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只要真心緬懷,“代掃墓”有何不可?

■本報評論員扈宏毅厚養薄葬、文明祭祀、新事新辦等一直是我們所宣導的順應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念。 我們不能一邊呼籲人們拋棄舊思想, 另一邊等新事物真的出現了, 卻又誤解它、排斥它, 而是要看到現實社會的變化和市場需求, 懂得不以形式上的標準來評價人的內心情感。

清明臨近, 掃墓這一話題越來越多地被人掛在嘴邊, 鮮花祭祀還是燒紙祭祀, 現場祭拜還是網上緬懷, 隨著掃墓形式的增多, 人們對這些話題也爭論不休。 有人認為時代不同了, 掃墓形式也應該適當改變, 順應時代發展,

也有人覺得無論時代怎樣變化, 對先人的懷念不能改變, 而這種懷念就體現在用傳統的方式來祭拜。 由此, 近年來出現的“代掃墓”服務也就引發了不小爭議。

所謂“代掃墓”, 就是清明節這天, 子女親人無法親臨現場祭祀的, 可以向公墓管理方或提供該服務的商家提出申請, 由服務者代為獻花、鞠躬, 同時另一名工作人員將現場場景即時直播, 以供親屬觀看。 據悉, 在部分網路購物平臺, “代掃墓”早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輸入“代掃墓”, 可搜索到近百個提供類似服務的商家, 註冊地遍及全國各地, 收費在數十元至上千元不等。

時代變了, 傳統到底該不該變, 首先要看這種變化到底是為了變而變, 還是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網上祭祀也好,

找人代掃墓也好, 其實都基於一種社會現實, 即人口遷徙變得越來越常態化, 很多身在遠方的子女, 無法做到固定在清明這一天到親人的墓前祭祀, 但為了表達自己的哀思, 可能就會通過這樣的“代掃墓”服務聊表慰藉。 而事實也證明, “代掃墓”業務無論在市場上, 還是在輿論上, 都在逐漸得到人們的接納。

選擇什麼樣的形式祭祀, 其實是很私人的事情, 況且, 既然只是一種形式, 也就很難判斷出是否代表了真情實感。 那些“不到現場就是心不誠”, “是對祖先的褻瀆”等說法, 實在太過狹隘。

清明只是諸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 誠意和懷念, 遠不止固定在這天掃墓一種形式, 寄託哀思的方法有很多種, 雖然有的人看起來什麼也沒有做,

但他對故人的感情是真摯的, 並時刻牢記先輩的教誨, 這就是一種誠心實意;有的人看重親人去世後的排場、形式, 內心卻未必有真感情。 孝道與誠意, 體現在親人在世時的作為和情感, 懷念與祭祀, 全在自己的內心, 無需在意他人的指點, 旁人也沒有權利去評判。

對掃墓的形式而言, 筆者倒認為很多所謂的傳統該改改了。 比如燒紙, 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 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每年清明節期間, 我們都會在新聞中看到因燒紙祭祀而引發火災的消息, 因此這一習慣也被人稱為“陋習”“迷信”, 而新的祭祀方式如網上祭祀、鮮花祭祀反而更加文明, 更符合“清明”二字的本意。

厚養薄葬、文明祭祀、新事新辦等一直是我們所宣導的順應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念。

我們不能一邊呼籲人們拋棄舊思想, 另一邊等新事物真的出現了, 卻又誤解它、排斥它, 而是要看到現實社會的變化和市場的需求, 懂得不以形式上的標準來評價人的內心情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