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咱濰坊人!

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上, 一幅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驚豔了世界, 成為中國館的最大亮點。 就是這幅名作, 被稱作藝術界的《紅樓夢》, 留下無數懸念。 好奇的人們不禁追問起它的作者張擇端, 讓人們吃驚的是, 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神龍見首不見尾, 有關他的資料, 比曹雪芹的還少。

多虧當時有個金人叫張著, 正是他在《清明上河圖》後面留下的71 字的跋, 才讓人們瞭解到這幅偉大作品背後的才華橫溢的畫家:“翰林張擇端, 字正道, 東武人也。 幼讀書, 遊學于京師, 後習繪事。 本工其界畫, 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 別成家數也。 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藏者宜寶之。 ”

我們已經無法責備張著沒有留下更多的資料了。 畢竟, 在“神品”上塗鴉, 也是需要膽量和技術含量的。 所以, 後人只能從這有限的資料裡去考究和推想, 這倒也更增添了這幅畫作的神秘感。 北宋後期的密州, 城西郊外的岔道口村, 一個藝術天才在默默地成長著, 熟讀四書五經的少年, 忽然打開了藝術的天眼, 一覺醒來的他提出要學習繪畫。 父輩怕他由此入歧途, 感念他出生於岔道口村, 遂命名“擇端”, 取字“正道”。 “寂寞山城”, 畢竟沒有多少藝術高手,

幸運的是他家與密州望族、官至相國的趙挺之家有親戚往來, 交往頗多, 他因此受到一定的藝術薰陶。

密州就是密州, 當時的偏遠小地無法容納藝術青年張擇端的藝術夢想, 他毅然決然地前往京師遊學。 與今天的“北漂”們一樣, 街頭賣藝也許是走向成功的人生經歷的必經階段吧。 終於, 這個青年的藝術光輝照亮了另一位含金量很足的藝術青年的眼睛, 藝術皇帝宋徽宗發現了這個天才, 繼而翰林圖畫院成了張擇端的畫室。

皇家畫院的待遇, 給藝術天才以極大的方便, 沒過幾年, 《清明上河圖》面世, 堪稱現實主義風俗畫卷之最。 欣喜之余的宋徽宗親自用瘦金體提上“清明上河圖”並附雙龍小印, 更有傳皇帝下令把張家人接到了東京(當時首都, 今河南開封), 於是, 密州(今山東諸城)沒有了張擇端後人。

此後, 這幅畫作跟隨朝代變遷, 幾經流轉, 竟奇跡般地被保存了下來, 又最終來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並且仿摹者眾多, 它的價值也在流傳中被後世傳頌和驚歎,

當之無愧稀世珍寶。

當初那個密州岔道口村的習畫少年, 可曾想過自己的這幅畫作, 此後近千年, 竟然火到了這般?

濰坊發佈綜合整理

濰坊發佈綜合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