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貧血的書法、年輕不是資本,年老不是資格

【觀點】

貧血的書法

□ 朱濤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是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 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

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這種書寫具有明顯的表意性, 是書法家思想意識的主觀表現。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調查表明, 中國書法近年來首次超過京劇成為海外人士辨識中國的文化符號。 大凡經濟繁榮, 一定會帶來文藝的復興。 中國的“書法熱”, 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持續了30多年, 而且一舉超過京劇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 這個影響和效應是看得見和感受得到的。

這30年書法熱, 卻是單邊熱, 熱在書寫技巧的提升、裝裱樣式的創新、渲染手法的變革, 而書法的內容卻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唐詩宋詞, 出現了嚴重的“貧血症”。

書法展廳成了唐詩宋詞展銷會。 書為心聲, 書法藝術的創作是書法家內心的反映。 雖然時代發展進步了,

但書法創作的內容仍然還是以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為基本內容。 自魏晉起, 寫字這件事, 不單是作為記事行文的工具, 而且還被當成了一門藝術, 經年累月揮毫不輟, 又上升為哲理進行探討, 有一大批人把字寫得極具時代精神和個人品格, 又具形神兼備的藝術品質, 就被稱為“書法家”了。 1981年, 首屆中國書法展覽有397幅作品入選, 其中260多幅作品的內容是抄錄唐詩宋詞;1987年, 第三屆中國書法展覽有495幅作品入選, 其中420多幅是抄錄唐詩宋詞, 很少有反映時代新聲的內容。 今天我們走進書法展廳, 就如同穿越到唐宋一樣, 在唐詩宋詞中行走著, 讓人恍恍惚惚的。

載入史冊的書法都是歷史的見證。 縱觀30多年來的歷史, 真正的書法卻是與書法家無關的。

這30多年, 能夠記載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書法是什麼?第一,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的“托孤書”。 18位元農民以“托孤”的方式, 冒著極大的風險, 書寫了生死狀, 按下紅手印, 創造了“小崗精神”, 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第二, 1984年北大學生在國慶35周年的大遊行時打出的“小平, 您好!”橫幅。 這個橫幅一改以往慶祝活動當中的標語口號政治化、模式化的情況, 沒有用什麼宣紙絲綢, 就一張普通的床單;沒有筆, 就用一塊抹布蘸著飽含深情的濃墨;沒有斟酌太多的詞語, 就“小平, 您好!”四個簡簡單單的字, 卻一下子拉近了領袖與人民的距離。 第三,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同志南巡後給深圳的題詞。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年,
其建設熱火朝天, 但國內卻出現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或對特區的非議。 鄧小平同志來到深圳, 在親眼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後, 欣然提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 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這些書法都是國寶, 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

一味地抄書終將毀滅當代書法。 自古以來, 沒有一個是抄別人的詩而成為書法名作的。 沒有歷史的沉澱, 沒有情感的宣洩, 沒有記錄當代重大事件, 最多只是書寫技藝的展示。 書法家如果再繼續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個勁地閉門造車, 一直沿抄古人詩文, 不僅無趣, 而且還會毀了當代書法。 缺少了與時代緊密相關的內容, 未來的中國書法, 只能是一門獨特的、沒有學問支撐的、貧血的藝術,

也或終將為作家、科學家跨界而取代。

書法在古代也並沒有家的稱呼, 古人是讀書之餘才寫點字, 書法是書寫的工具。 現代的書法家, 一味地強調筆墨, 寫字之餘不是打牌就是喝酒, 腹中無詩, 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乏味。 書法的價值在於書法家的人品, 看是不是德高望重;在於書法的內容, 看是不是由心裡發出的聲音, 是不是歷史的記錄;最後才是書寫的技巧, 看合不合乎法度。 醫治書法的“貧血症”, 要提倡日常書寫, 用書法記錄我們的生活, 讓書法成為當代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不是扭捏做作的無病呻吟。

年輕不是資本, 年老不是資格

□ 吳林田

一個人老是拿資格資歷說事, 說明他已老了, 人老心也老了, 難以做出什麼事了, 該去曬太陽養老了。一個人自仗年輕氣盛力壯,不分青紅皂白毫無敬畏之心,目空一切,說明他除了年輕之外,沒有其他本錢和本事。老是拿年齡老少來看問題的是沒有出息的表現。

