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企在剛果(金)被抹黑始末:西方媒體為利益上演配合西方企業的把戲

按:全文轉自《環球時報》, 作者為環球時報赴剛果金特派記者邢曉婧。 大赦國際這事基本就是針對華友鈷業和寒銳鈷業, 那幾個真在剛果金開礦的中資企業都沒問題。 華友和寒銳不是礦商, 而是冶煉加工商, 為了搞便宜原料, 就在剛果金收手抓礦。 談到手抓礦, 前一陣國內券商密集去剛果金調研說的也比較清楚了, 禁不掉的, 而且占了鈷供應裡的很大一部分, 而且手抓礦用童工這事也禁不掉, 都沒飯吃了還不讓人家出來幹活掙天飯錢(ps 出來幹活的童工不能排除有一部分是被軍閥或者別的什麼組織威逼的)?現在話語權都在白左手裡,

再加上用鈷的那些西方企業又天天標榜正義, 所以《環球》說什麼都沒轍, 要想徹底不被懟就踏踏實實花錢自己開礦去。

“充電5分鐘, 通話2小時”, 這是一則很火的手機廣告語, 做到這一點靠什麼?靠鈷——這種礦物質是鋰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 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甚至火箭發動機等尖端產品都離不開它。 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以礦產資源豐富聞名, 那裡有全球近一半的鈷礦, 而中企是當地礦業開發的重要參與者。 然而, 2016年“大赦國際”出版名為《不惜賣命的真相》的調查報告, 指責中國礦企收購剛果(金)童工手採礦。 今年2月一家西方媒體拍攝的視頻更將中國礦企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西方媒體大肆炒作之下, 蘋果、三星等下游企業紛紛與當地中企“撇清關係”。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相關報導後發現該事件疑點重重, 進一步調查發現:中國企業被抹了黑!

礦產、童工、中企與一則視頻

“我已經兩天沒吃飯了, 儘管每天工作12個小時,

還是掙不夠飯錢”, 8歲的多森說。 11歲的理查則說, “長年的體力勞動搞得我每天渾身酸痛。 ”

多森和理查是一家英國媒體攝製的視頻中的人物。 大雨磅礴, 他們在剛果(金)鈷礦區勞作, 用孱弱的肩膀扛起裝滿礦石的麻袋;他們蹲在地上, 用髒兮兮的小手篩選礦石……像他們這樣的“童工”沒有鞋, 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最小的4歲。 悲慘的不止孩子, 還有人因喝了被污染的水喉嚨上長了腫瘤。

在這則報導中, 沾滿“童工”血淚的鈷礦被賣到一個中國人的集礦點“蔣志倉庫”, 集礦商不問來源, 統統收購, 轉賣給中國礦企, 再由中企出口海外。

該視頻一出, 很快引來西方媒體炒作, 不絕於耳的指責聲湧向包括中企在內的整條供應鏈。 一些國際大公司為自證“清白”,

拒絕供應商採購手採礦, 甚至減少剛果(金)的礦物來源, 同時敦促中國企業對手採礦石進行認證。

《環球時報》記者看了視頻後也很震驚, 礦區“童工”那含淚的眼眸和乾癟的身軀令人印象深刻。 可中國企業真像報導中說的那樣嗎?這與記者瞭解到的中企在非洲的情況差別巨大。 一些常駐非洲的中國記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他們“不相信”這個視頻, 中企駐非工作人員也稱有關報導“胡編亂造”。

當事人回憶“遭偷拍”經歷

視頻描述的場景發生在剛果(金)第二大城市盧本巴希西北部的科盧韋齊, 它是該國重要的銅鈷礦采煉中心。 視頻裡兩個小男孩的家在當地一個名為齊弗帕的村落。

和當地大多數村落一樣,

在齊弗帕, 木樁上搭幾片塑膠布, 就是一間房子。 不同的是, 這裡居民不多, 除了兩三個抱著嬰兒的婦女, 記者只看到兩個七八歲的孩子。 從村子去礦區只能靠步行。 儘管剛果(金)正值冬季, 成年人在土路上走半小時也開始冒汗, 實在難以想像兒童能往返這麼長距離“打工”。

“看, 就是那個礦區”, 當地自由礦業顧問艾裡亞斯指著一個目測約200平方米的礦區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確實和視頻裡一模一樣, 它的規模在遍地是礦的剛果(金)勉強算個採礦點。

“那個視頻一看就是擺拍的”, 艾裡亞斯說, “他們犯了兩個重大錯誤:第一, 我們的習俗忌諱雨天開工, 因為會加大事故概率;第二, 這裡分明是個銅礦, 他們說是鈷礦。 ”艾裡亞斯說, “這個礦區屬於國家礦業總公司,所有的礦都歸它,不可能賣給中國企業。”

“當時兩名英國記者找到我,說要給我們建醫院和學校,但前期需要拍些照片和視頻”,一個名叫莫西阿蘭的當地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你看到了,這裡沒有多少孩子,視頻裡的小孩是我幫他們找的。當時給了每個孩子250美元的報酬,教他們怎麼說,怎麼演。”

