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四川農業大學志願者走進黃龍溪 探尋百年茶文化

中國青年網成都7月17日電(通訊員 吳皓月 楊夢媛 謝佳依)地處成都平原南部的黃龍溪古鎮, 是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茶文化底蘊濃厚, 種茶歷史悠久。 為深入探尋百年茶文化, 瞭解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弘揚, 7月9日, 四川農業大學“拾光”實踐團隊前往成都市黃龍溪古鎮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喝茶不離茶藝, 用藝術形式展現茶文化

長嘴壺功夫茶藝表演進行中。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沛 攝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有句俗語,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 已有上千年歷史。 中國人愛茶, 黃龍溪古鎮人民更是重視飲茶。

黃龍溪古鎮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 “一”字展開竹台、竹椅、竹凳, 花花綠綠的太陽傘下, 都設有茶館, 茶香終年繚繞與街頭小巷。

說到喝茶, 肯定離不開茶藝。 沿著黃龍溪古鎮的小溪往下走,

四川三都博物館裡正在進行長嘴壺功夫茶藝表演。 表演者表情肅穆, 雙臂有如分水之勢, 轉馬步為弓步, 將1.2米長的銅壺中滾燙的開水一滴不漏地注入茶碗裡, 整套動作如行雲流水, 下面的觀眾紛紛拍手叫好。

“黃龍溪迄今都保留著曾經的傳統習俗, 包括我們代代相傳的長嘴壺茶藝表演、京劇變臉、舞龍獅等等, 每逢節假日我們都會在三都博物館或者古鎮街頭進行表演。 ”團隊成員找到了在後臺休息的茶藝表演者, 他向成員們介紹起了黃龍溪的茶藝文化, “我從事茶藝表演大概十多年了, 這個行業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於, 大眾願意去接受它, 喜愛它。 茶藝表演重在視覺觀賞價值, 是一種大眾的藝術。

這種表演形式也是聚焦傳媒、吸引大眾的, 才能更好地宣傳、普及茶文化。 ”

茶藝, 是追求唯美的一門生活藝術。 品茶人在一邊觀賞茶藝表演, 一邊賞茶鑒水, 聞香品茗的過程中, 體會既有武術、雜技、茶文化為一體的四川茶藝, 讓茶藝成為現代人樂於接受的詩意、健康的生活方式。

花茶窨制, 時間沉澱下的清香

“三窨一提, 五窨一提, 七窨一提”, 炒茶老人向拾光團隊成員介紹花茶窨制流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沛 攝

“哇, 好香啊。 ”順著茉莉花和茶的香味, 拾光團隊見到了一位正在炒茉莉花茶的老人。 古鎮自產清香的茉莉花, 將茉莉花與茶葉一同窨制, 茶香餘味繚繞, 花香宜人心脾, 是黃龍溪茶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第一鍋滿鍋旋, 第二鍋帶把勁, 第三鍋鑽把子。 ”這是炒茶人常說的三句話。

花茶窨制的過程十分繁瑣複雜。 窨制就是讓茶坯吸收花香的過程, 有“三窨一提, 五窨一提, 七窨一提”之說。 意思就是製作花茶時, 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讓毛茶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味。

每次毛茶吸收完鮮花的香氣之後, 都需篩出廢花, 然後再次窨花, 再篩, 再窨花, 如此往復數次。

此時老人正在進行炒茶的第一個步驟, 他說:“一斤茶兩斤花, 要經過一周的炒制, 磨撚抓淘, 才能散出茉莉獨有的清香。 ”炒茶老人話語中肯又樸實, 就如同他炒制出來的花茶, 清香又實在。 時間沉澱下的, 不僅是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更是古鎮人民淳樸的心。

傳承茶文化, 弘揚中國夢

“今天才知道, 茶有粗、精之分, 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曾經的達官貴族, 都離不開茶。 ”在回程中, 拾光團隊隊員感歎到。

精湛的長嘴壺茶藝技藝, 樸實的炒茶工藝, 都向拾光團隊成員們展現了黃龍溪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這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據瞭解,黃龍溪古鎮在打造中國天府第一名鎮的同時,不忘傳統,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旅遊模式齊頭並進。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在今後的發展中,也將保留茶文化的歷史痕跡和藝術韻跡、茶館文化的地方特色,傳承茶文化,弘揚中國夢。

這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據瞭解,黃龍溪古鎮在打造中國天府第一名鎮的同時,不忘傳統,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旅遊模式齊頭並進。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在今後的發展中,也將保留茶文化的歷史痕跡和藝術韻跡、茶館文化的地方特色,傳承茶文化,弘揚中國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