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誰也沒有更高貴,誰都不用“滾出娛樂圈”

事情發展到今天已是第三天, 雙方基本都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 這件事也算翻篇了。 但是從現有的言論走向和觀點立場來看,

“腦殘粉”再一次成為了被抨擊的焦點, 而玉米這個走過12年風雨的粉絲群體也似乎再次坐實了“腦殘”的身份。

“流水的音樂人、鐵打的鄙視鏈”, 音樂行業中的這條“鄙視鏈”一直都存在於很多音樂人和樂迷、粉絲的心裡, 不論這個行業處於發展的哪個階段。 而其中, 流行樂和流行樂迷, 在多數情況下則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

夜叉樂隊

為何流行樂迷多“腦殘”?

“誰還沒幾個情緒失控的粉絲?”

樂堡音樂節上發生的李宇春粉絲“玉米”與夜叉樂隊互懟事件的經過, 這裡就不再贅述, 現場的最真實情況, 玉米、夜叉樂迷和路人各執一詞, 只有一點可以確定, 這件事裡沒有絕對無辜的人。

但在個人看來, 唯獨上來先給玉米扣上“病態腦殘粉”大帽子的行為, 有失偏頗, 粉絲在心理上接受不了也是可以理解。

瘋狂粉絲也不是流行音樂圈的專屬, 不論是搖滾、嘻哈還是其他, 誰還沒有幾個為音樂、為偶像如癡如醉到忘我的粉絲。 音樂節上, 大家都是花錢買票、經歷路途奔波到現場支援自己喜歡的音樂人,

在這一點上, 所有人都沒有什麼不同, 更沒有誰比誰高貴。

而說回到李宇春和她的玉米。 和李宇春一同經歷過2005年那場傳奇造星運動的人, 很多都已經不再活躍於當今的流行樂壇。 反觀李宇春, 她去年的數字專輯《野蠻生長》賣出超3000萬元的銷售額,

本人至今在音樂、時尚等領域都擁有較大的影響力;雖然有死心塌地的玉米一路追隨, 但在外人看來, 李宇春十多年來對音樂的態度卻沒有一絲的鬆懈, 堅持嘗試不同的音樂風格, 自己也早就開始音樂創作。

如果說《超級女聲》讓李宇春頂著“偶像”的光環出道, 那麼現在她與僅有光鮮外表的“小鮮肉”偶像, 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 之前在浙江衛視跨年演唱會上, 碰巧看到壓軸表演的李宇春, 台下玉米整齊的跟唱讓筆者至今印象深刻, 也因此記住了《西門少年》這首歌。

李宇春《西門少年》

一提到流行音樂粉絲, 多數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是“腦殘”, 從過往的“劉德華粉絲楊麗娟借高利貸追星逼死父親”、“韓流粉絲包車尾隨偶像回家”, 以及“私生飯”這個名詞的產生, 大家理所應當地認為, 流行音樂粉絲圈更像是某種邪教組織, 聚集著一群逃避現世、攀附權勢的loser。

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能否認, 每個粉絲群體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夠理性的粉絲, 但對於整個粉絲群體, 我們還是要抱以公平客觀地態度去看待,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同時,樂迷、粉絲作為目前音樂產業的主要消費力量,他們對於數位音樂發展、付費觀念的建立、版權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以及行業新秩序的形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方勢力的鬥爭

有的人也許會把這次玉米和夜叉樂隊嗆聲看作獨立音樂與主流市場、小眾與流行之間的衝突,而李宇春恰是主流市場、音樂商業體制下的一個代表人物。

於是很多人翻出了去年上海理想音樂節的視頻,當時到現場支援偶像的玉米,同樣和同場演出的閃星樂隊發生衝突,也是相似的原因,因為該樂隊主唱趙夢說出了“春哥”這一在玉米群體裡的禁忌詞語。再往前搜索,發現其實早在2009年,李宇春在內蒙古的一次商演中,就曾遭遇台下搖滾樂迷往臺上扔水瓶、惡言相向的粗暴待遇。用一個遊戲術語來說,就是李宇春被“針對”了。

