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家名言|張立文:我的“八字訣”

我的“八字訣”文/張立文

問學七十年來, 我抱著“人不學, 不知道”的思想, 梳理我的學術生命與生命學術的歷程和體認, 大體上歸為學、勤、博、疑、思、真、創、行八個字。

學, 學習、學識、學術、學風、學問。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讀書學習, 時常溫習、實習它, 這是很快樂的事。 後人接著孔子講, 讀書之樂樂陶陶, 莫待明朝悔今朝。 學習是人的立身之基, “人之立身, 不可以無學”。 學習知理義, 這是人與禽獸差別的道德禮義價值所在, 也是陶冶性情的必經路徑。 學問是問來的, 向父母、老師、同學、同志、朋友、工人、農民問, 而獲得知識。 “不學問者, 學必不進。 ”唯有問, 才能不斷進步, 況且“聖人未嘗有知, 由問乃有知”。 我是不斷地學, 不停地問。 端正自己的學風, 才能增長自己的學識, 充實自己道德精神的境界。

勤, 勤學、勤習、勤練、勤奮。 “業精於勤, 荒於嬉。 ”勤是學術有成的基本條件。 《中庸》講:“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 ”只有如此, 雖然愚笨, 亦能變聰明。 我自知我是笨人, 於是我把學術生命與生命學術寓於時間之中, 時間就是生命, 朝夕不荒於嬉。 儘管我已八十多歲, 但讀書、學習、寫作, 是我生命中自然而然的實踐和習慣, 也是學術生命的一種方式。

博, 博觀、博學、博覽、博識。 “不局一家, 必並收並覽。 ”若拘守一家之言, 執著先入之見, 就不能海納古今中西學術的精華, 只有博觀、博學、博覽, 才能入古今中西文化, 究其說, 出其壘, 如果只入而不出, 思想就會被束縛, 照抄照搬, 無自己獨到見解, 唯有出其壘, 變古今中西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 才能使我的學術思想有容乃大。 這就是“集眾長歸於我, 斯為大成”。 換言之, 集古今中西學術文化歸於我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必能大成於世。

疑, 懷疑、疑問、疑惑、疑義、疑難。 疑, 簡言之, 即要事事問個為什麼?學、勤、博都是主體對外在各類知識、文化、觀念的接受、吸收, 但如何使其“集眾長歸於我”, 必須轉外在的知識、文化、觀念為內在的我的知識、文化、觀念, 這需要經過疑的過程。 理體學集大成者朱熹說:“讀書始讀, 未知有疑, 其次則漸漸有疑, 中則節節是疑。 過了這一番後, 疑漸漸解, 以至融會貫通, 都無所疑, 方始是學。 ”讀書開始沒有疑問、疑義、疑惑, 後來漸漸有疑問、疑難、懷疑, 再後來處處是疑問, 最後, 疑問、疑義、疑難、疑惑逐漸得到解決, 這才學到東西, 轉集大成而歸於我。 心體學家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 疑則有進。 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 ”有疑便能激起自己獨立思考, 才能超越前人思想觀點的束縛, 才能從自我執著中擺脫出來, 開拓自我思考、考慮的空間。 所以李贄說“破疑即是悟”, 是一種覺悟, 而不疑惑了, 魏源說:“疑乃悟之父。 ”疑而有進、有悟, 為主體的奇思妙想開出新天地、新境界。

思, 思考、思索、思想、思維、思量。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而不思考, 就什麼也學不到, 只思考不學習, 就會陷於空想, 學思結合, 即“好學深思, 心知其意”, 便從淺入深, 從表像到本質, 通過思維、思索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 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 這便是人的進學在於思、思能知是非的道理。 對於古今中西文化而言, 便知道應當繼承、吸收其優秀的“是”的部分,

而揚棄其不適應現代需要的部分, 這就是各去其所短、和合其所長的思量過程。

真, 真諦、真理、真實、真知、真我。 讀書、學習、思考, 其宗旨是為求得真實的道理, 貼近物件真實的意義, 以符合事物的真相, 而不被事物的假像、現象所遮蔽、蒙蔽, 也不被前見、囿見、偏見所左右。 朱熹曾說:“學者不可只管守以前所見, 須除了, 方見新意。 如去了濁水, 然後清者出焉。 ”這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 求是的“是”就是明辨是非、真假、善惡、美醜, 以求得真理和真善美的價值境界。

創, 創見、創建、創造、創新、創舉。 這是在學、勤、博所獲得知識的基礎上, 在疑、思、真所求得真理的成果上, 融會貫通, 而和合創新。 創新是學術的生命, 無創新學術思想就會衰微。 繼往聖, 開來學, 必須獨立思考,有自己獨到見解,創前人所未言,發古人所未發,這才是創舉和創新,創舉、創新必須從教條式的理解和主觀主義中解放出來,建構理論創新體系和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的創新。我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引論》《新人學導論》《和合哲學論》《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是理論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創新的嘗試,我的《宋明理學研究》和朱熹、陸九淵、戴震、王夫之、李退溪思想研究以及《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人道篇)》,是依邏輯結構論的觀點、方法撰寫的。

行,行道、行禮、行善、行為。學、勤、博、疑、思、真、創都要落實到行上。《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最後為篤行,於是朱熹說:“行之篤,則凡所學問思辨而得之者,又皆必踐於實而不為空言矣。”誠實、認真去實踐,就不會使學問思辨所學到的知識成為空洞的理論。因此,不行不可謂真知,真知即所以為行。“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只看做不做。”行,實踐是檢驗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的標準,是最終檢驗學、勤、博、疑、思、真、創的唯一尺度。

這裡是我七十年來讀書學習初步、粗淺的體會。此“八字訣”,環環相扣,循環往復,其間雖有干擾、衝擊,但由於目標堅定,不斷追求,終能曲徑通幽;此“八字訣”構成了從外到內,又從內到外的邏輯次序,即從學、勤、博到疑、思、真,又從疑、思、真到創、行。這個讀書、學習“八字訣”的回饋,如王陽明所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也是一個“別有天”的新境界。但我沒有很好地做到,只是作為自己讀書、學習的願景目標。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等),

必須獨立思考,有自己獨到見解,創前人所未言,發古人所未發,這才是創舉和創新,創舉、創新必須從教條式的理解和主觀主義中解放出來,建構理論創新體系和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的創新。我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引論》《新人學導論》《和合哲學論》《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是理論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創新的嘗試,我的《宋明理學研究》和朱熹、陸九淵、戴震、王夫之、李退溪思想研究以及《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人道篇)》,是依邏輯結構論的觀點、方法撰寫的。

行,行道、行禮、行善、行為。學、勤、博、疑、思、真、創都要落實到行上。《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最後為篤行,於是朱熹說:“行之篤,則凡所學問思辨而得之者,又皆必踐於實而不為空言矣。”誠實、認真去實踐,就不會使學問思辨所學到的知識成為空洞的理論。因此,不行不可謂真知,真知即所以為行。“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只看做不做。”行,實踐是檢驗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的標準,是最終檢驗學、勤、博、疑、思、真、創的唯一尺度。

這裡是我七十年來讀書學習初步、粗淺的體會。此“八字訣”,環環相扣,循環往復,其間雖有干擾、衝擊,但由於目標堅定,不斷追求,終能曲徑通幽;此“八字訣”構成了從外到內,又從內到外的邏輯次序,即從學、勤、博到疑、思、真,又從疑、思、真到創、行。這個讀書、學習“八字訣”的回饋,如王陽明所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也是一個“別有天”的新境界。但我沒有很好地做到,只是作為自己讀書、學習的願景目標。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