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的成長需要耐心“等待”

生命, 就是成長的過程;成長, 就是等待的過程。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家長被孩子的學校請去為老師講兒童心理教育問題, 許多老師以為他的兒子自然應該考出好成績, 然而卻只考了全班第17名。 當有台下有人問這位家長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時, 只見他在黑板上寫道:“成長需要等待!”全場譁然。

我被這位家長睿智的回答、全新的理念而折服。

曾幾何時, 父母們似乎樂於談孩子的分數, 談上重點和名牌大學, 樂於讓孩子穿梭于各種特長班之間。 曾幾何時, 父母們為孩子的大小問題, 焦慮著, 擔憂著, 煩躁著,

忘記了在教育孩子之中, 還有一個詞叫“等待”。

一、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

生命, 就是成長的過程。 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 孩子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 像動植物一樣, 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出生時不一樣, 出生後一個月又不一樣, 三歲時和四歲時不一樣, 學齡前和小學階段也不一樣。 就拿思維來說, 0~3歲是靠直觀的動作思維來引導自己的活動, 4歲則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 5~6歲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如果孩子上小學較早, 他的抽象思維還非常弱, 那麼學起數學來就費勁得多。 因為數學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活動。 所以蒙氏教育中的數學教育也是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思維特點由具象逐步過渡到抽象的。

你看到了嗎?這個“小人兒”被幾等分了?


△分數概念的引入——分數小人

△孩子利用教具金色串珠做加減乘除運算

再比如, 很多家長說, 孩子做作業拖拉, 動作慢, 字寫不快, 寫得歪歪扭扭。 從生理上來說, 有一個原因就是:寫字是一種精細且持久的高難度勞動, 需要手腕的精細動作達到一定水準, 需要視知覺和動作協調得好。 如果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夠強, 沒有發育到能夠完全勝任寫字的水準, 寫起來自然就吃力多了。 如果家長不瞭解這一點, 認為是學習態度不端正, 不認真, 豈不委屈了孩子?

很多孩子在學齡前沒有進行正確的精細動作的訓練, 在上了小學後, 甚至在孩子年齡大了一些後, 家長會發現孩子還沒有具備同齡孩子的某種能力時, 家長並不用著急。 需要一步步對孩子進行引導和訓練, 家長要耐下心來讓孩子多訓練手部精細動作。

在跨世紀幼稚園, 我們會根據孩子成長的生理特點、思維特點, 合理安排孩子的精細化動作訓練, 比如書寫的訓練, 我們並不是直接的教孩子寫字, 而是通過寫的動作逐步為孩子引入書寫的概念, 例如運用砂字主機板, 讓孩子通過觸摸來感知字母, 通過肌肉記憶來對書寫有一定的認知。

再有,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上課坐不了多久就不能專心聽課了。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一二年級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有意注意保持時間會有所延長。這時有的父母總以為孩子對學習沒興趣,好動喜鬧,甚至當成了是多動症。聽到太多的父母說孩子考試太粗心,不該錯的會出錯。其實有時並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錯,而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於大腦和神經系統還沒有發展成熟,記憶的瞬間性,注意的短暫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會造成粗心。這些在成人看來低級而簡單的錯誤,會隨著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的成熟和完善。

但是,如果孩子比同齡人表現的更為多動、粗心,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同時,家長們還應該多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專注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會成為學習的基礎條件。跨世紀蒙氏教育下,注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讓孩子專注做事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

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式,他在某個年齡特徵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份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所以說,既然孩子的成長有自然發展規律,那就要順著它的“長勢”讓孩子自由地發展。像農作物必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成熟一樣,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只要我們方法得當,不妨靜待花開。

二、孩子的成長有快慢程度的不同

同樣都是成長,但不同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他們因個性氣質、智力結構、認知水準、知識經驗、心理特點等的不同而決定了每個孩子在同一發展階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吸收周圍環境、成人施加教育影響的不同,使有的孩子發展的快些,早早地鋒芒畢露;有的孩子發展得慢些,可能屬於大器晚成。比如只要有語言環境,孩子遲早能學會母語,但有的孩子說話較早,有的則較晚;在小學階段不顯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學可能一躍而起,令人刮目相看。就象運動員長跑,起點慢的不一定終點慢,終點接近勝利的也許起點慢。成長過程中只有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快與慢。

所以,有些是急不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有準備的環境,做科學適當的引導。剩下的,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自己,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尤其是現在很多家長看到鄰家孩子會背唐詩會計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麼還不會等等,其實6歲前重要的是孩子習慣的培養、性格的養成。

愛迪生上學才3個月就被老師責令退學,如果她的母親也和老師一樣對愛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發明大王;愛因斯坦4歲多還不會說話,上小學後也被認為是低能兒,但他父親的耐心的鼓勵一直推動著他不斷取得進步;美國歷任總統中,堪稱好學的威爾遜到9歲才學會26個字母,12歲才識字;小時候的達爾文在父親的眼裡簡直是遊手好閒之輩,整天打鳥、玩狗,抓蟲子。但最後還是放棄讓孩子學醫的願望而把自己融到孩子的愛好中去。

