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個盤子賣了2億元!什麼來頭?竟然和滄州有莫大關係

7月15日深夜, 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現場, 備受關注的“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最終以1.85億元落槌, 加傭金成交價為2.1275億元, 創下國內青銅器拍賣新紀錄。

而這個“兮甲盤”的主人據說就是西周重臣“尹吉甫”。 尹吉甫?滄州人一點也不陌生, 尹吉甫墓位於南皮縣城西北5公里黃家窪村西南處, 俗稱將軍墳。 因此, 存在一種說法即尹吉甫為滄州南皮人。

“兮甲盤”最終以1.85億元落槌。

西泠印社2017春拍現場

提及商周青銅器, 大家最為熟知的莫過於毛公鼎、司母戊大方鼎等, 前者有目前所見青銅器中最長的銘文, 後者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

但有一件青銅禮器, 卻被王國維評價:“此種重器, 其足羽翼經史, 更在毛公諸鼎之上。 ”這就是“兮甲盤”——迄今所見傳世青銅器中流傳年代最久遠的國寶重器。 同時, 也是漢代至宋代其間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裡, 唯一流傳至今的瑰寶。

兮甲盤一直為皇室和諸多收藏家所追逐。 但它與杭州淵源最深, 從南宋開始有明確記載, 為當時的宮廷舊藏, 也就是說, 它是在宋或宋以前出土的。 南宋末年戰亂, 此盤流出內府, 逐漸不為人知;元代時, 書法家鮮于樞定居杭州, 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此盤;清代又入保定官庫,

輾轉落入著名收藏家陳介祺之手, 之後, 不知所蹤。

南宋宮廷舊藏

先來說說這個兮甲盤。

這件青銅重器鑄造于周宣王五年(西元前823年), 它高11.7釐米、直徑47釐米。 敞口淺腹, 窄沿方唇, 內底微向下凹, 一對附耳高出盤口, 兩耳各有一對橫樑與盤沿連接,

圈足殘缺。 腹部飾竊曲紋, 耳內外均飾重環紋, 簡潔樸實。

“兮甲”, 是其主人的名字, 即文獻中記錄的西周重臣“尹吉甫”。

尹吉甫是2800年前周宣王的重要輔臣, 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 他文武雙全, 也是《詩經》的主要編纂人, 被後世尊稱為“中華詩祖”, 比戰國時期的屈原早了400餘年。

在青銅器中, 這樣的大方盤並非日常所用, 而是起到“記功碑”的作用。

兮甲盤的底部較平且面積大, 便於將重要事件刻鑄其上, 在宗廟中永久保存。 因此, 兮甲盤的珍貴價值, 突出體現在它的銘文上。 而正因為器主人身份高貴, 兮甲盤的銘文中涉及到的人和事也極為重要。

西周兮甲盤

兮甲盤銘文中寫了什麼?

它共一百三十三字, 記載了西周倒數第二王周宣王的歷史。 內容包括西周王朝北伐與玁狁的戰爭、與南淮夷等少數部族的貢賦關係、西周的賦稅制度、市場管理等, 豐富詳實, 反映了很多典籍中久已缺載的歷史事實。 這也是歷代收藏家所看重之處。 較兮甲盤稍晚幾年的另一件青銅盤“虢季子白盤”, 同樣記錄北伐之事,是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除此之外,兮甲盤還記錄了早期的“絲綢之路”,西周時,南淮夷等少數部族要向周的進貢絲織品,所走的線路自黃淮到陝西。

兮甲盤最早著錄於南宋的《紹興內府古器評》,是當時的宮廷藏器。《古器評》作者為張掄,活躍於紹興、乾道、淳熙年間,官居知閣門事。書中將兮甲盤命名“周伯吉父匜盤”,記錄著“銘一百三十三字”,節錄王年、月相、受賞、器主並加以釋論。

北宋晚期著名的《宣和博古圖》中並不見此物,可以推斷,宋徽宗時代兮甲盤還未收入大內。而且,除了《古器評》一書,兩宋古籍再無論及兮甲盤,可知南宋進入宮中後,寶器一直深藏,唯身居高位者方可一睹。

民國時期 容庚著 《商周彝器通考》 兮甲盤刊印圖

失蹤百年後重回杭州

自宋代問世以來,兮甲盤一直被金石學家們看重。

歷史上錄有兮甲盤的出版著錄多達百餘種。如宋張掄的《紹興內府古器評》、元鮮於樞的《困學齋雜錄》、清代吳大澂的《愙齋集古錄》、近代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嚴一萍的《金文總集》、吳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等,方浚益、王國維、郭沫若、楊樹達、李學勤、連劭名等十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考釋,足見其重要程度。

它經歷了好幾次的失而復得。

南宋末年戰亂,此盤流出內府,不知所藏。

元代時,大書法家、鑒藏家鮮于樞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了它。當時,它已經被其家人折斷盤足,作為炊餅用具。好在哲人識寶,在鮮於樞手中,兮甲盤重放光彩。

