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精美的銅鎏金嵌綠松石勝樂金剛佛像正在拍賣

西泠拍賣再整進行中, 在今天拍賣專場中, 有好多是小四感興趣的。 例如盆景專場、佛像專場和庭園藝術石雕專場, 小四剛剛介紹了紫砂壺專場。 現在介紹一下佛像專場中的幾件精美佛像,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而是一尊十六世紀的銅鎏金嵌綠松石勝樂金剛像。

十六世紀•銅鎏金嵌綠松石勝樂金剛像

尺寸:高:39cm

估價:RMB: 5,800,000-6,800,000

這是一尊1995年在英國倫敦斯賓克拍賣行(Spink & Son)售出、屬於卡爾頓·羅歇爾(Carlton Rochell)舊藏的勝樂金剛。 這種雙身勝樂金剛又稱如意輪勝樂金剛, 梵名 Cakrasamvara, 藏文稱為Chos-'khor bDe-mchog, 意思就是“如意輪勝樂”。 藏傳密教或者說金剛乘佛教稱為續, 藏文叫rGyud, 梵文的Tantra, 有四部:即事續、行續、瑜珈續和無上瑜珈續, 無上瑜伽續又分為父續和母續, 其中有五大本尊(Yi-dam), 智慧母續的本尊之一就是勝樂金剛, 通常以曼荼羅本尊出現, 有專門的經典《勝樂根本續》(藏文dpal 'khor lo sdom pa bsdus rgyud rtsa ba 梵文Sa?varodaya-Tantra)。

早期勝樂金剛造像出現在11世紀前後的東印度, 大多是勝樂金剛單尊, 多為黑色或灰色葉岩深浮雕, 在西藏阿裡11世紀的擦擦中也能見到單尊勝樂金剛, 12世紀前後出現雙身勝樂金剛, 有金銅造像, 更多的是壁畫和唐卡, 例如莫高窟北區465窟主壁, 寧夏山嘴溝石窟的壁畫, 賀蘭縣宏佛塔及黑水城出土的如意輪勝樂金剛唐卡等。

12至13世紀的金銅如意輪勝樂金剛男尊多二臂, 造像拙樸、體量較小, 通高多在40公分以下, 瓔珞簡潔, 有白銀或紅銅鑲嵌。 包括勝樂金剛在內的金銅雙身像的成熟在15至17世紀, 特別是15世紀丹薩替珠寶鑲嵌裝飾風格的興起為表現滿飾瓔珞的雙身像提供了契機, 現今拍賣市場所見的精美作品大都出現在這一時期。

從造像寓意來看, 勝樂金剛的四面分別代表息、增、懷、誅四種事業與功德。 十二臂代表十二真理, 克服十二種緣起的羈絆。 每面具三眼, 象徵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不舍一切有情眾生。 主尊交臂懷抱明妃金剛亥母(Vajravārāhī), 代表方便和智慧的合一, 是佛教的最高諦理和修行境界。 主尊主臂持金剛杵和金剛鈴, 其餘手臂分握達瑪茹鼓(damaru)、四面梵天頭和銀制嘎巴拉碗(Kapala)等。 大梵天的頭顱標誌著他避免了一切幻象;嘎巴拉碗意味著他已經消除了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矛盾。 四面主尊的三葉頭冠嵌骷髏頭;髮髻中間鑲十字金剛杵, 其上有火焰摩尼寶,

髮髻左側飾一彎新月。 其左腿彎曲, 右腿撐直;肩披象皮, 腕纏虎皮。 明妃金剛亥母雙腿盤在主尊腰間, 右手高舉金剛杵, 左手托銀制嘎巴拉碗。 明妃頭髮飾紅珊瑚, 裙嵌綠松石。 此尊雙身像五官刻畫寫實, 面部表情豐富, 姿態生動。 頭冠、手鐲、臂釧、腳環和衣裙上均鑲嵌綠松石, 肩上與下身掛人頭花環和骷髏花環, 足踏暗夜母與怖畏明王。 雙身像下方為束腰仰覆蓮座, 上下邊緣飾連珠紋。 整尊造像在一種強烈的動勢當中又不失平衡與穩定, 給人以動人心魄的氣勢。

