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0年創業 闖出一片新天地

車間裡, 楊建江捧著自己研發的產品。

編者按: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 今後5年浙江將在人工智慧、柔性電子、新材料等領域培育一批引領浙江未來的重量級產業,

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浙大碩士畢業生楊建江投身新材料領域創業, 用10年時間把一個小作坊做成了年產值近3000萬元的中小企業, 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加工製造領域取得不俗成績, 這背後正是浙江創業者對科技創新的追求、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信心。

浙江線上7月18日訊7月16日, 紹興市新昌縣澄潭工業園區的一個車間裡, 兩個工人站在門口的巨大電風扇前。 他們的身後, 4條生產線的機器隆隆作響, 不斷地“吐出”珍珠般細小的“塑膠顆粒”。

這些細小顆粒的名稱叫TPE, 是一種介於橡膠與樹脂之間的高分子材料。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牙刷柄、螺絲刀扳手、汽車密封條等, 都可以用它製造。

較之傳統塑膠, 它能回收利用、綠色環保, 應用領域廣泛、附加值更高。

借來15萬元創業

楊建江的公司叫紹興市聚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臨街的一樓是實驗室和倉庫, 二樓是辦公室, 三樓是產品測試室。 樓後有間300平方米的廠房, 是公司的生產車間, 機聲隆隆。

2006年, 楊建江畢業於浙大高分子材料專業, 取得碩士學位。 離開校園後, 他進入寧波一家新材料公司, 成為科研骨幹。 他偶然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篇介紹TPE的文章, 觸發了回鄉創業的靈感。

楊建江說:“當時TPE是新產業, 競爭對手不多, 潛力很大, 我查了很多資料, 對這個領域很有信心。 ”2007年夏天, 他回到新昌回山鎮, 從親友處借款15萬元, 拉上自己的小姑父一起, 便開始了創業旅程。

創業者, 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最苦的是創業初期, 公司剛成立, 為了省錢, 楊建江在當地一個農戶家中租房當辦公室, 100多平方米的空間承擔著生產車間、實驗室和宿舍等功能。 那時候, 買原料、做樣品、搞研發、當銷售、產品做好了還要送貨, 楊建江承擔了大量工作。 有一次為了趕工, 兩人輪流守著機器, 好幾個晝夜都沒睡覺。

10年創新不停步

記者跟隨他來到實驗室。 說是實驗室, 其實更像個小車間, 四周擺放著10餘台機器和百餘袋原料。

“在這裡, 把不同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經過機器加工, 就能形成各種性能的TPE樣品, 通過測試的樣品就能投入生產。 ”楊建江說, 不同客戶對TPE的阻燃性、強度、韌性有不同的要求, 這就需要他們不斷研發新產品。

很長時間裡, 公司從事配方的人員只有楊建江一個, 直到去年他請來一個同專業的碩士畢業生。 多年來, 白天他忙於處理公司事務和實驗室的研發;晚上, 他通過網路查找國內外專業文獻和資料, 給自己“充電”。

不僅為客戶生產產品, 楊建江還為自己的公司研發原料。 他指著地上的一袋白色顆粒物告訴記者:“生產TPE的原料之一是SEBS(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以前, 這款SEBS都靠進口。 ”2014年, 聚成新材料的生產已經步上正軌, 研發原料SEBS的念頭便湧上楊建江的心頭。

“原料太多, 只能一個一個試。 ”一年多的時間裡, 楊建江泡在實驗室, 在幾十種原料之間不斷調整用量比例, 失敗了很多次。 風雨過後終見彩虹, 2015年, 他研發的SEBS終於測試成功,

性能可以和進口產品媲美。 “這款原料進口每噸要7萬到8萬元, 現在用自己研發的, 每噸只要3萬元。 用上它, 一年能節約幾十萬元生產成本。 ”他的語氣裡透著驕傲。

從零到3000萬元

楊建江的辦公室不大, 辦公桌後的牆上掛著一幅書法“大展宏圖”。 楊建江拿起辦公桌上一隻的白色“海豚”筆套, “這筆套是用我們研發的TPE材料製作的, 它無毒無害, 柔韌性很好, 舒適又美觀。 ”

在創新的路上, 楊建江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 手感舒適的方向盤、塑膠扳手、防燙塑膠杯子……2008年公司搬到此處後, 共計400多種產品的TPE材料、60多項專利誕生在這個小小的空間。

新材料研發需要精准配比和科學加工, 更需要踏實研究的耐心和長跑前進的毅力。 始終堅持初心, 十年磨成一劍,楊建江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加工製造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從零開始,2016年聚成新材料公司的營業額已經接近3000萬元,目前,公司正準備在新三板上市。在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的支援下,公司還得到了15畝土地指標用於擴大生產,楊建江說:“預計明年公司就能搬入新址。”

回顧越走越寬的創業路,楊建江充滿信心:“去大公司上班,開始比較容易展開工作,但後面也會遇到瓶頸。自己創業,雖然很辛苦,但這條路會越走越順利。”

十年磨成一劍,楊建江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加工製造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從零開始,2016年聚成新材料公司的營業額已經接近3000萬元,目前,公司正準備在新三板上市。在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的支援下,公司還得到了15畝土地指標用於擴大生產,楊建江說:“預計明年公司就能搬入新址。”

回顧越走越寬的創業路,楊建江充滿信心:“去大公司上班,開始比較容易展開工作,但後面也會遇到瓶頸。自己創業,雖然很辛苦,但這條路會越走越順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