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明、清青花瓷紋飾的演變過程

摘 要:文人墨客為之書寫出芳華, 丹青妙手為之留下光彩。 青花, 以其迷人的魅力, 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 在眾陶瓷中一枝獨秀, 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 “國瓷”當之無愧。 青花紋飾傳承了中國水墨畫的精髓, 意境優美, 富有情趣。 它是青花瓷上最燦爛的一部分, 或體現異域風情, 或充滿宗教、皇權色彩, 或滲透著傳統、民俗、詩歌意境, 形式多樣, 取材廣泛。 本文著重對具有代表性的各朝代的青花紋飾進行分析, 來追尋其演變的過程。

關鍵字:青花瓷;紋飾;文化;演變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29-01

青花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豔麗得奇葩,

以百底藍花為主要特徵, 色澤清新, 紋飾優美。 它看似簡單, 卻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力。 青花瓷是一次性高溫燒成的藍色釉下彩繪瓷器, 要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燒成, 其燒制是先用鈷料作著色劑在器胎上繪畫, 然後再罩上一層透明釉。 考古家發現並證實青花瓷起源于唐代, 在宋代並沒有發展, 到目前為止唐宋的相關資料也較少。 到了元代, 才出現了成熟的青花瓷。 從元代開始, 再到明、清, 不論官窯還是民窯, 都一直盛燒不衰。

一、元青花紋飾

元青花紋飾的題材。 元青花瓷器裝飾圖案密滿, 紋飾繁而不亂。 它的題材有很多, 主要包括人、動物、植物等。 一般的雲龍、鹿、鳳、鶴、麒麟、獅子、松石梅、海棠、牡丹、菊、瓜果、八寶等獨立的形象都是裝飾在器物的中段、腹部等比較醒目的位置。

其他部位裝飾一些植物類的輔助紋, 像卷草、錦地、錢紋、蓮瓣、纏枝花、蕉葉、雲紋、水波等。 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遊魚等。 元代青花瓷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又表現出西域文化形式美感, 更包含了元代統治階層的功利與意趣, 形成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獨特風格。

2.元青花紋飾的繪畫手法。 元青花紋飾繪畫用中鋒筆法, 有勾、塌、塗、點等筆法, 可見層次明顯的筆痕, 繪畫講究大效果, 不拘泥於細枝末節。 器物裝飾豐滿, 呈現出一種渾厚雅致的神韻。 元青花的紋飾風格反映出其追求大氣之美, 體現出奔放、張揚、獨特的民族個性。

以下四件為例

1.【鬼穀子下山圖罐】

【鬼穀子下山圖罐】元代, 罐高27.5cm, 徑寬33cm, 素底寬圈足, 直口短頸, 唇口稍厚, 溜肩圓腹, 肩以下漸廣, 至腹部下漸收, 至底微撇。 使用進口鈷料繪出青花紋飾, 共分四層, 一層頸部飾水波紋, 二層肩部飾纏枝牡丹, 三層腹部為“鬼穀子下山”主題紋飾, 四層下部為變形蓮瓣紋內繪琛寶,

俗稱“八大碼”。 主題畫面鬼穀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車中, 身體微微前傾, 神態自若, 超凡如仙, 表現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態, 車前兩個步卒手持長矛開道, 一位青年將軍英姿勃發, 縱馬而行, 手擎戰旗, 上書“鬼穀”二字, 蘇代騎馬殿后。 一行人與山色樹石構成了一幅壯觀而又優美的山水人物畫卷。 整個青花紋飾呈色濃豔, 畫面飽滿, 疏密有致, 主次分明, 渾然一體。 人物刻畫流暢自然, 神韻十足, 山石皴染酣暢淋漓, 筆筆精到, 十分完美。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德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 以1400萬英鎊拍出, 加傭金後為1568.8萬英鎊, 折合人民幣約2.3億, 創下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持有人:倫敦古董商人艾斯凱納齊先生】

2.【昭君出塞圖蓋罐】

【昭君出塞圖蓋罐】元代, 高28cm、口徑22.2cm、底徑19.5cm。 圖文繪九個人物, 分四個場景。 元青花瓷器質地細膩, 釉色白而勻稱, 著色所用的青料十分純正。 繪畫技法上, 無論人物刻劃、動作表情, 還是山石皴擦, 都比過去的磚像、瓷器所畫的酣暢流利,有如烈酒,絕不纖弱、軟疲。此罐腹繪九個人物,七匹乘騎(另外兩騎當隱在山石後面)。九個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搖鞭步行。馬上馱著弓弢、行囊。觀人物相貌、服飾有差別。其中騎在一匹白馬之上,懷抱琵琶,梳高髻的漢裝女子是王昭君,前後各有一胡服女子隨行。六名男子中,有的頭戴貂冠,髡發駕鷹,著胡服;有的戴氈笠,著漢裝。當是迎親的匈奴使節和漢朝送親的官員。畫面中山石掩映,蒼松、翠柳、修竹、芭蕉雜襯其間。疏密有致,佈局勻當。“昭君出塞”圖表現的是西漢元帝時期,胡漢和親,王昭君下嫁呼韓單于事,《漢書》“元帝紀”、“匈奴傳”中都以寥寥數十字做了簡單的記載。到了元代,關漢卿作《漢元帝哭昭君》,馬志遠作《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張時起作《昭君出塞》等,對這一題材以戲曲、雜劇的形式進行了再創造,衍成了感人的愛情故事。蓋罐所畫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場景,王昭君懷抱琵琶,點明了主題。【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

