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吵不鬧不撕,柯藍徐靜蕾蔣方舟卻都喜歡上了這個節目

2017-07-19 謙叔 桃紅梨白

文丨謙叔 圖丨來源於網路

國內綜藝節目中, 播到第二季, 口碑不降反升的, 不多。

評價人數只有幾千, 評分卻在8分以上,

低流量高口碑的節目, 更不多。

這兩點, 《圓桌派》都做到了。

這是一個神奇的節目。

主持人是老臘肉直男竇文濤就算了, 兩季嘉賓沒有一個小生小花。

佈景簡單, 沒有LED和大屏就算了, 總共就一個房間、一張桌子, 外加一炷香。

廣告口播?可能有吧, 不注意聽幾乎發現不了。

嘉賓們只顧著自己high 聊, 動不動說出一些很文(nan)藝(dong)的話, 但沒有一句能上熱搜、上頭條的。

那, 口碑都是從哪兒來的?

從節目裡來。

第二季的第一期節目, 講的是出身, 請到的嘉賓是馬未都、柯藍、蔣方舟。

幾個人都是竇文濤的老友, 但有區分度:馬未都、柯藍都是“大院子弟”, 從小在北京長大;蔣方舟呢, 小地方來的, 被竇文濤調侃為“湖北襄樊一枝花”, 家人都是鐵路職工。

而竇文濤對自己的認定, 一直都是從小城市石家莊走出的主持人, 所以姿態上把自己劃到了跟蔣方舟同一陣線。

劃好陣線, 不是為了針鋒相對, 而是以自己為例子, 來擺事實講道理。

竇文濤拋出問題:一個人的好處, 和覺得你自己不好的地方, 跟家庭出身有多少關係?

蔣方舟接招, 給自己戴了個“鳳凰女”的標籤:出生在小地方, 爸爸是鐵路乘警, 媽媽是鐵路子弟學校的老師。

體制內的生活,在小範圍裡坐井觀天,或許是一種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來了。

小城姑娘蔣方舟去廣州的親戚家,姨姥姥把家裡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來讓蔣方舟撿。因為耳聾,很大聲的說:翻吧翻吧,盡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階層,過的都是這樣的生活,但這並不是馬未都、柯藍過的生活。

馬未都就說,他母親從來不穿北京產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廣州的鞋。

即使在蔣方舟成長的年代,這也算是相當中產的生活了。出身對人有沒有影響,相信觀眾已經有各自不同的判斷了。

更重要的影響,是心態。

蔣方舟的“討好型人格”,竇文濤在北京孩子面前會羞怯,都從出身上找到了根兒。

馬爺神補刀:河北的問題就在於,它是烘托北京的。

竇文濤發散:皇城根的優越感,帶來了混不吝的放飛自我。

蔣方舟昇華:這種放縱性情,其實是對佔用公共資源的不害羞。

這個過程,很像排球場上的一傳→二傳→進攻,一環扣一環,沒了誰都不行。

柯藍呢?跟陸亦可一樣三觀超正,隨時出來糾偏。

比如:一樣寒門出身,為什麼有的人成材了,這是家庭教育的關係。

比如:看起來的混不吝,其實是一種虛榮心,促使你一步步往上走。(套用一句雞湯,這說的不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這種打配合的結果就是:看似每個人都在扯閒篇兒,但都通過自己的表達,讓答案自己跳了出來。

另一期節目裡,討論的是失眠。

竇文濤說了一個科學研究結果:人類進入了大失眠時代。

“道長”梁文道分享了一個知識:人類並不是非要睡滿八小時的。

周軼君調侃了梁文道的讀書節目:一個失眠者在大街上囈語。

資深失眠人士竇文濤講了好多親身經歷:數羊也不行,喝酒也不行,只有倒時差才睡得著,都成了心魔了。

許子東分析,大家為什麼這麼在意睡眠,還不是因為第二天要上班?(想為許老師鼓鼓掌)

嘉賓們立馬達成一致,感覺眼睛都冒出星星了,思維火花劈裡啪啦直往外冒。

許子東覺得,應該大力推行錯峰上班。竇文濤說,年輕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梁文道引申,沒有刻板時間表的組織,大家都很愛工作。

其中至少有一個觀點擊中了你吧?

