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要想看最美的玉器,還得來杭州這個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 其前身是良渚文化博物館, 位於余杭區良渚鎮美麗洲公園, 新展覽館在2005年3月動工建設, 2008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 是一座良渚文化專題類的考古學文化博物院。

博物院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 展覽面積4000多平方米, 內設3個常規展廳、1個臨時展廳以及文物專用庫房和為公眾開放的休閒場所等功能區塊。

良渚博物館建築, 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設計理念, 由不完全平行的四個長條形建築組成, 被稱為“收藏珍寶的盒子”。 整個建築凸顯簡約、粗獷、厚重、大氣的特徵, 注重景觀與自然的結合, 在依山傍水、野草淒淒的景致中, 置於藍天白雲間, 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和。

良渚博物院的建築設計出自英國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之手, 外觀粗獷、大氣, 灰白色牆面沒有任何裝飾, 顯得簡潔而流暢, 與周圍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麗洲公園相映成趣。

建築外牆全部用黃洞石砌成, 遠看猶如玉質般渾然一體。 院內穿插設計了三個天井式主題庭院, 運用中國園林建築的元素, 點綴美人靠等建築小品。

良渚博物館基本展覽總主題為“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類或同時期文明中的地位。

展覽設計理念是:雍容華貴、高雅親和。

展覽力求創新陳列理念、合理運用先進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專業元素,使博物院成為一座可觀、可學、可觸、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館。

在三個相互聯繫又獨立的展廳中,分別陳列“發現求真”、“良渚古國”和“良渚文明”三大內容,另外在第一展廳和第三展廳中分隔出前廳和尾廳,作為導引和結束。

良渚文化是虞朝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華夏文明早期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余杭區瓶窯鎮。

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

年代為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部分文物介紹:

瑤山M7:34玉琮:高4.4、射徑7.5、孔徑6.4釐米 。

有大塊的紅褐色瑕斑。中空矮柱狀體,內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邊方形。4個角的凸塊以轉角為中軸,琢刻神獸紋。每個凸面僅刻一組紋飾。頂端飾2組弦紋帶,象徵羽冠,眼眶凸起呈橢圓形,兩眼間有扇面形的額,鼻扁寬並前突。圖紋左右下角均刻弧線,意為臉龐。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間有圓孔,外周有飾紋。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間有圓孔,外周有飾紋。《周禮》中記載玉琮是祭地之器。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故玉琮被列入中國傳統的玉禮器“六器”之一。

良渚文化玉琮出現最晚,但數量最多,器型最大,形式多樣,幾乎每件都有紋飾,製作極為精美,為迄今所知新石器時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工藝最精湛的作品。

此外玉串飾組合也很豐富,造型新穎別致。

一般由玉管串成,玉璜為墜,上飾神徽圖案,顯然是高等級的裝飾品,其主人應是氏族的首領或貴族,還有一種奇特的玉冠狀器,形似神人紋頭上的羽冠,下端有榫和穿孔,有的飾神人紋,也應屬於圖騰或宗教意義的禮器。

原料之謎

良渚文化的玉礦在哪裡?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範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裡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餘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

“良與渚的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優美的詩,似一幅清麗的畫…… 也許是因了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在這裡落腳;也許是因了先民們的耕耘開拓,才使這兒有這麼美好!”

展覽設計理念是:雍容華貴、高雅親和。

展覽力求創新陳列理念、合理運用先進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專業元素,使博物院成為一座可觀、可學、可觸、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館。

在三個相互聯繫又獨立的展廳中,分別陳列“發現求真”、“良渚古國”和“良渚文明”三大內容,另外在第一展廳和第三展廳中分隔出前廳和尾廳,作為導引和結束。

良渚文化是虞朝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華夏文明早期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余杭區瓶窯鎮。

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

年代為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部分文物介紹:

瑤山M7:34玉琮:高4.4、射徑7.5、孔徑6.4釐米 。

有大塊的紅褐色瑕斑。中空矮柱狀體,內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邊方形。4個角的凸塊以轉角為中軸,琢刻神獸紋。每個凸面僅刻一組紋飾。頂端飾2組弦紋帶,象徵羽冠,眼眶凸起呈橢圓形,兩眼間有扇面形的額,鼻扁寬並前突。圖紋左右下角均刻弧線,意為臉龐。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間有圓孔,外周有飾紋。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間有圓孔,外周有飾紋。《周禮》中記載玉琮是祭地之器。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故玉琮被列入中國傳統的玉禮器“六器”之一。

良渚文化玉琮出現最晚,但數量最多,器型最大,形式多樣,幾乎每件都有紋飾,製作極為精美,為迄今所知新石器時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工藝最精湛的作品。

此外玉串飾組合也很豐富,造型新穎別致。

一般由玉管串成,玉璜為墜,上飾神徽圖案,顯然是高等級的裝飾品,其主人應是氏族的首領或貴族,還有一種奇特的玉冠狀器,形似神人紋頭上的羽冠,下端有榫和穿孔,有的飾神人紋,也應屬於圖騰或宗教意義的禮器。

原料之謎

良渚文化的玉礦在哪裡?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範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裡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餘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

“良與渚的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優美的詩,似一幅清麗的畫…… 也許是因了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在這裡落腳;也許是因了先民們的耕耘開拓,才使這兒有這麼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