3.【尉遲恭救主圖罐】

【尉遲恭救主圖罐】元代,罐高27.8cm。畫面一側單雄信雙手持矛,縱馬前沖。另一側有身著團花錦袍,騎在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鋼鞭的尉遲恭。兩人並轡而行。李世民頭微側轉,尉遲恭左手指點,兩人似在交談。尉遲恭身後,一卒雙手擎旗。大旗上直書“唐太宗”三字。【現藏於美國波士頓館】

4.【三顧茅廬圖罐】

【三顧茅廬圖罐】元代。罐高27.6cm,口徑21.5cm,腹徑34.5cm,足徑20.6cm。罐腹的一側,諸葛孔明頭包軟巾,身穿長袍,坐在蒼松下的山石之上。頭梳雙髻的童子手捧書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稟告。畫面的另一側,有一枝繁葉茂的垂柳。樹下劉玄德戴交腳襆頭,著長袍,躬身拜謁。關雲長和張翼德在一邊竊竊私語。諸葛亮的高逸瀟灑,劉備的求賢若渴,以及關、張二人的焦急煩躁刻劃得淋漓盡致。【現藏于裴格瑟斯基金會】

二、明青花紋飾

1.永樂年間青花圖案。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紋飾秀麗、自然,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永樂時期既保留傳統圖案,又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的圖案。花卉紋飾以纏枝花卉多見,花大葉小,枝蔓清秀,呈現出古樸飄逸的色彩。動物紋主要是龍鳳紋,還有少量的麒麟、海獸紋等。

2.宣德年間青花紋飾。宣德年間的紋飾特點就是造型誇張的寫意的麒麟紋。曲線的完美運用,順時針旋轉渦線與橢圓塊面相結合,寥寥數筆,麒麟圓潤的軀體就已躍然紙上。誇張的頭部,神采飛揚的濃郁大眼,和潑墨式的尾相互映襯,使麒麟頓生層次感,幾乎要呼之欲出。宜德青花紋飾較永樂青花紋飾更顯豪放生動,筆法酣暢淋漓。

3.永宣年間青花紋飾。明永宣青花受西域文化與宗教影響,模仿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製品有的外域風格比較明顯,青花瓷器上大量出現伊斯蘭教、道教、佛教紋飾,如幾何紋飾,花枝紋等。明代青花紋飾在保留原有傳統裝飾風格的基礎上,相容異域文化風格,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8件永宣青花瓷器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裡外青花裝飾。盆中沿繪纏枝花一周,內壁繪纏枝花7朵;盆底周邊回紋裝飾,回紋內繪八瓣團花,花瓣呈變形蕉葉紋,紋內巧繪暗八仙。盆外沿繪折枝花卉8朵,外壁繪纏枝花卉7朵,底邊繪變形朵花紋一周。青花呈色濃豔,有暈散,乃“蘇泥勃青”料所致。紋飾繁複生動,層次分明,是永樂時期受西亞國家金銀器的影響而創燒的一種新器型。

【永樂青花壓手杯】高4.9cm,口徑9.2cm,足徑3.9cm

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禦窯廠創制的新型瓷杯。杯體如小碗狀,口微撇,直壁,豐底,圈足。此杯製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內外均繪青花紋飾,青花色調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書“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一周,腹部飾纏枝蓮紋。壓手杯的特點為胎厚體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於手的虎口處,給人以穩重貼合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

背景指南: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一種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明人谷應泰撰寫的《博物要覽》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杯:“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繡球內書年款和花心內書年款的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臥蓮圖案者,系萬曆時期仿製。此種精緻高雅且帶有永樂年款的壓手杯,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僅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永樂青花雲龍紋盤】高3.1cm,口徑19.4cm,足徑11.7cm

盤撇口,弧壁,圈足。盤內壁與內底交接處暗劃弦紋一周。內底暗劃雲紋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內壁模印雲龍紋。外壁以青花繪二雲龍趕珠紋。足內施白釉,無款識。此盤胎薄體輕,造型優美,青花發色豔麗,所繪龍紋筆觸細膩,生動傳神。盤內印、劃花紋承襲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反映了景德鎮窯瓷器從元至明永樂朝一脈相承之關係。

