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史景遷、金安平夫婦的歷史課:金教授的課上要讀史教授的著作

有時回想起, 當年在耶魯大學教堂般的教學樓裡, 坐在邊角磨得圓潤的木頭扶手椅上, 聽鼎鼎大名的史景遷教授討論清代的稅制, 窗外風吹過, 校旗招展, Y字上有吉祥物鬥牛犬的大頭像, 表情很拉風。 這一幕有點超現實。

那時我在耶魯大學讀國際關係專業碩士。 按規定, 兩年內要修歷史、政治、經濟課各兩門, 其餘的課與老師商定。 剛去時, 我兩眼一抹黑。 第一學期, 為了省力, 我就選了自以為比較熟悉的中國歷史。 Jonathan Spence(史景遷)是著名中國歷史專家, 他的中文名字是多麼貼切多麼酷啊: 歷史 - 景仰 - 司馬遷。 他長得很像演007的肖恩康納利,

英國口音, 顏值和風度絕佳。 他給本科生上的大課能容納三百人, 還常常選不上。 我選的是他給研究生上的小課: 清代和民國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就十個學生左右。

本文作者和史景遷合影

初中時, 我們的歷史老師很不錯, 上課就像聽故事一樣。

到了高中, 歷史課對於不擅長背書的我來說, 十分痛苦。 各種起義戰役, 都有三五條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歷史意義。 一到考試, 我腦子就一片空白, 不光年代想不起來, 那些意義也混在了一起。 到了大學, 好在那些必選的歷史大課都是開卷考, 我就努力把字寫得端正些, 保持卷面整潔。 到了耶魯, 發現研究生的歷史課完全顛覆了我對歷史課的印象。

首先, 每堂課都講一個主題, 而非以年代為序, 比如清代的環境保護、律師的雛形訟師等。 每次課前都得預讀好多書, 上課直接討論, 這是不小的挑戰。 美國同學尚且來不及讀, 更不要說我們這些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人。 所以只能大致翻翻, 硬著頭皮去上課。 準備得不充分的話,

都不知道老師和同學在討論什麼, 更不用說發言了。 同學大多是歷史系的博士生, 比我專業。 我現在還是遺憾, 沒有更充分積極地參與。 不過這都是一個過程, 經過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後, 才能漸入佳境。 其次, 史教授循循善誘, 一節課討論完畢, 卻往往沒有一個直接的結論。 這也比較符合現實的本質, 從來就沒有一個黑白分明的標準答案。

課後作業是小論文。 我的第一篇小論文是晚清關於基督教的謠言分析。 為此第一次到斯特林紀念圖書館 (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的書庫(叫做Stacks)借書。 這個地方了不起, 想找的書幾乎都有。 圖書館古色古香, 庭院美麗。 書庫有許多層, 由咣咣咣的老電梯上下, 每一層都擠滿了書。 我找的書冷門, 書庫裡只有我一人在張望。

空氣中有古舊的氣味, 如同在陰森森的城堡, 簡直有點嚇人。 書架上大部頭的各朝檔案, 一排排藍色的線裝書。 坐下來看古代刻本, 恍惚不知在何時何地。

斯特林紀念圖書館 (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第二篇小論文是關於清代彈詞《孟麗君》, 她女扮男裝做了大臣。 我討論了清代婦女的地位、女作者陳端生超越時代的要求、對三綱的挑戰及其局限性。

我還運用了佛洛德的理論:作家在作品中滿足其壓抑的欲望/白日夢。 史教授給的評語非常好:ingenious, excellent, cogent, well-expressed (妙, 優秀, 有力, 說得好), 所指出的不足則是一些英語用法和結構上的問題。 他批改得這麼認真, 又被這樣的大教授肯定, 我深感榮幸。

第二學期, 我選了金安平教授的清代思想史 (Topics in Ch'ing Intellectual History)。 金老師出生于臺灣, 是史教授的夫人。 清代思想家的文章, 在我們中學語文書中有選錄, 政治意味比較強烈, 學時感覺比較無趣。 可是, 金老師是多麼熱愛歷史呀, 說起古人及其思想著作的時候, 她有時候還會激動地閉上眼睛。 這一切都感染了我。

金安平

史教授給我們上課時並未佈置閱讀他自己的著作,金老師講到清代文字獄時,則讓我們去讀他寫的Treason by the Book(譯作《皇帝與秀才: 皇權遊戲中的文人悲劇》)。最早在《鹿鼎記》中知道呂留良,讀了此書,才瞭解這一奇葩事件的來龍去脈,也才知道史教授的歷史書寫得和小說一樣好看,讓人愛不釋手。雍正年間,曾靜等讀了呂留良著作,受其“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思想影響,策動川陝總督反清,列舉了雍正謀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行。雍正將呂留良及其子開棺戮屍,孫輩發配為奴,卻神奇地赦免了曾靜,令其四處宣講悔過,並頒行《大義覺迷錄》批駁以上流言。待乾隆即位,大概是覺得這反面教材副作用太大,又立即淩遲處死了曾,並禁了《大義覺迷錄》。

