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脂硯齋最喜歡《石頭記》書名,這個書名內涵最深刻

(作者:至真齋主)

《紅樓夢》一書有好幾個書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 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

看見一塊大石上刻著字, 記錄這塊大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通靈玉, 隨赤瑕宮神瑛侍者下世, 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空空道人與“石兄”(也就是這塊大石)一番對話後, 把“石兄”親身經歷的故事從頭至尾抄錄下來, 問世傳奇。 空空道人看了這部書後易名為“情僧”, 把《石頭記》改為《情僧錄》。 後來“吳玉峰”把書名改為《紅樓夢》。 “孔梅溪”又把書名改為《風月寶鑒》。 從《石頭記》書名的幾番更改來看, 空空道人、吳玉峰、孔梅溪都或多或少地對該書進行了增刪, 如果只是朋友之間借閱, 未對書的內容進行改動, 單單改動書名幹嘛呢?最後, 一個化名“曹雪芹”的“於悼紅軒中, 披閱十載, 增刪五次, 纂成目錄, 分出章回, 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從第一回“楔子”來看, 除原創者“石兄”外, 增刪者“曹雪芹”對該書的貢獻最大, 且未增刪完就去世了。 有批語為證:“書未成, 芹為淚盡而逝。 余常哭芹, 淚亦待盡。 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 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 是書何幸, 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 甲申八月淚筆。 ”“楔子”結尾說:“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 仍用《石頭記》。 ”甲戌本的書名全稱《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這說明在這幾個書名中, 脂硯齋最喜歡《石頭記》書名。 我們從該書的主旨立意來看, 書名用“石頭記”內涵也最豐富、最深刻。

一、作者自譬石頭, 記錄親身經歷之事, 同時透露作者資訊

甲戌本“凡例”說:“又曰《石頭記》, 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 ”“又如道人親眼見石上大書一篇故事, 則系石頭所記之往來, 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 ”這裡明確告訴我們, 所謂“石頭記”就是作者假託石頭記錄書中發生的故事。 再根據“凡例”和“楔子”交代的寫作手法, 書中表面故事是作者敷衍的“假語村言”, “只取其事體情理”,

不“拘拘於朝代年紀”, 其表面故事可以“悅世之目, 破人愁悶。 ”作者自雲:“因曾曆過一番夢幻之後, 故將真事隱去, 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在這裡作者又明確告訴我們將親身經歷的真事隱去了, 隱去的真事必然有干涉朝政的史實, 否則就沒必要將真事隱去。 這是在提醒我們解讀此書的方法, 要把作者隱去的真事找出來, 就要採用索隱的手段。

在青埂峰下, 一僧一道出場的時候, 書中這樣描述:“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 生得骨格不凡, 豐神迥別。 ”在這裡, 蒙府本批語:“這是真像, 非幻像也。 ”靖本批語:“作者自己形容。 ”這一僧一道也是作者幻化的形象。 作者不會是出家人, 如果作者出家只能在道教和佛教之間二選一。 而這裡的批語提示作者既通道又信佛,

平時也會以佛道雙重身份自居, 在名號中也會透露信仰佛道的資訊。 作者亦僧亦道形象, 是考證作者的重要內證之一。

在第一回作者自雲中也有作者的重要資訊。 作者說“曾曆過一番夢幻”, 這“夢幻”是指作者家庭的重大變故導致人生的大起大落?還是親身經歷了改朝換代、政權更迭、社會變遷?這只有結合書中的描繪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總之, 這場“夢幻”對作者來說一定是刻骨銘心的, 這也是作者創作該書的強大動力。 不管是書中表面上描寫的“家敗”和“情變”, 還是隱寫的朝代邦國社會重大變故, 都會跟作者有緊密關係。 作者說“何堂堂鬚眉, 誠不若此裙釵哉?”說明作者性格懦弱, 優柔寡斷, 知難而退,逃避現實。作者曾“賴天恩祖德”,說明作者出身于詩書禮儀之家,且受過皇恩。曾經過著“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富貴生活。“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作者做過違背父親、兄長教育訓導的事情,不聽恩師、朋友的規勸,做過對人生影響重大的錯誤行為,導致後半生窮困潦倒,帶著負罪感在深深的懺悔中創作本書。作者自稱“有罪”、“不肖”,必然在書中作為重要的思想內容來書寫。

二、作者自譬被遺棄的補天石,透露時代背景和主旨立意

作者自譬被女媧遺棄在青埂峰下的補天石,它雖有補天之心卻無補天之能,“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作者借用女媧補天的神話說明這塊石頭的來歷,似乎把讀者帶到了遠古時代。其實這是作者用的障眼法,意在借遠古神話來寫作者那個時代的故事,書中發生的故事是作者的親歷,距離作者寫書時代不遠。作者為什麼要用補天石引出故事?這裡大有深意!

