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中國有的是“嘻哈”而不是“民謠”?

文/盤絲老康

(一)兩件小事兒

上周有兩個事兒對我有一丟丟觸動。

一是, 閑著在家, 把當下熱門的綜藝節目都看了個遍。 我居然被《中國有嘻哈》吸引了,

除了freestyle, 這檔節目刷新了我對選秀節目的認知, 選手與導師的矛盾、衝突、針鋒相對, 演得像真的一樣。

播出沒有多久, 就引爆了網路。 它到底有多火呢?

據說, 按照報價, 這檔節目的贊助費, 16周的合作期, 獨家冠名1.5億, 聯合贊助1億, 首席特約8千萬, 行業贊助5千萬, 指定產品3千萬, 作為一個新開播的節目, 贊助費要賣5.4億, 真是閃閃惹人愛啊!想當年, 《中國好聲音》開播, 第一季冠名費也不過6千萬, 第一季的全部廣告收入也才3個億而已。

第二個事兒, 也跟音樂相關。 上週五晚, 跟老公一起去施光南大劇院, 聽“麗江小倩”的音樂會, 諾大的劇場, 人數寥寥。

想當年小倩的“一瞬間”, 也是傳唱千里, 成為全國各大古鎮的標配音樂。 按理說,

應該是粉絲無數才對啊, 音樂會現場這點人, 實在有些淒涼。

互動交流中, 小倩說她現在北京發展, 做獨立音樂。 她提到, 做民謠的獨立音樂人其實很苦, 不僅要為夢想拼搏, 還要為交房租、吃飯而發愁。

同樣是小眾音樂, 為什麼《中國有嘻哈》要賣5.4億, 而民謠音樂人卻要窮死了呢?

我問老公。

老公想了一想, 說:額, 為夫不懂音樂, 試著從市場策略、音樂屬性, 結合社會背景和消費心理來擼一擼。

(二)先吃肥肉

老公說, 你其實應該先問:為什麼這個時候, 才有《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而不是之前, 也不是之後。

老公接著說:你把音樂選秀節目, 當作一個市場, 把音樂作品當作產品來看, 它是有分類的, 既然有分類, 就有大品類和細分品類。

在中國,

流行音樂是大品類, 意味著通俗易懂, 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 它的市場容量更大。 而嘻哈、民謠, 這些屬於細分品類, 相對流行音樂而言, 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但受眾面相對狹窄, 市場容量也相對比較小。

如果你是投資人, 同樣是投入10塊錢, 一個能給你賺100塊, 一個只能賺20塊, 你投哪個?

所以, 在市場不成熟期, 肯定是去做大市場的大品類, 先吃“肥肉”。 真人秀節目中, 最大的品類是音樂選秀節目, 音樂選秀節目最大的品類是流行音樂。 所以, 我們看到, 前幾年, 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 都是在大眾音樂這個市場裡搞事情, 捧出的歌手也是流行音樂歌手。

既然是市場, 那就有競爭。 而要贏得競爭, 按照波特的競爭理論,

通常有三種策略:一是總成本領先策略、二是差異化策略、三是目標集聚策略。

在流行音樂真人秀這個市場, 《中國好聲音》的製作團隊, 燦星製作應該是龍頭一哥, 繼《中國好聲音》之後, 一口氣推出《中國新歌聲》、《中國好歌曲》等節目, 霸佔娛樂螢幕。 燦星走的就是總成本領先戰略, 人家管理能力比你強一點, 組織效率高一點, 策劃能力強一點, 資源整合能力比你強, 製作成本比你低, 他不賺錢, 誰賺錢呢?

是肥肉誰都想搶, 怎麼辦呢?有人就走差異化路線, 你們做草根, 我就做明星。 比如湖南衛視推出《我是歌手》, 讓已經成名的明星歌手再比拼;北京衛視推出《跨界歌王》, 讓影視明星來唱歌, 唱得好不好沒有關係, 好玩兒就行!這種節目也獲得較高的收視率,

取得不錯的商業回報。

那既不唱流行歌曲, 也不是明星, 小眾音樂就沒有市場了嗎?

也不是。

小眾亞文化與主流文化, 一直並存著。 與流行音樂相比, 小眾音樂圈子的人, 更具有鮮明的身份特徵, 有更強烈的身份認同感, 和歸屬感。

一般流行文化只有3~5年的流行期, 甚至更短, 大眾媒體會從亞文化中, 尋找新的文化表達資源。 在市場趨於成熟時, 商業機構也會從亞文化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 “從邊緣到主流”, 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主流文化斷裂期, 小眾文化就有出頭機會!

