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桃江美人名氣之盛,誘得屈原也來戀愛,知道嗎?這可不止水土養人

“瀏陽夏布湘潭傘, 桃江女子過得揀。 ”

年紀稍長的湖南人, 大多聽過這樣一句民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益陽桃江縣的女子與瀏陽夏布、湘潭雨傘的品質一樣, 過得硬、信得過, 是經得起評議的。

桃江美人名氣之盛, 讓很多人為之動容, 甚至還傳屈原曾在此地談戀愛。 到底桃江美人如何美?官方都惹不住贊。 2017年2月底, 桃江縣傾資百萬面向全球徵集“美人”——“美人窩”文化公園的主題雕塑設計方案。 這個文化公園, 將成為全國第一個以女性文化為特色的“美人窩”公園。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前往桃江, 一頭紮進這廣為人知的“美人窩”,

探尋桃江美女的秘密。

南北移民美食養育美人基因

如果來了嘉賓貴客, 桃江人會準備一種極為獨特的“五道茶”——分為清茶、蛋茶、擂茶、麵茶、薑鹽茶五道, 一道茶, 一種韻味。

貴客進門, 主人首先端上第一道用山泉沖泡的清香撲鼻的綠茶;之後,

主人會端出第二道茶——蛋茶;獻給貴賓的第三道茶是擂茶, 擂茶還配有壓桌——紅薯片、山棗糕、南瓜皮、糯米巧果、炒米粒、酸刀豆、辣椒蘿蔔等風味小吃;喝過擂茶, 就是麵茶。 一碗麵條, 蓋一個煎熟的荷包蛋;最後上來的是薑鹽茶。

有意思的是, 第五道麵茶中所用的麵條, 是用羞山泉水所製成的“羞山官廳面”。

在羞女山周邊, 麵條是極為有名的傳統食物, 當地人稱其出產的麵條是“湖南最好的麵條”, 但當地並不產麥子, 制面所需的原料主要由北方購來。

據當地制面的鐘姓人家稱, 制面手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有三百年歷史了”。 清朝道光年間, 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安化人士, 桃江女婿——編者注)曾將此面獻給道光皇帝, 後來, 羞山官廳面便一直作為貢品。

羞女山的另一種食物——由大米製成的印子粑粑同樣歷史悠久, 傳說是孔子在拜訪出生在此地的“楚狂人”陸通時, 由陸通所創。 傳說的真實性已不可考, 但此地村民每次打制印子粑粑之前, 都有村中老者頭纏古式頭巾, 身掛黑色布兜, 焚香行禮, 虔誠祭祀“粑粑神”, 古意盎然。

在桃江縣教育局原副局長、桃江文化研究會顧問文希良看來, 這為當地人提供了遠婚雜交的條件, 便於不同基因互補, 提高了美女的出生率。

根據文希良的多年研究, 桃江自古便是一個多姓氏移民區, “黃帝南巡帶來的部隊有很多留下來定居, 並和炎帝部落通婚”。 三國時, 諸葛亮南征, 亦帶來許多外省官兵。 後至明朝, 朱元璋為防止陳友諒後人捲土重來, 從江西等地大量移民至桃江, 使桃江成了一個多姓氏雜居地, 增強了桃江遠婚雜交的優勢。

文希良還以本地的一個實例為證:“曾國藩手下有一個將軍叫吳家榜, 是桃花江羞女山人, 因戰功被封為一品提督, 帶回8個江浙美女, 花鼓戲《八美圖》就是寫他的故事。

他們的兒女裡, 女孩子都很漂亮。 ”

屈原也在桃江談過戀愛?

