的是《六千里尋母》。一本是《木偶奇遇記》,比諾曹的命運使我牽腸掛肚。再就是北新書局出版的《冰心全集》了。這一類的書我長大以後並沒有看過許多,但是它們畢竟把善良、愛心、向上的種子灑到了我的心裡。

王炳根(冰心研究會會長,冰心文學館館長,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評價道:冰心的一生,充滿著愛心精神。她的這種精神,對中國的讀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的民族在20世紀,出了很多的作家,在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等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包括我們接觸的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中,由於民族和階級的矛盾處於緊張的狀態,受害者、鬥爭者、反抗者、出走者、離家者、叛逆者等人物形象比較豐富。但呼喚著用母愛、童心、大自然連接起“愛的哲學”的作家,唯此一人——謝冰心。

劉再複(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評價道:兩個人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一個是魯迅,另一個是冰心。如果說魯迅是我的精神之父的話,那麼冰心是我的精神之母。是冰心教給我愛,讓我懂得愛大海、愛星星、愛花、愛草、愛動物、愛小生靈,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舒乙(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任何一位讀過她(冰心)文章的人,哪怕唯讀過幾篇;任何一位和她談過話的人,哪怕只談過幾分鐘,都會被她的心深深感動。

【代表作品】

1923年詩集《繁星•春水》;1943年散文集《關於女人》;1958年通信集《再寄小讀者》;1960年小說、散文、詩歌合集《小橘燈》;1978年小說、散文集《寄小讀者》;1981年通信集《三寄小讀者》。

她的譯作有:1929年印度泰戈爾詩歌《飛鳥集》;1931-09美籍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散文詩集《先知》;1955-01童話集印度穆•拉•安納德《印度童話集》;1955 年詩集印度泰戈爾《吉檀迦利》;1955年故事集 印度穆•拉•安納德《印度民間故事》;1958年詩集 印度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合譯);1959年《泰戈爾劇作集》(4);1965年詩集尼泊爾馬亨德《馬亨德拉詩抄》(合譯);1981年詩集馬爾他安東•布蒂吉格《燃燈者》。

因翻譯紀伯倫的《先知》《沙與沫》等作品,1995年經黎巴嫩共和國總統簽署授予國家級雪松勳章。

非常好聞。在一次祖父去南台訪友,她和三姐便趁機從容地拿起水煙袋、吹起紙煤,輪流吸起煙來,正嗆得咳嗽時,忽然祖父又從後房進來了,嚇得冰心趕緊放下水煙袋,拿起祖父衣衫亂抖亂拂,欲抖去屋裡煙霧。祖父沒說話也沒笑,拿起書桌上的眼鏡盒子,又走了出去。“我們的心怦怦地跳著,對面苦笑了半天,把祖父的衣衫疊好,把後房門帶上出來。”

但跟祖父一起,又何止這些趣事。祖父還教給了她許多人生路上寶貴的東西。祖父講述的故事讓她看到了底層人民的疾苦和不易,她悟出要常懷同情心、不要“忘本”“輕農”,最重要的是,還給了她最初的文化薰陶並在無形在鼓勵她多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祖父曾親口跟她講過一個故事:曾祖父的四個女兒,她的祖姑母們,僅僅因為她們是女孩子,就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沒人知道她祖父把這個故事講給年幼冰心聽的本意,但是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多多少少影響了冰心,為其內心埋下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女性也可以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種子,最終促成她在學業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留學歸國精英、成為一代文學大師,也未可知。

祖父是冰心文學路上的引路人。西院客室樓上祖父寫的“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幅楹聯對冰心記憶深遠。同時,祖父書房內的小說,給了冰心最早的文學啟蒙。

一九一一年她回到福州時,她家地址已變成“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房子很大,彼時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成了冰心的樂園。

“我一得空就鑽進去翻書看。我所看過的書,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的筆記小說《子不語》,還有我祖父老友林紓老先生翻譯的線裝的法國名著《茶花女遺事》。這是我以後竭力搜求“林譯小說”的開始,也可以說是我追求閱讀西方文學作品的開始。”

