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淺析動盪中的魏晉佛造像風格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 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 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 以及在三十余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 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 交相滲透的結果, 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在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歷史中, 中國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加之佛教藝術等其他藝術形態的傳入,

人文形態瞬息萬變, 因此文化藝術領域更經歷一次次變遷。

整體來看,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造像從深受印度健陀羅風格和笈多藝術的影響逐漸向漢地風格轉變。 從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雲岡模式逐漸過渡到後來的“秀骨清像”風格。 明顯是分別受印度與漢族地區陸探微畫風的不同影響。 雲岡模式時期, 造像粗獷, 氣勢雄渾, 風格古樸, 神態安靜內斂, 到後期的秀骨清像時期, 則面相較瘦, 削肩體長, 形象俊秀, 風格飄逸。 這與北魏後期的社會風氣與大環境有直接關係。 過渡到東西魏和北周北齊時期, 則風格多變, 但整體由秀骨清像開始向敦厚樸實過渡, 為隋唐佛造像藝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山東青州是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重要的佛教中心,

龍興寺是當時十分重要的一座寺院。 1996年, 該地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佛教造像400餘尊, 以北魏晚期到東魏、北齊的最多。 這些佛教造像採用線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種技法, 輔以貼金、彩繪等裝飾技術, 技藝精湛, 是這一時期佛教造像藝術區域風格的代表。

以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佛像為例:

貼金石雕佛頭像

此頭像為高肉髻, 面相清秀, 眉眼細長而舒展, 嘴角兩側雕刻成淺凹狀, 傳神地表達出佛像愜意、睿智微笑的神態。

山東青州是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重要的佛教中心, 這裡不但有雲門山馱山等石窟而且興建了很多寺院, 龍興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寺院1996年在寺院原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佛教造像400餘尊, 以北魏晚期到東魏、北齊的作品最多。 這些佛教造像地域特色明顯, 採用線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種技法, 並輔以貼金、彩繪等裝飾技術, 技藝精湛。

彩繪貼金石雕佛立像

此尊立像面形長圓、貼金, 肉髻較高。 佛像內穿僧祇支, 胸前有一結帶, 外穿雙領下垂式袈裟。 佛像身後是舟形背光, 背光上部雕刻六身彩繪飛天飛天上身袒露, 戴項圈, 下身著紅色長裙, 在空中兩兩相對作飛舞狀。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