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氣啊!我說的MC是MC Hotdog,丫說的是MC天佑~

感謝《中國有嘻哈》, 讓大家的英文水準稍有長進, 什麼 freestyle 啦, diss 啦, battle 啦, 等等……

就算英文太長打不出來, 也能念出來, 再不濟挨個保存到手機備忘錄裡,

以備不時之需。

還記得這節目當初海選的時候, 忘了是TT還是gai說的一句話, “這節目要是真把MC天佑找來了, 我立馬退賽”。

還有之前貼吧上一個網友的熱門討論“網戀三個月, 一開始跟他聊起各種MC, 覺得這人挺有才, 以為是Rapper, 後來才知道說的是MC天佑, 原來是喊麥的, 求問應不應該分手……

哎哎哎, 你們玩兒說唱的怎麼就這麼不待見喊麥的呢。

不不不, 是我們為什麼都不待見喊麥的呢, 這是一個鄙視鏈的怪圈~

先帶大家瞭解一下鄙視鏈這個詞是怎麼形成的。

鄙視鏈最早見於《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7日深圳雜誌“城市週刊”。

當時雜誌發文的題目是《互聯網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看劇的鄙視鏈:

看英劇的鄙視看美劇的, 看美劇的鄙視看日韓劇的, 看日韓劇的鄙視看港臺劇的, 看港臺劇的鄙視看國產劇的……

看球的鄙視鏈:

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

簡單點說吧, 就是事物間的線性排列, 該序列上的每個事物都覺得自己比排在後面的事物更有優越感, 因此對其表現出鄙視的態度。

喊麥的表演更多是和快手或直播聯繫在一起。 線上下廣場舞上, 總有一個地方讓你能聽到MC們的“呐喊”。

全程只有“動詞大詞”的旋律, 歌曲節奏和國外藝人作品相似, 而且大多是迪曲, 或者是未經創作者許可的伴奏, 這本身就是音樂侵權。

什麼清風網, 嗨嗨網上, 找一堆這種所謂慢搖DJ歌曲, 隨便錄一個版本, 就丟在網上, 沒有經過任何縮混修音等專業處理, 十分粗糙。

更多的是套用DJ網站上的伴奏, 然後貼上熱門IP, 什麼《三生三世》、《剛好遇見你》、《皮皮蝦》, 樂此不疲的迴圈著這種做法, 怎麼可能會覺得這是音樂。

你自嗨喊麥王侯將相戎馬一生沒問題, 但偷竊別人的伴奏來嗨, 那就得接住別人的diss。 這就是遊戲規則。

酷我音樂上有個歌單《那些被喊麥毀了的經典歌曲》, 從中似乎能看出大家的無奈。

“聽著都覺得尷尬, 唱出來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

喊麥到底屬於哪種藝術形式,很難說得清楚,但吳亦凡告訴我們,起碼它不是freestyle。

“你好,我是一個喊麥的,並不是rapper。”他面前站著的女孩南夕一上場,就為他表演了一段喊麥神曲《驚雷》。

看得場上選手目瞪口呆,吳亦凡也是聽的雲裡霧裡,只能用“比起rap更像是在讀有韻腳的詩”,來形容這位師從喊麥之王天佑的姑娘的唱功。

對喊麥的鄙視由來已久,如果你聽過喊麥,你很難想像它登上格萊美的樣子。有人表示喊麥就是一個毫無內涵、毫無技術含量、毫無音樂性的“三無產品”,門檻低,內容低俗。

喊麥名曲《一人飲酒醉》可能有的朋友聽過,我先問問聽過的朋友,這玩意跟快板有什麼區別?!

節奏沒變化啊啊啊啊!這誰都會啊啊啊啊!現場來一段:

鋤禾,我日當午;汗滴,它禾下土;誰知,那盤中餐;粒粒啊,皆辛苦。

很有鼠來寶的感覺有沒有。

萬能的網易網友已經參悟喊麥真諦,這就是一個關於標點符號的遊戲。

中國人本身就對節奏就不敏感,之前《曉說》裡也講過一期,找一堆中央美院的唱和聲,稍微不按套路一點,大家就唱不下去了,無奈高曉松感慨:漢人無音樂。

其實我對中文的博大精深是及其推崇和膜拜的。

從小時候讀那麼多詩詞歌賦,裡面那些句子美極了,又有文采,又有意境。

然而,有個問題,我們最熟悉的,經常背的律詩,五言也好,七言也罷,一共只有四種格式。詞的格式多一些,也不過是一千多種,都是限定好的詞牌。

這造成什麼結果,就是古人寫詞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詞本身所要求的平仄,絕不能超出此範疇,要不然就不被當時的主流所認可和接受。

