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親,別誤會巴菲特爺爺的意思,能讓你更賺錢的並非指數型基金

2008年5月3日, 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記者向巴菲特提問:“如果你只有30來歲, 沒有什麼其他經濟來源, 只能靠一份全日制的工作來謀生, 根本無法每天進行投資。 假設你已經有些儲蓄足夠維持你—年半的生活開支, 那麼你攢的第一個100萬美元將會如何投資?請告訴我們具體投資的資產種類和配置比例。 ”

巴菲特哈哈一笑回答道:“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隻成本費率低的跟蹤標普500指數的指數基金上, 然後繼續努力工作。 ”

後來, 巴菲特與華爾街的十年賭局, 指數基金也大獲全勝。

那是不是只定投指數型基金就好了?並不是。

— M O N E Y U P —

指數基金的優勢

1.更省錢

指數型基金的費用要遠低於主動型基金, 幾乎只有主動型基金的三分之一。 因為指數型基金幾乎不需要人為干預, 主要由電腦系統自動管理, 所以管理費極低;而且, 指數型基金也不需要廣告宣傳, 這也省去了銷售服務費。

2.更省心

投資指數型基金不用研究宏觀經濟、個股走勢, 也不用擔心更換基金經理人, 以及出現老鼠倉。 完全跟著指數走。

3.長跑冠軍

指數型基金於1971年誕生於美國, 算起來也有40多歲了。 單從如此長期的業績表現上來看, 指數型基金能夠戰勝絕大多數的基金。

而且, 時間越長, 指數型基金的排名就越靠前。 同時, 指數型基金一般也極少會出現倒閉清算的情況,

比其他類型的基金更加長壽。

— M O N E Y U P —

指數型基金在中國

其實巴菲特只是推薦了先鋒公司的標普500指數基金, 但並沒有推薦定投這種模式。 不知道是誰以訛傳訛, 說是巴爺爺推薦了定投指數型基金。

指數是好, 但是我們不能生搬硬套教科書。 畢竟巴老爺的一切結論都是基於美國市場。

到了中國市場是怎樣的情況呢?

我分別選取了4類指數型基金(上證50、中證500、滬深300及中小板)、及4只混合型和4檔股票型基金進行不同時段定投收益的對比。 (在定投排名前30中選取排在前、中、後的基金)

單邊上漲

在2014年6月20日至2015年6月12日期間, 上證指數從2026漲到了2015年最高的5178點, 漲幅約為155%。

也就意味著, 這一年, 整個大盤處於單邊上漲的牛市當中, 指數跟蹤上漲, 也能獲得非常高的收益。

指數型基金最多漲幅達到113.23%, 最差也有65.36%。

所以在單邊上漲的行情中, 你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我竟然能趕超巴菲特, 畢竟他老人家年平均收益才15%-20%之間。

我們再看股基和混基的表現。 最高111.41%, 最低也有58.19%。

這是站在風口上, 誰都能飛起來……

先上漲後下跌

大漲後再吐出去會怎樣?這段時間, A股由2026到2833, 漲幅達到40%。

指基表現大同小異, 差不多有10%的收益, 還不錯。

相比較而言混合型基金整體收益都比較可觀, 最高可達61.14%, 最差也有18.42%。

股票型基金表現很好的可獲得38.66%的收益。 當然了, 也有收益不好的, 可能是出現市場判斷錯誤。

單邊下跌

從15年6月到16年6月, A股下跌了近44%。 萬一不幸追在最高點了, 你的收益是怎樣的。

指數型全軍覆沒, 全部負收益。

在大盤下跌如此嚴重的情況下, 股基雖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現負收益, 但還好並不是全綠。

混合型甚至出現了22.52%的正收益, 抗跌性非常好,相當於超越了大盤66%。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定投是非常好的攤平風險的投資手段。

