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阮奇山詠春拳——少年詠春 我的少年功夫夢

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的傳承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 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 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 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于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 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 流行於福建, 而揚名於廣東佛山。

佛山是聞名的“武術之鄉”, 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 明初, 佛山武術已相當普及。 清末民初, 佛山武術流派紛呈, 湧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的武術名家和武術組織, 並通過各種途徑走向世界, 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不少拳種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 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 詠春宗師梁贊, 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 2004年, 佛山被授予“武術之城”稱號。

武術之城-佛山

無論來自哪個國家, 每一個少年似乎都有一個功夫夢

每年都有其它國家的學生來中國參加一個學武術的夏令營, 似乎功夫是全世界孩子心目中的夢。

阮奇山詠春拳是詠春拳流派之一, 主要在廣東地區流傳。

阮奇山排行第五, 人稱“阮老楂”生於佛山富裕之家,

自小愛武成癖, 阮父得知其愛子好武如命, 遂以重金禮聘詠春門第四代傳人霍保全(師承大花臉錦)到阮家, 後大花臉錦的另一高足馮少青蒞禪, 阮奇山追隨少青深造, 直至少青駕鶴西去。 阮奇山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 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 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 阮奇山為近代詠春的奠基人之一, 其傳人不但遍佈佛山、廣州等廣東地區, 且海外亦眾多其門人。 “其實真要論輩分、論武功以及當年在佛山的名望, ‘阮老摣’都要比葉問高出很多。 但要說今時今日的名氣, 葉問顯然無人能敵。 ”

阮奇山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一一詠春拳傳承基地

前幾天受邀請, 參加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阮奇山詠春拳的傳承基地, 順德青沙基地的周年誌慶。 在現場實在的感受了一翻少年詠春拳, 心有非常大的感觸, 看著少年們在臺上的功夫, 燃起了我心裡的一團火。 從小看的武俠小說與武俠電視長大的我們, 那個少年沒有幻想過做一名大俠,

擁有一身好功夫呢。 周星馳先生的功夫夢, 成就一部經典電影“功夫”, 小編我也是從小孩長大的, 我也不例外有個功夫夢。

頒發-阮奇山詠春拳的傳承基地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還有這麼一句話"要想人前顯貴,就要人後受罪" 瞬間的美, 需要長久的付出演員舞臺上就表演那麼幾分鐘,可是演員在下面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磨練。看著這些少年在臺上表演精彩拳法,我好像看到了他們在台下學習時辛酸,但也看到了他們的決心與毅力,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頒發努力所得

“臺上十年功,台下一分鐘”

為什麼看著他們在舞臺上自信表演,我卻只能在下麵靜靜地看著

表演前的排練

小念頭表演

表演合照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才是重中之重,展示非遺是我們的榮光,保護非遺是我們的責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奇葩,它承載著歷史記憶,延續著文化血脈。而非遺不是死去的歷史,需要活態傳承,正是活態傳承的體現,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示和弘揚,更在於促使非遺“長生不老”的活下去。對於非遺的保護,我們要樹立一種活態傳承的理念,因為非遺不是不可移動的文物,不是放進博物館保護起來就夠了,而應是一種“活態流變”的延續。通過培養傳承人、建立保護基地和協會、組織非遺下鄉演出等形式,使非遺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傳承。

梁牛,詠春泰斗阮奇山弟子,今年94歲,是目前廣佛兩地輩份最高的長者,生於佛山朝東,習詠春六十多年。

梁牛他是誰? 同葉問師承阮奇山,在梁前輩公佈的”師承表“葉問與他在同一欄,在廣佛兩地,誰敢面斥葉問之子葉准?答案是梁伯。在去年“詠春內訌”事件現場,只有他敢當著所有人的面斥責葉准。阿奇山一生收有八個弟子,葉問是第四弟子,而他是第八,也是最後一位弟子。

佛山精武會副會長梁湛聲

梁牛的侄子梁湛聲(梁湛聲師傅,中國武術六段)

梁湛聲師傅開的傳承卻在自家的祠堂內;作為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阮奇山詠春拳的傳承人,保護與傳承是梁師傅有責任與義務。

“詠春拳和別的功夫不一樣,要得詠春真傳,就必須由師父手把手地矯正多次,徒弟才可能領會拳理,詠春拳三年才能有小成。

梁牛與梁湛聲及眾弟子

傳授詠春拳

梁湛聲師傅與獲獎弟子合影

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阮奇山詠春拳的傳承人

習武的孩子,從小就不一樣

看到舞臺上少年英姿後,本著好奇的心態,我在細心觀察與瞭解了“習武”階段孩子的大不同, 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一些兒童膽小,情緒消極、易哭,甚至不會與同齡小朋友溝通。但是少兒通過練習武術,培養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養成謙 遜、寬容、認真、上進負責的優良品質上塑造完美人格和強健的體魄、提高自信。

所謂“習武先習德”,武術教學還要進行武德教育,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人格的培養。

習“詠春”的少年,精、氣、神十足


湛聲師傅弟子與師叔梁鳳潔(梁牛之女)合照

“武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項目,適度練習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心肺耐力、力量、柔韌性、靈敏性和協調性,還能培養意志力,鍛煉注意力和記憶力,對身心發展都有益處。”

非遺源於生活,只有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社會,才能“活”得更滋潤。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於生活,形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才是發展正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它根植於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彙聚了人民大眾的集體智慧,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情愫,生動詮釋了中華五千多年歷史的絢麗多彩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貝。正視非遺來源於生活、形成于生活的根本屬性,而不是把非遺置於一個高高在上、不能觸摸的位置,讓人們可望而不可及。

水上救援的公益表演

非遺傳承人既要內心深處高看自己,又要低看自己,使之處於在一個百姓能夠接受範圍之內,進而實現非遺進萬家的目標。

懷揣武術夢想 再苦也得堅持

如今,武術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體育運動,不僅深受國內婦孺老少的喜愛,好多國外友人也是千里迢迢來我國學習武術,可見我國武術在國際武術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有一部分的人想學習武術又害怕吃苦,心裡十分矛盾,學習武術辛苦嗎?