女媧補天的傳說在《列子·湯問》、《淮南子·覽冥訓》上有記載。早期的女媧補天故事,和祝融(有的說是顓頊)共工大戰並無交集。即在先秦、西漢古籍記載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女媧煉石補天是一個神話,祝融(或顓頊)與共工大戰,共工失敗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氾濫、生靈塗炭,是另外一個神話。祝融是官職名,掌管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官職大司馬、兵部尚書。祝融在後來被奉為火神。共工是氏族名,又稱共工氏。共工在後來被奉為水神。祝融(或顓頊)與共工的大戰發生在黃帝之子少昊統治末期,那時國力衰落,共工氏族崛起,少昊已經無力約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統治權發起挑戰。少昊指定的繼承人顓頊率領重、黎兩部落打敗了共工部落。

到了東漢時期,王充把女媧補天與祝融共工的故事拼接在一起。共工與顓頊爭做天子沒有成功,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洪水氾濫,於是女媧煉石補天。至此,女媧補天與共工怒撞不周山兩則本不相干的神話故事,融合成了一則完整的救世神話。唐朝的司馬貞《三皇本紀》則把“共工與顓頊爭做天子”改為“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以後的“女媧補天”神話故事都是沿用司馬貞的觀點。

《紅樓夢》雖然從思想內涵上把女媧補天與祝融共工的故事視為一個整體,但是在行文時卻把兩個故事拆分來寫,即寫補天石來歷時說它是女媧煉石補天被遺棄的,在寫《石頭記》正文時大膽地來一句:“當日地陷東南”,給人的感覺似乎女媧補天與“祝融共工大戰導致地陷東南”並無直接關係。這其實是作者的狡猾之筆,意在淡化這個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不讓讀者一下子明白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主旨立意。

“補天”在文人的詩文中常常用來比喻收復被侵佔的故土。南宋詩人辛棄疾《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又還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清溪笛。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這是辛棄疾在擔任建康通判時,接受江防前線軍事長官史致道宴請時作的這首詞。辛棄疾希望史致道抗金複土,“補”宋朝已經缺了西北的“半邊天”。

在辛棄疾的另一首詞中,他把“積翠岩”視為被女媧遺棄的補天石,與《石頭記》青埂峰下那塊被女媧遺棄的補天石意象相同。《石頭記》作者受到了辛棄疾這首詞的啟發嗎?《歸朝歡·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岩》:“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媧忙,卻將此石投閑處。野煙荒草路。先生柱杖來看汝。倚蒼苔,摩挲試問,千古幾風雨。長被兒童敲火苦。時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鏘然一滴甘泉乳。結亭三四五。會相暖熱攜歌舞。細思量,古來寒士,不遇有時遇。”大意是:“我嘲笑共工為什麼發怒,撞斷巍峨的擎天柱。那個忙著補天的女媧也很可笑,卻把積翠岩這塊補天石投擲在荒閑處。曠野飄煙荒草沒路,我特意拄著拐杖來看你。倚靠著長滿蒼苔的積翠岩,輕輕撫摸悄聲探問:千百年來你經歷了多少風雨?常常被兒童敲擊玩耍苦不堪言。時時有牛羊磨犄角,然後若無其事地走去。積翠岩忽然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屹立,清澈的甘泉敲擊著岩石,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如果在這裡建幾座小亭子,待到春暖花開時,此間自有歌舞盛會。仔細想一想,自古以來的寒士,雖然有懷才不遇的時候,也有得到賞識大展宏圖的那一天。”這首詞作于慶元六年(1200),此時辛棄疾罷居瓢泉。趙晉臣敷文,即趙不遇,字晉臣,江西鉛山人。慶元六年(1200)罷職家居,與辛棄疾過從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趙曾為敷文閣學士,故稱以“敷文”。辛棄疾這首詞托物寄意,借神話傳說,謂友人雖具擎天之材,終無補天之用。這首詞中“補天”的含義與他的前一首詞是一致的。