(三)為什麼不做《中國有民謠》呢?

相對嘻哈, 其實民謠在中國大眾裡的傳唱度要高一些。

比如《董小姐》、《南山南》、《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這些歌曲, 幼稚園的小侄兒也會唱,一些民謠歌手萬曉利、宋冬野、李志、趙雷等,也從地下走進了大眾視野。

為什麼不做一檔節目叫《中國有民謠》呢?我問。

莫非民謠歌手和粉絲真的惹不起?要給他們留一片淨土?

老公笑了笑,說:這個,你可以從音樂屬性,結合社會背景來看。

每一種音樂類型,都對應一個用戶人群,對應一種文化主張,對應一種消費品味,也對應一個消費市場。

做民謠的是些什麼人?一把吉他,浪跡天涯。總體感覺是:憂傷的,孤獨的、悶騷的。而聽音樂的人呢,性格也大抵安靜,至少聽歌時候是安靜的,要麼一個人,要麼在夜裡。整個氛圍,給人呈現的是“靜”的感官。

中國所處的消費階段,還處在第三消費社會,社會高速發展,整體環境是“動態”的,消費取向偏“個性化、多樣化、差別化”。隨著90後,00後進入主流消費市場,它們對自我表達、身份平等、公正對待的要求更高。

所以,你看《中國有嘻哈》,選手與導師,選手與選手,矛盾尖銳,互懟,diss。節目呈現出一種真實、衝突、透明的感官,選手有自己的態度,有自己的立場,並且毫無避諱直接表達。這樣的節目好看,刺激,符合當下收視主力90後的價值主張。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果做一檔《中國有民謠》,估計觀眾要睡著!

(四)嘻哈vs民謠,誰更賺錢?

再者,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民謠音樂的商業價值不高。

你把歌手看作一個立體的產品,他的歌曲和他宣導的價值觀,能否最大限度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決定了他值多少錢。

你可以對比一下,嘻哈和民謠的音樂特性,看看他與當下的社會大眾需求的契合度,哪個更高?

作為音樂小白,感覺嘻哈天天在罵娘,民謠天天在哭喪。罵娘雖然不對,但是我也實在想不出來,整個社會都是“喪”的調調,那是神馬一番景象?

商業價值,除了歌手自己的財富收入外,還包括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經濟規模。

通常一個歌手的收入來自:作品版權+演唱會+商業演出+廣告代言。

你對比一下,最賺錢的民謠音樂人,和最賺錢的嘻哈音樂人,一年能掙多少錢呢?老公說。

順著老公的思路,我查到資料:

拿當下走紅的民謠歌手趙雷為例,據網易雲音樂的2017年2月的資料顯示,趙雷的第三張專輯《無法長大》銷量破20萬,創獨立音樂全網新標杆,這張數位專輯售價為16元一張,按照網易雲以往的40%分成比例計算,意味著趙雷可分到120萬。從去年9月份開始,趙雷一共參加了13場巡演,其中的門票價位180~880不等,商演報價是10萬至15萬。粗略估算,像趙雷這樣的一線民謠歌手,一年收入應該也就三四百萬。

而嘻哈音樂人一年能掙多少錢呢?

不是圈內人,沒有查出中國嘻哈歌手能掙多少,不過有個國外的資料可以給出一些啟發。

今年6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了“全球藝人收入排名”,說唱歌手“吹牛老爹”肖恩·康布斯名列榜首,年收入1.3億美元,收入主要是來自“壞男孩家族重聚”巡演、詩珞珂伏特加的合作關係,以及肖恩·康布斯時尚系列的銷售收入。

趙雷與肖恩·康布斯雖然沒有可比性,但是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嘻哈的潛力要比民謠大!

再看一下它們帶動了哪些產業呢?

民謠火熱的那幾年,帶動了:棉麻布料、紙本書、口琴、鋼筆、印著漢字的文化衫……

嘻哈產業呢?參考美國的資料,這個產業規模驚人,在全美的任意消費行為裡,與“嘻哈產業”有關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服裝、電視、電影、廣告、手機、汽車、快消品、化妝品、金融等和生活有關的經濟活動,都被嘻哈文化的消費穿透力滲透。

遠的不說了,近期優酷也要推出一檔嘻哈選秀節目,而梅賽德斯-賓士聯合美國著名導演 Dave Meyers,打造了最新的說唱MV廣告大片。這看得出,平臺在為嘻哈造勢,金主爸爸們在為嘻哈買單,嘻哈之風在中國再次狠狠地刮起來了……

題圖來自網路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老公說的都對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05070.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幼稚園的小侄兒也會唱,一些民謠歌手萬曉利、宋冬野、李志、趙雷等,也從地下走進了大眾視野。

為什麼不做一檔節目叫《中國有民謠》呢?我問。

莫非民謠歌手和粉絲真的惹不起?要給他們留一片淨土?