在A股單邊下跌44%的情況下,還能出現正收益,基本上所有基金定投的回撤幅度(基金自身漲跌幅與大盤相比較)都是小於大盤的。

— M O N E Y U P —

指數型基不適合單只定投

國內的指數型基金發展時間較短,第一隻指數型基金誕生於2002年底,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

而且,A股市場極易受到政策影響,投資散戶也多,在一個不夠成熟的資本市場當中,指數基金很難發揮出它的優勢。

如果你想通過定投單檔基金獲得更高回報率,國內的指數基金並非是最好的選擇。

從上面的資料分析也能看出,在市場牛熊轉換中,混合型基金的超漲抗跌性是很好的,我們完全可以挑選出更適合定投的偏股型基金來獲取更高收益。

指數型基金沒有定投價值嗎?

當然不是。在國內市場,被動型指數基金的省錢、省心這兩大特點還是很有優勢的,它非常適合用來做基金投資組合。

例如,我們在做定投組合時。基金之間很有可能持有相同的股票(好的股票,經理人、投研團隊都想買),這樣就無法真正實現分散投資的目的。

另外,主動型基金比較依賴經理人和投研團隊,一旦更換經理人,或者投研團隊換血,對它的業績也有非常大的影響,這個基金組合的績效就會很不穩定。

現在就輪到指數型基金出馬了。被動型指數基金完全跟蹤指數且相對固定這一特點讓我們能夠很容易挑選出完全不相關的投資標的。

比如滬深300、中證500等。(你甚至可以做一個,滬深300+中證500+債基的指數型保守組合……)

所以,如果你想通過定投一檔基金獲得高回報,指數型基金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你願意做一個基金定投組合,那麼可以選擇用指數型基金作為穩定劑。

如果你不懂市場,不懂操作,沒時間,沒精力。那麼你戰勝投資市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時最好的選擇不是企圖去戰勝市場,而是要跟隨市場,賺取投資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這才是巴菲特推薦指數基金的初衷。

抗跌性非常好,相當於超越了大盤66%。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定投是非常好的攤平風險的投資手段。

在A股單邊下跌44%的情況下,還能出現正收益,基本上所有基金定投的回撤幅度(基金自身漲跌幅與大盤相比較)都是小於大盤的。

— M O N E Y U P —

指數型基不適合單只定投

國內的指數型基金發展時間較短,第一隻指數型基金誕生於2002年底,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

而且,A股市場極易受到政策影響,投資散戶也多,在一個不夠成熟的資本市場當中,指數基金很難發揮出它的優勢。

如果你想通過定投單檔基金獲得更高回報率,國內的指數基金並非是最好的選擇。

從上面的資料分析也能看出,在市場牛熊轉換中,混合型基金的超漲抗跌性是很好的,我們完全可以挑選出更適合定投的偏股型基金來獲取更高收益。

指數型基金沒有定投價值嗎?

當然不是。在國內市場,被動型指數基金的省錢、省心這兩大特點還是很有優勢的,它非常適合用來做基金投資組合。

例如,我們在做定投組合時。基金之間很有可能持有相同的股票(好的股票,經理人、投研團隊都想買),這樣就無法真正實現分散投資的目的。

另外,主動型基金比較依賴經理人和投研團隊,一旦更換經理人,或者投研團隊換血,對它的業績也有非常大的影響,這個基金組合的績效就會很不穩定。

現在就輪到指數型基金出馬了。被動型指數基金完全跟蹤指數且相對固定這一特點讓我們能夠很容易挑選出完全不相關的投資標的。

比如滬深300、中證500等。(你甚至可以做一個,滬深300+中證500+債基的指數型保守組合……)

所以,如果你想通過定投一檔基金獲得高回報,指數型基金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你願意做一個基金定投組合,那麼可以選擇用指數型基金作為穩定劑。

如果你不懂市場,不懂操作,沒時間,沒精力。那麼你戰勝投資市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時最好的選擇不是企圖去戰勝市場,而是要跟隨市場,賺取投資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這才是巴菲特推薦指數基金的初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