從造像欣賞看, 與14至15世紀金銅造像相比, 16至17世紀的西泠如意輪勝樂金剛頭部上揚, 進而使造像的視野更加開闊, 男尊主面莊嚴沉靜注視明妃的神情使得原本環抱的雙身像毫無俗人想像, 這是藏傳佛教雙身造像的最高境界;男尊主面與其餘三面的12只眼睛將造像的視野擴展到三維空間,從而使象徵智慧與慈悲的雙身本尊成為曼荼羅宇宙的中心;同時,西泠造像以明妃金剛亥母鑲嵌了綠松石的、流暢變化的瓔珞將雙身像合圍成一個不可分離、但又飄逸輕盈的整體,消弭了金屬造像的沉寂,具有了雙身像具有的生命活力。此外,本尊金銅造像形體優美、頭部、軀幹與肢體比例合度、鎏金明快,17世紀以後出現的大量如意輪勝樂金剛金銅造像大都是在此類造像風格上發展起來的。

勝樂金剛身上的密宗裝飾物代表著六波羅蜜和五方佛。頭冠代表著禪定波羅蜜和阿閦佛;耳飾代表著忍辱波羅蜜和阿彌陀佛;項鍊代表著佈施波羅蜜和寶生佛;臂釧、腳鐲代表著持戒波羅蜜和大日如來;腰帶、裙代表著精進波羅蜜和不空成就佛;十字金剛杵代表著般若波羅蜜和金剛總持。五十一個頭顱代表著唯識宗中的五十一心所。藏傳佛教的勝樂金剛與印度教的濕婆的關係密切。新月形頭飾、第三只眼睛、虎皮、三股戟和頭蓋骨碗元素都明顯借自印度教濕婆圖像,不同的是其足踏印度教神像與披掛印度教大梵天頭顱,這也解釋了金剛乘欲表現佛教高於印度教的意味。

十三世紀·合金銅釋迦牟尼坐像

尺寸:高:50cm

估價:RMB: 2,800,000-4,200,000

這是一尊西藏13至14世紀合金銅釋迦牟尼坐像。釋迦牟尼佛(梵文: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約西元前566年-西元前486年)。此尊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象徵作為佛教創始人的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修行悟道的重要時刻。

這尊佛像五官刻畫立體,面相圓潤。眉如新月,眉間白毫突顯。眼睛為雙眼皮,刻有下眼瞼,呈半閉狀,眼簾低垂,向下凝視,帶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樑高挺。小口薄唇,嘴角微微上翹,嘴唇上有朱砂彩繪痕跡,面容安靜祥和。耳垂較長,其底部低於下巴,有矩形的耳洞。頂上肉髻飽滿突出,排列整齊。肉髻上有如意寶珠。肉髻和白毫均屬佛三十二相。頸紋三道。體型勻稱健碩,胸大肌突出,腰較細,給人以挺拔莊嚴之感。袈裟薄衣貼體,線條優美,從左肩披至蓮座之上,左袖覆蓋至手腕,袒右肩與右乳,左臂與身體之間有三道緊致的衣紋。左肩上及雙腿下有魚尾形衣紋。袈裟邊緣飾有團花紋,團花內側刻有細連珠紋,外側刻雙線。腹部刻有肚臍,肚臍以下有呈“卍”形的陰刻線條。蓮座的蓮瓣飽滿且富有張力。整體刻畫細膩,造型優雅寧靜,為後期印度帕拉王朝的藝術風格。

十三至十四世紀•合金銅蓮花手觀音立像

尺寸:高:40cm

估價:RMB: 1,200,000-1,500,000

蓮花手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眾多化身之一,因手持蓮花而得名。此尊造像呈三折枝式站立,體態婀娜多姿。頭戴花冠,冠側有兩朵寶相花。眉眼細長高挑,面龐圓潤。上身袒露,似披披肩,其上有繁縟的圓形花紋。左手拈一枝蓮花,半開敷于左肩旁,右手下垂施與願印,掌紋刻畫明晰而誇張。臂、腕皆飾釧環,釧手環具印度地區特點。下身著印度式水波紋裙,U形的波紋之間點綴著圓形渦點小花。長裙輕薄貼體,在身向形成披風狀,盡顯女性健美的肢體,肌肉飽滿而富有彈性,這是帕拉時期造像高超的寫實技巧。整軀造型、裝飾樣式都具有濃厚的帕拉藝術風格,但造像的鑄造工藝和細部的藝術特點具有西藏造像藝術特徵,應是十三至十四世紀西藏中部風格造像。