老公笑了笑,說:這個,你可以從音樂屬性,結合社會背景來看。

每一種音樂類型,都對應一個用戶人群,對應一種文化主張,對應一種消費品味,也對應一個消費市場。

做民謠的是些什麼人?一把吉他,浪跡天涯。總體感覺是:憂傷的,孤獨的、悶騷的。而聽音樂的人呢,性格也大抵安靜,至少聽歌時候是安靜的,要麼一個人,要麼在夜裡。整個氛圍,給人呈現的是“靜”的感官。

中國所處的消費階段,還處在第三消費社會,社會高速發展,整體環境是“動態”的,消費取向偏“個性化、多樣化、差別化”。隨著90後,00後進入主流消費市場,它們對自我表達、身份平等、公正對待的要求更高。

所以,你看《中國有嘻哈》,選手與導師,選手與選手,矛盾尖銳,互懟,diss。節目呈現出一種真實、衝突、透明的感官,選手有自己的態度,有自己的立場,並且毫無避諱直接表達。這樣的節目好看,刺激,符合當下收視主力90後的價值主張。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果做一檔《中國有民謠》,估計觀眾要睡著!

(四)嘻哈vs民謠,誰更賺錢?

再者,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民謠音樂的商業價值不高。

你把歌手看作一個立體的產品,他的歌曲和他宣導的價值觀,能否最大限度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決定了他值多少錢。

你可以對比一下,嘻哈和民謠的音樂特性,看看他與當下的社會大眾需求的契合度,哪個更高?

作為音樂小白,感覺嘻哈天天在罵娘,民謠天天在哭喪。罵娘雖然不對,但是我也實在想不出來,整個社會都是“喪”的調調,那是神馬一番景象?

商業價值,除了歌手自己的財富收入外,還包括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經濟規模。

通常一個歌手的收入來自:作品版權+演唱會+商業演出+廣告代言。

你對比一下,最賺錢的民謠音樂人,和最賺錢的嘻哈音樂人,一年能掙多少錢呢?老公說。

順著老公的思路,我查到資料:

拿當下走紅的民謠歌手趙雷為例,據網易雲音樂的2017年2月的資料顯示,趙雷的第三張專輯《無法長大》銷量破20萬,創獨立音樂全網新標杆,這張數位專輯售價為16元一張,按照網易雲以往的40%分成比例計算,意味著趙雷可分到120萬。從去年9月份開始,趙雷一共參加了13場巡演,其中的門票價位180~880不等,商演報價是10萬至15萬。粗略估算,像趙雷這樣的一線民謠歌手,一年收入應該也就三四百萬。

而嘻哈音樂人一年能掙多少錢呢?

不是圈內人,沒有查出中國嘻哈歌手能掙多少,不過有個國外的資料可以給出一些啟發。

今年6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了“全球藝人收入排名”,說唱歌手“吹牛老爹”肖恩·康布斯名列榜首,年收入1.3億美元,收入主要是來自“壞男孩家族重聚”巡演、詩珞珂伏特加的合作關係,以及肖恩·康布斯時尚系列的銷售收入。

趙雷與肖恩·康布斯雖然沒有可比性,但是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嘻哈的潛力要比民謠大!

再看一下它們帶動了哪些產業呢?

民謠火熱的那幾年,帶動了:棉麻布料、紙本書、口琴、鋼筆、印著漢字的文化衫……

嘻哈產業呢?參考美國的資料,這個產業規模驚人,在全美的任意消費行為裡,與“嘻哈產業”有關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服裝、電視、電影、廣告、手機、汽車、快消品、化妝品、金融等和生活有關的經濟活動,都被嘻哈文化的消費穿透力滲透。

遠的不說了,近期優酷也要推出一檔嘻哈選秀節目,而梅賽德斯-賓士聯合美國著名導演 Dave Meyers,打造了最新的說唱MV廣告大片。這看得出,平臺在為嘻哈造勢,金主爸爸們在為嘻哈買單,嘻哈之風在中國再次狠狠地刮起來了……

題圖來自網路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老公說的都對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05070.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