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勵耘講堂|顧明遠、施克燦、劉可欽共話教育自信

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且特殊的組成部分, 對繼承、發揚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

樹立堅定的教育自信, 對繁榮教育事業、增強文化底蘊, 都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自信的內涵, 2017年4月15日,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第八屆學術文化節開幕式“教育自信”主題座談——鏘鏘三人行活動在敬文講堂隆重舉行。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顧明遠先生,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施克燦,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 從理論的視角出發, 基於教學實踐暢談了自身對教育自信的認識, 並回顧、展望了中國教育的發展, 提出對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實踐者的期待。

教育自信與文化自信相輔相成

顧明遠:當下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很有意義,

尤其對凝聚中華民族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 意義更為深遠。 文化自信能進一步深化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強化對中華文化經久不息的理解, 保持對中華民族豐富文化內涵的尊崇和敬仰。 雖然中國沒有單一的宗教信仰, 但中華美德、中華精神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將持續地影響我們發展的腳步, 指引前進的方向。 因此, 文化對一個民族至關重要。 樹立文化自信, 對一個民族來說十分必要。

但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文化也在不斷變化。 因此, 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時, 不能夠片面地探究古代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不僅包含古代傳統文化,

還應包括近代的革命文化和現代的社會主義文化。

所以, 文化的內涵既有民族性, 又有時代性, 還有發展的動態性。 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又要創造新興的文化。 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 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用什麼樣的文化培養學生, 也是教育的內涵。 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去粗取精, 又要推陳出新, 即在選擇和創新文化的過程中, 不斷提升教育品質, 發揮教育在建立文化自信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施克燦:當前各行各業都深刻地認識到堅定文化自信的深遠意義。 理解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關係, 首先要明確教育和文化間的關係。 教育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是一種特殊的文化,

而文化影響著教學方法、教育目標等。 因此, 教育和文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係。 在闡明教育和文化的關係的基礎上, 教育自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自信, 是達到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式或途徑, 存在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

教育承擔著文化保存、傳播、選擇和創新的功能。 其中, 關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涉及對文化進行選擇的問題。 尤其面臨傳統文化中值得借鑒和弘揚的文化內容時, 創新性發展將引領教育的新方向。

創新並不意味著傳統文化簡單地複製和回歸, 而是以認識為基礎、以選擇為前提、以沉澱為手段、以昇華為目標的繼承和發展模式。 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對文化的理解和選擇、對文化的傳承和加工以及對文化的創造和昇華,

都將圍繞教育風起雲湧。 樹立文化自信要從教育入手。 反觀教育的這種自信, 會成為文化自信的一塊重要基石,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關係。

劉可欽:今天的學校, 其內涵越來越豐富, 無疑成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一個重要場所。 中關村三小一直格外重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主張用文以載道的理念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例如, 讓學生從古詩詞中不僅能夠感受經典語言之美, 也能通過詩詞與古人對話, 觀照今人的生活。

經典詩詞中藏著我們的來處和去途, 這就是我們主張的文化傳承的精神脈絡。 為了貫通學生在小學期間的文化傳承管道, 我們專門組織了一批教師設計、印製了12冊《經典大家誦》讀本。這些讀本中既包含經典的唐詩宋詞,又包含鮮明的革命詩詞,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全面薰陶。

以教育自覺踐行傳統文化教育

顧明遠: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存在緊密的聯繫。文化自覺鞭策我們充分地認識文化的優勢和不足,避免在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過程中出現妄自菲薄或自高自大的負面情緒,從而理性地選擇和創新地發展。從這一視角出發,教育自信與教育自覺息息相關。

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教育的不同特徵,有利於我們充分地認識我國教育的優勢力量,理性地看待和汲取國外教育的長處。通過這種優勢互補的進程,完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內涵,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對不同國家的教育,不存在單純好壞的簡單論述,而要在比較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才會使比較本身存在意義,對改進我國教育有可取之處。

中華文化在經久不息中沉澱了眾多優質的結晶,至今看來依舊獨具匠心。例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觀念,在《學記》等著作中,在新教育的時代中,依然歷久彌堅,是我國的教育優勢。

此外,中國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這得益於我們的九九乘法表,配合中文數字的單音節發音規律,使對中國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成效顯著。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反觀美國,只有200多年的建國史,又是一個移民國家,自由主義滲透到美國民眾的血液中。自由、開放的觀念,影響了他們的教育制度,使得美國學生在開創新思維方面,的確有很大的優勢。

