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壽州民間傳統吹打樂:壽州嗩呐

嗩呐吹奏在壽縣是十分普及的民間傳統藝術。 早在明清時期, 它就是社火、燈會、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的音色不但具有高亢明亮的特點, 而且隨著演奏技巧的運用, 還具有柔媚低婉的表現力。 傳統的嗩呐吹奏樂曲, 有《雁落沙灘》、《到春來》、《朝天子》、《趕驢》、《一枝花》、《抬花轎》等等。

在長期的演奏活動中, 民間藝人們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嫺熟技能, 創造出了“吹哢”技巧。 用碗、杯等半圓形物體, 控制著嗩呐的發音氣流, 類比戲曲中的人物對話和演唱, 十分逼真, 深受歡迎。 特別是摹仿本地流行的“四句推子”、廬劇、黃梅戲的一些唱段, 惟妙惟肖, 如同人聲演唱一樣傳神。 這是所謂“文吹”, 此外還有“武吹”。 “武吹”包括 “吃”、“擤”、“吐火”、“豎獠牙”等對棚比賽時的演奏手段。

在壽縣眾多的嗩吹奏班中, 水準較高的有瓦埠鎮的“俞傳友吹奏班”、澗溝鎮的“劉賀春演奏班”、堰口鎮的 “戴喇叭班”和“尹喇叭班”、安豐鎮的“吳家響手班”等。

值得一提的是澗溝鎮“劉賀春嗩呐班”。 這個班, 還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 一是全家老少三代都吹嗩呐, 年長的70歲, 年幼的12歲, 男的女的一起上, 所到之處, 格外受到歡迎。 二是這外吹奏班的伴奏樂器齊全, 除嗩呐外,

竹笛、笙、二胡、板胡等都有, 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樂隊, 因此他們所演奏的樂曲, 更加豐富, 表現力更加完善一些。 班主劉賀春本人的板胡演奏, 在壽、鳳、淮、六地區名噪一時。 他的演奏技巧十分特殊:按弦的左手全部套上金屬環套, 奏出的聲音明亮、清脆。 在為 “四句推”演唱伴奏時, 加花、襯托手法十分突出, 對歌者的演唱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同時, 在演唱間奏(過門)時, 常用板胡奏出雞鳴狗叫, 百鳥啁啾之聲, 使得演唱分外活躍。 在吹打樂合奏中, 板胡與嗩呐對答、輪奏等技巧的運用也非常得體, 為吹打樂增添了新的情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