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碩人之薖, 永矢弗諼——懷念陸谷孫老師

陸谷孫給本文作者的贈言(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週末》)

大約在2006年7月間, 我有一次和陸谷孫老師通話, 向他彙報最近研讀莎劇的心得,

最後問道:“陸老師, 您能否用一句話概括您對莎劇的整體感受?”陸老師的回答脫口而出:“終歸寂滅。 ”這個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當時如受重擊, 刹那間感到虛無洪荒之力的巨大衝擊, 很久之後——甚至現在——都不能釋然。

十年之後, 2016年7月26日, 多年未見的老同學高永偉教授突然來電, 告說陸老師腦梗病危。 第二天上午, 我趕到上海新華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 看到了已然昏迷不醒的先生。 病房很安靜, 只有監測生命表徵的儀器在旁不斷閃爍。 我默立床前, 內心湧動抽搐, 什麼也說不出來, “終歸寂滅”這四個字在腦海中反復轟鳴。 8月1日下午, 我來到龍華殯儀館最後送別陸老師, 望著大廳中靜靜躺臥的先生, 感覺自己的一塊生命也粉碎、虛化而歸於了虛無。

時至今日, 我仍然無法直面這一現實:陸老師走了,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his like again”。 現在, 只有對老師的回憶——這回憶構成了我的一部分真實生命經驗——與我同在, 並繼續給我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 陸老師並未遠去;對我而言, 對一切愛他和被他所愛的人而言, 他依然還在。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我雖受業于陸先生, 卻不是他的及門弟子。 當初我報考復旦外文系研究生, 本意是想追隨陸先生學習莎士比亞, 但他此時全力以赴主持《英漢大詞典》的編寫工作, 莎研方向下不再招生, 我的願望未能實現。 不過, 他後來為研究生開設了莎劇精讀課程, 我全程選修了兩個學期, 受益匪淺。 越年我報考北大, 亦請陸師為我寫推薦信,

先生慨然應允, 並題詩贈別。 後來我任教北大, 繼續以“a serious amateur”的身份關注和介紹莎劇, 其間與陸師多有交流, 自認為是先生莎研一脈的教外別傳弟子, 並得到了先生的認可, 我也為此深感自豪。 我在北地經常稱說先生的品行學問, 此間師友每有誤會, 我必鄭重解釋, 以免攀附之嫌, 同時心中也有一種想法, 認為師生之誼, 首在知心:苟能知心, 則胡越可為肝膽;不能知心, 則同室無非路人。 確切說, 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友愛加對手的關係。 所謂“友愛”, 是指師生之間齊心合德而“當以同懷視之”;所謂“對手”, 是指師生之間實為“過去之我”與“未來之我”異代同時、惺惺相惜的凝望對話和當仁不讓、惟道是從的競爭趕超。 昔日禪宗大德聲言“見與師齊,
減師半德;見過於師, 方堪傳授”, 即深得其義。

話雖如此, 先生之學廣大深閎, “庾信文章老更成”而“暮年詩賦動江關”, 令後學者瞻望弗及而心悅誠服。 陸老師平生服膺錢鍾書先生, 自言“我輩的學問若能及錢楊的百分之一, 足矣!”我于陸師亦有同感。 作為先生門牆之外的不肖弟子(陸師嘗以尼采名言勉勵後學:“尼采講過宗師與弟子的關係, 稱‘子將背其師, 蓋渠亦必自成大宗師也。 ’張年而立, 可不勉歟!”其實恐怕也是失望多於欣慰吧), 我對老師的道德文章拳拳服膺, 一見心折, 繼而心儀, 終於“心死”:無論為人為學, 我都永遠不可能達到先生那樣高遠和純粹的境界了!