明末清初的陳子龍在抗清活動中寫下七律《九日登一覽樓》:“危樓樽酒賦蒹葭,南望瀟湘水一涯。雲麓半含青海霧,岸楓遙映赤城崖。雙飛日月驅神駿,半缺河山待女媧。學得屠龍空縮手,劍鋒騰踏繞霜花。”在明遺民看來失去了江山就是天塌地陷。在陳子龍這首詩中他期望像女媧補天那樣恢復被清人侵佔的明朝江山。

《石頭記》借用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很容易讓人想到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為爭奪政權而交戰。而明朝尚火德,清國尚水德,耐人尋味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軍也尚水德,按照易學思想水克火,兩個水都要滅掉大明的火。《石頭記》將古老的神話與易學思想相結合,把時代背景指向明末清初,主旨立意為補天濟世。其實,在通靈玉“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回到青埂峰複歸原形後,記錄自己經歷的《石頭記》偈語“無材可去補蒼天”處,甲戌本批語明確指出補天是書之本旨。

從介紹青埂峰下補天石的來歷看,也透露了作者的一些資訊。“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如果作者是明遺民,說明他並未親身參與抗清活動,這就排除了傅山等一些作者說。

三、補天石幻化為通靈玉影射玉璽皇權,《石頭記》是政治小說

補天石經過鍛煉以後靈性已通,凡心已熾,既然不能去補天,就想到“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僧道二仙告誡它,紅塵中的富貴不能久持,“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瞬間就會樂極生悲、人非物換、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石頭苦求再四,僧人“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第8回對通靈玉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其外觀“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批書人在此處提醒道:“餘亦想見其物矣。前回中總用草蛇灰線寫法,至此方細細寫出,正是大關節處。”批書人認為是“大關節處”,可見這個通靈玉很不一般。通靈玉正面篆書“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在此處有批語:“《石頭記》立誓一筆不寫一家文字。”這就是一筆兩意的意思。我們再看通靈寶玉的背面,也是篆書,內容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通靈玉很容易讓人想到傳國玉璽。傳國玉璽正面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據明代《集古印譜》和方以智《印章考》記載,秦代有小璽,其文為“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這跟通靈玉背面的文字何其相似!作者採用影射的手法,用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

林黛玉進賈府,賈寶玉問林黛玉有沒有玉。林黛玉說:“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賈寶玉一聽,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嚇的眾人一擁爭去拾玉。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書人看了賈母說通靈玉是“命根子”,提醒讀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見這個通靈玉很不一般,事關賈家的命運。這更加說明通靈玉影射玉璽,因此,擁有通靈玉的賈家就是影射皇家。和氏璧產于荊山,秦始皇命李斯製作成玉璽,自此玉璽就成為皇權的象徵。歷史上為了爭奪江山統治權和這塊玉璽,發生過無數次血腥的廝殺。在賈寶玉給薛寶釵展示通靈玉時,那首對通靈玉的嘲諷詩也揭示了這個問題。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在“好知運敗金無彩”處,甲戌本側批:“又夾入寶釵,不是虛圖對得工。二語雖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詩只宜如此,為天下兒女一哭。”由此可知,詩裡的“金”指寶釵。為什麼在影射皇權玉璽的通靈玉詩中“加入寶釵”?“薛寶釵”的名字有帶金字旁的“釵”字,她還佩戴金鎖,影射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割據政權和皇太極改國號的清國。賈寶玉人物本身也有影射玉璽皇權之意,薛寶釵追求賈寶玉寓意爭奪皇權。薛寶釵的金鎖還有另一層含義,因為玉璽是裝在盒子裡的,用金鎖鎖住。這樣,薛寶釵和賈寶玉成親隱寫的內涵就相當豐富了。我們不得不為作者高超的筆法而讚歎仰視!在“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處,甲戌本有側批:“批得好。末二句似與題不切,然正是極貼切語。”這是什麼特殊時代會有“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慘景?這只能是指明末清初大清、大順、大西政權與明朝和南明爭奪江山的戰爭慘景。

