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草聖”刻苦學書,連王羲之都曾甘拜下風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黃福芳

張芝, 東漢時的大書法家, 擅長草書, 被稱為“草聖”, 與鐘繇、王羲之、王獻之並稱為書法四賢。 事實上, 張芝的書法成就還在王羲之等人之上,

王羲之中年時師承張芝, 十分推崇張芝。

張芝出生於顯赫的官宦世家。 他的祖父曾經擔任過漢陽太守, 父親更是聲名顯赫, 屢立功勳, 曾官至護匈奴中郎將、度遼將軍、大司農等。 而張芝的母親也是富家閨秀, 淑慧賢良, 琴棋書畫, 樣樣精通。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張芝, 並沒有染上富家子弟的紈絝習氣, 反而因為父親的嚴格督導, 自小就對自身要求嚴苛, 年紀輕輕就有了“張有道”之稱。

張芝的書法師承于東漢著名書法家杜度、崔瑗。 後人評價杜度的書法, 認為他的章草為神品, 崔瑗也是杜度的學生, 深得杜度精髓。 張芝因緣巧合之下, 得到兩位名師指點, 進步神速, 也由此深深地愛上了書法。

▲ 冠軍帖部分

此後, 張芝一直潛心于書法, 並能夠做到不被外界誘惑。 當時的太尉非常欣賞張芝的為人, 認為他將來不是文宗, 也會是將才。 曾經多次徵召他出來做官, 但都被張芝以要專研書法為由拒絕了。 後來皇上聽說了張芝的名聲, 也下詔讓他做官,

他也拒絕了, 理由還是專研書法、無法分心。 出身於官宦之家, 卻能做到不汲汲經營做官之道, 不貪圖高官厚祿、潔身自愛, 這在當時那種“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氛圍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令人欽佩。

張芝專研書法、無法分心並不僅只是一個不做官的理由, 對張芝而言, 書法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臨池學書, 池水盡墨”這句流傳千古的佳話就是從張芝練習書法而來。 張芝的父親看到張芝兄弟倆都頗愛書法, 為方便他們習文練字, 便在府邸裡修建了一個大水池, 池旁安置著石桌、石凳, 讓張芝兄弟臨池學書。 張芝有了練書法的好去處, 除了吃飯睡覺外幾乎都呆在水池邊, 不到十天他就要寫壞一支新筆, 一個月就要用掉好幾塊墨。

家裡剛織好準備做衣服的白布也被他順手用來練字了, 寫完後在池水中漂洗晾乾再練, 一直要到實在分不清經緯時, 才肯讓下人拿去染色做衣。 有時練字練得興起, 他甚至會把身上穿的衣服也脫下來練字。 如此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張家的池水變成了墨黑色, 無論怎麼換水都無法恢復清澈, 被稱為張芝墨池, 後人稱書法為“臨池”, 也即來源於此。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我國書法發展的進程, 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 後人評價張芝的草書“勁骨豐肌, 德冠諸賢之首”, 從而成為“草書之首”。 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也曾認為自己的書法比不上張芝, 並在中年以後師法張芝, 學習他的“一筆書”。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稱草書得于“二張”(張芝、張旭)。 唐代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自己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 由此可見, “草聖”桂冠張芝當之無愧。

良好的家庭教育、名師、對名利的淡泊, 以及對書法的無限熱愛、苦苦求索, 張芝終於攀上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座高峰, 成為了“草聖”張芝。

成為了“草聖”張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