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人是怎麼避暑的?來看一下古代的避暑神器!

讀《紅樓夢》, 知道薛寶釵給人出過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 荷花出來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別, 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正是彼時一種避暑“神器”——竹夫人。

竹夫人長約1米, 中間通空, 其身遍佈洞孔, 是古人根據“弄堂穿風”原理設計出的器物, 利用渾身的窟窿收風竄散, 供人納涼, 巧妙至極。 這種原始的“空調器”在炎炎夏日裡給古人帶來涼爽的享受。

扇子是古人夏天必用之物。 殷代就有用鳥的羽毛製成的“羽扇”, 只限于達官貴族使用, 與平民百姓無緣。 至西漢, 京城長安有位叫丁緩的能工巧匠, 把7個一丈長的大輪子連在一起,

做成了能扇涼風的七輪扇, “一人運之, 滿堂寒戰”, 製冷效果驚人, 堪稱清涼巨無霸。

唐代是科學文化發達時期, 民間能工巧匠們設計出一種木制器具, 可引水向上噴淋房屋頂部, 並使水沿屋簷流下, 成為人造水簾, 冷氣襲人。 同時, 借用水迴圈搖轉水扇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房中, 讓房內涼爽宜人。

在明代, 高濂的《遵生八箋》裡記載有一種獨特的消暑建築——霍都別墅, “一室之中開七井, 皆以鏤刻之, 盤複之, 夏日坐其上, 七井生涼, 不知暑氣”, 可謂是對水井的巧妙利用。

到了清代中葉, 北京城郊的圓明園中, 能工巧匠們在園中設計安裝了一套叫“水上明瑟”的機械設備, 用水力作動力, 鼓風降溫, 性能接近當今的電風扇,

納涼避暑效果奇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