十六世紀•銅鎏金大威德立像

尺寸:高:31.5cm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因大威德法獨具五種特性,文武合修,去障力大,事業廣大,被稱為“事業之王、忿怒之尊”,所以得到各大師的青睞。大威德也是佛陀當年為對治閻羅死主所傳,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剛者在長壽方面有特殊加持。小四也非常喜歡大威德金剛。

此尊獨雄大威德金剛具有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根本正面為極其兇暴忿怒之水牛面,頭具一雙尖銳利角,尖端各有一團智慧火焰。三目赤紅圓瞪,眼腔嫣紅,血絲滿布,猶如鮮血塗敷般。鼻上忿怒皺紋滿布,二鼻孔猶如燒紅之赤銅吹號,鼻中呼吸回蕩之氣息,乃如可以毀壞世界之疾勁黑風。巨口鯨張,量如蒼穹,四顆尖銳獠牙露出口外,舌頭伸卷猶如電閃,眉毛鬚髮上豎,猶如能壞世界之烈火熾燃焚燒。右方及左方之七面及羅刹面皆極忿怒可畏,羅刹面上之面為文殊面,文殊面相文靜中微帶忿怒,于文殊五髻之頂上有摩尼寶珠及花鬘為裝飾,其面同樣具有三目。除文殊面外,其餘八面皆有橘色頭髮上豎。

三十四臂中主尊二臂手握鉞刀和嘎布拉碗,其餘左右各十六手臂,分前後兩排。十六條腿,壓閻王十六面鐵城,亦象徵十六空相。右八腿彎曲,腳下依前向後為俯著的人、水牛、黃牛、驢、駝、狗、綿羊及狐, 此八種人獸表示八成就;人獸之下踩著大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天神,象徵著此法是與印度教之類的世間禪完全不同的超世法;左八腿伸,腳下依次為禿鷲、梟、鴉、鸚鵡、鷹、鴨、公雞及雁表示八自在清淨 。之下踩著六面童子、象頭魔、月亮神、太陽神等天神。座上的蓮瓣雕刻精細飽滿,具有典型的15世紀蓮瓣的特點。

十六世紀•銅鎏金不動佛坐像

尺寸:高:28cm

估價:RMB: 700,000-800,000

此像表現的即為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標準造像。佛像頭飾螺發,頭頂肉髻高隆,寶珠頂嚴,大耳垂肩,脖頸處刻有三道蠶節紋,顯示了佛陀不同凡俗的相好特徵。造像額部高廣,眉眼上挑,眉間飾圓形白毫,隆准小嘴,形象生動寫實,莊嚴而寂靜。上身著袒右肩式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採用古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充分顯露出軀體的自然起伏和變化,僅在領口、袖口、小腿和和袈裟下擺處用連珠紋表現衣邊並裝飾稻粒紋,稻粒首尾相連,呈八字形分佈,這種稻粒紋源自13-14世紀尼泊爾迦舍末羅王朝的佛像裝飾。釋迦牟尼結跏跌端坐於蓮花寶座上,身姿挺拔有力,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置右膝結觸地印。蓮座正前方置一金剛杵,象徵釋迦牟尼佛降魔成道。蓮花座上下邊緣裝飾一周連珠紋,花瓣細長飽滿,勁健有力,上下對稱分佈環繞蓮座一周。整體造型優美,軀體雄健,氣韻生動,特別是其飽滿的肌肉、挺健的身姿,潛藏著無窮生機與活力,極富藝術美感,表現出極高的鑄造工藝水準。

這尊佛像風格受到了尼泊爾藝術影響,尤其是其肢體和全身的衣紋表現手法具有尼泊爾藝術鮮明特點,但在整體及局部造型上融入了更多的西藏本土審美情趣和表現技法,時代特徵鮮明。造像採用合金紅銅鑄造,鎏金光澤明亮,盡顯佛像之莊嚴神聖。