【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高32.8cm,口徑8.2cm,足徑10.8cm

瓶撇口,細頸,碩腹,圈足。底足無釉無款識。通體在瑩潤閃青的白釉上展現出色澤濃豔的青花紋飾。瓶頸部繪三層紋飾各一周,上部為上仰的蕉葉紋,中間是纏枝花紋,下部為下垂的雲頭紋,近足處繪上仰變形蕉葉紋一周與之相呼應。足外牆飾一周半朵蓮的邊飾。腹部為主題紋飾:運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南國的庭院景致,圖中兩塊玲瓏的湖石挺拔俊秀,依石而立的翠竹枝頭微低,似在隨風搖曳,圍欄內外一片鬱鬱蔥蔥的萱草、蘭花競相開放,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四季常青的芭蕉葉又為畫面平添了幾分南國色彩。山石、翠竹、蕉葉、萱草、蘭花構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圖”。

此瓶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胎質純淨細膩,紋飾清晰生動。畫面一改元青花繁縟的裝飾風格,構圖疏朗有致,青花色澤濃豔亮麗,深淺不一,富於層次感和立體感。

背景:畫面中的黑色斑點似水墨畫中暈散的效果,為永樂青花的顯著特徵,這種自然形成的色澤特點極難模仿,為後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皆有仿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但器物造型不及永樂器柔美秀麗而略顯臃腫笨重,畫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燒成,系人為重筆點染而成,與原物相差甚遠。

【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高28.7cm,口徑19.1cm;蓋口徑22cm,底徑24.7cm

罐直口,平肩,碩腹,下部微向內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個長方平面扳手,附圓蓋。胎體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豔並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繪紋飾。罐身分層飾海水紋、八寶、藍查體梵文及蓮瓣紋。罐蓋面飾4朵雲紋,間以五個藍查體梵文,是佛種子字,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蓮瓣紋環圍,九瓣之上各書一藍查體文字,中央雙線圈內從左至右篆書“大德吉祥場”五字,與罐內底面同樣的五字相對應。

蓋內九字中,前五字為五方佛中的五佛種子字,後四字分別代表前四佛雙身像中的四女像種子字。罐外壁中間一行梵文為密咒真言,其上下兩層文字相同,代表各方佛雙身像中的女像種子字。此種文字組合圖案被密宗信徒稱為“法曼荼羅”此器在宣德青花中極為少見,其造型、花紋均充滿宗教儀式的含義,當為佛教徒作道場時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制的佛事用具。

【宣德青花夔龍紋罐】高19cm,口徑15.8cm,足徑13.8cm6

罐直口,鼓腹,內圈足。內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只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周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背景: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於青花瓷始於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後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歷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後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豔的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豔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徵。

【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瓶】高19.8cm,口徑3.8cm,足徑7.1cm

瓶直口,圓唇,細長頸,扁腹,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口沿下飾朵梅紋,身部飾纏枝花卉,足牆外飾卷枝紋。口沿下從右至左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此器造型樸實,青花明豔,瓶口沿下橫書款者較為少見,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宣德青花人物紋高足碗】高10.2cm,口徑15.5cm,足徑4.5cm

碗撇口,下腹內收,下承以高足。碗內口繪青花雙線,內底中央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繪仕女賞月圖,一童子侍于側,輔以山水樹石,並繪有雲氣紋。足柄上繪松竹梅紋。

背景:明宣德青花使用進口青料,此種高鐵低錳料在燒成過程中青料易暈散,故所繪紋飾不夠清晰。此碗青色較為淡雅,紋飾比較清晰,實為難得。其雲氣紋用粗、細線勾畫輪廓,此畫法對後世瓷器紋飾亦有影響。明宣德時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紋為題材者較為少見,故此碗為宣德時期人物紋器物的代表作品。

三、清代青花紋飾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中國的制瓷業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清代青花瓷器紋飾,受到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官窯瓷器紋飾趨向圖案化,規矩而刻板,用筆非常細緻,構圖過於嚴謹、繁密。

1.康熙年間青花紋飾。康熙皇帝在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間,對瓷器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製作出了一批紋飾風格格調優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精品。在青花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閑的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更好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2.雍正年間青花紋飾。雍正青花紋飾風格高雅細膩,內容以花卉翎毛、瑞獸為主,山水次之,人物較少。它比較注重紋飾佈局與青花造型的完美結合,為不同的形體配以適當的構圖。裝飾題材豐富,有植物花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圖案等,尤以花卉紋與龍鳳紋為主。用筆精細纖柔,構圖舒朗、明快,紋飾簡潔清晰,圖案整體感強,規矩中富於變化。與康熙時期紋飾比較,雍正青花更顯柔媚、俊秀。