父親勇赴國難的擔當

“從福州出來參加甲午海戰的男子都是英雄。”

在冰心文章中,關於父親的筆墨寥寥,但這不意味著父親在她心中地位減損。恰恰相反,從福州馬尾船政學堂畢業、愛國海軍軍官的父親,在她心中是如山峰一般的存在。父親等父輩在國家積貧積難時的挺身而出,海上航行歲月帶來的大海無邊無際的現象和水兵的剛毅,在甲午戰敗後的狼狽、無奈與堅忍等都給年幼的冰心造成了巨大影響。

在冰心對其父——謝葆璋的零碎回憶文中,還原出了那個時代福州男人面對國難的犧牲和當擔。

“我曾多次提到,他是在‘威遠’艦上,參加了中日甲午海戰。但是許多朋友和讀者都來信告訴我,說是他們讀了近代史,‘威遠’ 艦並沒有參加過海戰。那時‘威’字排行的戰艦很多,一定是我聽錯了,我後悔當時我沒有問到那艘戰艦艦長的名字,否則也可以對得出來。但是父親的確在某一艘以‘威’字命名的兵艦上參加過甲午海戰,有詩為證!”這是冰心文章節選,關於父親是否參加過甲午海戰,冰心非常在乎,因為在她心中以父親為代表、從福州出來參加甲午海戰的男子都是英雄。

“××××××

×××××××

東溝決戰甘前敵

威海逃生豈惜身

人到窮時方見節

歲當寒後始回春

而今樂得英才育

坐護皋比士氣伸”

這是冰心晚年回憶起的、1914—1915年間她在北京中剪子巷家裡客廳牆上看到的父親摯友張心如賀父親五十壽辰的七律之一。從該詩可見,其父所在的那艘兵艦是在大東溝“決戰”的,而其父是在威海衛泅水“逃生”的。

謝葆璋(1866年1月20日--1940年7月),號鏡如,福州長樂人,家裡排行老三。曾任北洋水師槍炮官,煙臺海軍學校創校為校長,後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海軍司令部二等參謀官。

17歲那年,時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的嚴複回閩招生,看到謝葆璋覺得是當水兵好料。幾道簡單考題後,謝葆璋通過測試便跟嚴複去天津學習駕駛。

十年後(1884年),謝葆璋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派登“威遠”艦實習。實習期滿,進入北洋艦隊服役。由於實習期間,謝葆璋赴德國接收過“來遠艦”,他也因此被清廷獎賞在“來遠艦”任職。後來甲午海戰爆發,謝葆璋作為副駕駛在“來遠艦”參加了海戰。黃海之戰打的很慘,“來遠”號受了兩百多處重創,謝葆璋在艦艇組織水兵撲滅大火,最後冒著煙開回到港口。但後來還是在劉公島海域被日軍魚雷偷襲沉沒。冰心父親水性很好,船沉那一刻跳海並遊上了岸。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所有水兵都遣散回家,謝葆璋因此回到福州。

父親跟冰心講過的甲午海戰事情,冰心印象極深。人們在整理冰心遺物時在她一本書內發現了一個信封,在這廢舊信封的背面冰心描述了甲午海戰的情景。冰心開了這麼一個頭,後面就再也沒寫下去,因為一動筆就哭,哭得不能自已:

“提起中日甲午戰爭(1894),我的心頭就熱血潮湧。因為我父謝葆璋先生對我憤激地XXXXXXX,他以XX軍艦的槍炮二副的身體(份)參加了那次戰爭。他說,那時日本艦隊掛著英國旗從遠處駛來,到了跟前才掛上日本國旗,讓我們長炮毫無準備之下,倉促應戰。在他身邊的同事(我母親的侄子楊建X)被炮彈打破腹部倒下了,腸子都沾在煙筒上。停戰後,父親才從炮筒上把烤幹的肝腸撕下來塞到他的胸腔裡。後來,這艦XX被擊沉了,我父親從大東溝戰場泅水到劉公島上岸,轉回至福州。甲午海戰爆發,因為海裡……”