還有一期節目,嘉賓是何冰,話題是“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區”,在網上得到不少好評。

前段時間《白鹿原》口碑不錯,大家都在刷屏何冰老戲骨啊,演技派啊,但何冰自己就很老實地說:其實有段時間,找自己的電話少了好多,因為小鮮肉出來了,自己戲約也少了。

戲約少了,但還是秉持著少而精的原則,這除了是何冰的自我要求,還因為他見過行業裡的浮誇一面,不會讓自己走到那一面去。

何冰在節目裡分享了自己見過的一件事:當年看過一個大歌星在街上拍MV,音樂都是用答錄機播的,歌星一邊對嘴型,一邊做陶醉狀,自己當時就覺得跟自己認知有偏差。

馬未都也說,自己見過一個生意人,往哪兒一站定,肩膀一抖,大衣就剛好脫下來了,而貼身保鏢也剛好在後面穩穩當當托著大衣。

沒有刻薄譏誚,但態度還是很鮮明的。

人到中年,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是底線;知道自己還能做點什麼別的,就是突破了。

因為經歷過、做過,所以“我到這世界上來不是演完美的,我是來經歷的,經歷之後才會有進步”的體驗,就一點都不生硬。

如果你看過這期節目,會不會也被觸動了?50歲都可以重頭開始,我們20、30、40的人到底有什麼好害怕、好失去的?

從節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圓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會發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不管是明星、作家還是演員。

從小以“天才少女”光環出道的蔣方舟,對男權社會始終有點忌憚,二十多歲就開始走相親道路。還說蒼老讓她感到恐懼,因為女人一旦老了,好像就喪失了吸引力,就會沒人愛。

徐靜蕾不曉得為什麼別人都那麼著急,為什麼結婚生孩子要靠催的。

但她的態度是:誰愛誰,愛誰誰。所以節目播完,反而大大圈粉。

竇文濤的軟肋,除了地域情結帶來的自卑,還抗拒拍照,不太會笑,不會在當節目導師的時候自然地“嗨起來”。巧的很,徐靜蕾也是。

倆人在《中國達人秀》一同做過導師,當年我採訪過他們,完全不能接受能說會道的竇文濤、夢中情人徐靜蕾話少到這地步。結果,在《圓桌派》裡,竇文濤才自己交代了:倆人都不太會“演”導師,他要跟好友徐靜蕾一起互相打氣,才能看上去比較投入。

大概只有在自己的地盤,才會鬆弛,才會生動起來。

作為竇文濤老友的柯藍,早期剛進Channel V,雖然時髦極了,但是會被媽媽批貪圖享樂,心無大志。這讓她耿耿於懷了好久……

節目裡的每個嘉賓都沒有光環,只有素顏。

所以沒有人設,只有真人;沒有高潮,只有機鋒。

這讓我想起另一檔主打“說話”的綜藝節目:《奇葩說》。

舞臺就比《圓桌派》高檔不要太多。

到了第四季,就算“馬曉康”暫時缺了一角,還有控場高手何炅。

動不動請到當紅明星,我好幾次以為自己是在看《快樂大本營》……

整個節目中,笑點與淚點齊飛,新老奇葩們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姜思達的條理清晰、馬薇薇的得理不饒人、臧鴻飛的小結巴和真性情、馬劍越的自黑……

就形式感來說,值四顆星。熱搜和話題度,也是有的。

除了辯論內容,團隊內部的互撕,引起了大號和網友的關注。

對比一下能發現:在評分頁面上,人數眾多,而分數不到8。

《奇葩說》也很好看,這種好看,在於每個人都像是舞臺上的角兒,把自己的人設發揮到了極致。

《圓桌派》恰好沒有這種“演”,所以熱度和傳播率很難更上一層樓,但是內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陳先生說:可能中產階層更願意看《圓桌派》,因為清清淡淡不吵不鬧沒有撕逼,看了還能有點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東西,就看大家怎麼選。

其實,節目的氣質,很大程度上是由做節目的人決定的。《奇葩說》是馬東的創業項目,也是大IP,商業模式簡直是業內典範。《圓桌派》呢?它其實是竇文濤的舊節目《鏘鏘三人行》Plus版。

竇文濤自己說過:鏘鏘是新聞,圓桌是生活;鏘鏘是公共,圓桌是私房。

舞臺上的話,是說給別人聽的。深夜裡的私房話,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體己話,它可能有點糙,但不會美化,不打高光,因為不需要。

竇文濤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適合談話類節目的,因為他太不合乎標準了。

標準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樣以情動人,或像何炅一樣什麼話都接得住什麼場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個報導,《快樂大本營》的二十年特別節目,給何炅感性、眼紅紅的時間,只有10秒鐘,時間一到立馬就要切換回大家熟悉的快樂家族領隊。

這對竇文濤太難了,一個本就反骨,經常被扣上“炮轟”標題的主持人,不會說車軲轆話。

時不時動作誇張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諢的時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對大家都在diss 的“女德專家”丁璿女士,他的態度不是諷刺,而是戲仿。這其實是有風險的,拿捏不好尺度就會引起爭議。竇文濤把原話說出來,把判斷留給觀眾自己。