四、石頭能言,寓意《石頭記》“真事隱”的改朝換代血淚史

補天頑石經過鍛煉以後靈性已通,又叫通靈玉。“通靈”就是通於神靈。班固《幽通賦》:“精通靈而感物兮,神動氣而入微。”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玉璽是皇權的象徵,皇帝都認為自己統治天下是“受命於天”,象徵皇權的玉璽當然也就通靈。圍繞著玉璽有很多通靈的傳說。西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東漢未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的率領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的光,孫堅感覺奇怪,於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撈出一位宮女的屍體,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打開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啟開小匣,裡面有一玉璽,上面有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大喜過望,這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在青埂峰下,僧道二仙來到石邊,談論人間榮華富貴,這塊頑石聽了羡慕不已,便口吐人言,央求二仙攜它到紅塵中去受享一番。頑石幻化成通靈玉後有了“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的功能。在元妃省親的時候,通靈玉自言自語起來:“此時自己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淒涼寂寞;若不虧癩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贊,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

關於石頭能言有典故。周景王六年、楚靈王二年(西元前540年)冬,楚靈王親率附屬諸侯國攻打吳國,但無功而返,為在國人及諸侯國面前討回面子,他大興土木,始建極為華麗壯觀的章華宮,以此向國人及諸侯國誇耀威力。四年後,章華宮落成,楚靈王遍邀各諸侯國參加落成典禮。時為各諸侯國盟主的晉國國君晉平公效尤楚國,于晉平公二十四年(西元前534年),在汾水之旁,竭盡民脂民膏,建造背汾面澮、侈華精美的虒祁宮,意與章華宮媲美。建造期間發生了魏榆石頭說話的怪事。據《左傳·昭公八年》記載:“八年春,石言于晉魏榆。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宮室崇侈,民力凋盡,怨讟並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徵,故怨咎及之。《詩》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其是之謂乎?是宮也成,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大意是:八年春季,在晉國的魏榆有塊石頭說話。晉平公向師曠詢問說:“石頭為什麼說話?”師曠回答說:“石頭不能說話,是有的東西憑藉著它說話。否則,就是百姓聽錯了。下臣又聽說:‘做事情違背了農時,怨恨誹謗在百姓中發生,就有不能說話的東西說話。’現在宮室高大奢侈,百姓的財力用盡,怨恨誹謗一齊來,沒有人能確保自己的性命。石頭說話,不也是相宜的嗎?”當時晉平公正在建造虒祁之宮,叔向說:“子野的話真是君子啊!君子的話,誠實而有證明,所以怨恨遠離他的身體。小人的話,虛偽而沒有證明,所以怨恨和災禍來到他身上。《詩》說,‘不會說話多麼傷心,話不能從他舌頭上出來,只有勞累他自己。會說話的多麼美好,漂亮話好像流水,使他自己安居休息’,說的就是這個吧!這座宮殿落成,諸侯必然背叛,國君必然有災殃,師曠已經知道這一點了。”然而,晉平公沒有聽取師曠、叔向等人的多次勸阻,一意孤行。宮殿建成後,晉平公在此大宴諸侯國國君和使臣,並常年遊樂于虒祁樓臺上,日夜沉湎于靡靡之樂、紅袖歌舞之中。自虒祁宮落成不到三年的時間,晉平公終因淫樂過度心悸之症復發而死。

李商隱的七絕詩《明神》也引用了“石言平陽”的典故:“

明神司過豈令冤,暗室由來有禍門。莫為無人欺一物,他時須慮石能言。”

這首詩的意思是勸人為善,少幹壞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然石頭都會說話。

《石頭記》作者設計石頭能言,寓意書中暗藏重大隱情。在明末清初那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為了爭奪華夏江山統治權,大清、大順、大西地方割據勢力與明朝和南明展開了血腥廝殺,造成大量生靈塗炭的慘劇。而在官修史書中很難見到真實的記載。清統治者掩蓋這段歷史,而經歷了那段血腥歷史的明遺民在《石頭記》中,採用“真事隱”的特殊寫作手法記載了那段歷史。正如凡例詩所言:“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五、把補天石所曆之事刻在石頭上,讓歷史教訓傳遞子孫,永世不磨