十八世紀•銅鎏金財寶天王像

尺寸:20.5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這是一尊漢藏風格的造像精品。財寶天王如意坐姿坐於坐騎雄獅之背上,寶獅膛目圓睜,闊口盆開,鋒利的牙齒畏怖逼真。左手持吐寶鼠,象徵著財寶。右手握如意寶幢,神態威武,寶幢轉動便產生珠寶,故稱財寶天王。頭戴五葉寶冠,寬額豐頤,鬚眉倒豎,雙目炯炯,面相威猛。身穿鎧甲,呈武將裝飾,腰勒金帶,腳腋戰靴,以獅為騎。飄拂的繒帶、披帛及衣袖,增添了律動感。除面部外通體鎏金,色澤飽滿,亮麗渾厚,金碧輝煌。寶冠、鎧甲、寶幢、瓔珞配飾等刻畫更是精彩絕倫,極盡奢華。雕工極為細緻逼真,周身鎧甲甲片都大小一致,細密整齊,坐騎回首昂望,尾巴翹起,雄壯威猛,工匠技藝已發揮到極致。單層覆式蓮花座蓮花瓣挺拔飽滿,整體看起來極為精緻漂亮。財寶天王是藏傳佛教中掌管財寶富貴,護持佛法的善神。依經典所記,在釋迦牟尼佛住持之時,天王在佛前立下誓願,願護持佛法,並給予眾生財富之資量,令其成就世間法。故以其外相雖顯財寶天王之貌,但實質上仍是佛陀之所化現。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眾生,借由財寶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求財滿願,快速相應也可消災解厄、求取財富、增進福祉。常供奉修持此像,可以消災解厄、求財滿願、事業順利、鴻圖大展。

遼•木胎漆彩文殊普賢一組

尺寸:37×39cm

估價:RMB: 350,000-400,000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毗盧遮那如來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此拍品造型古樸,雖然歷經幾百年卻依然保留些當時的原彩。從菩薩的開臉造型,到雕刻的手法工藝,無不向我們展示出遼代審美的大氣與雕刻手法的精煉,在普賢的左側還雕刻有一胡人,屬於少見的佛造像。

小四喜歡佛像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造型精美,因為還是名佛教徒。看到精美的佛像從心裡總想跪地參拜。也想請一尊回家供奉,只是作為古董的佛像實在是小四承受不起的。

這是藏傳佛教雙身造像的最高境界;男尊主面與其餘三面的12只眼睛將造像的視野擴展到三維空間,從而使象徵智慧與慈悲的雙身本尊成為曼荼羅宇宙的中心;同時,西泠造像以明妃金剛亥母鑲嵌了綠松石的、流暢變化的瓔珞將雙身像合圍成一個不可分離、但又飄逸輕盈的整體,消弭了金屬造像的沉寂,具有了雙身像具有的生命活力。此外,本尊金銅造像形體優美、頭部、軀幹與肢體比例合度、鎏金明快,17世紀以後出現的大量如意輪勝樂金剛金銅造像大都是在此類造像風格上發展起來的。

勝樂金剛身上的密宗裝飾物代表著六波羅蜜和五方佛。頭冠代表著禪定波羅蜜和阿閦佛;耳飾代表著忍辱波羅蜜和阿彌陀佛;項鍊代表著佈施波羅蜜和寶生佛;臂釧、腳鐲代表著持戒波羅蜜和大日如來;腰帶、裙代表著精進波羅蜜和不空成就佛;十字金剛杵代表著般若波羅蜜和金剛總持。五十一個頭顱代表著唯識宗中的五十一心所。藏傳佛教的勝樂金剛與印度教的濕婆的關係密切。新月形頭飾、第三只眼睛、虎皮、三股戟和頭蓋骨碗元素都明顯借自印度教濕婆圖像,不同的是其足踏印度教神像與披掛印度教大梵天頭顱,這也解釋了金剛乘欲表現佛教高於印度教的意味。

十三世紀·合金銅釋迦牟尼坐像

尺寸:高:50cm

估價:RMB: 2,800,000-4,200,000

這是一尊西藏13至14世紀合金銅釋迦牟尼坐像。釋迦牟尼佛(梵文: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約西元前566年-西元前486年)。此尊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象徵作為佛教創始人的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修行悟道的重要時刻。

