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何這些年網友對演員張震一直有很大誤解

要說大海在七月份最想看的電影, 當屬諾蘭的《敦克爾克》, 其次是《蜘蛛俠:英雄歸來》、《極盜車神》等等。

然而“根據法律和相關政策”, 想看這些外國片只能再等一段時間了。

不過好在這段時間的國產片也並非一無是處, 至少續集電影《繡春刀2》和《戰狼2》還是值得期待的。

(至於《京城81號2》, 呵呵)

尤其是《繡春刀2:修羅戰場》, 前不久宣佈由8月11日提檔至7月19日, 提前了整整三周, 總算是為這個沉悶的暑期檔注入了一絲活力。

《繡春刀2》是一部前傳, 主演只保留了前作的錦衣衛沈煉(張震 飾)和大太監魏忠賢(金士傑 飾)。 雖然少了王千源, 但是多了同屬演技派的張譯, 也算是不輸陣容。

女主角就不用浪費口舌了, 還是聊聊成為《繡春刀》系列固定男主的張震吧。

關於張震,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

拍《赤壁》, 為演孫權他熟讀三國;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於心;拍《深海尋人》, 他考到了PADI潛水執照;拍《吳清源》, 他的圍棋已能壓制專業三段;《一代宗師》殺青, 他拿了全國八極拳冠軍;《刺客聶隱娘》拍完, 他學會了近身劍術。 。 。 。 。 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張震了。

張震確實是一位很敬業的演員, 非科班出身的他為了最大程度的接近角色, 採用了體驗派的“笨方法”——學習角色應具備的技能。

不過關於這些段子, 張震本人後來也有澄清:自己並沒有那麼厲害, 主要還是看個人興趣。

熟讀三國史和民國史?

其實在吳宇森執導的《赤壁》中, 張震飾演的孫權戲份不多。 群星薈萃的《建黨偉業》中, 他在演員表的位置就更靠後了。

對此, 張震還專門出來解釋, “熟讀三國是基本功課嘛, 但我也沒讀得那麼熟, 有時候是聊天聊出來的, 最後還是會回到電影史。 民國史就真的沒有了, 不是那麼需要啦。 ”

考取PADI潛水執照?

徐克執導的《深海尋人》中, 張震飾演的西蒙自女友意外身亡後一直和幻覺如影相伴, 這個精神病患者數次帶著李心潔飾演的女主角潛入水中, 探查意外發生的經過。

因為有著大量的水中戲份, 徐克和李心潔都學會了潛水, 而張震也常去練習潛水, 但據他本人透露並沒有真的考取潛水執照:“接觸潛水, 一半是因為戲, 一半因為自己喜歡, 感覺好玩而已。 ”

另外要說的是, 《深海尋人》本來是一部恐怖片, 不過在大陸上映的時候, 劇情已經被剪的亂七八糟了。

當然這不是張震唯一一次遇到這種倒楣事, 下面大海還會提到。

圍棋壓制專業三段?

《吳清源》是田壯壯執導的一部傳記片, 講述了旅日圍棋大師吳清源跌宕起伏、歷經磨難與修煉歸於平靜的一生。

張震為了演好吳清源這個角色, 不僅苦學日語和圍棋,熟讀吳清源的自傳,還與吳清源本人面對面交流過。此外,為了培養出圍棋宗師的氣質,張震每天都要在開拍前靜坐兩個小時,等到心情平穩、毫無雜念才開始拍攝。

為了學習日語,他當時找來自己的朋友、助理莊雯如女士當日語老師。日語學的怎麼樣,大家可以去影片裡驗證,但這次學習過程中,張震最大的成果無疑是他的婚姻。沒錯,他把自己的日語老師給娶回家了。

對於張震來說,這部影片也是他從藝歷程的一個轉捩點。此前演員對他來說就是一份工作,拍完《吳清源》之後,他說自己找到了表演的樂趣,從此“會去爭取,會更有方向性。”

不過對於傳說中已能壓制專業三段的圍棋技藝,他謙虛地回應:“我圍棋其實很差啦,接觸時間非常短,大概半年,所以不會下得多麼好。有學一點點,但真沒有那麼厲害,連人家小女孩都贏不了。”

有網友說,這張劇照哪都好,只有棋盤完全是瞎擺的

八極拳全國冠軍?