相比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學生來說,由於長期屈從于教師的權威,養成了不善於思考的習慣,思維不及美國學生活躍。從文化差異的背景來比較不同國家的教育優勢,同時立足本國文化制定相應的教育戰略,這是比較教育的靈魂所在。

施克燦:我們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理解不應過於狹隘化。核心素養引發我們對教育本質的再思考和對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反思。這說明,教育始終不能脫離培養健全人格的目標。傳統教育是一個大教育觀,綁定了家庭教育、社會教化和學校教育。所謂“君子不器”,中國傳統教育從未追求一種專業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這種融合不同環境的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彰顯教育的現實意義。

教育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如果單純地聚焦於知識傳授或技能提升的某一方面,必然顯得過於狹隘。中國傳統是將傳道視為教育的核心,正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所以,從個人的核心素養來說,我們有必要拋開對教育現實價值的過分追求。正如最近一直在宣導的閱讀經典。讀經典本身的目的,在於汲取中華文化中的營養,滌蕩情感品質,而非功利性的。因此,無論是構建核心素養框架,還是完善其他目標體系,都應回歸教育本質,從成人之道的角度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劉可欽: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通過文化注入的方式,使靜止的知識動態化。例如,鼓勵學生參與專案研究,探索中國的榫卯結構和與樂高玩具中插、銷的關係,或是開展老北京風俗人情、老字型大小的研究等。在講授《長征》

(本文選自《中國教師》總第283期)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我們專門組織了一批教師設計、印製了12冊《經典大家誦》讀本。這些讀本中既包含經典的唐詩宋詞,又包含鮮明的革命詩詞,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全面薰陶。

以教育自覺踐行傳統文化教育

顧明遠: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存在緊密的聯繫。文化自覺鞭策我們充分地認識文化的優勢和不足,避免在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過程中出現妄自菲薄或自高自大的負面情緒,從而理性地選擇和創新地發展。從這一視角出發,教育自信與教育自覺息息相關。

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教育的不同特徵,有利於我們充分地認識我國教育的優勢力量,理性地看待和汲取國外教育的長處。通過這種優勢互補的進程,完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內涵,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對不同國家的教育,不存在單純好壞的簡單論述,而要在比較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才會使比較本身存在意義,對改進我國教育有可取之處。

中華文化在經久不息中沉澱了眾多優質的結晶,至今看來依舊獨具匠心。例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觀念,在《學記》等著作中,在新教育的時代中,依然歷久彌堅,是我國的教育優勢。

此外,中國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這得益於我們的九九乘法表,配合中文數字的單音節發音規律,使對中國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成效顯著。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反觀美國,只有200多年的建國史,又是一個移民國家,自由主義滲透到美國民眾的血液中。自由、開放的觀念,影響了他們的教育制度,使得美國學生在開創新思維方面,的確有很大的優勢。

相比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學生來說,由於長期屈從于教師的權威,養成了不善於思考的習慣,思維不及美國學生活躍。從文化差異的背景來比較不同國家的教育優勢,同時立足本國文化制定相應的教育戰略,這是比較教育的靈魂所在。

施克燦:我們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理解不應過於狹隘化。核心素養引發我們對教育本質的再思考和對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反思。這說明,教育始終不能脫離培養健全人格的目標。傳統教育是一個大教育觀,綁定了家庭教育、社會教化和學校教育。所謂“君子不器”,中國傳統教育從未追求一種專業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這種融合不同環境的教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彰顯教育的現實意義。

教育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如果單純地聚焦於知識傳授或技能提升的某一方面,必然顯得過於狹隘。中國傳統是將傳道視為教育的核心,正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所以,從個人的核心素養來說,我們有必要拋開對教育現實價值的過分追求。正如最近一直在宣導的閱讀經典。讀經典本身的目的,在於汲取中華文化中的營養,滌蕩情感品質,而非功利性的。因此,無論是構建核心素養框架,還是完善其他目標體系,都應回歸教育本質,從成人之道的角度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劉可欽: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通過文化注入的方式,使靜止的知識動態化。例如,鼓勵學生參與專案研究,探索中國的榫卯結構和與樂高玩具中插、銷的關係,或是開展老北京風俗人情、老字型大小的研究等。在講授《長征》

(本文選自《中國教師》總第283期)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