這尊佛像五官刻畫立體,面相圓潤。眉如新月,眉間白毫突顯。眼睛為雙眼皮,刻有下眼瞼,呈半閉狀,眼簾低垂,向下凝視,帶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樑高挺。小口薄唇,嘴角微微上翹,嘴唇上有朱砂彩繪痕跡,面容安靜祥和。耳垂較長,其底部低於下巴,有矩形的耳洞。頂上肉髻飽滿突出,排列整齊。肉髻上有如意寶珠。肉髻和白毫均屬佛三十二相。頸紋三道。體型勻稱健碩,胸大肌突出,腰較細,給人以挺拔莊嚴之感。袈裟薄衣貼體,線條優美,從左肩披至蓮座之上,左袖覆蓋至手腕,袒右肩與右乳,左臂與身體之間有三道緊致的衣紋。左肩上及雙腿下有魚尾形衣紋。袈裟邊緣飾有團花紋,團花內側刻有細連珠紋,外側刻雙線。腹部刻有肚臍,肚臍以下有呈“卍”形的陰刻線條。蓮座的蓮瓣飽滿且富有張力。整體刻畫細膩,造型優雅寧靜,為後期印度帕拉王朝的藝術風格。

十三至十四世紀•合金銅蓮花手觀音立像

尺寸:高:40cm

估價:RMB: 1,200,000-1,500,000

蓮花手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眾多化身之一,因手持蓮花而得名。此尊造像呈三折枝式站立,體態婀娜多姿。頭戴花冠,冠側有兩朵寶相花。眉眼細長高挑,面龐圓潤。上身袒露,似披披肩,其上有繁縟的圓形花紋。左手拈一枝蓮花,半開敷于左肩旁,右手下垂施與願印,掌紋刻畫明晰而誇張。臂、腕皆飾釧環,釧手環具印度地區特點。下身著印度式水波紋裙,U形的波紋之間點綴著圓形渦點小花。長裙輕薄貼體,在身向形成披風狀,盡顯女性健美的肢體,肌肉飽滿而富有彈性,這是帕拉時期造像高超的寫實技巧。整軀造型、裝飾樣式都具有濃厚的帕拉藝術風格,但造像的鑄造工藝和細部的藝術特點具有西藏造像藝術特徵,應是十三至十四世紀西藏中部風格造像。

十六世紀•銅鎏金大威德立像

尺寸:高:31.5cm

估價:RMB: 900,000-1,200,000

因大威德法獨具五種特性,文武合修,去障力大,事業廣大,被稱為“事業之王、忿怒之尊”,所以得到各大師的青睞。大威德也是佛陀當年為對治閻羅死主所傳,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剛者在長壽方面有特殊加持。小四也非常喜歡大威德金剛。

此尊獨雄大威德金剛具有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根本正面為極其兇暴忿怒之水牛面,頭具一雙尖銳利角,尖端各有一團智慧火焰。三目赤紅圓瞪,眼腔嫣紅,血絲滿布,猶如鮮血塗敷般。鼻上忿怒皺紋滿布,二鼻孔猶如燒紅之赤銅吹號,鼻中呼吸回蕩之氣息,乃如可以毀壞世界之疾勁黑風。巨口鯨張,量如蒼穹,四顆尖銳獠牙露出口外,舌頭伸卷猶如電閃,眉毛鬚髮上豎,猶如能壞世界之烈火熾燃焚燒。右方及左方之七面及羅刹面皆極忿怒可畏,羅刹面上之面為文殊面,文殊面相文靜中微帶忿怒,于文殊五髻之頂上有摩尼寶珠及花鬘為裝飾,其面同樣具有三目。除文殊面外,其餘八面皆有橘色頭髮上豎。

三十四臂中主尊二臂手握鉞刀和嘎布拉碗,其餘左右各十六手臂,分前後兩排。十六條腿,壓閻王十六面鐵城,亦象徵十六空相。右八腿彎曲,腳下依前向後為俯著的人、水牛、黃牛、驢、駝、狗、綿羊及狐, 此八種人獸表示八成就;人獸之下踩著大梵天、帝釋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天神,象徵著此法是與印度教之類的世間禪完全不同的超世法;左八腿伸,腳下依次為禿鷲、梟、鴉、鸚鵡、鷹、鴨、公雞及雁表示八自在清淨 。之下踩著六面童子、象頭魔、月亮神、太陽神等天神。座上的蓮瓣雕刻精細飽滿,具有典型的15世紀蓮瓣的特點。

