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讓閱讀如呼吸一般

一、閱讀的複雜度比起思考本身毫不遜色

一個世紀之前, 法國的眼科醫生埃米爾 雅瓦爾就發現, 我們的眼睛實際上是在書頁上四處跳動;這種跳動或稱飛快跳躍, 每秒發生三或四次, 其速度大約是每秒兩百度。

讀者在循字句推進時, 一邊透過一個極複雜糾纏的方法, 以所學得的意義、社會成規、先前的閱讀、個人經驗與私人品味來說出其意義。

二、眼鏡的發明

很難想像在眼鏡發明之前的那些世紀裡, 讀者是眯著眼睛通過一篇文本模糊的輪廓, 接著再想像, 一旦有了眼鏡, 人們在突然清楚看見寫著文字的扉頁幾乎毫無困難時, 會感到多麼輕鬆。

人類有1/6的近視比率;在讀書人之間, 這項比率又高出許多, 接近24%。 亞裡士多穗、路德、撒母耳·佩皮斯、叔本華、歌德、席勒、濟慈、丁尼生、詹森博士、亞歷山大·蒲伯、克維多一比列加斯、華茲華斯、丹特·蓋博瑞爾·羅塞蒂、伊莉莎白·巴瑞特·白朗寧、吉卜林、愛德華·李爾、桃樂西·塞耶斯、葉芝、烏納穆諾、泰戈爾、詹姆斯·喬伊絲——他們的視力都不佳。

在很多人的身上視力受損的狀況惡化, 而非常多有名的讀者在晚年時甚至全盲, 從荷馬到密爾頓, 又到詹姆斯·瑟伯(美作家、漫畫家)和路易士·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在30歲出頭的時候開始喪失視力, 而1955年被任命為布宜諾賽勒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時, 他已經什麼都看不見了。

三、里爾克:是否有可能, 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

里爾克嘗問:

“是否有可能, 這整個世界歷史已經被誤解?

是否有可能, 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

因為我們總是談到群眾, 談一群人,

而不是在談一個人, 這個人的身邊有眾人圍觀, 因為他是一個外地人, 而且生命垂危。

是, 這是有可能的。 ”

四、廢墟中的抗爭

這種閱讀有一個形象。

一張攝於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倫敦大轟炸期間的照片, 顯示一處塌陷圖書館的遺跡。 但是牆壁上的書架猶牢牢支撐著, 排列其上的書籍似乎未受損。

三名男子站立在瓦礫碎石中:其中一人好像猶豫不決, 不知該挑選哪本書, 他顯然正讀著書背上的書名;另外一個人戴著眼鏡, 正伸手拿取一本書;第三人則正在讀, 手中是一本打開的書。

他們並非將戰爭拋在腦後, 或忽視這場災難。 他們不是選擇書籍而輕忽外在世界的生命。

他們正在努力堅持, 以對抗眼前的厄運;他們正堅持著一個平常的發問權利;他們企圖再一次發現——在這廢墟之中, 在閱讀偶爾賜予的驚人報酬中——發現一種理解。

五、最後一頁

一整頁的篇幅, 以“最後一頁”的名義, 只抄錄了福樓拜的一句話:閱讀是為了活著。 這“最後一頁”卻置於卷首的醒目位置,意義不言自明。

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作者:運泓 原創

這“最後一頁”卻置於卷首的醒目位置,意義不言自明。

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作者:運泓 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