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創業初期三年被告222次,他九天九夜沒睡好覺,靠老城改造發的家

李嘉誠借了香港早幾十年的繁華, 成為老牌華人首富;馬雲是靠互聯網大浪潮, 被稱之為賺新錢的首富;王健林最特別, 他是一磚一瓦、一城一池、像搭積木一樣, 壘起了一個萬達帝國。 5歲就當兵了, 從軍17年, 做到團職幹部, 遇上中國百萬大裁軍, 就轉業到地方政府, 當了兩年辦公室主任。 在1988年斷然辭官經商。 具體原因:是趕上經商熱。

第一桶金是這麼來的?

邁入了房地產這個圈後, 萬達的第一桶金是大連市政府北門的棚戶區改造。 這是一個多少有些無奈的舉措,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 萬達拿不到當時房地產開發項目所需的配額,

只能承接舊城改造這個不被看好的工程。 可這個項目改造完, 要1200塊錢一平米的成本, 我前面有三家國有公司都不肯幹。 因為大連市當時最好的房子只能賣到一千零幾十塊。 王健林作了大膽的嘗試, 鋁合金窗、防盜門,改明廳、設洗手間, 這些現在看來的“小兒科”, 在當年都是創舉。 房子推出來均價1580元每平米。 1000多套房子一個月一掃光。 就這樣, 萬達就成為了大陸地區第一個闖入了“舊城改造”這一行業的公司;

這一單賺到了接近1000萬元。 就這樣, 王健林掘到第一桶金, 找到了一個盈利的模式——舊城改造很有錢賺, 別人不敢幹, 我敢, 於是在大連就搞開了。

3年打了222場官司, 早期萬達模式形成

做商業地產的時候,

最早因為不懂, 造一座樓, 把底層商鋪全部賣掉。 在初期的三年當中, 買了商鋪的人經營不好, 就來告我們, 我前三年當了222回被告, 雖然只輸了兩場官司, 還是讓整個公司疲于應付。 成天在打官司, 哪還有精力經營?客戶就是這樣, 他的出租回報率沒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來告我。 如果輸了, 可能很多人就扯著橫幅上街上去鬧事。

所以我覺得這樣不行, 得研究新模式。 怎麼辦?在創新中研究了一個辦法:提出一個模式叫城市綜合體。 即做一個商業中心, 商業中心旁邊可能做寫字樓, 再做城市的商業街, 再做一些公寓。 把這些公寓、寫字樓賣掉, 現金流就有了。 這樣, 就不用賣大樓裡的商業鋪位了, 自己來經營, 一下子生意就找到模式了。

商業經營旺了, 旁邊的樓也升值了, 現金流問題也解決了, 萬達從此走向了一條康莊大道。

借東風, 企業要順勢而為

“做企業一定要順勢而為, 不要逆勢而動。 ”王健林如是說。 他善於借勢, 2002年, 萬達嘗試向商業地產轉型, 首先想到了要與世界500強公司合作。 為了說服沃爾瑪, 他親自數次登門拜訪相關負責人, 竟然不得入其門。 後來還是通過政府人士的牽線, 才最終達成合作。 如今賓主易位, 沃爾瑪要拜訪王健林, 也要提前若干時間預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