書中雖然說地域邦國、朝代年紀無考,其實作者用了很多方法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比如:“末世”、“南直召禍”、“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海嘯”等。除了以上隱寫的時代背景外,書中開篇補天石被女媧遺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也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時代背景暗示。民間紅樓夢研究者朱光東先生在他的《紅樓夢漢民族精神研究》一書中,對這個隱寫的時代背景有令人信服的觀點。《山海經·大荒北經》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不鹹山即今長白山。因此“大荒”應該是隱指滿洲貴族的發祥地長白山地區。清初吳兆騫在《長白山》一詩中寫道:“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迥臨滄海曙,獨峙大荒秋。”《山海經》記載的大荒山東西南北都有,何以見得《石頭記》中的“大荒山”就是專指東北的長白山呢?作者用“無稽崖”給予了明確定位。“無稽”是“勿吉”的諧音,古代“勿吉”、“肅慎”都是滿族人的稱謂。“青埂峰”諧音“清根峰”,暗喻清人的發祥地。這樣的諧音是很合理的,因為與整部書發生的故事立意相合,這也是《石頭記》作者大量採用諧音法的原則。我們解讀這部書也要遵守這樣的諧音原則,否則就是胡亂猜測了。

作者用補天石被遺棄之處隱寫了時代背景,表明這個地方天塌了卻無力補上,寓意大金割據勢力的產生。《石頭記》把明清改朝換代的故事刻在石頭上同樣寓意深刻,因為古今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碑都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石頭記》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矗立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這裡也可以作為明遺民避世歸隱之所。《石頭記》撫慰著明遺民傷痛流血的心靈,並傳遞子孫,永世不磨。縱觀漫長的歷史,朝代更迭本是規律的必然,然而歷史的教訓要世世代代銘記。

最後引用唐朝詩人李嘉祐的詩《晚發咸陽寄同院遺補》做結尾:“征戰初休草又衰,咸陽晚眺淚堪垂。去路全無千里客,秋田不見五陵兒。秦家故事隨流水,漢代高墳對石碑。回首青山獨不語,羨君談笑萬年枝。”

——————————————————

校對:王華東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知難而退,逃避現實。作者曾“賴天恩祖德”,說明作者出身于詩書禮儀之家,且受過皇恩。曾經過著“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富貴生活。“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作者做過違背父親、兄長教育訓導的事情,不聽恩師、朋友的規勸,做過對人生影響重大的錯誤行為,導致後半生窮困潦倒,帶著負罪感在深深的懺悔中創作本書。作者自稱“有罪”、“不肖”,必然在書中作為重要的思想內容來書寫。

二、作者自譬被遺棄的補天石,透露時代背景和主旨立意

作者自譬被女媧遺棄在青埂峰下的補天石,它雖有補天之心卻無補天之能,“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作者借用女媧補天的神話說明這塊石頭的來歷,似乎把讀者帶到了遠古時代。其實這是作者用的障眼法,意在借遠古神話來寫作者那個時代的故事,書中發生的故事是作者的親歷,距離作者寫書時代不遠。作者為什麼要用補天石引出故事?這裡大有深意!

女媧補天的傳說在《列子·湯問》、《淮南子·覽冥訓》上有記載。早期的女媧補天故事,和祝融(有的說是顓頊)共工大戰並無交集。即在先秦、西漢古籍記載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女媧煉石補天是一個神話,祝融(或顓頊)與共工大戰,共工失敗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氾濫、生靈塗炭,是另外一個神話。祝融是官職名,掌管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官職大司馬、兵部尚書。祝融在後來被奉為火神。共工是氏族名,又稱共工氏。共工在後來被奉為水神。祝融(或顓頊)與共工的大戰發生在黃帝之子少昊統治末期,那時國力衰落,共工氏族崛起,少昊已經無力約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統治權發起挑戰。少昊指定的繼承人顓頊率領重、黎兩部落打敗了共工部落。

到了東漢時期,王充把女媧補天與祝融共工的故事拼接在一起。共工與顓頊爭做天子沒有成功,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洪水氾濫,於是女媧煉石補天。至此,女媧補天與共工怒撞不周山兩則本不相干的神話故事,融合成了一則完整的救世神話。唐朝的司馬貞《三皇本紀》則把“共工與顓頊爭做天子”改為“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以後的“女媧補天”神話故事都是沿用司馬貞的觀點。