來源網上--甘苦人生的勵志圖片

辛苦與否先不談,但是學武僅鍛煉身體,還鍛煉意志。通過武術的訓練,能磨練人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品質。達到臨危不亂,處亂不危的境界。在訓練過程中,鍛煉人的勇氣,機敏,準確度,適應能力可自控力。提高人的靈活性,平衡和協調能力。

縱然,夢是未竟的功夫夢,心是難解的少年心

需要長久的付出演員舞臺上就表演那麼幾分鐘,可是演員在下面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磨練。看著這些少年在臺上表演精彩拳法,我好像看到了他們在台下學習時辛酸,但也看到了他們的決心與毅力,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頒發努力所得

“臺上十年功,台下一分鐘”

為什麼看著他們在舞臺上自信表演,我卻只能在下麵靜靜地看著

表演前的排練

小念頭表演

表演合照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才是重中之重,展示非遺是我們的榮光,保護非遺是我們的責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奇葩,它承載著歷史記憶,延續著文化血脈。而非遺不是死去的歷史,需要活態傳承,正是活態傳承的體現,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示和弘揚,更在於促使非遺“長生不老”的活下去。對於非遺的保護,我們要樹立一種活態傳承的理念,因為非遺不是不可移動的文物,不是放進博物館保護起來就夠了,而應是一種“活態流變”的延續。通過培養傳承人、建立保護基地和協會、組織非遺下鄉演出等形式,使非遺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傳承。

梁牛,詠春泰斗阮奇山弟子,今年94歲,是目前廣佛兩地輩份最高的長者,生於佛山朝東,習詠春六十多年。

梁牛他是誰? 同葉問師承阮奇山,在梁前輩公佈的”師承表“葉問與他在同一欄,在廣佛兩地,誰敢面斥葉問之子葉准?答案是梁伯。在去年“詠春內訌”事件現場,只有他敢當著所有人的面斥責葉准。阿奇山一生收有八個弟子,葉問是第四弟子,而他是第八,也是最後一位弟子。

佛山精武會副會長梁湛聲

梁牛的侄子梁湛聲(梁湛聲師傅,中國武術六段)

梁湛聲師傅開的傳承卻在自家的祠堂內;作為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阮奇山詠春拳的傳承人,保護與傳承是梁師傅有責任與義務。

“詠春拳和別的功夫不一樣,要得詠春真傳,就必須由師父手把手地矯正多次,徒弟才可能領會拳理,詠春拳三年才能有小成。

梁牛與梁湛聲及眾弟子

傳授詠春拳

梁湛聲師傅與獲獎弟子合影

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阮奇山詠春拳的傳承人

習武的孩子,從小就不一樣

看到舞臺上少年英姿後,本著好奇的心態,我在細心觀察與瞭解了“習武”階段孩子的大不同, 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一些兒童膽小,情緒消極、易哭,甚至不會與同齡小朋友溝通。但是少兒通過練習武術,培養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養成謙 遜、寬容、認真、上進負責的優良品質上塑造完美人格和強健的體魄、提高自信。

所謂“習武先習德”,武術教學還要進行武德教育,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人格的培養。

習“詠春”的少年,精、氣、神十足


湛聲師傅弟子與師叔梁鳳潔(梁牛之女)合照

“武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項目,適度練習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心肺耐力、力量、柔韌性、靈敏性和協調性,還能培養意志力,鍛煉注意力和記憶力,對身心發展都有益處。”

非遺源於生活,只有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社會,才能“活”得更滋潤。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於生活,形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才是發展正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它根植於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彙聚了人民大眾的集體智慧,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情愫,生動詮釋了中華五千多年歷史的絢麗多彩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貝。正視非遺來源於生活、形成于生活的根本屬性,而不是把非遺置於一個高高在上、不能觸摸的位置,讓人們可望而不可及。

水上救援的公益表演

非遺傳承人既要內心深處高看自己,又要低看自己,使之處於在一個百姓能夠接受範圍之內,進而實現非遺進萬家的目標。

懷揣武術夢想 再苦也得堅持

如今,武術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體育運動,不僅深受國內婦孺老少的喜愛,好多國外友人也是千里迢迢來我國學習武術,可見我國武術在國際武術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有一部分的人想學習武術又害怕吃苦,心裡十分矛盾,學習武術辛苦嗎?

來源網上--甘苦人生的勵志圖片

辛苦與否先不談,但是學武僅鍛煉身體,還鍛煉意志。通過武術的訓練,能磨練人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品質。達到臨危不亂,處亂不危的境界。在訓練過程中,鍛煉人的勇氣,機敏,準確度,適應能力可自控力。提高人的靈活性,平衡和協調能力。

縱然,夢是未竟的功夫夢,心是難解的少年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