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誰搶了司馬懿風頭?遇上他吳秀波也被秒了

2017-07-18 安可 一冉 桃紅梨白

文丨安可 一冉 圖丨來源於網路

上週末, 《軍師聯盟》在一片怒贊中收官。

其時, 曹丕剛剛登基, 成功上位曹魏政權開國皇帝。

對先前亦師亦友的司馬懿, 突然多了猜疑和戒備。

正當兩人關係日漸微妙, 劇情迎來反轉高潮時, 卻戛然而止了。

入戲太深的觀眾們, 硬生生被架在了半空。

好在前幾天, 《軍師聯盟》官微及時爆料, 放出第二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劇照, 並有消息說將在9月播出, 人心才算稍稍安穩。

從官宣來看, 《虎嘯龍吟》將有更多精彩看點:手持羽扇揮斥方遒的諸葛亮, 儒雅亮相, 與戎裝佩劍滿頭華髮的司馬懿, 作高智商腦力鬥。 戰爭場面也會增加, 空城計、六出祁山、上方谷之戰, 都將華麗而慘烈的呈現。

然而, 人們念念不忘的, 仍然是心愛的主公曹操啊。

第一部裡, 演技奪目的曹操, 因為劇情需要, 早早領了盒飯。

23集之前, 該劇豆瓣評分8.4。

23集之後, 沒了曹操, 評分掉了兩個點。

有人說, 沒了曹操的戲, 如同沒了靈魂。

整個80集的長劇, 只給了他23集, 這樣的安排, 讓人哭得肝腸寸斷。

於和偉也不服, 不讓他繼續演曹操, 他就去演孫權。

演《孫權》或許是為了逗觀眾一樂, 於和偉想演遍三國群雄的野心卻是“昭然若揭”。

事實上,這些年裡,於和偉在“三國”這個宏大題材裡進進出出,先後演活過很多人物。

在1999年版電視劇《曹操》中,飾演荀彧。

當年,他的對面是曹操,有沒有想過多年後,角色調了個個?

還在《臥龍小諸葛》中演過魯肅。

都是溫文爾雅、手無縛雞之力的君子。

於和偉的野心,也許在那個時候就萌發了。

之後在現代劇中飾演的一連串反面角色,也給了於和偉“將反派演得有人味”的機會。

《歷史的天空》中,他演的“反一號”萬古碑,是個頗有心機的軍隊幹部,獻媚上司,迫害群眾,挑唆同志關係,做盡了壞事。

《搭錯車》裡,他演的蘇生自私自利,把親生女兒當做搖錢樹,成了“過街喊打”的父親。

《紙醉金迷》裡,他演的范寶華是個長袖善舞的投機商人,因為好賭,大量資金被套牢,而且“寡人有疾”,周旋於多名女子間。

《男人底線》裡,他是內心扭曲的趙通達;《歲月》裡,他是阿諛奉承的“馬屁精”吳過。

於和偉演壞人,不是把壞表現在臉上,而是心理的壞,陰陰的壞,這種壞在骨頭裡的表演,讓觀眾看得更帶感。

但是,要說到於和偉最擅長最帶炸裂演技的,還是歷史劇,尤其是“三國劇”。

自從《三國演義》成書流傳,數百年來,“三國”已經形成一種獨特文化,有著自己的超級氣場。

一個演員,在這個氣場裡呆久了,演不同的角色,就是在吸氣、養氣,演著演著,就會慢慢形成“三國”人格。

有了之前的荀彧、魯肅等“小角色”墊底,正反派的歷練,到《新三國》演劉備時,于和偉成功實現“人格分裂”,演技爆發。

話說回來,這也歸功於《新三國》改編的好,和《老三國》(1994版《三國演義》)相比,劇中人物複雜多面,更像“人”,而不是貼上標籤的“樣板人物。”

比如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是“哭出來的江山”、“偽君子”、“中庸沒個性”的代名詞,靠摔孩子來贏取兄弟的忠心,實在不像個大丈夫。

于和偉來演劉備,就刷刷刷撕標籤。

一個有著“高祖遺風”的魅力型男人,一個胸懷天下、有情有義、百折不撓的梟雄,出現了。

連哭關羽那場戲,都哭出了皇家派頭。

這才是真正能配得上和曹操孫權爭天下的偉男子。

關於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於和偉也說了他自己的理解:不是一般的哭,而是有策略的哭。