《紅樓夢》雖然從思想內涵上把女媧補天與祝融共工的故事視為一個整體,但是在行文時卻把兩個故事拆分來寫,即寫補天石來歷時說它是女媧煉石補天被遺棄的,在寫《石頭記》正文時大膽地來一句:“當日地陷東南”,給人的感覺似乎女媧補天與“祝融共工大戰導致地陷東南”並無直接關係。這其實是作者的狡猾之筆,意在淡化這個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不讓讀者一下子明白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主旨立意。

“補天”在文人的詩文中常常用來比喻收復被侵佔的故土。南宋詩人辛棄疾《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又還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清溪笛。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這是辛棄疾在擔任建康通判時,接受江防前線軍事長官史致道宴請時作的這首詞。辛棄疾希望史致道抗金複土,“補”宋朝已經缺了西北的“半邊天”。

在辛棄疾的另一首詞中,他把“積翠岩”視為被女媧遺棄的補天石,與《石頭記》青埂峰下那塊被女媧遺棄的補天石意象相同。《石頭記》作者受到了辛棄疾這首詞的啟發嗎?《歸朝歡·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岩》:“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媧忙,卻將此石投閑處。野煙荒草路。先生柱杖來看汝。倚蒼苔,摩挲試問,千古幾風雨。長被兒童敲火苦。時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鏘然一滴甘泉乳。結亭三四五。會相暖熱攜歌舞。細思量,古來寒士,不遇有時遇。”大意是:“我嘲笑共工為什麼發怒,撞斷巍峨的擎天柱。那個忙著補天的女媧也很可笑,卻把積翠岩這塊補天石投擲在荒閑處。曠野飄煙荒草沒路,我特意拄著拐杖來看你。倚靠著長滿蒼苔的積翠岩,輕輕撫摸悄聲探問:千百年來你經歷了多少風雨?常常被兒童敲擊玩耍苦不堪言。時時有牛羊磨犄角,然後若無其事地走去。積翠岩忽然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屹立,清澈的甘泉敲擊著岩石,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如果在這裡建幾座小亭子,待到春暖花開時,此間自有歌舞盛會。仔細想一想,自古以來的寒士,雖然有懷才不遇的時候,也有得到賞識大展宏圖的那一天。”這首詞作于慶元六年(1200),此時辛棄疾罷居瓢泉。趙晉臣敷文,即趙不遇,字晉臣,江西鉛山人。慶元六年(1200)罷職家居,與辛棄疾過從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趙曾為敷文閣學士,故稱以“敷文”。辛棄疾這首詞托物寄意,借神話傳說,謂友人雖具擎天之材,終無補天之用。這首詞中“補天”的含義與他的前一首詞是一致的。

明末清初的陳子龍在抗清活動中寫下七律《九日登一覽樓》:“危樓樽酒賦蒹葭,南望瀟湘水一涯。雲麓半含青海霧,岸楓遙映赤城崖。雙飛日月驅神駿,半缺河山待女媧。學得屠龍空縮手,劍鋒騰踏繞霜花。”在明遺民看來失去了江山就是天塌地陷。在陳子龍這首詩中他期望像女媧補天那樣恢復被清人侵佔的明朝江山。

《石頭記》借用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很容易讓人想到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為爭奪政權而交戰。而明朝尚火德,清國尚水德,耐人尋味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軍也尚水德,按照易學思想水克火,兩個水都要滅掉大明的火。《石頭記》將古老的神話與易學思想相結合,把時代背景指向明末清初,主旨立意為補天濟世。其實,在通靈玉“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回到青埂峰複歸原形後,記錄自己經歷的《石頭記》偈語“無材可去補蒼天”處,甲戌本批語明確指出補天是書之本旨。

從介紹青埂峰下補天石的來歷看,也透露了作者的一些資訊。“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如果作者是明遺民,說明他並未親身參與抗清活動,這就排除了傅山等一些作者說。

三、補天石幻化為通靈玉影射玉璽皇權,《石頭記》是政治小說

補天石經過鍛煉以後靈性已通,凡心已熾,既然不能去補天,就想到“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僧道二仙告誡它,紅塵中的富貴不能久持,“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瞬間就會樂極生悲、人非物換、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石頭苦求再四,僧人“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第8回對通靈玉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其外觀“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批書人在此處提醒道:“餘亦想見其物矣。前回中總用草蛇灰線寫法,至此方細細寫出,正是大關節處。”批書人認為是“大關節處”,可見這個通靈玉很不一般。通靈玉正面篆書“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在此處有批語:“《石頭記》立誓一筆不寫一家文字。”這就是一筆兩意的意思。我們再看通靈寶玉的背面,也是篆書,內容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通靈玉很容易讓人想到傳國玉璽。傳國玉璽正面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據明代《集古印譜》和方以智《印章考》記載,秦代有小璽,其文為“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這跟通靈玉背面的文字何其相似!作者採用影射的手法,用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