3.乾隆年間青花紋飾。乾隆青花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花卉為主,富麗緊密,細緻精巧。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在乾隆青花中,吉祥圖案增多也是其特點。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傳統吉祥圖案的大量運用,展示了人們對所期望的福祉與和諧理念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雙耳鹿頭尊 (一對)

尺寸:高44.3cm

掌櫃鑒賞:

本器直口微敞,短頸,上飾雙變體螭龍形耳,圓鼓腹下垂,圈足,胎體厚重,線條飽滿,器形大氣威嚴。

尊通體以青花描繪,發色鮮豔淋漓,口沿及頸部分飾回紋、團壽字及嵌套如意雲,足脛部則裝飾蓮瓣紋、卷草紋,紋飾繪製精細,佈局緊湊,腹部主體通繪三重纏枝蓮,花朵碩大飽滿,枝葉翻轉婀娜,圖案繁而不亂,極富層次感。

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小知識:

鹿頭尊器形首創於康熙朝,雍正時期亦有燒制,因造型似鹿頭或牛首而得名,故又名“牛頭尊”。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對大件器物青睞有加,因此鹿頭尊在乾隆時期頗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單色釉等多個品種,其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故又名“清廉尊”,後代多有仿製,但胎釉及畫工品質較比乾隆器相差甚遠。

剛剛講到乾隆帝喜歡大個陶瓷,所以“天球瓶”也是其青花器的常見器型,小口,長頸直且粗,圓腹,假圈足。

因為此類瓶腹部渾圓,長頸指天,故得名“天球瓶”。

清乾隆 青花九龍在天天球瓶

尺寸:高55.3cm

掌櫃鑒賞:

瓶口直,長頸,球形腹,圈足,青花紋飾,口沿繪靈芝,頸及腹部滿繪九龍在雲海裡翻騰,近足處繪海水紋。

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瓶即為乾隆三年(1738)禦窯廠奉旨燒造的“宣窯放大天球瓶”是精工細作的宮廷陳設大器。

二、價值評估

雖然乾隆青花瓷存世量頗多,但因其工藝嚴格,造型奇巧而著稱,民窯精品一般都在一萬以上,官窯青花瓷幾乎都過百萬。

所以市場收藏追捧力度很高,下面我來介紹幾個公開市場拍賣的精品……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瓶

尺寸:高66cm

2015年12月5日,北京匡時2015秋拍,620萬元落槌,713萬元成交。

掌櫃鑒賞:

凡六方瓶、八方瓶類,體量大者,成形不易。此六方瓶,非琢器拉胚成形,而是預先做好六片,後粘合而成,全過程沒有拉胚工具協助,靠手塑造,極其考究工匠的工藝水準,若瓷土揉打不結實,或粘合技術不臻熟,易發生塌陷或窯裂,成品率低,故彌足珍貴。

本器在紋飾題材和描繪技法方面極力追求永宣瓷器的效果,其青花發色濃豔,筆觸點染之間,盡現永宣青花蒼健之美,主題紋飾亦採用明初所流行的折枝花果紋,石榴、壽桃等瑞果搭配牡丹鮮花,極盡雍容華貴之態。

器身六道棱線之上分別繪飾西洋巴羅克式卷草紋,上下呼應,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回紋、如意頭紋、萬字紋完美地結合,使得每個棱面形成上小下大的兩個開光,開光內繪各式折枝花果紋。瑞果花卉配合六角造型構圖,並運用卷草角花紋呼應,顯得和諧統一。

圈足內牆陡直,足端寬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器釉質肥厚潤澤,青花蒼翠欲滴,以點染法仿永宣進口蘇麻離青之濃豔效果,並使西洋巴羅克式卷草紋和中國傳統三多題材得到一次完美無暇的融合。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件過千萬的......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抱月瓶

尺寸:高50cm

2016年6月6日晚,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共推出102件拍品。其中,清乾隆青花八吉祥抱月瓶以900萬元落槌,1035萬元成交。

掌櫃鑒賞:

在清代宮廷檔案中,此種器形被亦稱為“寶月瓶”或“馬卦瓶”,為乾隆皇帝所青睞。抱月瓶器形是乾隆時期在永樂青花大扁瓶的基礎上加以改制,而創造出的新器型,並成為宮廷的重要陳設。

直頸,頸、肩部對稱設卷葉形雙耳,扁圓形瓶身,下承橢圓形圈足,造型誇張而不失穩重。

通體以青花為飾,口沿飾回紋,頸部及圈足繪纏枝靈芝紋,瓶身側面繪纏枝蓮紋,腹部中央圓形凸面飾花朵紋,其外環以變形蓮瓣,內繪八吉祥紋。青花發色亮麗,局部仿永宣青花特徵加重筆點染。

瓶身主體繪“八吉祥”紋,蘊含佛教教義,體現了宮廷信仰。全器尺寸高大,氣勢宏偉,造型端莊,紋飾佈局工整,為乾隆官窯的代表作。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圖凸蓮瓣撇口瓶