比起討論這麼狗血曲折的情節,研究龔自珍的文章就難得多,裡面充滿了春秋時代的典故,我們還得把《四庫全書》纂修官戴震的文章翻成英文。我泡在東亞閱覽室查12本漢語大辭典,一字一句研究,終於克服苦難啃下來,覺得自己大有長進。

貝尼克珍本手稿圖書館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我的期末論文是關於黃宗羲對清廷微妙的態度變化。看了一大堆他的書信、文章、墓誌銘,瞭解他的生平,從字裡行間考察他的態度,比較他相隔10年兩篇著作(《留書》和《明夷待訪錄》)的思想變化。雖然文言文繁體字看著費勁,有點做偵探的感覺,又有點像考古學家,倒還蠻好玩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歷史學家做研究的痛苦,然而發現歷史與當代相關、古今人性共通時,又有豁然開朗的快樂:比如文字獄和官方宣傳、比如民族主義和人民福祉,比如原有價值觀對新環境的抵觸與調整。

像黃宗羲這樣明末清初的知識份子,活了85歲夠長壽,經歷了很多也足以令他態度變化。雖然他說人民的幸福才是根本、誰能治理好誰就是君主,但他又保持著對沒落明朝的忠誠。按當時歷史條件,可以說他愛國;如今從統一的多民族角度,那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後來他發現清朝統治不那麼壞,口氣也平和下來了,只是保留自己不做官的底線。關於治國建議的著作可供後代明君參考,兒子也為清廷修明史。對明朝的忠誠,是從小注入他心裡的,對清廷的承認,卻來自對事實的觀察和邏輯的推斷。思想鬥爭的結果是,他不再武裝抗清,而是著書立說。本是很有政治抱負治國才能的人,因為“明代遺民”的原則,不得不放棄這方面的理想。當個知識份子就是這樣的複雜而辛苦。

動手寫這篇觸動內心的大論文前,大家得先一起討論提綱。金老師邀請我們這六七個學生去她家討論並吃晚飯。去的路上,我發現紐黑文的春天真美,路邊一樹樹粉紅色白色的花盛開。他們家的房子有歐洲的洋派又有中國的古意,還有濃濃的書卷氣。他們對自己的花園十分得意,史教授和歡快地跑來跑去的小狗帶著我們參觀:大大的木頭平臺,走出去是內院,整齊的草坪、亭子和樹。外院叢林長得比較恣意,小溪上有自己搭的木橋,水裡還有兩隻野鴨。他說他們兩人每天早上都到這裡來散步,風雨無阻,真是挺浪漫的。

鳥瞰紐黑文

接著我們去書房,討論深奧的文章,什麼龔自珍的“三世”,清初新儒學的沒落……坦率地說,我不完全同意孔子的觀點,但看到外國同學那麼執著地研究各朝代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深感敬佩。還有當他們說起非常玄的氣、理、道,我就像白癡一樣,真不好意思。大家都顯得一心一意專注於學術討論,其實餓得不得了。

到了9點,終於可以吃飯了。他們家的開放式廚房很大很可愛。金老師烹調的時候,我們就圍坐旁邊,和老師們及其女兒喝酒吃餅乾聊天。金老師說,有高歡在,上課很歡樂。她做了意面、大蝦、四季豆。甜點是蛋糕配烏龍茶。蛋糕上的澆頭是一坨坨粉紅色濕漉漉的東西,酸酸的很開胃,叫做大黃,它在中國是藥材,在美國是食材。

飯後,史教授開車送我們回家。路上,我們問他認不認識研究生宿舍Helen Hadley Hall, 他說當然認得,當年他還約會過這裡的一個姑娘……下車前,我正好跟他講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最喜歡他的《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黑暗中傳來他的回答,這是他本科時最喜歡的作家了……

兩年一晃就過去,畢業後找到工作搬去費城前,我還在校園裡出沒,打打工聽聽講座。有一次遠遠看見史教授在路邊長椅看書,陽光照過去,這一幕真是好看,趕緊拍下來。後來把照片印出來,放到他系裡的信箱,署名“ From Paparazzi Huan” (來自狗仔隊歡)。之後他覺得很好笑,給我回email。

史景遷在校園裡看書

如今回望,感覺我的人生好奢侈,曾遠渡重洋研究中國歷史。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對歷史的態度。歷史不再是年份事件刻板的意義,而是值得探索反思的寶庫。對歷史的敘述和解讀都打下了時代的烙印,撥開迷霧,追求更真的面目,或只是出於愛好,尋求過去的秘密、某個時點社會的橫截面,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我遇到的老師,治學嚴謹、教學耐心、對學生又那麼好,也真是我的幸運。

金安平

史教授給我們上課時並未佈置閱讀他自己的著作,金老師講到清代文字獄時,則讓我們去讀他寫的Treason by the Book(譯作《皇帝與秀才: 皇權遊戲中的文人悲劇》)。最早在《鹿鼎記》中知道呂留良,讀了此書,才瞭解這一奇葩事件的來龍去脈,也才知道史教授的歷史書寫得和小說一樣好看,讓人愛不釋手。雍正年間,曾靜等讀了呂留良著作,受其“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思想影響,策動川陝總督反清,列舉了雍正謀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行。雍正將呂留良及其子開棺戮屍,孫輩發配為奴,卻神奇地赦免了曾靜,令其四處宣講悔過,並頒行《大義覺迷錄》批駁以上流言。待乾隆即位,大概是覺得這反面教材副作用太大,又立即淩遲處死了曾,並禁了《大義覺迷錄》。