如果說網友的段子大多數都是誇大其詞,那拍《一代宗師》讓張震學會八極拳倒是不假。

眾所周知,王家衛是出了名喜歡折磨演員的導演,也是經常刪減戲份的導演。如《春光乍泄》中的關淑怡,《重慶森林》中的王菲,她們的戲份都被王家衛刪減了。

拍攝《一代宗師》時,張震苦練八極拳,然而上映前王家衛把他的戲份也刪了很多,包括他與梁朝偉的一場對打。可惜張震練成武者的體魄與心性,最終無緣在大螢幕上呈現。

雖然張震飾演的一線天連條完整故事線都沒有,但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張震拜師八極拳大師王世泉,苦練三年。張震回憶,練拳的頭半年最苦,八極拳講究“手到腳到,腳到手到”,所以很不好掌握。許多人會因為累打退堂鼓,他對自己下狠心,逼自己即便沒有師傅在場,也得每天6小時,關在練功房裡練習。

練到最後,他已經停不下來,每天不動一動就覺得難受。後來,張震在“神槍杯”八極拳比賽中奪得冠軍,不過這個冠軍是青年組第一名,比賽也是套路表演形式,不是互相搏擊。

即便如此,練拳也成了張震的一種減壓方式,他說:“練拳讓我變得安靜,以前閑了愛跟朋友出去喝酒、唱歌,現在寧願練練拳,畫幅畫。”

掌握近身劍術?

《一代宗師》上映後,可能是給人留下了很能打的印象,張震又接了不少武打題材的戲。

拍《繡春刀》時,張震訓練了兩個月,和劇組中的武師們混的很熟,私下也經常討論切磋,但並不擅長刀法。他說:“拍打戲只是要看上去很用力,不可以真正去打人家。我刀法不太熟,就會問他們(武師)怎麼做,在旁邊看,記在腦子裡,再去把它表現出來。”

至於《刺客聶隱娘》,其實張震的打鬥場面少得可憐,但他還是堅持跟武師學習。問及水準高低,他笑稱並沒有八極拳練得那麼久,只是略懂皮毛,並坦言過程有些枯燥,“人多一起練很好玩,和武行兄弟們混得熟,意外發生的機會也就少些,我覺得挺好。每個人擅長的都不同,能借此學到很多新知識,我很開心。”

雖然網友們對張震誇讚的段子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張震確實是個好演員,而且他的起點很高。

張震的父親、哥哥都是演員,在他14歲那年,楊德昌導演要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在找一個小男孩飾演男主角小四。張震的父親張國柱正好和楊德昌認識,於是就把他帶到劇組。

這是張震的第一部電影,當時他既沒有當明星的打算,也沒有演電影的經驗,更不懂什麼體驗派、方法派。他就認准一條:忘掉張震,把自己當成小四。

在拍這部電影之前,張震的個性很活潑,和戲中那個沉默內斂的小四一點都不像。在拍完殺死小明的那場戲後,他非常難過,以為那個女生真的被自己殺死了。

“因為演小四,我才會變得沉默、壓抑、思考比較多。”後來他說。

20多年過去,再回憶這部電影,張震說自己依然能背出影片從頭到尾每句臺詞,這部影片也讓張震第一次提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說起獲獎,這也是張震一直以來很無奈的經歷。

重量級的電影獎項中,他曾四次入圍柏林電影節、四次提名臺灣金馬獎、三次提名香港金像獎,但沒有一次獲獎。

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2月,他憑藉《龍先生》第四次入圍柏林電影節,卻無緣影帝。

最遺憾的一次是2006年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張震憑《吳清源》提名影帝,最後卻因為發行商的原因,影片甚至沒能在臺灣發行,對於金馬獎來說也是完全錯失了。

張震後來也自嘲說:“我一直覺得自己跟獎項比較無緣吧。”

雖然無緣影帝,但張震這些年的成長觀眾有目共睹。

在《繡春刀》最後,張震飾演的沈煉與趙靖忠(聶遠 飾)上演一番生死之戰。激戰之後,他終於大仇得報,卻只是靜靜的坐著,臉上露出顯而易見的釋然和放鬆。

有人說,張震已經學會了用臉說臺詞。

在《龍先生》中,張震飾演一名不懂日語,隱居在日本小鎮的殺手。他在執行任務時冷血無情,刀刀致命;一次行動失敗後,他選擇隱居,做一名廚師。

這個角色並不容易展現演技,因為從頭到尾都要求冷面表情,前面的真“無心無情”和後面將鬱悶、無奈、歡喜、憤怒等情緒隱藏後硬撐出來的“面無表情”,呈現在畫面上其實都是一張“面癱臉”,難怪會錯失影帝。

其實張震以往的角色,也大多屬於“面癱表演”。

不過也得益於他的那張帥臉,再近的鏡頭,再大的特寫,打過去依然是巋然不動的輪廓,所以你能在影片中看到不少關於他面部特寫的鏡頭,甚至《龍先生》的海報都直接使用張震的一張側臉。