我以為,年輕不是資本,年老不是資格,藝術沒有年齡大小之分,只有水準高下之別。有的人七老八十了,腦子還是不開竅,糊塗亂抹了一輩子,這樣的“老先生”在藝術圈裡也比比皆是。年輕的藝術家看了幾本西方哲學的書和一些西方大師的當代繪畫,畫出來的效果看上去前衛先鋒,卻無美術史修養和繪畫性內容,這樣的畫是經不起推敲的,本事就那麼兩三下,卻出來混市面、撈市場,如果不注意修好內功,遲早會被淘汰的。

年齡不是問題,修養才是大問題。宋徽宗26歲寫的瘦金體,水準已經很高了;王希孟27歲畫的《千里江山圖》,成為美術史不朽經典;李叔同20歲出頭時,文學、美術、音樂功力已相當出眾;美國塗鴉大師巴斯基亞28歲就死了,但並不影響他在近當代繪畫史上的地位……年老的就不羅列了,心態和眼光都有問題的人,命運就是讓他活一百歲、天天畫、畫一輩子,也是不太有希望的,經驗太多對學識不高的人來說反而是個障礙。拿過去的經驗來說事,是於事無補的。而且實際上好多青壯年藝術人的觀念也是沉溺在泥沼裡。

在藝術創作上,才華甚至不是唯一重要的。才華是許多年輕藝術家所依仗的東西,但它如果不能建立在對美術史的健康態度上以及所屬專業的深度上,再加上生活機遇的不順,有才華反而會淪為變態。當代繪畫裡好多變態血腥的作品估計就是這麼來的。見識過一些年輕時才華橫溢,多年以後被現實整成心理變態的所謂“藝術家”,水準退步了,把缺點當優點,感覺也不那麼敏銳了,他們必然要落後於時代,並且總是生活在、幻想在當年才華迸發時期的榮光裡,再也拿不出有說服力的作品。這些人對社會的人與事缺乏客觀獨立的見識,糾纏於個體的得失,時常把一腔負面情緒帶給周圍的人,最後藝術水準也提不起來。不管年老還是年輕,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創作是有好處的。

好心態哪裡來?從健康的生活和一輩子學習的態度裡來,絕非通過貶低他人、埋怨社會、抵觸歷史而來。

(源自:書法報·書畫天地)

該去曬太陽養老了。一個人自仗年輕氣盛力壯,不分青紅皂白毫無敬畏之心,目空一切,說明他除了年輕之外,沒有其他本錢和本事。老是拿年齡老少來看問題的是沒有出息的表現。

我以為,年輕不是資本,年老不是資格,藝術沒有年齡大小之分,只有水準高下之別。有的人七老八十了,腦子還是不開竅,糊塗亂抹了一輩子,這樣的“老先生”在藝術圈裡也比比皆是。年輕的藝術家看了幾本西方哲學的書和一些西方大師的當代繪畫,畫出來的效果看上去前衛先鋒,卻無美術史修養和繪畫性內容,這樣的畫是經不起推敲的,本事就那麼兩三下,卻出來混市面、撈市場,如果不注意修好內功,遲早會被淘汰的。

年齡不是問題,修養才是大問題。宋徽宗26歲寫的瘦金體,水準已經很高了;王希孟27歲畫的《千里江山圖》,成為美術史不朽經典;李叔同20歲出頭時,文學、美術、音樂功力已相當出眾;美國塗鴉大師巴斯基亞28歲就死了,但並不影響他在近當代繪畫史上的地位……年老的就不羅列了,心態和眼光都有問題的人,命運就是讓他活一百歲、天天畫、畫一輩子,也是不太有希望的,經驗太多對學識不高的人來說反而是個障礙。拿過去的經驗來說事,是於事無補的。而且實際上好多青壯年藝術人的觀念也是沉溺在泥沼裡。

在藝術創作上,才華甚至不是唯一重要的。才華是許多年輕藝術家所依仗的東西,但它如果不能建立在對美術史的健康態度上以及所屬專業的深度上,再加上生活機遇的不順,有才華反而會淪為變態。當代繪畫裡好多變態血腥的作品估計就是這麼來的。見識過一些年輕時才華橫溢,多年以後被現實整成心理變態的所謂“藝術家”,水準退步了,把缺點當優點,感覺也不那麼敏銳了,他們必然要落後於時代,並且總是生活在、幻想在當年才華迸發時期的榮光裡,再也拿不出有說服力的作品。這些人對社會的人與事缺乏客觀獨立的見識,糾纏於個體的得失,時常把一腔負面情緒帶給周圍的人,最後藝術水準也提不起來。不管年老還是年輕,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創作是有好處的。

好心態哪裡來?從健康的生活和一輩子學習的態度裡來,絕非通過貶低他人、埋怨社會、抵觸歷史而來。

(源自:書法報·書畫天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