這樣的例子很多。而上面的這些人,都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三、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

個體的差異,先天的秉賦,後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間的千差萬別。就象人的手指頭有長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指出人有八種智慧:語言文字智慧、數學邏輯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旋律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知智慧、內省智慧。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結構和側重點。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交際上魚得水卻不擅長寫作;有的內向害羞但寫起文章妙筆生花;有的唱歌會跑調但數學卻很好,有的不喜歡畫畫偏喜歡體育運動。我們不必讓孩子樣樣精通,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即可。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時候是個“差生”,因為他總是調皮搗蛋,他的老師訓斥他:“咱這個班裡,最沒出息的就是你!”鄭淵潔不服氣:我作文好,我有想像力,咋就沒出息?果然從未上過大學的他成了當代頗有影響力的童話作家。當有人採訪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區,這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所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家長要做的是去發現他的長處,要像蒙氏老師一樣,學會觀察記錄、適時引導。

其次,要積極等待,主動尋找教育時機,創造多種辦法。“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當一種方法不行時,再採用另一種方法。在積極等待的同時,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契機的眼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再有,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上課坐不了多久就不能專心聽課了。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一二年級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有意注意保持時間會有所延長。這時有的父母總以為孩子對學習沒興趣,好動喜鬧,甚至當成了是多動症。聽到太多的父母說孩子考試太粗心,不該錯的會出錯。其實有時並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錯,而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於大腦和神經系統還沒有發展成熟,記憶的瞬間性,注意的短暫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會造成粗心。這些在成人看來低級而簡單的錯誤,會隨著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的成熟和完善。

但是,如果孩子比同齡人表現的更為多動、粗心,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同時,家長們還應該多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專注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會成為學習的基礎條件。跨世紀蒙氏教育下,注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讓孩子專注做事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

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式,他在某個年齡特徵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份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所以說,既然孩子的成長有自然發展規律,那就要順著它的“長勢”讓孩子自由地發展。像農作物必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成熟一樣,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只要我們方法得當,不妨靜待花開。

二、孩子的成長有快慢程度的不同

同樣都是成長,但不同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他們因個性氣質、智力結構、認知水準、知識經驗、心理特點等的不同而決定了每個孩子在同一發展階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吸收周圍環境、成人施加教育影響的不同,使有的孩子發展的快些,早早地鋒芒畢露;有的孩子發展得慢些,可能屬於大器晚成。比如只要有語言環境,孩子遲早能學會母語,但有的孩子說話較早,有的則較晚;在小學階段不顯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學可能一躍而起,令人刮目相看。就象運動員長跑,起點慢的不一定終點慢,終點接近勝利的也許起點慢。成長過程中只有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快與慢。

所以,有些是急不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有準備的環境,做科學適當的引導。剩下的,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自己,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尤其是現在很多家長看到鄰家孩子會背唐詩會計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麼還不會等等,其實6歲前重要的是孩子習慣的培養、性格的養成。

愛迪生上學才3個月就被老師責令退學,如果她的母親也和老師一樣對愛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發明大王;愛因斯坦4歲多還不會說話,上小學後也被認為是低能兒,但他父親的耐心的鼓勵一直推動著他不斷取得進步;美國歷任總統中,堪稱好學的威爾遜到9歲才學會26個字母,12歲才識字;小時候的達爾文在父親的眼裡簡直是遊手好閒之輩,整天打鳥、玩狗,抓蟲子。但最後還是放棄讓孩子學醫的願望而把自己融到孩子的愛好中去。

這樣的例子很多。而上面的這些人,都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三、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

個體的差異,先天的秉賦,後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間的千差萬別。就象人的手指頭有長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指出人有八種智慧:語言文字智慧、數學邏輯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旋律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知智慧、內省智慧。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結構和側重點。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交際上魚得水卻不擅長寫作;有的內向害羞但寫起文章妙筆生花;有的唱歌會跑調但數學卻很好,有的不喜歡畫畫偏喜歡體育運動。我們不必讓孩子樣樣精通,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即可。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時候是個“差生”,因為他總是調皮搗蛋,他的老師訓斥他:“咱這個班裡,最沒出息的就是你!”鄭淵潔不服氣:我作文好,我有想像力,咋就沒出息?果然從未上過大學的他成了當代頗有影響力的童話作家。當有人採訪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區,這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所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家長要做的是去發現他的長處,要像蒙氏老師一樣,學會觀察記錄、適時引導。

其次,要積極等待,主動尋找教育時機,創造多種辦法。“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當一種方法不行時,再採用另一種方法。在積極等待的同時,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契機的眼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