莫西阿蘭是當地酋長的小兒子,據他講,完事之後那兩名英國記者再沒出現過,多森和理查以及他們的家人後來也莫名其妙“消失了”,據說是那兩個英國人偷偷把他們帶走了。

當地“蔣志倉庫”的管理員朱春友是這起事件的重要當事人,按他的說法,他莫名其妙就“被採訪了”。在英媒拍攝的6分18秒視頻裡,朱春友出現了6秒鐘,有兩個鏡頭,一個是他在收礦,填寫單據;一個是他在玩手機。

回憶起“一舉成名”的經歷,朱春友很不忿。“看到視頻我嚇了一跳,琢磨一個禮拜才想明白是咋回事。”朱春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1月的一天,3個黑人闖進辦公室,向他詢問鈷礦價格。因為門外貼著價目表,而且礦石含量不同價格也不同,朱春友就讓他們出去自己看。可這3個人不去,硬是跟他聊了半個小時。“我的那個鏡頭肯定是偷拍的。常來的客人我都認識,那幾個卻從沒見過,當時就覺得有點奇怪。”

“我們收的每批礦都問來源,有單據,實體保存一年。到期後全部電子化,保留3年。”“蔣志倉庫”負責人劉先生說,從採礦到收礦要過幾道關——礦區礦警檢查,運輸路上2至3次礦警突擊抽查,集礦商詢問核查。“我們集礦商和當地政府配合,收的礦都是合法來源的,肯定不收童工的礦”,劉先生說。

視頻裡出現的另一處鈷礦區,經查證是當地一個名為金派斯的金礦區。那名“喉嚨上長了巨大腫瘤”的村民馬特巴住在距金派斯礦區約2小時車程的地方。32歲的馬特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腫瘤十幾年前就有了,“我不知道病因,我也是這麼告訴英國記者的。”可在視頻裡,馬特巴的原音被消去,配上的是另有含義的英文字幕。

被潑髒水,中企動了誰的乳酪?

客觀來說,由於管理漏洞以及生計所迫,兒童從事一些採礦輔助工作,即成為“礦童”,在非洲確是一個問題,剛果(金)也難例外。當然,由於礦產資源豐富,一些剛果人在自己家挖礦,小孩則在附近玩耍或幫忙,這種情景也常被西方媒體拍攝並剪輯。對於後一種情況,剛果(金)礦業局局長吉恩馬里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剛果(金)已於今年3月頒佈一項新法規,禁止在家門口挖礦,採礦必須去正規礦區。

相比這些明顯的問題,這起將中企捲入其中的所謂“童工醜聞”則反映了更複雜的利益之爭。鈷礦供應鏈龐大繁雜,蘋果、戴爾、微軟等國際知名公司都在整條鈷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國企業處於連接上下游的關鍵控制點。中企將上游採集的鈷礦通過冶煉廠或精煉廠加工,出口到中國,在中國進一步冶煉加工後,出售給電池製造商。

科盧韋齊的莫松波交易市場是該區域規模最大的“變現場所”,角角落落分佈著70余家商戶,主要收購鈷礦和銅礦。莫松波市場主管卡彭德·威廉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大概從7年前開始,該市場逐漸被中國人壟斷,現在高達98%的集礦商來自中國。“中國人有錢,當場收礦,當場現金付款。有些西方公司看到中國人實力強大,就自動退出競爭”,卡彭德說,“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人擅長和剛果人共事,他們不歧視我們。”

在中國企業到來之前,剛果(金)一直是歐美國家的後花園。尤其是在加丹加地區發現龐大的礦產儲量後,西方的巧取豪奪就從未停止過。但在110年的開採過程中,絕大多數剛果(金)人並未從中受益,剛果(金)反而成了遭受“資源詛咒”的代表國之一。中企的到來使得形勢有所轉變,但也招來非議。

對於這場“童工醜聞”,剛果(金)官方也有話說。“西方媒體報導失實,誇大其詞,我5月份在巴黎國際會議上說過這件事。”吉恩馬里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剛果(金)鈷礦資源豐富,但市場就那麼大,抹黑了中國企業,其他人就可能選擇西方企業了。這是西方為獲取利益的‘戰略’,西方媒體則上演了一出配合西方企業的把戲。”

位於加丹加地區的盧阿拉巴省省長黑沙合·穆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主動為中國企業背書,他說,“中企向來遵紀守法,他們出售的銅鈷礦產沒有問題。”穆耶補充說,“中企熱衷發展經濟,而西方喜歡在政治上指手畫腳。”

至於國際知名下游企業暫停購買中企礦物,剛果(金)科米卡礦業簡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彭雲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的抹黑沒有證據,剛果(金)人自己都不接受。這種沒有事實依據的‘打擊’不能長久,中企很快就會恢復過來。”彭雲奇同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中企“走出去”,如何爭取“國際話語權”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這個礦區屬於國家礦業總公司,所有的礦都歸它,不可能賣給中國企業。”