即使是跟靠“說話”吃飯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獨行了:魯豫的專長是抛磚引玉,讓嘉賓說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寶:催婚、催生、問別人怎麼好上的;蔡康永會引經據典,有溫情也有冷箭。

竇文濤呢?直不楞登得像孫悟空。這幾年可能年紀大了,不懟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氣褪掉了,也還是個直線型思維的真·直男。

但,一個健全的市場,一定是既有靜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許巍就蠻欣賞竇文濤的。

有的節目給你深夜雞湯,有的節目給你苦口良藥。選擇的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裡。看什麼樣的節目,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樣是自己的選擇。

現在螢屏上的娛樂類綜藝,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放下手機,關燈睡覺之前,你是不是也有“剛剛感覺還挺熱鬧,怎麼這會兒啥也想不起來”的空泛感?

給自己一炷香的時間,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節目,才不會耽於聲色。

體制內的生活,在小範圍裡坐井觀天,或許是一種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來了。

小城姑娘蔣方舟去廣州的親戚家,姨姥姥把家裡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來讓蔣方舟撿。因為耳聾,很大聲的說:翻吧翻吧,盡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階層,過的都是這樣的生活,但這並不是馬未都、柯藍過的生活。

馬未都就說,他母親從來不穿北京產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廣州的鞋。

即使在蔣方舟成長的年代,這也算是相當中產的生活了。出身對人有沒有影響,相信觀眾已經有各自不同的判斷了。

更重要的影響,是心態。

蔣方舟的“討好型人格”,竇文濤在北京孩子面前會羞怯,都從出身上找到了根兒。

馬爺神補刀:河北的問題就在於,它是烘托北京的。

竇文濤發散:皇城根的優越感,帶來了混不吝的放飛自我。

蔣方舟昇華:這種放縱性情,其實是對佔用公共資源的不害羞。

這個過程,很像排球場上的一傳→二傳→進攻,一環扣一環,沒了誰都不行。

柯藍呢?跟陸亦可一樣三觀超正,隨時出來糾偏。

比如:一樣寒門出身,為什麼有的人成材了,這是家庭教育的關係。

比如:看起來的混不吝,其實是一種虛榮心,促使你一步步往上走。(套用一句雞湯,這說的不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這種打配合的結果就是:看似每個人都在扯閒篇兒,但都通過自己的表達,讓答案自己跳了出來。

另一期節目裡,討論的是失眠。

竇文濤說了一個科學研究結果:人類進入了大失眠時代。

“道長”梁文道分享了一個知識:人類並不是非要睡滿八小時的。

周軼君調侃了梁文道的讀書節目:一個失眠者在大街上囈語。

資深失眠人士竇文濤講了好多親身經歷:數羊也不行,喝酒也不行,只有倒時差才睡得著,都成了心魔了。

許子東分析,大家為什麼這麼在意睡眠,還不是因為第二天要上班?(想為許老師鼓鼓掌)

嘉賓們立馬達成一致,感覺眼睛都冒出星星了,思維火花劈裡啪啦直往外冒。

許子東覺得,應該大力推行錯峰上班。竇文濤說,年輕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梁文道引申,沒有刻板時間表的組織,大家都很愛工作。

其中至少有一個觀點擊中了你吧?

還有一期節目,嘉賓是何冰,話題是“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區”,在網上得到不少好評。

前段時間《白鹿原》口碑不錯,大家都在刷屏何冰老戲骨啊,演技派啊,但何冰自己就很老實地說:其實有段時間,找自己的電話少了好多,因為小鮮肉出來了,自己戲約也少了。

戲約少了,但還是秉持著少而精的原則,這除了是何冰的自我要求,還因為他見過行業裡的浮誇一面,不會讓自己走到那一面去。

何冰在節目裡分享了自己見過的一件事:當年看過一個大歌星在街上拍MV,音樂都是用答錄機播的,歌星一邊對嘴型,一邊做陶醉狀,自己當時就覺得跟自己認知有偏差。

馬未都也說,自己見過一個生意人,往哪兒一站定,肩膀一抖,大衣就剛好脫下來了,而貼身保鏢也剛好在後面穩穩當當托著大衣。

沒有刻薄譏誚,但態度還是很鮮明的。

人到中年,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是底線;知道自己還能做點什麼別的,就是突破了。

因為經歷過、做過,所以“我到這世界上來不是演完美的,我是來經歷的,經歷之後才會有進步”的體驗,就一點都不生硬。

如果你看過這期節目,會不會也被觸動了?50歲都可以重頭開始,我們20、30、40的人到底有什麼好害怕、好失去的?