後來我在北方生活工作, 未能侍奉先生左右而隨時聆聽教誨,

平時只能通過電話郵件問候請益。 儘管如此, 先生待我親切如故, 我仍能與先生有旦暮會心的交流。 記得2014年夏季北大“燕京學堂”引發關注期間, 我與陸師通話, 聽我介紹情況後, 先生大發感慨:“講英文的未必懂中國, 辦學堂的未必懂英文。 何況英文教學並不等於國際化!”我一聽正中下懷:“陸老師, 我過兩天就把您的意見轉告北大這邊的主事者, 您認為如何?”陸老師爽快答應:“你就說這是我陸某人的原話!”7月底, 我和中文系、歷史系、外語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的同事就燕京學堂一事與校領導懇談, 我在發言時便“原聲重播”了陸先生的說法。 後來北大英語系的毛亮教授在紀念陸老師的文章中提到:“當時我想, 這兩句話真是符合先生的性格和脾氣。 ”我以為知言,並為陸師的正大之聲終被有心人與同路者聽說銘記而心懷感念。

事實上,先生不僅以其言、更以其行——所謂行勝於言——親證了真人和仁者的生命境界:他是孺慕的人子和慈愛的父親,是感恩念舊的學生和仗義長情的同事,是光風霽月的師長和恢弘博雅的學者,是不辭辛苦穿行語林辭海而樂在其中的wordsmith(陸師自我定位為“稱銖度寸的微觀型學人”),是不畏浮雲秉筆直書的自由思想者,也是“常為大國憂”而“有恨無人省”的批判現實主義愛國者(董橋先生戲稱陸師為“憤老”,頗為傳神)。令人感歎的是,陸師晚年一度轉戰網路空間,本為避地傳道,不料遭遇一群Internet trolls的無端辱駡和下流攻擊,加之種種變生不虞的排斥,不覺意興蕭然。在一次通話中,他苦澀但堅定地告訴我:今後什麼也不想說了——“the rest is silence”。2011年8月,我到上海看望先生,他舊話重提,這次語氣更加沉重,直言“哀莫大於心死”,但求“leave me alone”,甚至說到“腦死亡”和身後之事的安排。先生的悲哀,我實感同身受,但是為了安慰老師,只好強作解人:人情本來不美,您何必為此動心傷懷!何況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陸師不置可否,將話題轉向他正在主持編寫的《中華漢英大詞典》,還順便考較了我幾種漢語表達(例如“就勢”)的英文譯法。我正心中暗喜廉頗未老,讚歎陸老師確實“編出了自我實現的樂趣”,先生又話鋒一轉,談到布拉格、昆德拉、生活在別處、故鄉的陌生人、本土放逐等等,而後陷入了沉默。我讀懂了先生的寂寞、孤憤和絕望,但是強顏歡笑,直到先生神色稍霽,我才告辭出來。在回來的路上,我心中隱隱作痛,似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未敢以告人,只是暗自沉吟,同時也自欺欺人地想:陸老師如果身邊有家人陪伴照顧,他的心情和健康狀況一定會比現在好許多——而這無疑是國家之幸和學界之福!

這是我當時的想法。現在看來,陸先生幾乎是自覺而悲壯地選擇了向死而生的有限未來此在。西方古人說“命自性出”,而中國古人則說“惟克天德,自作元命”: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怎樣的天性修為呵!正是通過這樣一種決絕的選擇,陸先生在沉默中爆發燃燒,不僅“編出了自我實現的樂趣”,更實現了生命的內在超越。

一個如此高貴和傑出的靈魂是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終歸寂滅”的!我寧願相信——而且此時此刻,我也確實感到——陸老師只是去到了另一世界,一個類似於“盜夢空間”的平行世界:

Denmark's a prison.

Then is the world one. (Hamlet, II. ii)

There is a world elsewhere (Coriolanus, III. iii)

Where souls do couch on flowers. (Antony and Cleopatra, IV. xiv)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people in't! (The Tempest, V. i)

在這個世界,被縛的普羅米修士終於獲得了解放,而漂泊海上的奧德修斯重新回到了家鄉。作為這個世界的幸福居民,陸老師一定還在關注著我們;而我們,作為必死者與後死者,同時作為見證者和銘記者,也將從他的關注中繼續獲得精神的護持與靈魂的滋養:

If thou didst ever hold me in thy heart,

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while,

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 breath in pain

To tell my story. (Hamlet,V. ii)

The weight of this sad time we must obey;

Speak what we feel, not what we ought to say. (King Lear, V. iii.)