林黛玉進賈府,賈寶玉問林黛玉有沒有玉。林黛玉說:“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賈寶玉一聽,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嚇的眾人一擁爭去拾玉。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書人看了賈母說通靈玉是“命根子”,提醒讀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見這個通靈玉很不一般,事關賈家的命運。這更加說明通靈玉影射玉璽,因此,擁有通靈玉的賈家就是影射皇家。和氏璧產于荊山,秦始皇命李斯製作成玉璽,自此玉璽就成為皇權的象徵。歷史上為了爭奪江山統治權和這塊玉璽,發生過無數次血腥的廝殺。在賈寶玉給薛寶釵展示通靈玉時,那首對通靈玉的嘲諷詩也揭示了這個問題。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在“好知運敗金無彩”處,甲戌本側批:“又夾入寶釵,不是虛圖對得工。二語雖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詩只宜如此,為天下兒女一哭。”由此可知,詩裡的“金”指寶釵。為什麼在影射皇權玉璽的通靈玉詩中“加入寶釵”?“薛寶釵”的名字有帶金字旁的“釵”字,她還佩戴金鎖,影射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割據政權和皇太極改國號的清國。賈寶玉人物本身也有影射玉璽皇權之意,薛寶釵追求賈寶玉寓意爭奪皇權。薛寶釵的金鎖還有另一層含義,因為玉璽是裝在盒子裡的,用金鎖鎖住。這樣,薛寶釵和賈寶玉成親隱寫的內涵就相當豐富了。我們不得不為作者高超的筆法而讚歎仰視!在“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處,甲戌本有側批:“批得好。末二句似與題不切,然正是極貼切語。”這是什麼特殊時代會有“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慘景?這只能是指明末清初大清、大順、大西政權與明朝和南明爭奪江山的戰爭慘景。

四、石頭能言,寓意《石頭記》“真事隱”的改朝換代血淚史

補天頑石經過鍛煉以後靈性已通,又叫通靈玉。“通靈”就是通於神靈。班固《幽通賦》:“精通靈而感物兮,神動氣而入微。”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玉璽是皇權的象徵,皇帝都認為自己統治天下是“受命於天”,象徵皇權的玉璽當然也就通靈。圍繞著玉璽有很多通靈的傳說。西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東漢未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的率領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的光,孫堅感覺奇怪,於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撈出一位宮女的屍體,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打開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啟開小匣,裡面有一玉璽,上面有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大喜過望,這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在青埂峰下,僧道二仙來到石邊,談論人間榮華富貴,這塊頑石聽了羡慕不已,便口吐人言,央求二仙攜它到紅塵中去受享一番。頑石幻化成通靈玉後有了“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的功能。在元妃省親的時候,通靈玉自言自語起來:“此時自己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淒涼寂寞;若不虧癩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贊,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