LOT號: 3036

估價: 1,500.00-2,000.00萬

成交價: 4,604.00萬

拍賣公司: 香港蘇富比(香港)

拍賣日期: 2013-10-08

《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青花花鳥圖八方扁壼

拍賣結果

LOT號: 3051

估價: 1,000.00-1,500.00萬

成交價: 7,906.00萬

拍賣公司: 佳士得(香港)

拍賣日期: 2010-12-01

藏品描述:器呈八方形,唇口,短頸,頸肩處飾對稱螭龍耳,扁腹,圈足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器腹圓形開光內飾花鳥畫,一面繪一鴨回首站立於繪花草間,與飛舞于半空的同伴遙遙對望;一面繪一對鵪鶉,體態豐圓,一隻舉首,聆聽風裡著風聲,另一隻低頭,端視地上無名的草葉;開光外邊繪八組折枝菊花紋。秋意蕩漾。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器為雍正官窯中的精品重器,青花發色豔麗,描繪生動逼真,寓意吉祥,富有皇家氣派。清朝瓷器承前朝之風,在雍正皇帝的提倡下,吉祥寓意紋飾成為器物上流行的裝飾主題。此器一面繪「二甲傳臚」圖,「鴨」與「甲」為諧音,二隻鴨子為「二甲」,寓高榜中元,前程遠大之意;另一面繪「歲歲安居 」圖,鵪鶉和菊花並稱,意為「安居」,稻「穗」諧音「歲」,充分表現了傳統觀念中人們所追求吉祥與平安的美好願望。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瓔珞紋賁巴壺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雞牡丹紋鳳尾尊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雙龍戲珠紋三足香爐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三年青花雲龍紋香爐

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十年青花仙人紋香爐底部

四、結語

青花紋飾是傳統審美思想的視覺反映,凝聚了中華傳統的審美情感,體現出中華民族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祈願。在整個青花紋飾的演變過程中,融入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特徵。青花紋飾以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長久的藝術魅力傳達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審美意蘊,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青花紋飾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們在讚美古代匠人高超技藝的同時,應當將其繼續傳承和發揚,使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都比過去的磚像、瓷器所畫的酣暢流利,有如烈酒,絕不纖弱、軟疲。此罐腹繪九個人物,七匹乘騎(另外兩騎當隱在山石後面)。九個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搖鞭步行。馬上馱著弓弢、行囊。觀人物相貌、服飾有差別。其中騎在一匹白馬之上,懷抱琵琶,梳高髻的漢裝女子是王昭君,前後各有一胡服女子隨行。六名男子中,有的頭戴貂冠,髡發駕鷹,著胡服;有的戴氈笠,著漢裝。當是迎親的匈奴使節和漢朝送親的官員。畫面中山石掩映,蒼松、翠柳、修竹、芭蕉雜襯其間。疏密有致,佈局勻當。“昭君出塞”圖表現的是西漢元帝時期,胡漢和親,王昭君下嫁呼韓單于事,《漢書》“元帝紀”、“匈奴傳”中都以寥寥數十字做了簡單的記載。到了元代,關漢卿作《漢元帝哭昭君》,馬志遠作《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張時起作《昭君出塞》等,對這一題材以戲曲、雜劇的形式進行了再創造,衍成了感人的愛情故事。蓋罐所畫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場景,王昭君懷抱琵琶,點明了主題。【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

3.【尉遲恭救主圖罐】

【尉遲恭救主圖罐】元代,罐高27.8cm。畫面一側單雄信雙手持矛,縱馬前沖。另一側有身著團花錦袍,騎在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鋼鞭的尉遲恭。兩人並轡而行。李世民頭微側轉,尉遲恭左手指點,兩人似在交談。尉遲恭身後,一卒雙手擎旗。大旗上直書“唐太宗”三字。【現藏於美國波士頓館】

4.【三顧茅廬圖罐】

【三顧茅廬圖罐】元代。罐高27.6cm,口徑21.5cm,腹徑34.5cm,足徑20.6cm。罐腹的一側,諸葛孔明頭包軟巾,身穿長袍,坐在蒼松下的山石之上。頭梳雙髻的童子手捧書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稟告。畫面的另一側,有一枝繁葉茂的垂柳。樹下劉玄德戴交腳襆頭,著長袍,躬身拜謁。關雲長和張翼德在一邊竊竊私語。諸葛亮的高逸瀟灑,劉備的求賢若渴,以及關、張二人的焦急煩躁刻劃得淋漓盡致。【現藏于裴格瑟斯基金會】

二、明青花紋飾

1.永樂年間青花圖案。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紋飾秀麗、自然,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永樂時期既保留傳統圖案,又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的圖案。花卉紋飾以纏枝花卉多見,花大葉小,枝蔓清秀,呈現出古樸飄逸的色彩。動物紋主要是龍鳳紋,還有少量的麒麟、海獸紋等。

