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澤仁|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孝道,最早出自哪裡?

【揚揚導讀】“孝道”不僅在儒家的經典裡常常提到, 而且,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 也有很多頌揚父母恩情的詩篇。 而最早出現在古詩中的, 就是那一部燦爛了兩千多年的《詩經》, 產生于商、周之交的我國第一個詩歌選本——樂歌總集。 “凱風自南, 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 母氏劬勞。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 以詩歌的形式表現, 便從《詩經·凱風》而起.......

孝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根基, 即使外來文化佛教在中土傳播時, 也要借助中國的孝道內核, 而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 《地藏經》被譽為佛經中的孝經, 其書中有婆羅門女救母、光目救母的故事;《六祖壇經》因是中國高僧慧能的思想, 一開篇便記載慧能辭親出家時, 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 令充老母衣糧。 這告訴我們, 即使出家修道, 也不能不顧家中父母。

中國被譽為詩的國度, 在浩瀚的詩歌中, 有很多就是描寫父母恩情的。

遠的經典如《詩經》, 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我們現在所讀的《詩經》是經過孔子刪定後的典籍, 孔夫子以社會教化、移風易俗為目的, 將符合儒家思想標準的篇章保留了下來, 不符合的做了刪除。 《詩經》中就有好多篇幅是描述孝道的。 我這裡列舉兩首以供大家品讀:

《詩經.凱風》

凱風自南, 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 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 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 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 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 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 莫慰母心。

這首詩出自《詩經·邶風·凱風》, 是兒子頌母並作自責之詩。 凱風是夏天長養萬物的風, 代表母愛。 諸子像棗樹一樣漸漸成材, 而辛勞的母親卻日益衰老, 兒子因不能事母而感到慚愧。 此詩表達了兒子對母愛的讚頌和不能盡孝的自責之心。

《詩經.蓼莪》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 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 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 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撫我畜我, 長我育我,

顧我複我, 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 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 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 飄風弗弗。 民莫不穀, 我獨不卒!

《蓼莪》, 是一首兒子勞苦服役, 不得終養父母, 因而自傷哀悼之詩。 詩人深感父母養育之恩如天, “昊天罔極”, 大而無窮。

思有以圖報, 然而“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 入則靡至。 ”沒有了父親, 何所依靠?沒有了母親, 何所依賴?出門心懷憂傷, 回家不見父母, 茫然痛徹, 而抱終天之恨。 抒發了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的遺憾, 情詞迫切, 字字血淚, 足見其哀痛之深, 淒惻動人。 清人方玉潤稱為“千古孝詩絕作。 ”

以上兩首詩歌, 大體上說的是父母養育兒女很辛勞, 做兒女的要好好報答父母生養之恩, 不要留下遺憾。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 估計下面這首唐朝孟郊的詩, 再熟悉不過了: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歌,描寫慈母為兒縫衣的普通場景,卻表達了詩人深沉的內心感情,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樸素自然,親切感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喚起了天下兒女對母親的愛和深摯的憶念。對於遠在異國他鄉、獨自拼搏奮鬥的人來說,讀來具有真切的感受。遊子終將要落葉歸根,或衣錦還鄉,或還鄉時未必錦繡冠蓋,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心情永遠都在。

從最早的《詩經》開始,“孝親”、“孝悌”這一樸素而真摯的情感與美德,便伴隨中國文化而深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世界裡。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歌,描寫慈母為兒縫衣的普通場景,卻表達了詩人深沉的內心感情,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樸素自然,親切感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喚起了天下兒女對母親的愛和深摯的憶念。對於遠在異國他鄉、獨自拼搏奮鬥的人來說,讀來具有真切的感受。遊子終將要落葉歸根,或衣錦還鄉,或還鄉時未必錦繡冠蓋,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心情永遠都在。

從最早的《詩經》開始,“孝親”、“孝悌”這一樸素而真摯的情感與美德,便伴隨中國文化而深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世界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