十六世紀•銅鎏金不動佛坐像

尺寸:高:28cm

估價:RMB: 700,000-800,000

此像表現的即為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標準造像。佛像頭飾螺發,頭頂肉髻高隆,寶珠頂嚴,大耳垂肩,脖頸處刻有三道蠶節紋,顯示了佛陀不同凡俗的相好特徵。造像額部高廣,眉眼上挑,眉間飾圓形白毫,隆准小嘴,形象生動寫實,莊嚴而寂靜。上身著袒右肩式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採用古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充分顯露出軀體的自然起伏和變化,僅在領口、袖口、小腿和和袈裟下擺處用連珠紋表現衣邊並裝飾稻粒紋,稻粒首尾相連,呈八字形分佈,這種稻粒紋源自13-14世紀尼泊爾迦舍末羅王朝的佛像裝飾。釋迦牟尼結跏跌端坐於蓮花寶座上,身姿挺拔有力,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置右膝結觸地印。蓮座正前方置一金剛杵,象徵釋迦牟尼佛降魔成道。蓮花座上下邊緣裝飾一周連珠紋,花瓣細長飽滿,勁健有力,上下對稱分佈環繞蓮座一周。整體造型優美,軀體雄健,氣韻生動,特別是其飽滿的肌肉、挺健的身姿,潛藏著無窮生機與活力,極富藝術美感,表現出極高的鑄造工藝水準。

這尊佛像風格受到了尼泊爾藝術影響,尤其是其肢體和全身的衣紋表現手法具有尼泊爾藝術鮮明特點,但在整體及局部造型上融入了更多的西藏本土審美情趣和表現技法,時代特徵鮮明。造像採用合金紅銅鑄造,鎏金光澤明亮,盡顯佛像之莊嚴神聖。

十八世紀•銅鎏金財寶天王像

尺寸:20.5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這是一尊漢藏風格的造像精品。財寶天王如意坐姿坐於坐騎雄獅之背上,寶獅膛目圓睜,闊口盆開,鋒利的牙齒畏怖逼真。左手持吐寶鼠,象徵著財寶。右手握如意寶幢,神態威武,寶幢轉動便產生珠寶,故稱財寶天王。頭戴五葉寶冠,寬額豐頤,鬚眉倒豎,雙目炯炯,面相威猛。身穿鎧甲,呈武將裝飾,腰勒金帶,腳腋戰靴,以獅為騎。飄拂的繒帶、披帛及衣袖,增添了律動感。除面部外通體鎏金,色澤飽滿,亮麗渾厚,金碧輝煌。寶冠、鎧甲、寶幢、瓔珞配飾等刻畫更是精彩絕倫,極盡奢華。雕工極為細緻逼真,周身鎧甲甲片都大小一致,細密整齊,坐騎回首昂望,尾巴翹起,雄壯威猛,工匠技藝已發揮到極致。單層覆式蓮花座蓮花瓣挺拔飽滿,整體看起來極為精緻漂亮。財寶天王是藏傳佛教中掌管財寶富貴,護持佛法的善神。依經典所記,在釋迦牟尼佛住持之時,天王在佛前立下誓願,願護持佛法,並給予眾生財富之資量,令其成就世間法。故以其外相雖顯財寶天王之貌,但實質上仍是佛陀之所化現。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眾生,借由財寶天王之大力加持,可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求財滿願,快速相應也可消災解厄、求取財富、增進福祉。常供奉修持此像,可以消災解厄、求財滿願、事業順利、鴻圖大展。

遼•木胎漆彩文殊普賢一組

尺寸:37×39cm

估價:RMB: 350,000-400,000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毗盧遮那如來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此拍品造型古樸,雖然歷經幾百年卻依然保留些當時的原彩。從菩薩的開臉造型,到雕刻的手法工藝,無不向我們展示出遼代審美的大氣與雕刻手法的精煉,在普賢的左側還雕刻有一胡人,屬於少見的佛造像。

小四喜歡佛像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造型精美,因為還是名佛教徒。看到精美的佛像從心裡總想跪地參拜。也想請一尊回家供奉,只是作為古董的佛像實在是小四承受不起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