冰心父親對冰心的影響,還在於民主思想,並深深影響了冰心。一是裹腳,當時冰心的伯叔們都覺得謝婉瑩應該開始裹腳了,不裹腳哪裡像個女孩子?她的父親就說:“她不能裹腳,她怕疼。我是把她當兒子養的。”二是讀書,祖父是謝家第一個讀書人,而冰心則是謝家第一個讀書的女孩子。三是婚姻,完全由冰心自主,冰心父親說:“我女兒的婚姻應該由她做主。”

“母愛”的“火炬”:

“有現代的頭腦,穩靜公平地接受現代的一切。”

“母親,好久以來

就想為你寫一首詩

但寫了好多次

還是沒有寫好

母親,為你寫的這首詩

我不知道該怎樣開頭

不知道該怎樣結尾

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

就像兒時面對你嚴厲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該勇敢接受

還是該選擇逃避

母親,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決定還是要為你寫一首詩

哪怕寫得不好

哪怕遠在老家的你

永遠也讀不到……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這是冰心致母親的一首詩。她對母親的愛,雖然寥寥幾字,卻躍然詩裡。

母親不但給予了冰心生命,更是給了冰心靈魂中最重要的元素——母愛。“母愛”是冰心作品的一個基本主題,在冰心筆下,母親是春光,她的膝上和懷裡,是孩子避風的港灣。她認為,母愛是心靈的故鄉,生命的綠洲。

冰心母親名叫楊福慈,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楊福慈婚姻是在她9歲時由冰心的祖父和外祖父作詩談文時說定的。楊福慈14歲時由於父母相繼去世便跟著她的叔父過活,19歲嫁到謝家。

冰心母親的形象在其《關於女人》一書(1943年天地圖書出版社出版)中的《我的母親》 中,得到了立體呈現。這篇作品雖然敘述者是虛擬的,但內容則基本屬實。這篇作品讓許多讀者明白,冰心母親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 ,善於相夫教子,跟子女之間建立了一種亦母亦友的關係,而且“有現代的頭腦,穩靜公平地接受現代的一切” 。

文中有一個生動感人的細節:大約是1908年一個大雪夜裡,冰心“幫著母親把幾十本《天討》一卷一卷的裝在肉鬆筒裡,又用紅紙條將筒口封了起來,寄了出去。 ”原來當時正值反清民主革命高潮,冰心的幾位舅舅都是同盟會的會員,她母親就是這樣秘密協助他們從事革命活動的。

新中國成立後,冰心又寫了兩篇關於母親的文章:一篇是1979年發表于《福建文藝》四五期合刊的《我的故鄉》 ,另一篇是1988年3月8日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上的《我的母親》 。

在《我的故鄉》中,冰心還原出了一個早已掙脫封建“節烈觀”的樊籬而具有鮮明反帝愛國主義色彩的偉大福州女人形象。甲午海戰爆發後,因為海軍裡福州人很多,陣亡的也不少,彼時冰心祖父住的那條街上,常常是今天這家糊上白紙的門聯、明天那家又糊上了白紙門聯。冰心母親擔心這幅白紙門聯會貼到自己門上,便悄悄買了鴉片煙膏藏在身上,如果得到丈夫陣亡消息,她就立即吞食鴉片自盡。

1988年發表的《我的母親》 ,又增補了關於她母親的一些“微末細小之事”, 而這些描寫,讓人看到了冰心母親人格的高度。比如,袁世凱竊國稱帝時,曾將黎元洪軟禁於中南海的瀛台。由於黎元洪與冰心之父是北洋水師學堂的同窗,所以冰心之母常提醒他父親去探望這位身處逆境的“副總統” ,而不是如一般世俗之人那樣疏遠落難者,甚至落井下石。

正是由於自小母親所表現出來的種種高尚品德,讓冰心耳濡目染,因此在《繁星》 《春水》 《寄小讀者》 《南歸》《再寄小讀者》中,我們得以看到冰心對母親猶如聖母般崇敬,都能聽到她對“母愛”的深情謳歌。最終形成她的“愛的哲學”。