閃星樂隊

搖滾樂作為尚未被完全市場化、未成為主流的音樂類型,因其長期半地下的發展狀況,其實也已經積累了數量龐大的受眾群體,只是也許和有著長期市場根基和發展環境的流行音樂相比,受眾規模略小,卻也不能算是小眾了。

而近些年,恰逢流行樂式微,民謠、電子、嘻哈等獨立音樂迎來了發展時機。仍活躍的流行音樂人,為了消除和獨立音樂以及與市場的鴻溝,也在努力地在作品中融入搖滾、電子、嘻哈等元素,同時也是説明這些音樂類型元素向更大受眾的市場傳播。

在一些獨立或者地下音樂粉絲的心目中,和別人不同、更加個性化的音樂才夠酷,如果和主流大眾聽一樣的東西,那並不能彰顯“逼格”,於是從心理上來分析,這也是為什麼近兩年獨立音樂忽然變得火爆的一個原因。

趙雷

“流行”的定義一直在變,它在過去可以是國語情歌,在現在可以是民謠、電子,未來也許就是搖滾、嘻哈音樂的天下,現在被獨立音樂粉絲鄙視的流行歌,也許在未來也會成為小眾音樂。

在筆者過往的認知裡,一個在音樂行業打拼多年的音樂人,你非要說人家是“娛樂圈的人”,從而否定其在音樂上的成績,這種說法很雞賊,且一點也不高級。因此,不同音樂類型、受眾群體間建立平等對話,真的挺重要。

但是當別人問我,“為什麼總是李宇春”的時候,我也想不出答案,大概首先是因為玉米確實很彪悍,同時,這也是一場不同背景、觀念、甚至是階級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

音樂節市場的僵局

過去,音樂節基本上是獨立音樂人的專場,除了平時Livehouse之類的小場地演出,音樂節成為獨立音樂人集中曝光的大舞臺。而現在,隨著音樂節市場的紅火,越來越多的新音樂節品牌加入市場爭奪,也有越來越多的主流音樂人加入其中。

縱觀2017年上半年的音樂節演出市場,基本上還是由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這種坐擁音樂人資源、使用者群體、市場口碑的大音樂節品牌所統治,小型音樂節只能在陣容上複製大型音樂節,或者是另闢蹊徑,做一些更加綜合性的音樂節,而避過垂直音樂內容上的短板。

於是就發生了今天樂堡音樂節上的鬧劇。從主辦方角度來看,樂堡音樂節不論是在市場影響力還是在內容上都沒有優勢,而請可以帶來關注度和流量的李宇春,其同時作為樂堡的品牌代言人,她的加入也更順理成章。

但是主辦方卻沒有想到,讓主流音樂粉絲和搖滾樂迷這兩個並不享有同一套觀念價值體系的群體享有同一個舞臺、同一片天空,能和平相處的可能性本身也有很多的前車之鑒。

而以目前音樂節市場成功的案例來看,做更加垂直的音樂節內容也許更能迅速地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但這對在資源上並不佔優勢的新興音樂節品牌卻也異常艱難。

在音樂先聲看來,我們不能僅從音樂節數量一年一年地增長之上,簡單地斷定音樂節市場已經迎來爆發式增長,因為目前音樂節市場規模還不夠大,同類型音樂節過度堆積,雖然音樂節已經實現了從一線大城市往二、三線城市的遷移,但這些城市人們的消費觀念還處於一個培育的階段,遍地開花卻也不能太過激進。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音樂節靠大家。誰也沒有比誰更高貴、誰也不用瞧不起誰,李宇春和夜叉樂隊,哪個都不用滾出娛樂圈。

文 | 王亞男 編輯 | vision 排版 | 福猴兒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我們還是要抱以公平客觀地態度去看待,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同時,樂迷、粉絲作為目前音樂產業的主要消費力量,他們對於數位音樂發展、付費觀念的建立、版權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以及行業新秩序的形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方勢力的鬥爭