從節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圓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會發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不管是明星、作家還是演員。

從小以“天才少女”光環出道的蔣方舟,對男權社會始終有點忌憚,二十多歲就開始走相親道路。還說蒼老讓她感到恐懼,因為女人一旦老了,好像就喪失了吸引力,就會沒人愛。

徐靜蕾不曉得為什麼別人都那麼著急,為什麼結婚生孩子要靠催的。

但她的態度是:誰愛誰,愛誰誰。所以節目播完,反而大大圈粉。

竇文濤的軟肋,除了地域情結帶來的自卑,還抗拒拍照,不太會笑,不會在當節目導師的時候自然地“嗨起來”。巧的很,徐靜蕾也是。

倆人在《中國達人秀》一同做過導師,當年我採訪過他們,完全不能接受能說會道的竇文濤、夢中情人徐靜蕾話少到這地步。結果,在《圓桌派》裡,竇文濤才自己交代了:倆人都不太會“演”導師,他要跟好友徐靜蕾一起互相打氣,才能看上去比較投入。

大概只有在自己的地盤,才會鬆弛,才會生動起來。

作為竇文濤老友的柯藍,早期剛進Channel V,雖然時髦極了,但是會被媽媽批貪圖享樂,心無大志。這讓她耿耿於懷了好久……

節目裡的每個嘉賓都沒有光環,只有素顏。

所以沒有人設,只有真人;沒有高潮,只有機鋒。

這讓我想起另一檔主打“說話”的綜藝節目:《奇葩說》。

舞臺就比《圓桌派》高檔不要太多。

到了第四季,就算“馬曉康”暫時缺了一角,還有控場高手何炅。

動不動請到當紅明星,我好幾次以為自己是在看《快樂大本營》……

整個節目中,笑點與淚點齊飛,新老奇葩們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姜思達的條理清晰、馬薇薇的得理不饒人、臧鴻飛的小結巴和真性情、馬劍越的自黑……

就形式感來說,值四顆星。熱搜和話題度,也是有的。

除了辯論內容,團隊內部的互撕,引起了大號和網友的關注。

對比一下能發現:在評分頁面上,人數眾多,而分數不到8。

《奇葩說》也很好看,這種好看,在於每個人都像是舞臺上的角兒,把自己的人設發揮到了極致。

《圓桌派》恰好沒有這種“演”,所以熱度和傳播率很難更上一層樓,但是內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陳先生說:可能中產階層更願意看《圓桌派》,因為清清淡淡不吵不鬧沒有撕逼,看了還能有點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東西,就看大家怎麼選。

其實,節目的氣質,很大程度上是由做節目的人決定的。《奇葩說》是馬東的創業項目,也是大IP,商業模式簡直是業內典範。《圓桌派》呢?它其實是竇文濤的舊節目《鏘鏘三人行》Plus版。

竇文濤自己說過:鏘鏘是新聞,圓桌是生活;鏘鏘是公共,圓桌是私房。

舞臺上的話,是說給別人聽的。深夜裡的私房話,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體己話,它可能有點糙,但不會美化,不打高光,因為不需要。

竇文濤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適合談話類節目的,因為他太不合乎標準了。

標準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樣以情動人,或像何炅一樣什麼話都接得住什麼場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個報導,《快樂大本營》的二十年特別節目,給何炅感性、眼紅紅的時間,只有10秒鐘,時間一到立馬就要切換回大家熟悉的快樂家族領隊。

這對竇文濤太難了,一個本就反骨,經常被扣上“炮轟”標題的主持人,不會說車軲轆話。

時不時動作誇張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諢的時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對大家都在diss 的“女德專家”丁璿女士,他的態度不是諷刺,而是戲仿。這其實是有風險的,拿捏不好尺度就會引起爭議。竇文濤把原話說出來,把判斷留給觀眾自己。

即使是跟靠“說話”吃飯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獨行了:魯豫的專長是抛磚引玉,讓嘉賓說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寶:催婚、催生、問別人怎麼好上的;蔡康永會引經據典,有溫情也有冷箭。

竇文濤呢?直不楞登得像孫悟空。這幾年可能年紀大了,不懟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氣褪掉了,也還是個直線型思維的真·直男。

但,一個健全的市場,一定是既有靜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許巍就蠻欣賞竇文濤的。

有的節目給你深夜雞湯,有的節目給你苦口良藥。選擇的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裡。看什麼樣的節目,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樣是自己的選擇。

現在螢屏上的娛樂類綜藝,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放下手機,關燈睡覺之前,你是不是也有“剛剛感覺還挺熱鬧,怎麼這會兒啥也想不起來”的空泛感?

給自己一炷香的時間,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節目,才不會耽於聲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