他演的劉備,是一個想法成熟的人。雖然在人們心中看似中庸無能,但其實有自己的想法,心思絕不簡單。

要說有趣的是,“三國”大戲,因為這一批戲精們的情有獨鍾,傾情演繹,頻頻上演了很多逆襲橋段。

《老三國》裡,劉備是主角,卻被鮑國安的曹操搶了風頭。

《新三國》裡,曹操是主角,卻讓於和偉的劉備搶了風頭。

《軍師聯盟》裡,司馬懿是主角,卻讓於和偉的曹操搶了風頭。

到演《軍師聯盟》時,於和偉的“人格分裂”已經爐火純青,演技達到巔峰。

因為,對於如何去演“三國”裡的英雄,沒有人比他更熟悉。

還因為,他不但吃透了自己的角色,也吃透了每一個對手的戲份。

杯酒祭英靈時,看得人熱血沸騰。

和司馬懿搭戲,是老謀深算的陰鷙。

和曹丕搭戲,是隱忍不露的慈愛。

和荀彧搭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抱恨。

在世人面前,他有著“無人懂我”的傲骨。

在於和偉的理解中,曹操還有一種“執”。

被全天下人罵作奸雄;為了權力,骨肉在眼皮底下相煎相殘;跟了二十年的荀彧棄他而去……曹操唯有仰天長歎:天下皆錯看我曹孟德。

這就是曹操的執念:哪怕整個天下和我為敵,我也不覺得自己是壞人。

這也是我們心中的執念:沒有人會承認自己身上的惡。

到最後,他還要演出曹操的“可憐”——他能掌控自己的大半生,決定多數人的命運浮沉,左右漢末亂世數十年局面,但是,僅此而已。

從“人”自我膨脹到“神”,最終還是要落到地面,回歸為肉身凡胎。

這才是所有耀眼光環背後,真實的生命內核。

於和偉自己也說,印象最深的一場戲,就是曹操最後的那場戲,一條拍過,中間沒有NG,可以說,那場戲總結了曹操的一生。

拍完後,於和偉流了好久的淚。

除了這些深入骨髓的戲碼,還有為皮相加分的段子。

於和偉人緣特別好,有魅力,平時人們都喜歡和他說笑逗樂。

但是,他一旦坐下來開始化妝,兩小時後,妝化完了,曹操氣場上身,自有一種生人勿近的殺氣和霸氣。大家看他的眼神就有點不一樣了,碰到他,都繞著走。

還有英雄遲暮時唱的那首《短歌行》,很多人試唱後,於和偉來試,大家一聽,對,就是你了。

於是,有了“曹操”原聲版的《短歌行》。

說起唱歌,於和偉可不是外行。當年他在撫順幼兒師範學校,學的就是鋼琴、唱歌。

但是唱歌並不是他的初心,他的夢想是當一個員警。苦於沒有正規路子走,於和偉轉念當演員演員警,就這樣,正式邁進了演員的圈子。

話劇團做學員的日子裡,於和偉才真正瞭解到表演是什麼。1992年,於和偉放棄鐵飯碗,不顧家人反對,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

於和偉有一個大家庭,家裡5個女孩,4個男孩,他排行最末。父親在他3歲時去世,家裡的擔子都落在了賣紅薯的母親身上。“我媽不同意,因為她覺得我當時的工作是全家最好的。停了工作,沒了工資,還要去上四年學,不能去。”

最後是姐姐“砸鍋賣鐵也要供弟弟上學”的支持,讓於和偉下定了決心。

大學校園裡,於和偉是班上的骨幹,大戲的主角。畢業後,南京前線話劇團點名要了他。想著即將成為明日之星,卻在話劇團裡遭遇了痛苦和絕望。

於和偉在劇團裡是跑龍套的,到了劇組就是是群眾演員,“劇組一般先去專業院校挑,挑的都是男主角,到了地方話劇團,就只剩200一天的角色了。”

當時有一個劇組找到於和偉,說有個角色很適合他,五集戲,五天就可以拍完。對方給出1000元的薪酬,於和偉跟對方討價還價。價格沒談妥,於和偉說:“對不起,老師,那我就不去了。”

回憶當時的狀態,於和偉說自己是心態問題,“就是餓得太輕了。”

兩年後,再次有劇組邀約,一天給200塊錢,調整好心態後的於和偉立馬就答應了。

拍完後,他從導演邊上經過,聽到導演指著自己說,“這個演員挺有意思的。”