其實論演技,張震可能沒法和那些科班出身、可塑性強的戲骨們比。他的角色通常沒有那種誇張的面部表情、大笑大哭,而是深沉內斂。

但是“面癱表演”和麵癱是有本質區別的。

《龍先生》中,張震的角色生活在日本卻不懂日語,因此臺詞很少;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也屬於臺詞少得可憐的片子;在金吉德的《呼吸》中,張震乾脆飾演了一個失去說話能力的死囚。

沒有了臺詞,觀眾只能看演員的表演,要求就更高了。張震的這些角色,同樣是臺詞很少、面無表情,但你能看出龍先生眼中的殺氣,田季安的心事重重,死囚的心灰意冷、失去希望。

這種表演可能無關演技,而是憑藉演員的氣質。

張震這些年合作的大導演們,包括楊德昌、侯孝賢、王家衛、李安、金吉德,他們的作品主要是文藝片,一個鏡頭可以拍的很慢,不需要商業片那種快速的臨場反應和細節塑造,而是重寫意、留白描,需要演員投入、聽話、領悟。

張震就是天生適合此類風格的演員。(或者並非天生,而是15歲那年的《牯嶺街》改變了他的性格)

有的演員可以一人千面,也有的演員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拿出好作品。

因為成名早,巔峰期長,張震已經擁有了華語導演裡最好的資源。最重要的是,他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知道什麼該試,什麼不該試。只要接對了劇本,他的氣質不僅能夠演繹角色,而且可以讓角色得到昇華。

張震的表演可能無法技壓群雄,但他在電影圈裡的地位也是獨一無二,這就足夠了。

不僅苦學日語和圍棋,熟讀吳清源的自傳,還與吳清源本人面對面交流過。此外,為了培養出圍棋宗師的氣質,張震每天都要在開拍前靜坐兩個小時,等到心情平穩、毫無雜念才開始拍攝。

為了學習日語,他當時找來自己的朋友、助理莊雯如女士當日語老師。日語學的怎麼樣,大家可以去影片裡驗證,但這次學習過程中,張震最大的成果無疑是他的婚姻。沒錯,他把自己的日語老師給娶回家了。

對於張震來說,這部影片也是他從藝歷程的一個轉捩點。此前演員對他來說就是一份工作,拍完《吳清源》之後,他說自己找到了表演的樂趣,從此“會去爭取,會更有方向性。”

不過對於傳說中已能壓制專業三段的圍棋技藝,他謙虛地回應:“我圍棋其實很差啦,接觸時間非常短,大概半年,所以不會下得多麼好。有學一點點,但真沒有那麼厲害,連人家小女孩都贏不了。”

有網友說,這張劇照哪都好,只有棋盤完全是瞎擺的

八極拳全國冠軍?

如果說網友的段子大多數都是誇大其詞,那拍《一代宗師》讓張震學會八極拳倒是不假。

眾所周知,王家衛是出了名喜歡折磨演員的導演,也是經常刪減戲份的導演。如《春光乍泄》中的關淑怡,《重慶森林》中的王菲,她們的戲份都被王家衛刪減了。

拍攝《一代宗師》時,張震苦練八極拳,然而上映前王家衛把他的戲份也刪了很多,包括他與梁朝偉的一場對打。可惜張震練成武者的體魄與心性,最終無緣在大螢幕上呈現。

雖然張震飾演的一線天連條完整故事線都沒有,但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張震拜師八極拳大師王世泉,苦練三年。張震回憶,練拳的頭半年最苦,八極拳講究“手到腳到,腳到手到”,所以很不好掌握。許多人會因為累打退堂鼓,他對自己下狠心,逼自己即便沒有師傅在場,也得每天6小時,關在練功房裡練習。

練到最後,他已經停不下來,每天不動一動就覺得難受。後來,張震在“神槍杯”八極拳比賽中奪得冠軍,不過這個冠軍是青年組第一名,比賽也是套路表演形式,不是互相搏擊。

即便如此,練拳也成了張震的一種減壓方式,他說:“練拳讓我變得安靜,以前閑了愛跟朋友出去喝酒、唱歌,現在寧願練練拳,畫幅畫。”

掌握近身劍術?