這個時代還需要冰心的作品嗎?作為專門研究冰心和弘揚冰心愛心精神的專業機構——冰心文學館,該館館長王炳根的一句話給出了清晰答案:我們民族在20世紀出的名作家如魯迅、矛盾、巴金、老舍等作品中由於民族和階級矛盾處於緊張狀態,人物常以受害者、鬥爭者、反抗者、出走者、離家者、叛逆者等形象出現,但呼喚用母愛、童心、大自然連接起“愛的哲學”的作家,唯冰心一人。

冰心是“愛的哲學”的締造者,自她從母親手中接過“母愛”的“火炬”後,這一火種被她用文字的管道四處播撒、生根發芽。伴隨著她的作品的持續影響,伴隨著越來越多人研究冰心,相信冰心愛的“小橘燈”會有更多人接力,溫暖更多人前行。

【各方評說】

巴金(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曾在一次冰心書畫和作品展上題字寫下他對冰心的感受: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盞明燈,照亮著我前進的道路。她比我更樂觀。燈亮著,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燈亮著,我不會感到孤獨。

張天翼(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中顯示了作者的女性,使你咀嚼到溫柔、細膩、暖和、平淡、愛。

沈從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女士所寫的愛,乃離去情欲的愛,一種母性的憐憫,一種兒童的純潔,在作者作品中,是一個道德的基本,一個和平的欲求。

張鍥(中國作家協會原名譽副主席,原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曾評價到:凡是有泉水的地方,凡是有炊煙的地方,凡是有機器轟鳴的地方,凡是有車船行駛的地方,就有人知道冰心的名字,就有人讀過冰心的著作,就有人瞭解冰心的事蹟。冰心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但首先屬於福建,屬於福州。

王蒙(當代著名作家)在《把善良、愛心、向上的種子灑到心裡》於2005年5月20日刊登于《文匯讀者週報》,曾有這麼一段話: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三本書曾經特別地打動過我,一本是義大利的作者寫的《愛的教育》,其中最動人的是《六千里尋母》。一本是《木偶奇遇記》,比諾曹的命運使我牽腸掛肚。再就是北新書局出版的《冰心全集》了。這一類的書我長大以後並沒有看過許多,但是它們畢竟把善良、愛心、向上的種子灑到了我的心裡。

王炳根(冰心研究會會長,冰心文學館館長,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評價道:冰心的一生,充滿著愛心精神。她的這種精神,對中國的讀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的民族在20世紀,出了很多的作家,在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等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包括我們接觸的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中,由於民族和階級的矛盾處於緊張的狀態,受害者、鬥爭者、反抗者、出走者、離家者、叛逆者等人物形象比較豐富。但呼喚著用母愛、童心、大自然連接起“愛的哲學”的作家,唯此一人——謝冰心。

劉再複(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評價道:兩個人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一個是魯迅,另一個是冰心。如果說魯迅是我的精神之父的話,那麼冰心是我的精神之母。是冰心教給我愛,讓我懂得愛大海、愛星星、愛花、愛草、愛動物、愛小生靈,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舒乙(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任何一位讀過她(冰心)文章的人,哪怕唯讀過幾篇;任何一位和她談過話的人,哪怕只談過幾分鐘,都會被她的心深深感動。

【代表作品】

1923年詩集《繁星•春水》;1943年散文集《關於女人》;1958年通信集《再寄小讀者》;1960年小說、散文、詩歌合集《小橘燈》;1978年小說、散文集《寄小讀者》;1981年通信集《三寄小讀者》。

她的譯作有:1929年印度泰戈爾詩歌《飛鳥集》;1931-09美籍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散文詩集《先知》;1955-01童話集印度穆•拉•安納德《印度童話集》;1955 年詩集印度泰戈爾《吉檀迦利》;1955年故事集 印度穆•拉•安納德《印度民間故事》;1958年詩集 印度泰戈爾《泰戈爾詩選》(合譯);1959年《泰戈爾劇作集》(4);1965年詩集尼泊爾馬亨德《馬亨德拉詩抄》(合譯);1981年詩集馬爾他安東•布蒂吉格《燃燈者》。

因翻譯紀伯倫的《先知》《沙與沫》等作品,1995年經黎巴嫩共和國總統簽署授予國家級雪松勳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