換句話說,我們被教育的過於死板。

民間流行的對聯更是對節奏變換的一種禁錮,天對地 雨對風 大地對長空,必須要對的工整,嚴絲合縫地。

就跟電影裡一個情節似的,擠牙膏,規定非要從最底下擠,從中間擠就要被罵。

反正長此以往的效果,就是我們的Flow已經被定死在這些條條框框之中,並經過幾千年的訓練,已經墨守成規了。

而說唱並沒有這些限制,想怎麼說,怎麼斷句,怎麼律動都是自己的事,相比較詩詞來講,自由度真是太大了。

喊麥為什麼不招人喜歡,有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比如說喊麥歌手為了押韻,什麼順口溜都能往詞裡編,製作精度差,形象土。

有人認為喊麥是說唱傳到中國之後,為了適應國情的一個變種。仔細想想也確實有道理,在大部分人還沒有培養好韻律感的時候,這種過度也許是必然。

但無論如何,我們的審美水準,品味都在不斷的提高,見識過了好東西,再看到差的可不就辣眼睛麼。

我們討厭喊麥,或許也是討厭一直條條框框的自己。新文化的崛起就是從打破常規開始,當越來越多人都看不起喊麥的時候,他們就準備好開始接受新的Cool&Sexy的生活方式了。

Cool&Sexy as SoulSense

喊麥到底屬於哪種藝術形式,很難說得清楚,但吳亦凡告訴我們,起碼它不是freestyle。

“你好,我是一個喊麥的,並不是rapper。”他面前站著的女孩南夕一上場,就為他表演了一段喊麥神曲《驚雷》。

看得場上選手目瞪口呆,吳亦凡也是聽的雲裡霧裡,只能用“比起rap更像是在讀有韻腳的詩”,來形容這位師從喊麥之王天佑的姑娘的唱功。

對喊麥的鄙視由來已久,如果你聽過喊麥,你很難想像它登上格萊美的樣子。有人表示喊麥就是一個毫無內涵、毫無技術含量、毫無音樂性的“三無產品”,門檻低,內容低俗。

喊麥名曲《一人飲酒醉》可能有的朋友聽過,我先問問聽過的朋友,這玩意跟快板有什麼區別?!

節奏沒變化啊啊啊啊!這誰都會啊啊啊啊!現場來一段:

鋤禾,我日當午;汗滴,它禾下土;誰知,那盤中餐;粒粒啊,皆辛苦。

很有鼠來寶的感覺有沒有。

萬能的網易網友已經參悟喊麥真諦,這就是一個關於標點符號的遊戲。

中國人本身就對節奏就不敏感,之前《曉說》裡也講過一期,找一堆中央美院的唱和聲,稍微不按套路一點,大家就唱不下去了,無奈高曉松感慨:漢人無音樂。

其實我對中文的博大精深是及其推崇和膜拜的。

從小時候讀那麼多詩詞歌賦,裡面那些句子美極了,又有文采,又有意境。

然而,有個問題,我們最熟悉的,經常背的律詩,五言也好,七言也罷,一共只有四種格式。詞的格式多一些,也不過是一千多種,都是限定好的詞牌。

這造成什麼結果,就是古人寫詞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詞本身所要求的平仄,絕不能超出此範疇,要不然就不被當時的主流所認可和接受。

換句話說,我們被教育的過於死板。

民間流行的對聯更是對節奏變換的一種禁錮,天對地 雨對風 大地對長空,必須要對的工整,嚴絲合縫地。

就跟電影裡一個情節似的,擠牙膏,規定非要從最底下擠,從中間擠就要被罵。

反正長此以往的效果,就是我們的Flow已經被定死在這些條條框框之中,並經過幾千年的訓練,已經墨守成規了。

而說唱並沒有這些限制,想怎麼說,怎麼斷句,怎麼律動都是自己的事,相比較詩詞來講,自由度真是太大了。

喊麥為什麼不招人喜歡,有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比如說喊麥歌手為了押韻,什麼順口溜都能往詞裡編,製作精度差,形象土。

有人認為喊麥是說唱傳到中國之後,為了適應國情的一個變種。仔細想想也確實有道理,在大部分人還沒有培養好韻律感的時候,這種過度也許是必然。

但無論如何,我們的審美水準,品味都在不斷的提高,見識過了好東西,再看到差的可不就辣眼睛麼。

我們討厭喊麥,或許也是討厭一直條條框框的自己。新文化的崛起就是從打破常規開始,當越來越多人都看不起喊麥的時候,他們就準備好開始接受新的Cool&Sexy的生活方式了。

Cool&Sexy as SoulSens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