桃江縣史志辦原主任龍玉牛認為, 著名愛國詩人屈原也和桃江有很深的淵源。 “屈原之所以來桃江, 與桃江的美人也不無關係, 屈原甚至與桃江美人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

“屈原在西元前285年春到了桃江,長期在花園洞定居,留下了大量遺跡和傳說,桃江縣城東邊的鳳凰山便是屈原行吟《天問》之處。”龍玉牛說,屈原第二次流放途中有位“紅顏知己”相伴,即《離騷》中提到的“女嬃”。“桃江自古是一個‘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朴,壯者健而馴,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飾,禮義相先’的禮儀之鄉,屈原幾經艱難跋涉來這裡,顯然並非是無心的盲動。加上屈原娶了桃花江美女女媭為妾,所以後來才有屈原在桃花江定居七年的故事。”

“當時屈原是怎樣寫作的?當然不是用毛筆寫在紙上,紙到東漢才由蔡倫發明。屈原肯定是寫在竹簡上。一首《天問》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餘字,該寫多少竹簡,需要多少竹子?”龍玉牛說,桃江遍地竹海,屈原選擇留在桃江還有創作實踐的需要。

包括龍玉牛在內的不少桃江本土文化研究者都認為,女嬃為桃花江上游文家渡人,15歲時,女嬃就在父親的軍營結識了18歲的屈原,並相互傾慕,後嫁與屈原為侍妾。屈原兩次流放,女嬃從漢水至湘水,再到沅水上游的窮山惡水,最後回到家鄉桃花江都跟著屈原,直至因病故於花園洞,並安葬在此。

龍玉牛曾撰寫過一篇《屈原〈天問〉與天問閣考》的長文來詳細論證此事,並探尋到三閭橋、花園洞、書房村、屈女墓、屈子釣台等諸多遺跡。而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曾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蔣南華,以及本地學者胡則丘、李樹良等人也認為屈原第二次流放是在桃江。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屈原研究中的很多問題在中國學術界長期以來都是懸而未解的疑案。所以,屈原與桃江美人的戀情,或許也只能作為千古之謎與美麗傳說留給後人。

美人文化是桃江福氣

今年已經74歲的文希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究“美人窩”文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打趣地稱他為“好色之徒”,他也不以為忤,反而笑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1991年,時任縣教育局副局長的文希良建議桃江縣委縣政府創辦一所職業學校,“專門用來培養美女,讓大家看看桃江到底是不是‘美人窩’”。文希良說,當時縣裡的主要領導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反對”。

以培養美女為目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內陸之地桃江縣,無疑是新鮮時尚且遭人議論的。最終,桃花江女子旅遊學校還是辦了起來,開創解放後湖南女校先河。

文希良告訴記者,桃花江女子旅遊學校第一屆就招生近千人,不少女孩踏破門檻也未能入學,其火爆程度不亞於如今的中央戲劇學院招生。

據統計,桃江縣先後有近萬名女子從這所學校走出,主要從事旅遊、服務等行業。令學校引為自豪的是,從這裡畢業的女孩有不少走進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及高級酒店服務。該校現任校長戴次波告訴記者,女子旅遊教育既為女性開闢了廣闊的就業途徑,也大大促進了旅遊產業的開發,帶動了整個桃江經濟的發展。

提倡“美人教育”的桃花江女子旅遊學校,只是桃江縣“美人文化”、“美人經濟”的一個最具象、最直觀的體現。歷史的積澱和後世的演繹,早已讓“桃花江美人”成為“湘女多情”文化景觀裡的一個經典座標,而桃江縣也一直急切渴望挖掘並依託“美人窩”文化品牌內涵和自然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

歷時2年編纂,包含民俗風情、歷史人文、山水風物、文學藝術四卷的《桃江歷史文化叢書》就是桃江人迫切願望的一個最好證明。

叢書主編者是桃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國清。在他看來,隨著發展的縱深推進,歷史文化在一個區域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好好地加以挖掘、研究、保護和利用,對於傳承桃江文化、推動桃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希良也認為,旅遊是一個尋找新奇體驗的過程,“桃江的閃光點就在‘美人’,只有抓住美人文化這個品牌,才有可能推陳出新,帶動桃江的旅遊產業”。