2.宣德年間青花紋飾。宣德年間的紋飾特點就是造型誇張的寫意的麒麟紋。曲線的完美運用,順時針旋轉渦線與橢圓塊面相結合,寥寥數筆,麒麟圓潤的軀體就已躍然紙上。誇張的頭部,神采飛揚的濃郁大眼,和潑墨式的尾相互映襯,使麒麟頓生層次感,幾乎要呼之欲出。宜德青花紋飾較永樂青花紋飾更顯豪放生動,筆法酣暢淋漓。

3.永宣年間青花紋飾。明永宣青花受西域文化與宗教影響,模仿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製品有的外域風格比較明顯,青花瓷器上大量出現伊斯蘭教、道教、佛教紋飾,如幾何紋飾,花枝紋等。明代青花紋飾在保留原有傳統裝飾風格的基礎上,相容異域文化風格,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8件永宣青花瓷器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裡外青花裝飾。盆中沿繪纏枝花一周,內壁繪纏枝花7朵;盆底周邊回紋裝飾,回紋內繪八瓣團花,花瓣呈變形蕉葉紋,紋內巧繪暗八仙。盆外沿繪折枝花卉8朵,外壁繪纏枝花卉7朵,底邊繪變形朵花紋一周。青花呈色濃豔,有暈散,乃“蘇泥勃青”料所致。紋飾繁複生動,層次分明,是永樂時期受西亞國家金銀器的影響而創燒的一種新器型。

【永樂青花壓手杯】高4.9cm,口徑9.2cm,足徑3.9cm

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禦窯廠創制的新型瓷杯。杯體如小碗狀,口微撇,直壁,豐底,圈足。此杯製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內外均繪青花紋飾,青花色調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書“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一周,腹部飾纏枝蓮紋。壓手杯的特點為胎厚體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於手的虎口處,給人以穩重貼合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

背景指南: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一種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明人谷應泰撰寫的《博物要覽》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杯:“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繡球內書年款和花心內書年款的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臥蓮圖案者,系萬曆時期仿製。此種精緻高雅且帶有永樂年款的壓手杯,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僅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永樂青花雲龍紋盤】高3.1cm,口徑19.4cm,足徑11.7cm

盤撇口,弧壁,圈足。盤內壁與內底交接處暗劃弦紋一周。內底暗劃雲紋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內壁模印雲龍紋。外壁以青花繪二雲龍趕珠紋。足內施白釉,無款識。此盤胎薄體輕,造型優美,青花發色豔麗,所繪龍紋筆觸細膩,生動傳神。盤內印、劃花紋承襲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反映了景德鎮窯瓷器從元至明永樂朝一脈相承之關係。

【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高32.8cm,口徑8.2cm,足徑10.8cm

瓶撇口,細頸,碩腹,圈足。底足無釉無款識。通體在瑩潤閃青的白釉上展現出色澤濃豔的青花紋飾。瓶頸部繪三層紋飾各一周,上部為上仰的蕉葉紋,中間是纏枝花紋,下部為下垂的雲頭紋,近足處繪上仰變形蕉葉紋一周與之相呼應。足外牆飾一周半朵蓮的邊飾。腹部為主題紋飾:運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南國的庭院景致,圖中兩塊玲瓏的湖石挺拔俊秀,依石而立的翠竹枝頭微低,似在隨風搖曳,圍欄內外一片鬱鬱蔥蔥的萱草、蘭花競相開放,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四季常青的芭蕉葉又為畫面平添了幾分南國色彩。山石、翠竹、蕉葉、萱草、蘭花構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圖”。

此瓶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胎質純淨細膩,紋飾清晰生動。畫面一改元青花繁縟的裝飾風格,構圖疏朗有致,青花色澤濃豔亮麗,深淺不一,富於層次感和立體感。

背景:畫面中的黑色斑點似水墨畫中暈散的效果,為永樂青花的顯著特徵,這種自然形成的色澤特點極難模仿,為後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皆有仿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但器物造型不及永樂器柔美秀麗而略顯臃腫笨重,畫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燒成,系人為重筆點染而成,與原物相差甚遠。

【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高28.7cm,口徑19.1cm;蓋口徑22cm,底徑24.7cm

罐直口,平肩,碩腹,下部微向內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個長方平面扳手,附圓蓋。胎體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豔並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繪紋飾。罐身分層飾海水紋、八寶、藍查體梵文及蓮瓣紋。罐蓋面飾4朵雲紋,間以五個藍查體梵文,是佛種子字,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蓮瓣紋環圍,九瓣之上各書一藍查體文字,中央雙線圈內從左至右篆書“大德吉祥場”五字,與罐內底面同樣的五字相對應。