So our virtues li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 (Coriolanus, IV. vii)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老師陸谷孫先生逝世一周年。

”我以為知言,並為陸師的正大之聲終被有心人與同路者聽說銘記而心懷感念。

事實上,先生不僅以其言、更以其行——所謂行勝於言——親證了真人和仁者的生命境界:他是孺慕的人子和慈愛的父親,是感恩念舊的學生和仗義長情的同事,是光風霽月的師長和恢弘博雅的學者,是不辭辛苦穿行語林辭海而樂在其中的wordsmith(陸師自我定位為“稱銖度寸的微觀型學人”),是不畏浮雲秉筆直書的自由思想者,也是“常為大國憂”而“有恨無人省”的批判現實主義愛國者(董橋先生戲稱陸師為“憤老”,頗為傳神)。令人感歎的是,陸師晚年一度轉戰網路空間,本為避地傳道,不料遭遇一群Internet trolls的無端辱駡和下流攻擊,加之種種變生不虞的排斥,不覺意興蕭然。在一次通話中,他苦澀但堅定地告訴我:今後什麼也不想說了——“the rest is silence”。2011年8月,我到上海看望先生,他舊話重提,這次語氣更加沉重,直言“哀莫大於心死”,但求“leave me alone”,甚至說到“腦死亡”和身後之事的安排。先生的悲哀,我實感同身受,但是為了安慰老師,只好強作解人:人情本來不美,您何必為此動心傷懷!何況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陸師不置可否,將話題轉向他正在主持編寫的《中華漢英大詞典》,還順便考較了我幾種漢語表達(例如“就勢”)的英文譯法。我正心中暗喜廉頗未老,讚歎陸老師確實“編出了自我實現的樂趣”,先生又話鋒一轉,談到布拉格、昆德拉、生活在別處、故鄉的陌生人、本土放逐等等,而後陷入了沉默。我讀懂了先生的寂寞、孤憤和絕望,但是強顏歡笑,直到先生神色稍霽,我才告辭出來。在回來的路上,我心中隱隱作痛,似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未敢以告人,只是暗自沉吟,同時也自欺欺人地想:陸老師如果身邊有家人陪伴照顧,他的心情和健康狀況一定會比現在好許多——而這無疑是國家之幸和學界之福!

這是我當時的想法。現在看來,陸先生幾乎是自覺而悲壯地選擇了向死而生的有限未來此在。西方古人說“命自性出”,而中國古人則說“惟克天德,自作元命”: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怎樣的天性修為呵!正是通過這樣一種決絕的選擇,陸先生在沉默中爆發燃燒,不僅“編出了自我實現的樂趣”,更實現了生命的內在超越。

一個如此高貴和傑出的靈魂是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終歸寂滅”的!我寧願相信——而且此時此刻,我也確實感到——陸老師只是去到了另一世界,一個類似於“盜夢空間”的平行世界:

Denmark's a prison.

Then is the world one. (Hamlet, II. ii)

There is a world elsewhere (Coriolanus, III. iii)

Where souls do couch on flowers. (Antony and Cleopatra, IV. xiv)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people in't! (The Tempest, V. i)

在這個世界,被縛的普羅米修士終於獲得了解放,而漂泊海上的奧德修斯重新回到了家鄉。作為這個世界的幸福居民,陸老師一定還在關注著我們;而我們,作為必死者與後死者,同時作為見證者和銘記者,也將從他的關注中繼續獲得精神的護持與靈魂的滋養:

If thou didst ever hold me in thy heart,

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while,

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 breath in pain

To tell my story. (Hamlet,V. ii)

The weight of this sad time we must obey;

Speak what we feel, not what we ought to say. (King Lear, V. iii.)

So our virtues li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 (Coriolanus, IV. vii)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老師陸谷孫先生逝世一周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