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長城》至少作為以一部爆米花電影來講相當合格

開門見山, 《長城》比我想像中的要好得多, 至少作為以一部爆米花電影來講相當合格, 國師較為圓滿的完成了這次取經之旅。 說是取經, 更不如說是一種交流, 國師說句不合適的倒有些“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思。

其實有一個概念需要搞清楚, 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邊愉快地嚼著爆米花看著那些被無數次批判為“只有視覺衝擊沒有半毛錢內涵”的好萊塢大片卻在時刻擔心著“文化侵略”的問題, 這尼瑪是個悖論啊有沒有人問過自己。 歐洲小眾的文藝電影斬獲無數獎項, 為何始終沒有辦法在文化軟實力上, 尤其是上升到國家層面上對文化輸出有明顯的影響。

問題就在於對於電影產業本身的建設上, 而這是張藝謀此次執導《長城》最大的意義所在。 而他自己也非常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即便這樣會招來極端的兩極化評論, 這從電影尚未上映的時候就已經露出了明顯的跡象。 作為第五代導演中的杠把子, 張藝謀這個名字已經遠遠超出了一位電影導演的範疇, 從奧運會開閉幕式到杭州G20的絢麗場面, 他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外國人認識中國人的特定的文化符號和工具。

但若是回到電影, 那些深深根植於人民與土地的文藝表現手法似乎是他不能逾越的被強加的“道德框架”, 每當他跨越雷池一步, 和商業化沾邊兒, 便會迎來各種不經思考的評價, 即便有很多人根本還沒有看, 這次的《長城》是個絕佳的例子, 從陣容的確定到預告片的放出,

給這部電影下死刑似乎潛移默化的成為了政治正確。 但回想起來, 張藝謀有多少次站在了國內電影潮流的前沿上。

若是說《英雄》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機緣巧合成為了中國商業大片的敲門磚, 那《長城》便是極具深謀遠慮的偉大探索。 用張藝謀自己的話來說, 商業片是電影工業中的重工業, 是中流砥柱。 而國內的電影體系完全稱不上“工業”二字, 除了去年的《尋龍訣》開始有意識的開闢這片天地, 大多數電影仍然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境地中, 說句直白的, 連“好萊塢流水線”都比不上。 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相當之多, 市場規模, 政治原因, 創作環境等, 而我們需要的恰恰就是好萊塢經過數十年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業體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