蓋內九字中,前五字為五方佛中的五佛種子字,後四字分別代表前四佛雙身像中的四女像種子字。罐外壁中間一行梵文為密咒真言,其上下兩層文字相同,代表各方佛雙身像中的女像種子字。此種文字組合圖案被密宗信徒稱為“法曼荼羅”此器在宣德青花中極為少見,其造型、花紋均充滿宗教儀式的含義,當為佛教徒作道場時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制的佛事用具。

【宣德青花夔龍紋罐】高19cm,口徑15.8cm,足徑13.8cm6

罐直口,鼓腹,內圈足。內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只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周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背景: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於青花瓷始於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後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歷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後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豔的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豔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徵。

【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瓶】高19.8cm,口徑3.8cm,足徑7.1cm

瓶直口,圓唇,細長頸,扁腹,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口沿下飾朵梅紋,身部飾纏枝花卉,足牆外飾卷枝紋。口沿下從右至左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此器造型樸實,青花明豔,瓶口沿下橫書款者較為少見,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宣德青花人物紋高足碗】高10.2cm,口徑15.5cm,足徑4.5cm

碗撇口,下腹內收,下承以高足。碗內口繪青花雙線,內底中央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繪仕女賞月圖,一童子侍于側,輔以山水樹石,並繪有雲氣紋。足柄上繪松竹梅紋。

背景:明宣德青花使用進口青料,此種高鐵低錳料在燒成過程中青料易暈散,故所繪紋飾不夠清晰。此碗青色較為淡雅,紋飾比較清晰,實為難得。其雲氣紋用粗、細線勾畫輪廓,此畫法對後世瓷器紋飾亦有影響。明宣德時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紋為題材者較為少見,故此碗為宣德時期人物紋器物的代表作品。

三、清代青花紋飾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中國的制瓷業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清代青花瓷器紋飾,受到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官窯瓷器紋飾趨向圖案化,規矩而刻板,用筆非常細緻,構圖過於嚴謹、繁密。

1.康熙年間青花紋飾。康熙皇帝在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間,對瓷器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製作出了一批紋飾風格格調優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精品。在青花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閑的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更好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2.雍正年間青花紋飾。雍正青花紋飾風格高雅細膩,內容以花卉翎毛、瑞獸為主,山水次之,人物較少。它比較注重紋飾佈局與青花造型的完美結合,為不同的形體配以適當的構圖。裝飾題材豐富,有植物花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圖案等,尤以花卉紋與龍鳳紋為主。用筆精細纖柔,構圖舒朗、明快,紋飾簡潔清晰,圖案整體感強,規矩中富於變化。與康熙時期紋飾比較,雍正青花更顯柔媚、俊秀。

3.乾隆年間青花紋飾。乾隆青花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花卉為主,富麗緊密,細緻精巧。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在乾隆青花中,吉祥圖案增多也是其特點。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傳統吉祥圖案的大量運用,展示了人們對所期望的福祉與和諧理念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雙耳鹿頭尊 (一對)

尺寸:高44.3cm

掌櫃鑒賞:

本器直口微敞,短頸,上飾雙變體螭龍形耳,圓鼓腹下垂,圈足,胎體厚重,線條飽滿,器形大氣威嚴。

尊通體以青花描繪,發色鮮豔淋漓,口沿及頸部分飾回紋、團壽字及嵌套如意雲,足脛部則裝飾蓮瓣紋、卷草紋,紋飾繪製精細,佈局緊湊,腹部主體通繪三重纏枝蓮,花朵碩大飽滿,枝葉翻轉婀娜,圖案繁而不亂,極富層次感。

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小知識:

鹿頭尊器形首創於康熙朝,雍正時期亦有燒制,因造型似鹿頭或牛首而得名,故又名“牛頭尊”。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對大件器物青睞有加,因此鹿頭尊在乾隆時期頗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單色釉等多個品種,其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故又名“清廉尊”,後代多有仿製,但胎釉及畫工品質較比乾隆器相差甚遠。

剛剛講到乾隆帝喜歡大個陶瓷,所以“天球瓶”也是其青花器的常見器型,小口,長頸直且粗,圓腹,假圈足。

因為此類瓶腹部渾圓,長頸指天,故得名“天球瓶”。

清乾隆 青花九龍在天天球瓶

尺寸:高55.3cm

掌櫃鑒賞:

瓶口直,長頸,球形腹,圈足,青花紋飾,口沿繪靈芝,頸及腹部滿繪九龍在雲海裡翻騰,近足處繪海水紋。

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瓶即為乾隆三年(1738)禦窯廠奉旨燒造的“宣窯放大天球瓶”是精工細作的宮廷陳設大器。

二、價值評估

雖然乾隆青花瓷存世量頗多,但因其工藝嚴格,造型奇巧而著稱,民窯精品一般都在一萬以上,官窯青花瓷幾乎都過百萬。

所以市場收藏追捧力度很高,下面我來介紹幾個公開市場拍賣的精品……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瓶