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李立

編輯:八爺

“屈原在西元前285年春到了桃江,長期在花園洞定居,留下了大量遺跡和傳說,桃江縣城東邊的鳳凰山便是屈原行吟《天問》之處。”龍玉牛說,屈原第二次流放途中有位“紅顏知己”相伴,即《離騷》中提到的“女嬃”。“桃江自古是一個‘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朴,壯者健而馴,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飾,禮義相先’的禮儀之鄉,屈原幾經艱難跋涉來這裡,顯然並非是無心的盲動。加上屈原娶了桃花江美女女媭為妾,所以後來才有屈原在桃花江定居七年的故事。”

“當時屈原是怎樣寫作的?當然不是用毛筆寫在紙上,紙到東漢才由蔡倫發明。屈原肯定是寫在竹簡上。一首《天問》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餘字,該寫多少竹簡,需要多少竹子?”龍玉牛說,桃江遍地竹海,屈原選擇留在桃江還有創作實踐的需要。

包括龍玉牛在內的不少桃江本土文化研究者都認為,女嬃為桃花江上游文家渡人,15歲時,女嬃就在父親的軍營結識了18歲的屈原,並相互傾慕,後嫁與屈原為侍妾。屈原兩次流放,女嬃從漢水至湘水,再到沅水上游的窮山惡水,最後回到家鄉桃花江都跟著屈原,直至因病故於花園洞,並安葬在此。

龍玉牛曾撰寫過一篇《屈原〈天問〉與天問閣考》的長文來詳細論證此事,並探尋到三閭橋、花園洞、書房村、屈女墓、屈子釣台等諸多遺跡。而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曾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蔣南華,以及本地學者胡則丘、李樹良等人也認為屈原第二次流放是在桃江。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屈原研究中的很多問題在中國學術界長期以來都是懸而未解的疑案。所以,屈原與桃江美人的戀情,或許也只能作為千古之謎與美麗傳說留給後人。

美人文化是桃江福氣

今年已經74歲的文希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究“美人窩”文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打趣地稱他為“好色之徒”,他也不以為忤,反而笑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1991年,時任縣教育局副局長的文希良建議桃江縣委縣政府創辦一所職業學校,“專門用來培養美女,讓大家看看桃江到底是不是‘美人窩’”。文希良說,當時縣裡的主要領導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反對”。

以培養美女為目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內陸之地桃江縣,無疑是新鮮時尚且遭人議論的。最終,桃花江女子旅遊學校還是辦了起來,開創解放後湖南女校先河。

文希良告訴記者,桃花江女子旅遊學校第一屆就招生近千人,不少女孩踏破門檻也未能入學,其火爆程度不亞於如今的中央戲劇學院招生。

據統計,桃江縣先後有近萬名女子從這所學校走出,主要從事旅遊、服務等行業。令學校引為自豪的是,從這裡畢業的女孩有不少走進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及高級酒店服務。該校現任校長戴次波告訴記者,女子旅遊教育既為女性開闢了廣闊的就業途徑,也大大促進了旅遊產業的開發,帶動了整個桃江經濟的發展。

提倡“美人教育”的桃花江女子旅遊學校,只是桃江縣“美人文化”、“美人經濟”的一個最具象、最直觀的體現。歷史的積澱和後世的演繹,早已讓“桃花江美人”成為“湘女多情”文化景觀裡的一個經典座標,而桃江縣也一直急切渴望挖掘並依託“美人窩”文化品牌內涵和自然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

歷時2年編纂,包含民俗風情、歷史人文、山水風物、文學藝術四卷的《桃江歷史文化叢書》就是桃江人迫切願望的一個最好證明。

叢書主編者是桃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國清。在他看來,隨著發展的縱深推進,歷史文化在一個區域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好好地加以挖掘、研究、保護和利用,對於傳承桃江文化、推動桃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希良也認為,旅遊是一個尋找新奇體驗的過程,“桃江的閃光點就在‘美人’,只有抓住美人文化這個品牌,才有可能推陳出新,帶動桃江的旅遊產業”。

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李立

編輯:八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