關於石頭能言有典故。周景王六年、楚靈王二年(西元前540年)冬,楚靈王親率附屬諸侯國攻打吳國,但無功而返,為在國人及諸侯國面前討回面子,他大興土木,始建極為華麗壯觀的章華宮,以此向國人及諸侯國誇耀威力。四年後,章華宮落成,楚靈王遍邀各諸侯國參加落成典禮。時為各諸侯國盟主的晉國國君晉平公效尤楚國,于晉平公二十四年(西元前534年),在汾水之旁,竭盡民脂民膏,建造背汾面澮、侈華精美的虒祁宮,意與章華宮媲美。建造期間發生了魏榆石頭說話的怪事。據《左傳·昭公八年》記載:“八年春,石言于晉魏榆。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宮室崇侈,民力凋盡,怨讟並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徵,故怨咎及之。《詩》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其是之謂乎?是宮也成,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大意是:八年春季,在晉國的魏榆有塊石頭說話。晉平公向師曠詢問說:“石頭為什麼說話?”師曠回答說:“石頭不能說話,是有的東西憑藉著它說話。否則,就是百姓聽錯了。下臣又聽說:‘做事情違背了農時,怨恨誹謗在百姓中發生,就有不能說話的東西說話。’現在宮室高大奢侈,百姓的財力用盡,怨恨誹謗一齊來,沒有人能確保自己的性命。石頭說話,不也是相宜的嗎?”當時晉平公正在建造虒祁之宮,叔向說:“子野的話真是君子啊!君子的話,誠實而有證明,所以怨恨遠離他的身體。小人的話,虛偽而沒有證明,所以怨恨和災禍來到他身上。《詩》說,‘不會說話多麼傷心,話不能從他舌頭上出來,只有勞累他自己。會說話的多麼美好,漂亮話好像流水,使他自己安居休息’,說的就是這個吧!這座宮殿落成,諸侯必然背叛,國君必然有災殃,師曠已經知道這一點了。”然而,晉平公沒有聽取師曠、叔向等人的多次勸阻,一意孤行。宮殿建成後,晉平公在此大宴諸侯國國君和使臣,並常年遊樂于虒祁樓臺上,日夜沉湎于靡靡之樂、紅袖歌舞之中。自虒祁宮落成不到三年的時間,晉平公終因淫樂過度心悸之症復發而死。

李商隱的七絕詩《明神》也引用了“石言平陽”的典故:“

明神司過豈令冤,暗室由來有禍門。莫為無人欺一物,他時須慮石能言。”

這首詩的意思是勸人為善,少幹壞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然石頭都會說話。

《石頭記》作者設計石頭能言,寓意書中暗藏重大隱情。在明末清初那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為了爭奪華夏江山統治權,大清、大順、大西地方割據勢力與明朝和南明展開了血腥廝殺,造成大量生靈塗炭的慘劇。而在官修史書中很難見到真實的記載。清統治者掩蓋這段歷史,而經歷了那段血腥歷史的明遺民在《石頭記》中,採用“真事隱”的特殊寫作手法記載了那段歷史。正如凡例詩所言:“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五、把補天石所曆之事刻在石頭上,讓歷史教訓傳遞子孫,永世不磨

書中雖然說地域邦國、朝代年紀無考,其實作者用了很多方法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比如:“末世”、“南直召禍”、“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海嘯”等。除了以上隱寫的時代背景外,書中開篇補天石被女媧遺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也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時代背景暗示。民間紅樓夢研究者朱光東先生在他的《紅樓夢漢民族精神研究》一書中,對這個隱寫的時代背景有令人信服的觀點。《山海經·大荒北經》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不鹹山即今長白山。因此“大荒”應該是隱指滿洲貴族的發祥地長白山地區。清初吳兆騫在《長白山》一詩中寫道:“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迥臨滄海曙,獨峙大荒秋。”《山海經》記載的大荒山東西南北都有,何以見得《石頭記》中的“大荒山”就是專指東北的長白山呢?作者用“無稽崖”給予了明確定位。“無稽”是“勿吉”的諧音,古代“勿吉”、“肅慎”都是滿族人的稱謂。“青埂峰”諧音“清根峰”,暗喻清人的發祥地。這樣的諧音是很合理的,因為與整部書發生的故事立意相合,這也是《石頭記》作者大量採用諧音法的原則。我們解讀這部書也要遵守這樣的諧音原則,否則就是胡亂猜測了。

作者用補天石被遺棄之處隱寫了時代背景,表明這個地方天塌了卻無力補上,寓意大金割據勢力的產生。《石頭記》把明清改朝換代的故事刻在石頭上同樣寓意深刻,因為古今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碑都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石頭記》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矗立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這裡也可以作為明遺民避世歸隱之所。《石頭記》撫慰著明遺民傷痛流血的心靈,並傳遞子孫,永世不磨。縱觀漫長的歷史,朝代更迭本是規律的必然,然而歷史的教訓要世世代代銘記。

最後引用唐朝詩人李嘉祐的詩《晚發咸陽寄同院遺補》做結尾:“征戰初休草又衰,咸陽晚眺淚堪垂。去路全無千里客,秋田不見五陵兒。秦家故事隨流水,漢代高墳對石碑。回首青山獨不語,羨君談笑萬年枝。”

——————————————————

校對:王華東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