“當時兩名英國記者找到我,說要給我們建醫院和學校,但前期需要拍些照片和視頻”,一個名叫莫西阿蘭的當地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你看到了,這裡沒有多少孩子,視頻裡的小孩是我幫他們找的。當時給了每個孩子250美元的報酬,教他們怎麼說,怎麼演。”

莫西阿蘭是當地酋長的小兒子,據他講,完事之後那兩名英國記者再沒出現過,多森和理查以及他們的家人後來也莫名其妙“消失了”,據說是那兩個英國人偷偷把他們帶走了。

當地“蔣志倉庫”的管理員朱春友是這起事件的重要當事人,按他的說法,他莫名其妙就“被採訪了”。在英媒拍攝的6分18秒視頻裡,朱春友出現了6秒鐘,有兩個鏡頭,一個是他在收礦,填寫單據;一個是他在玩手機。

回憶起“一舉成名”的經歷,朱春友很不忿。“看到視頻我嚇了一跳,琢磨一個禮拜才想明白是咋回事。”朱春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1月的一天,3個黑人闖進辦公室,向他詢問鈷礦價格。因為門外貼著價目表,而且礦石含量不同價格也不同,朱春友就讓他們出去自己看。可這3個人不去,硬是跟他聊了半個小時。“我的那個鏡頭肯定是偷拍的。常來的客人我都認識,那幾個卻從沒見過,當時就覺得有點奇怪。”

“我們收的每批礦都問來源,有單據,實體保存一年。到期後全部電子化,保留3年。”“蔣志倉庫”負責人劉先生說,從採礦到收礦要過幾道關——礦區礦警檢查,運輸路上2至3次礦警突擊抽查,集礦商詢問核查。“我們集礦商和當地政府配合,收的礦都是合法來源的,肯定不收童工的礦”,劉先生說。

視頻裡出現的另一處鈷礦區,經查證是當地一個名為金派斯的金礦區。那名“喉嚨上長了巨大腫瘤”的村民馬特巴住在距金派斯礦區約2小時車程的地方。32歲的馬特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腫瘤十幾年前就有了,“我不知道病因,我也是這麼告訴英國記者的。”可在視頻裡,馬特巴的原音被消去,配上的是另有含義的英文字幕。

被潑髒水,中企動了誰的乳酪?

客觀來說,由於管理漏洞以及生計所迫,兒童從事一些採礦輔助工作,即成為“礦童”,在非洲確是一個問題,剛果(金)也難例外。當然,由於礦產資源豐富,一些剛果人在自己家挖礦,小孩則在附近玩耍或幫忙,這種情景也常被西方媒體拍攝並剪輯。對於後一種情況,剛果(金)礦業局局長吉恩馬里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剛果(金)已於今年3月頒佈一項新法規,禁止在家門口挖礦,採礦必須去正規礦區。

相比這些明顯的問題,這起將中企捲入其中的所謂“童工醜聞”則反映了更複雜的利益之爭。鈷礦供應鏈龐大繁雜,蘋果、戴爾、微軟等國際知名公司都在整條鈷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國企業處於連接上下游的關鍵控制點。中企將上游採集的鈷礦通過冶煉廠或精煉廠加工,出口到中國,在中國進一步冶煉加工後,出售給電池製造商。

科盧韋齊的莫松波交易市場是該區域規模最大的“變現場所”,角角落落分佈著70余家商戶,主要收購鈷礦和銅礦。莫松波市場主管卡彭德·威廉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大概從7年前開始,該市場逐漸被中國人壟斷,現在高達98%的集礦商來自中國。“中國人有錢,當場收礦,當場現金付款。有些西方公司看到中國人實力強大,就自動退出競爭”,卡彭德說,“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人擅長和剛果人共事,他們不歧視我們。”

在中國企業到來之前,剛果(金)一直是歐美國家的後花園。尤其是在加丹加地區發現龐大的礦產儲量後,西方的巧取豪奪就從未停止過。但在110年的開採過程中,絕大多數剛果(金)人並未從中受益,剛果(金)反而成了遭受“資源詛咒”的代表國之一。中企的到來使得形勢有所轉變,但也招來非議。

對於這場“童工醜聞”,剛果(金)官方也有話說。“西方媒體報導失實,誇大其詞,我5月份在巴黎國際會議上說過這件事。”吉恩馬里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剛果(金)鈷礦資源豐富,但市場就那麼大,抹黑了中國企業,其他人就可能選擇西方企業了。這是西方為獲取利益的‘戰略’,西方媒體則上演了一出配合西方企業的把戲。”

位於加丹加地區的盧阿拉巴省省長黑沙合·穆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主動為中國企業背書,他說,“中企向來遵紀守法,他們出售的銅鈷礦產沒有問題。”穆耶補充說,“中企熱衷發展經濟,而西方喜歡在政治上指手畫腳。”

至於國際知名下游企業暫停購買中企礦物,剛果(金)科米卡礦業簡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彭雲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的抹黑沒有證據,剛果(金)人自己都不接受。這種沒有事實依據的‘打擊’不能長久,中企很快就會恢復過來。”彭雲奇同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中企“走出去”,如何爭取“國際話語權”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