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如果沒有宋代,我們的吃喝還停留在一千年前

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講究“醫食同源”, 就是說飲食對健康的保障作用, 其主要特徵表現在烹飪方法上。 而現代烹飪用語的大部分則出自宋代。


開門七件事, 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 有許多都是在宋代發明和改進的, 這對後世的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首先, 宋代發明了用豆子和穀物製作的調味品“醬”, 包括川菜不可缺少的豆瓣醬。

宋朝的麵食品類甚多。 我們現在叫做主食, 宋人卻叫“從食”。 麵食主要是餅。 《水滸》動輒說“回些面來打餅”。 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鍋、新樣滿麻……

當時麵條叫做湯餅, 宋代開始麵條從“餅”類中分離出來, 並且有了涼麵的吃法。

最重要的是食用油加熱方法的改良和進步, 由此發明了炒和炸的烹飪方法, 極大豐富了菜品種類。 導致食用油使用量增加, 煤炭開始普及, 植物油產量大量增加。

這些變化, 改變了從來使用小火慢煮和使用動物(豬)油拌菜後慢慢加熱的烹調方法,

使得用大油大火瞬間加熱的烹調方法成為可能。

當然, 對美食來說, 炒和炸的發明無疑是劃時代的, 但對健康來說也是一個雙刃劍。

崖山宋亡之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有個親戚, 就因為每日吃鯉魚而患病。 所以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 也吃出了很多成人病、富貴病。 比如“痛風”, 元世祖忽必烈、明仁宗朱高熾等都備受此病困擾。

總之, 如果沒有宋代, 恐怕今天的吃貨們哭都哭不出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