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商業只會生產低品質的藝術?

為什麼我覺得藝術經濟學很迷人。 這一特殊的藝術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視角, 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見解。 其產生的結論及建議的政策, 與普遍持有的觀點具有很大的反差。 因此, 應該予以特殊關注。

很多人認為市場會產生低品質的藝術。 有關“大眾文化”和“商業化”的抱怨屢見不鮮。 不僅一般大眾這樣認為, 學術界也是如此(或者還更甚)。 有相當一部分哲學著作拒絕把市場作為文化的決策機制。 在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背後是文化人對市場的懷疑[熊彼特(Schumpeter, 1942)對此做出了極佳的解釋], 以及一種更具體、認為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援以維持其高品質的觀點。

政府不僅需要資助藝術, 而且還必須通過經營博物館、劇院、歌劇院、芭蕾舞公司以及樂團等方式來開展文化活動。

佛羅倫斯德米多夫廣場的搖滾樂隊

這一廣為傳播的、認為市場只產生低品質的大眾文化的觀點來自於對市場運行方式的誤解。

另外, 僅僅從實證的角度來看也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 市場是可以產生高品質, 甚至最高品質的文化的。

為了理解這一論斷, 有必要瞭解“這個”市場的背後。 這個市場是一個對需要做出反應的機制:如果存在對低品質藝術的需求, 它就會生產低品質的藝術——但是如果存在對高品質藝術的需求, 它就會生產高品質的藝術。 沒有必要認為市場不存在對高品質藝術的需求。 在現實生活當中, 我們觀察到實際上是有人願意花錢去享受好的藝術的(Cowen, 1998)。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很多藝術節(包括電影節)裡都有很高品質的藝術表演。 這些藝術節只是為了一小部分某一藝術形式的特別愛好者們而設的,

例如現代音樂;它們在現有的藝術場館裡沒有足夠多的觀眾。 因而, 這個市場並不需要很多的觀眾。 所以說, 那種流行的、所謂“市場產生壞藝術”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畢卡索青年時期的代表作《手拿煙斗的男孩》2004年以1.04億美元成交

不過, 另一個說法也不假:很多商業化生產的藝術的品質是很低的, 如果不是非常低的話。 這也不奇怪, 大部分人的品位就是這樣, 市場只是迎合他們罷了。 這一現象在某些場合通過規模效應得到了強化, 因為大規模生產的成本比小規模的要低。 這樣的例子之一就是CD的生產。 在已有的範本上再多生產十萬張或百萬張的成本是很低的。 不過, 我們也觀察到, 同一市場也生產出了品質卓越的嚴肅音樂, 尤其是古典音樂的灌制。 因此, 不應該只關注市場的規模生產方面, 而是要看到價格體系通常會很好地反映對高品質藝術的需求。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從莫内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展

藝術經濟學家們並不能判斷什麼是“好的”或者“壞的”藝術。

這樣的標準當然必須由有關的學科來決定。 不過, 幾百年來人們已經知道這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謂“蘿蔔白菜, 各有所愛”。 不過即使一個人可以像本書作者那樣, 認為藝術之間的品質區別比較模糊(例如, 威爾第的歌劇比電視裡播放的歌劇肥皂劇要好), 他也應該記住這種評判是會變化的:曾經的垃圾作品現在可能會被人們接受, 而曾經的大作則可能遭到拋棄。

市場的優勢之一是它允許並鼓勵多樣性。 市場所反映的品位無須委員會或專家小組的批准。 這就增加了創新理念出現的機會, 使藝術保持活力。 一個開放的市場是治療藝術品位壟斷的解藥。

現實當中的藝術市場與理想相去甚遠:外部效應、收益增長以及壟斷趨勢等都在影響藝術的供應者。 所以,行銷者手下的藝術應該容忍市場的結論不是基於理性分析,而是一種思想信念。市場應該從綜合的角度來看待。對藝術(及其他任何事物)來說,存在著幾個決策機制。在得出市場是文化的唯一,或者相反,政府是文化的唯一結論之前,我們必須要比較這幾個決策機制的優勢和劣勢。

(以上內容選自《藝術與經濟學》)

所以,行銷者手下的藝術應該容忍市場的結論不是基於理性分析,而是一種思想信念。市場應該從綜合的角度來看待。對藝術(及其他任何事物)來說,存在著幾個決策機制。在得出市場是文化的唯一,或者相反,政府是文化的唯一結論之前,我們必須要比較這幾個決策機制的優勢和劣勢。

(以上內容選自《藝術與經濟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