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為什麼不敢打蘇聯,並非諾門檻戰役這麼簡單

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有“北進”和“南下”兩種方案, 所謂“北進”是指進攻蘇聯, 而“南下”就是進攻中國和東南亞。

這兩種方案看似有明顯的難易差別, 畢竟蘇聯和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實力差距巨大, 所以日本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南下而不選擇北進。

但是, 日本人南下其實也並不輕鬆, 他們如果要進攻東南亞, 其實就意味著和英美列強開戰, 這個風險並不比北進來的小。

那麼日本人為什麼願意冒著幾乎同樣的風險南下而沒有選擇北進呢?

對於日本人的戰略選擇, 世人都認為是“諾門檻戰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場戰役是由蘇聯紅軍的戰神朱可夫指揮的, 他率領一個裝甲集團軍打的日本人一個師團土崩瓦解, 甚至傳言他將日本軍中唯一一個裝甲師團殲滅。

這一戰雖然近代以來眾說紛紜, 認為蘇軍損失其實比日軍還大, 但是, 這場戰役確實是以日本戰敗告終,

日軍指揮官荻洲立兵也因此次戰敗而引咎自殺, 而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則因此戰聲名鵲起, 後來成為了蘇軍的戰神。

所以, 有人認為, 諾門檻戰役無異於給日本帝國主義當頭棒喝, 讓他們認識到蘇聯紅軍不好惹, 因此才沒有敢於北進。

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到底, 但是, 日本人沒有北進卻不止是諾門檻戰役一戰的結果, 還有其它原因導致他們沒有北進。

這就是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事件是先於諾門檻的一次戰鬥, 這次戰鬥規模不大, 蘇日兩軍傷亡也很有限, 但是, 這次戰鬥的影響卻很大。

1938年7、8月間, 蘇聯和日本在張鼓峰(中俄朝三國交界處)附近因為領土爭端而爆發一場戰鬥。

這次戰鬥雖然蘇聯只動用兩萬多人, 而日本人只出動了不到一萬人, 交戰過程也遠不如諾門檻激烈, 戰後據不完全統計, 蘇聯軍隊損失約為700多人, 而日軍傷亡一千多人, 最終以日軍退出張鼓峰地區結束。

但是, 這次戰鬥卻對未來的諾門檻戰役及日本大本營最終的戰略起到了重要影響。

這次戰鬥中, 日本人竟然還保持著一戰中拼刺刀的習慣, 他們認為只要有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就可以重演日俄戰爭的勝利, 借此衝垮蘇聯紅軍。

然而, 這一次他們失算了, 蘇聯紅軍的部隊中有一個坦克旅, 在鋼鐵面前, 日本人的血肉之軀再不怕死也是沒用的, 日本人拼刺刀技術再怎麼兇悍, 總敵不過飛機大炮。

張鼓峰戰役後, 日本陸軍曾總結經驗, 認為日本如果像蘇聯紅軍那樣用坦克和重炮進行作戰的話, 日本的工業和資源根本無法承受。

因此, 日本陸軍認識到了自己與頂級工業強國的差距, 從而對蘇聯心存畏懼, 直到諾門檻戰役, 則讓日本陸軍徹底放棄了北進的企圖。

但是, 日本海軍卻並沒有從陸軍的失敗吸取教訓, 日本陸軍沒敢惹工業強國蘇聯, 反倒是日本海軍後來惹了一個工業能力更強大的美國。

於是, 日本帝國主義最終戰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