尺寸:高66cm

2015年12月5日,北京匡時2015秋拍,620萬元落槌,713萬元成交。

掌櫃鑒賞:

凡六方瓶、八方瓶類,體量大者,成形不易。此六方瓶,非琢器拉胚成形,而是預先做好六片,後粘合而成,全過程沒有拉胚工具協助,靠手塑造,極其考究工匠的工藝水準,若瓷土揉打不結實,或粘合技術不臻熟,易發生塌陷或窯裂,成品率低,故彌足珍貴。

本器在紋飾題材和描繪技法方面極力追求永宣瓷器的效果,其青花發色濃豔,筆觸點染之間,盡現永宣青花蒼健之美,主題紋飾亦採用明初所流行的折枝花果紋,石榴、壽桃等瑞果搭配牡丹鮮花,極盡雍容華貴之態。

器身六道棱線之上分別繪飾西洋巴羅克式卷草紋,上下呼應,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回紋、如意頭紋、萬字紋完美地結合,使得每個棱面形成上小下大的兩個開光,開光內繪各式折枝花果紋。瑞果花卉配合六角造型構圖,並運用卷草角花紋呼應,顯得和諧統一。

圈足內牆陡直,足端寬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器釉質肥厚潤澤,青花蒼翠欲滴,以點染法仿永宣進口蘇麻離青之濃豔效果,並使西洋巴羅克式卷草紋和中國傳統三多題材得到一次完美無暇的融合。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件過千萬的......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抱月瓶

尺寸:高50cm

2016年6月6日晚,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共推出102件拍品。其中,清乾隆青花八吉祥抱月瓶以900萬元落槌,1035萬元成交。

掌櫃鑒賞:

在清代宮廷檔案中,此種器形被亦稱為“寶月瓶”或“馬卦瓶”,為乾隆皇帝所青睞。抱月瓶器形是乾隆時期在永樂青花大扁瓶的基礎上加以改制,而創造出的新器型,並成為宮廷的重要陳設。

直頸,頸、肩部對稱設卷葉形雙耳,扁圓形瓶身,下承橢圓形圈足,造型誇張而不失穩重。

通體以青花為飾,口沿飾回紋,頸部及圈足繪纏枝靈芝紋,瓶身側面繪纏枝蓮紋,腹部中央圓形凸面飾花朵紋,其外環以變形蓮瓣,內繪八吉祥紋。青花發色亮麗,局部仿永宣青花特徵加重筆點染。

瓶身主體繪“八吉祥”紋,蘊含佛教教義,體現了宮廷信仰。全器尺寸高大,氣勢宏偉,造型端莊,紋飾佈局工整,為乾隆官窯的代表作。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圖凸蓮瓣撇口瓶

LOT號: 3036

估價: 1,500.00-2,000.00萬

成交價: 4,604.00萬

拍賣公司: 香港蘇富比(香港)

拍賣日期: 2013-10-08

《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青花花鳥圖八方扁壼

拍賣結果

LOT號: 3051

估價: 1,000.00-1,500.00萬

成交價: 7,906.00萬

拍賣公司: 佳士得(香港)

拍賣日期: 2010-12-01

藏品描述:器呈八方形,唇口,短頸,頸肩處飾對稱螭龍耳,扁腹,圈足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器腹圓形開光內飾花鳥畫,一面繪一鴨回首站立於繪花草間,與飛舞于半空的同伴遙遙對望;一面繪一對鵪鶉,體態豐圓,一隻舉首,聆聽風裡著風聲,另一隻低頭,端視地上無名的草葉;開光外邊繪八組折枝菊花紋。秋意蕩漾。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器為雍正官窯中的精品重器,青花發色豔麗,描繪生動逼真,寓意吉祥,富有皇家氣派。清朝瓷器承前朝之風,在雍正皇帝的提倡下,吉祥寓意紋飾成為器物上流行的裝飾主題。此器一面繪「二甲傳臚」圖,「鴨」與「甲」為諧音,二隻鴨子為「二甲」,寓高榜中元,前程遠大之意;另一面繪「歲歲安居 」圖,鵪鶉和菊花並稱,意為「安居」,稻「穗」諧音「歲」,充分表現了傳統觀念中人們所追求吉祥與平安的美好願望。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瓔珞紋賁巴壺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雞牡丹紋鳳尾尊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雙龍戲珠紋三足香爐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三年青花雲龍紋香爐

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十年青花仙人紋香爐底部

四、結語

青花紋飾是傳統審美思想的視覺反映,凝聚了中華傳統的審美情感,體現出中華民族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祈願。在整個青花紋飾的演變過程中,融入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特徵。青花紋飾以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長久的藝術魅力傳達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審美意蘊,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青花紋飾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們在讚美古代匠人高超技藝的同時,應當將其繼續傳承和發揚,使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