有的人也許會把這次玉米和夜叉樂隊嗆聲看作獨立音樂與主流市場、小眾與流行之間的衝突,而李宇春恰是主流市場、音樂商業體制下的一個代表人物。

於是很多人翻出了去年上海理想音樂節的視頻,當時到現場支援偶像的玉米,同樣和同場演出的閃星樂隊發生衝突,也是相似的原因,因為該樂隊主唱趙夢說出了“春哥”這一在玉米群體裡的禁忌詞語。再往前搜索,發現其實早在2009年,李宇春在內蒙古的一次商演中,就曾遭遇台下搖滾樂迷往臺上扔水瓶、惡言相向的粗暴待遇。用一個遊戲術語來說,就是李宇春被“針對”了。

閃星樂隊

搖滾樂作為尚未被完全市場化、未成為主流的音樂類型,因其長期半地下的發展狀況,其實也已經積累了數量龐大的受眾群體,只是也許和有著長期市場根基和發展環境的流行音樂相比,受眾規模略小,卻也不能算是小眾了。

而近些年,恰逢流行樂式微,民謠、電子、嘻哈等獨立音樂迎來了發展時機。仍活躍的流行音樂人,為了消除和獨立音樂以及與市場的鴻溝,也在努力地在作品中融入搖滾、電子、嘻哈等元素,同時也是説明這些音樂類型元素向更大受眾的市場傳播。

在一些獨立或者地下音樂粉絲的心目中,和別人不同、更加個性化的音樂才夠酷,如果和主流大眾聽一樣的東西,那並不能彰顯“逼格”,於是從心理上來分析,這也是為什麼近兩年獨立音樂忽然變得火爆的一個原因。

趙雷

“流行”的定義一直在變,它在過去可以是國語情歌,在現在可以是民謠、電子,未來也許就是搖滾、嘻哈音樂的天下,現在被獨立音樂粉絲鄙視的流行歌,也許在未來也會成為小眾音樂。

在筆者過往的認知裡,一個在音樂行業打拼多年的音樂人,你非要說人家是“娛樂圈的人”,從而否定其在音樂上的成績,這種說法很雞賊,且一點也不高級。因此,不同音樂類型、受眾群體間建立平等對話,真的挺重要。

但是當別人問我,“為什麼總是李宇春”的時候,我也想不出答案,大概首先是因為玉米確實很彪悍,同時,這也是一場不同背景、觀念、甚至是階級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

音樂節市場的僵局

過去,音樂節基本上是獨立音樂人的專場,除了平時Livehouse之類的小場地演出,音樂節成為獨立音樂人集中曝光的大舞臺。而現在,隨著音樂節市場的紅火,越來越多的新音樂節品牌加入市場爭奪,也有越來越多的主流音樂人加入其中。

縱觀2017年上半年的音樂節演出市場,基本上還是由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這種坐擁音樂人資源、使用者群體、市場口碑的大音樂節品牌所統治,小型音樂節只能在陣容上複製大型音樂節,或者是另闢蹊徑,做一些更加綜合性的音樂節,而避過垂直音樂內容上的短板。

於是就發生了今天樂堡音樂節上的鬧劇。從主辦方角度來看,樂堡音樂節不論是在市場影響力還是在內容上都沒有優勢,而請可以帶來關注度和流量的李宇春,其同時作為樂堡的品牌代言人,她的加入也更順理成章。

但是主辦方卻沒有想到,讓主流音樂粉絲和搖滾樂迷這兩個並不享有同一套觀念價值體系的群體享有同一個舞臺、同一片天空,能和平相處的可能性本身也有很多的前車之鑒。

而以目前音樂節市場成功的案例來看,做更加垂直的音樂節內容也許更能迅速地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但這對在資源上並不佔優勢的新興音樂節品牌卻也異常艱難。

在音樂先聲看來,我們不能僅從音樂節數量一年一年地增長之上,簡單地斷定音樂節市場已經迎來爆發式增長,因為目前音樂節市場規模還不夠大,同類型音樂節過度堆積,雖然音樂節已經實現了從一線大城市往二、三線城市的遷移,但這些城市人們的消費觀念還處於一個培育的階段,遍地開花卻也不能太過激進。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音樂節靠大家。誰也沒有比誰更高貴、誰也不用瞧不起誰,李宇春和夜叉樂隊,哪個都不用滾出娛樂圈。

文 | 王亞男 編輯 | vision 排版 | 福猴兒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