比起討論這麼狗血曲折的情節,研究龔自珍的文章就難得多,裡面充滿了春秋時代的典故,我們還得把《四庫全書》纂修官戴震的文章翻成英文。我泡在東亞閱覽室查12本漢語大辭典,一字一句研究,終於克服苦難啃下來,覺得自己大有長進。

貝尼克珍本手稿圖書館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我的期末論文是關於黃宗羲對清廷微妙的態度變化。看了一大堆他的書信、文章、墓誌銘,瞭解他的生平,從字裡行間考察他的態度,比較他相隔10年兩篇著作(《留書》和《明夷待訪錄》)的思想變化。雖然文言文繁體字看著費勁,有點做偵探的感覺,又有點像考古學家,倒還蠻好玩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歷史學家做研究的痛苦,然而發現歷史與當代相關、古今人性共通時,又有豁然開朗的快樂:比如文字獄和官方宣傳、比如民族主義和人民福祉,比如原有價值觀對新環境的抵觸與調整。

像黃宗羲這樣明末清初的知識份子,活了85歲夠長壽,經歷了很多也足以令他態度變化。雖然他說人民的幸福才是根本、誰能治理好誰就是君主,但他又保持著對沒落明朝的忠誠。按當時歷史條件,可以說他愛國;如今從統一的多民族角度,那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後來他發現清朝統治不那麼壞,口氣也平和下來了,只是保留自己不做官的底線。關於治國建議的著作可供後代明君參考,兒子也為清廷修明史。對明朝的忠誠,是從小注入他心裡的,對清廷的承認,卻來自對事實的觀察和邏輯的推斷。思想鬥爭的結果是,他不再武裝抗清,而是著書立說。本是很有政治抱負治國才能的人,因為“明代遺民”的原則,不得不放棄這方面的理想。當個知識份子就是這樣的複雜而辛苦。

動手寫這篇觸動內心的大論文前,大家得先一起討論提綱。金老師邀請我們這六七個學生去她家討論並吃晚飯。去的路上,我發現紐黑文的春天真美,路邊一樹樹粉紅色白色的花盛開。他們家的房子有歐洲的洋派又有中國的古意,還有濃濃的書卷氣。他們對自己的花園十分得意,史教授和歡快地跑來跑去的小狗帶著我們參觀:大大的木頭平臺,走出去是內院,整齊的草坪、亭子和樹。外院叢林長得比較恣意,小溪上有自己搭的木橋,水裡還有兩隻野鴨。他說他們兩人每天早上都到這裡來散步,風雨無阻,真是挺浪漫的。

鳥瞰紐黑文

接著我們去書房,討論深奧的文章,什麼龔自珍的“三世”,清初新儒學的沒落……坦率地說,我不完全同意孔子的觀點,但看到外國同學那麼執著地研究各朝代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深感敬佩。還有當他們說起非常玄的氣、理、道,我就像白癡一樣,真不好意思。大家都顯得一心一意專注於學術討論,其實餓得不得了。

到了9點,終於可以吃飯了。他們家的開放式廚房很大很可愛。金老師烹調的時候,我們就圍坐旁邊,和老師們及其女兒喝酒吃餅乾聊天。金老師說,有高歡在,上課很歡樂。她做了意面、大蝦、四季豆。甜點是蛋糕配烏龍茶。蛋糕上的澆頭是一坨坨粉紅色濕漉漉的東西,酸酸的很開胃,叫做大黃,它在中國是藥材,在美國是食材。

飯後,史教授開車送我們回家。路上,我們問他認不認識研究生宿舍Helen Hadley Hall, 他說當然認得,當年他還約會過這裡的一個姑娘……下車前,我正好跟他講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最喜歡他的《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黑暗中傳來他的回答,這是他本科時最喜歡的作家了……

兩年一晃就過去,畢業後找到工作搬去費城前,我還在校園裡出沒,打打工聽聽講座。有一次遠遠看見史教授在路邊長椅看書,陽光照過去,這一幕真是好看,趕緊拍下來。後來把照片印出來,放到他系裡的信箱,署名“ From Paparazzi Huan” (來自狗仔隊歡)。之後他覺得很好笑,給我回email。

史景遷在校園裡看書

如今回望,感覺我的人生好奢侈,曾遠渡重洋研究中國歷史。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對歷史的態度。歷史不再是年份事件刻板的意義,而是值得探索反思的寶庫。對歷史的敘述和解讀都打下了時代的烙印,撥開迷霧,追求更真的面目,或只是出於愛好,尋求過去的秘密、某個時點社會的橫截面,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我遇到的老師,治學嚴謹、教學耐心、對學生又那麼好,也真是我的幸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