《一代宗師》上映後,可能是給人留下了很能打的印象,張震又接了不少武打題材的戲。

拍《繡春刀》時,張震訓練了兩個月,和劇組中的武師們混的很熟,私下也經常討論切磋,但並不擅長刀法。他說:“拍打戲只是要看上去很用力,不可以真正去打人家。我刀法不太熟,就會問他們(武師)怎麼做,在旁邊看,記在腦子裡,再去把它表現出來。”

至於《刺客聶隱娘》,其實張震的打鬥場面少得可憐,但他還是堅持跟武師學習。問及水準高低,他笑稱並沒有八極拳練得那麼久,只是略懂皮毛,並坦言過程有些枯燥,“人多一起練很好玩,和武行兄弟們混得熟,意外發生的機會也就少些,我覺得挺好。每個人擅長的都不同,能借此學到很多新知識,我很開心。”

雖然網友們對張震誇讚的段子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張震確實是個好演員,而且他的起點很高。

張震的父親、哥哥都是演員,在他14歲那年,楊德昌導演要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在找一個小男孩飾演男主角小四。張震的父親張國柱正好和楊德昌認識,於是就把他帶到劇組。

這是張震的第一部電影,當時他既沒有當明星的打算,也沒有演電影的經驗,更不懂什麼體驗派、方法派。他就認准一條:忘掉張震,把自己當成小四。

在拍這部電影之前,張震的個性很活潑,和戲中那個沉默內斂的小四一點都不像。在拍完殺死小明的那場戲後,他非常難過,以為那個女生真的被自己殺死了。

“因為演小四,我才會變得沉默、壓抑、思考比較多。”後來他說。

20多年過去,再回憶這部電影,張震說自己依然能背出影片從頭到尾每句臺詞,這部影片也讓張震第一次提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說起獲獎,這也是張震一直以來很無奈的經歷。

重量級的電影獎項中,他曾四次入圍柏林電影節、四次提名臺灣金馬獎、三次提名香港金像獎,但沒有一次獲獎。

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2月,他憑藉《龍先生》第四次入圍柏林電影節,卻無緣影帝。

最遺憾的一次是2006年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張震憑《吳清源》提名影帝,最後卻因為發行商的原因,影片甚至沒能在臺灣發行,對於金馬獎來說也是完全錯失了。

張震後來也自嘲說:“我一直覺得自己跟獎項比較無緣吧。”

雖然無緣影帝,但張震這些年的成長觀眾有目共睹。

在《繡春刀》最後,張震飾演的沈煉與趙靖忠(聶遠 飾)上演一番生死之戰。激戰之後,他終於大仇得報,卻只是靜靜的坐著,臉上露出顯而易見的釋然和放鬆。

有人說,張震已經學會了用臉說臺詞。

在《龍先生》中,張震飾演一名不懂日語,隱居在日本小鎮的殺手。他在執行任務時冷血無情,刀刀致命;一次行動失敗後,他選擇隱居,做一名廚師。

這個角色並不容易展現演技,因為從頭到尾都要求冷面表情,前面的真“無心無情”和後面將鬱悶、無奈、歡喜、憤怒等情緒隱藏後硬撐出來的“面無表情”,呈現在畫面上其實都是一張“面癱臉”,難怪會錯失影帝。

其實張震以往的角色,也大多屬於“面癱表演”。

不過也得益於他的那張帥臉,再近的鏡頭,再大的特寫,打過去依然是巋然不動的輪廓,所以你能在影片中看到不少關於他面部特寫的鏡頭,甚至《龍先生》的海報都直接使用張震的一張側臉。

其實論演技,張震可能沒法和那些科班出身、可塑性強的戲骨們比。他的角色通常沒有那種誇張的面部表情、大笑大哭,而是深沉內斂。

但是“面癱表演”和麵癱是有本質區別的。

《龍先生》中,張震的角色生活在日本卻不懂日語,因此臺詞很少;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也屬於臺詞少得可憐的片子;在金吉德的《呼吸》中,張震乾脆飾演了一個失去說話能力的死囚。

沒有了臺詞,觀眾只能看演員的表演,要求就更高了。張震的這些角色,同樣是臺詞很少、面無表情,但你能看出龍先生眼中的殺氣,田季安的心事重重,死囚的心灰意冷、失去希望。

這種表演可能無關演技,而是憑藉演員的氣質。

張震這些年合作的大導演們,包括楊德昌、侯孝賢、王家衛、李安、金吉德,他們的作品主要是文藝片,一個鏡頭可以拍的很慢,不需要商業片那種快速的臨場反應和細節塑造,而是重寫意、留白描,需要演員投入、聽話、領悟。

張震就是天生適合此類風格的演員。(或者並非天生,而是15歲那年的《牯嶺街》改變了他的性格)

有的演員可以一人千面,也有的演員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拿出好作品。

因為成名早,巔峰期長,張震已經擁有了華語導演裡最好的資源。最重要的是,他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知道什麼該試,什麼不該試。只要接對了劇本,他的氣質不僅能夠演繹角色,而且可以讓角色得到昇華。

張震的表演可能無法技壓群雄,但他在電影圈裡的地位也是獨一無二,這就足夠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