清代時,它又入保定官庫,並輾轉落入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之手,之後失蹤,不知所在。陳介祺所制的盤銘拓片,在晚清民國的金石圖冊多有收錄,也成為尋找兮甲盤的重要依據。

由於真器下落不明,市場上贗品時有出現。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傳聞日本書道博物館收藏有兮甲盤,然而,經多位專家鑒定,其實是民國時期偽造的;八十年代,又傳兮甲盤出現于香港中文大學,其盤體是周代真品,但銘文卻是後人偽作,和陳介祺的原始拓本相差甚遠。

經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數位專家進行鑒定,不論從形制、紋飾、皮殼鏽色、鑄造遺痕,以及銘文書體,而今的這一件,都可以確定是失傳已久的西周重器兮甲盤。

自南宋入藏內府以來,兮甲盤數次遺失又重現,百年輾轉以後,終於回到了杭州。

北宋定窯刻“尚藥局”款蓋盒

除了兮甲盤以外,此次拍賣中,絕版的寶貝還有不少。例如“北宋定窯‘尚藥局’款暗刻龍紋圓蓋盒。”

定窯作為宋代最重要的瓷器生產窯口,深受宋代皇室、文人士大夫所鍾愛,在杭州出土的後刻款宮廷器物標本中,佔據了80%的份額。而北宋確切皇室用瓷目前少之又少,此件尚藥局藥盒是目前僅見可流通的北宋皇室用瓷。

《西清硯譜》載七光硯

八大山人《福祿長春圖》

南宋禪師偃溪廣聞墨蹟

同樣記錄北伐之事,是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除此之外,兮甲盤還記錄了早期的“絲綢之路”,西周時,南淮夷等少數部族要向周的進貢絲織品,所走的線路自黃淮到陝西。

兮甲盤最早著錄於南宋的《紹興內府古器評》,是當時的宮廷藏器。《古器評》作者為張掄,活躍於紹興、乾道、淳熙年間,官居知閣門事。書中將兮甲盤命名“周伯吉父匜盤”,記錄著“銘一百三十三字”,節錄王年、月相、受賞、器主並加以釋論。

北宋晚期著名的《宣和博古圖》中並不見此物,可以推斷,宋徽宗時代兮甲盤還未收入大內。而且,除了《古器評》一書,兩宋古籍再無論及兮甲盤,可知南宋進入宮中後,寶器一直深藏,唯身居高位者方可一睹。

民國時期 容庚著 《商周彝器通考》 兮甲盤刊印圖

失蹤百年後重回杭州

自宋代問世以來,兮甲盤一直被金石學家們看重。

歷史上錄有兮甲盤的出版著錄多達百餘種。如宋張掄的《紹興內府古器評》、元鮮於樞的《困學齋雜錄》、清代吳大澂的《愙齋集古錄》、近代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嚴一萍的《金文總集》、吳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等,方浚益、王國維、郭沫若、楊樹達、李學勤、連劭名等十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考釋,足見其重要程度。

它經歷了好幾次的失而復得。

南宋末年戰亂,此盤流出內府,不知所藏。

元代時,大書法家、鑒藏家鮮于樞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了它。當時,它已經被其家人折斷盤足,作為炊餅用具。好在哲人識寶,在鮮於樞手中,兮甲盤重放光彩。

清代時,它又入保定官庫,並輾轉落入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之手,之後失蹤,不知所在。陳介祺所制的盤銘拓片,在晚清民國的金石圖冊多有收錄,也成為尋找兮甲盤的重要依據。

由於真器下落不明,市場上贗品時有出現。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傳聞日本書道博物館收藏有兮甲盤,然而,經多位專家鑒定,其實是民國時期偽造的;八十年代,又傳兮甲盤出現于香港中文大學,其盤體是周代真品,但銘文卻是後人偽作,和陳介祺的原始拓本相差甚遠。

經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數位專家進行鑒定,不論從形制、紋飾、皮殼鏽色、鑄造遺痕,以及銘文書體,而今的這一件,都可以確定是失傳已久的西周重器兮甲盤。

自南宋入藏內府以來,兮甲盤數次遺失又重現,百年輾轉以後,終於回到了杭州。

北宋定窯刻“尚藥局”款蓋盒

除了兮甲盤以外,此次拍賣中,絕版的寶貝還有不少。例如“北宋定窯‘尚藥局’款暗刻龍紋圓蓋盒。”

定窯作為宋代最重要的瓷器生產窯口,深受宋代皇室、文人士大夫所鍾愛,在杭州出土的後刻款宮廷器物標本中,佔據了80%的份額。而北宋確切皇室用瓷目前少之又少,此件尚藥局藥盒是目前僅見可流通的北宋皇室用瓷。

《西清硯譜》載七光硯

八大山人《福祿長春圖》

南宋禪師偃溪廣聞墨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