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分析5萬人的理財觀,我們發現這些道理你必須懂

半個月前, 我們發起了一份新中產大調查的問卷。 截至上週五晚, 已有58000+人參加, 回收共18630份有效問卷, 貢獻了近100萬條資料。

目前小巴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分析, 並會在本周為大家呈現一份新中產的全貌性報告。

在這次調查中, 我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 小巴會就其中很多細節一一展開討論, 今天就來講一講其中關於投資理財方面的部分結論。

話不多說, 先來看看幾組調查中的資料。

1

投資理財的方式

大部分人的主要投資理財方式集中在銀、股、基、債、網、房上, 嚴格意義上這些都屬於股票、債券、現金、不動產四個大類資產,

占比顯著高於私募股權、貴金屬、大宗商品、比特幣等另類資產。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2

投資理財的目標

65.7%的人對投資理財的目標設定為獲得長期投資回報和抵禦通脹。

3

理財能力自評估

如果給你自己的理財能力評個分, 你給自己打幾分?

調查結果顯示, 大家的平均分居然不及格!僅只有5.3分。

認為理財能力達到6分及以上的人不到一半, 而自認為理財能力不錯的(8分及以上)也只有12.3%。

4

最希望瞭解的理財知識

僅4.4%的人認為“我已經掌握了一整套方法, 欠缺的不多了”, 其餘95.6%的人, 認為自己最欠缺的知識排序分別是整體規劃、資訊解讀、原理知識和交易方法。

大部分人最需要的, 既不是源頭上的原理性知識, 也不是“告訴我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的功利性方法, 而是家庭規劃和資訊的趨勢性解讀, 能夠幫助自己對家庭的資產配置做出調整。

總結

“投資理財管道非常集中”“投資理財目標是長期的”“對自己投資理財能力感到不滿意”“最希望補上的知識是整體規劃和資訊解讀”, 這是新中產群體在投資理財上的基本概況。

廣義上, 理財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 它更像是對自己人生經營的戰略化、財務性的呈現,

而非僅限於投資本身。

一個人對管理家庭的財務, 必須像一位CEO對待自己的企業一樣, 從戰略的高度來審慎思考。 這一點, 顯然大部分人是明白的, 否則選擇最多的選項也就不會是整體規劃了。

在經典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上, 有非常多的流派,常見的比如定位流、能力流、環境流。

▷定位流:明白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能力流:目標很重要,但企業的核心能力和綜合實力更加重要;

▷環境流:要根據大環境的變化,來時刻調整自己的戰略。

他們都有自己的側重點,但綜合下來,一個企業的戰略構建,總歸離不開下列的步驟:

確定組織當前的使命、目標和戰略

環境外部分析,識別其中機會和威脅

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分析,識別優勢和劣勢

構造、實施戰略

評估戰略的實施結果

轉換成個人投資理財,也就是:

認清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分析當前的經濟基本面

識別趨勢中的機會和危機

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

評估自己的理財能力、

投資時間以及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

匹配234

建立一套投資理財的方法、工具,按紀律執行

定期評估,然後調整改善

這樣一步步來分析,我們就發現,投資理財和其他很多的道理都一樣,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幾個,要首先學習、弄懂的基本道理也是這幾個。

要說難,它們確實蠻難的,每一個精確判斷都需要非常多的知識與資訊做決策儲備;反過來,要說簡單,也是蠻簡單的,至少學到入門級別,也很實用了。

如果是關於自身的,不論是人生目標、財務狀況、理財能力還是風險承受能力,沒有一條是找不到成熟理論的,依葫蘆畫瓢給自己來一個內向型解析,就可以增進一分對自己的瞭解。

如果是關於經濟環境的,上可以看經典經濟史著作,下可以聽各種專業人士的解讀,一個人的觀點或許不足以完全取信,但聽取一百個人再做綜合的比較判斷,至少可信度要高得多。

只不過關鍵在於,虛時待變,隨時願意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資訊,做出適應時代的改變。

最後,小巴覺得有必要表達一下對此的樂觀。

我們的調查資料顯示,大家在過去一年各類智慧財產權的消費中,買書的比例排第一(83%),比看電影(74%)還要更高,第三則是線上課程或知識類產品的(62.9%)。除此之外,有2/3的人保持了長期、穩定的閱讀習慣。

終身學習的習慣已經漸漸普及開來,至少這應該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好現象吧。

有非常多的流派,常見的比如定位流、能力流、環境流。

▷定位流:明白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能力流:目標很重要,但企業的核心能力和綜合實力更加重要;

▷環境流:要根據大環境的變化,來時刻調整自己的戰略。

他們都有自己的側重點,但綜合下來,一個企業的戰略構建,總歸離不開下列的步驟:

確定組織當前的使命、目標和戰略

環境外部分析,識別其中機會和威脅

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分析,識別優勢和劣勢

構造、實施戰略

評估戰略的實施結果

轉換成個人投資理財,也就是:

認清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分析當前的經濟基本面

識別趨勢中的機會和危機

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

評估自己的理財能力、

投資時間以及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

匹配234

建立一套投資理財的方法、工具,按紀律執行

定期評估,然後調整改善

這樣一步步來分析,我們就發現,投資理財和其他很多的道理都一樣,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幾個,要首先學習、弄懂的基本道理也是這幾個。

要說難,它們確實蠻難的,每一個精確判斷都需要非常多的知識與資訊做決策儲備;反過來,要說簡單,也是蠻簡單的,至少學到入門級別,也很實用了。

如果是關於自身的,不論是人生目標、財務狀況、理財能力還是風險承受能力,沒有一條是找不到成熟理論的,依葫蘆畫瓢給自己來一個內向型解析,就可以增進一分對自己的瞭解。

如果是關於經濟環境的,上可以看經典經濟史著作,下可以聽各種專業人士的解讀,一個人的觀點或許不足以完全取信,但聽取一百個人再做綜合的比較判斷,至少可信度要高得多。

只不過關鍵在於,虛時待變,隨時願意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資訊,做出適應時代的改變。

最後,小巴覺得有必要表達一下對此的樂觀。

我們的調查資料顯示,大家在過去一年各類智慧財產權的消費中,買書的比例排第一(83%),比看電影(74%)還要更高,第三則是線上課程或知識類產品的(62.9%)。除此之外,有2/3的人保持了長期、穩定的閱讀習慣。

終身學習的習慣已經漸漸普及開來,至少這應該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好現象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