這是於和偉大學畢業後的第四年。

也是他從自我否定到重拾信心的新起點。

2004年,於和偉出演了電視劇《歷史的天空》,與高希希導演結緣。

此後,他成了高希希的御用男主角,出演了由他執導的一系列作品,包括2010年的那部新版《三國》。

於和偉是個戀家的人,但常年忙著向觀眾輸送好作品,極難顧及到家庭。偶爾回一次撫順老家,他不住五星酒店,偏窩在姐姐小賣鋪裡的小床上,聽著窗外汽車鳴笛入睡,說這樣才有安全感。

(於和偉最小的姐姐開的小賣鋪)

母親和大姐去世之際,於和偉也沒能趕回來陪在身邊。

尤其是大姐過世前,正好碰上大學第一年的甄別考試,趕回家的路上,朋友才把大姐去世的消息告訴他。

朋友擔心于和偉情緒崩潰,把車子停在路邊,但是於和偉只是一拍大腿,沒有流淚。真實的傷感不是像電視裡那樣涕泗橫流,心裡放著塊石頭,壓抑得說不出話來,這才是生活。

直到若干年後,當妻子用盆碗被留給他的飯菜扣起來,讓他想起了大姐以前也是這樣對自己的。

這時,於和偉才哭了。

這不是演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

真實的,亦是觀眾想看的。

於和偉能塑造正反形象,在《三國》人物裡切換自如,就是因為他的演戲帶著真誠,體會每一個人物的特點,演誰就是誰。

也是因此,我們才不會曹操、劉備傻傻分不清楚。

他演三國,不是靠唱念做打,而是靠真情實感。

他唱《短歌行》,不是靠演唱技巧,而是靠蒼茫氣息。

演完了曹操,於和偉算是功成名就了,但他的三國情結不會結束:

“假如有一天,又一個三國題材的故事拿過來,只要是故事好,哪怕讓我再演一遍劉備我依然不排斥。反過來,諸葛亮,孫權、甚至張飛、關羽,如果編劇寫得好,足以打動我,足以讓我能夠跟角色有共鳴,靈魂上有溝通,就都可以嘗試。”

事實上,這些年裡,於和偉在“三國”這個宏大題材裡進進出出,先後演活過很多人物。

在1999年版電視劇《曹操》中,飾演荀彧。

當年,他的對面是曹操,有沒有想過多年後,角色調了個個?

還在《臥龍小諸葛》中演過魯肅。

都是溫文爾雅、手無縛雞之力的君子。

於和偉的野心,也許在那個時候就萌發了。

之後在現代劇中飾演的一連串反面角色,也給了於和偉“將反派演得有人味”的機會。

《歷史的天空》中,他演的“反一號”萬古碑,是個頗有心機的軍隊幹部,獻媚上司,迫害群眾,挑唆同志關係,做盡了壞事。

《搭錯車》裡,他演的蘇生自私自利,把親生女兒當做搖錢樹,成了“過街喊打”的父親。

《紙醉金迷》裡,他演的范寶華是個長袖善舞的投機商人,因為好賭,大量資金被套牢,而且“寡人有疾”,周旋於多名女子間。

《男人底線》裡,他是內心扭曲的趙通達;《歲月》裡,他是阿諛奉承的“馬屁精”吳過。

於和偉演壞人,不是把壞表現在臉上,而是心理的壞,陰陰的壞,這種壞在骨頭裡的表演,讓觀眾看得更帶感。

但是,要說到於和偉最擅長最帶炸裂演技的,還是歷史劇,尤其是“三國劇”。

自從《三國演義》成書流傳,數百年來,“三國”已經形成一種獨特文化,有著自己的超級氣場。

一個演員,在這個氣場裡呆久了,演不同的角色,就是在吸氣、養氣,演著演著,就會慢慢形成“三國”人格。

有了之前的荀彧、魯肅等“小角色”墊底,正反派的歷練,到《新三國》演劉備時,于和偉成功實現“人格分裂”,演技爆發。

話說回來,這也歸功於《新三國》改編的好,和《老三國》(1994版《三國演義》)相比,劇中人物複雜多面,更像“人”,而不是貼上標籤的“樣板人物。”

比如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是“哭出來的江山”、“偽君子”、“中庸沒個性”的代名詞,靠摔孩子來贏取兄弟的忠心,實在不像個大丈夫。

于和偉來演劉備,就刷刷刷撕標籤。

一個有著“高祖遺風”的魅力型男人,一個胸懷天下、有情有義、百折不撓的梟雄,出現了。

連哭關羽那場戲,都哭出了皇家派頭。

這才是真正能配得上和曹操孫權爭天下的偉男子。

關於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於和偉也說了他自己的理解:不是一般的哭,而是有策略的哭。

他演的劉備,是一個想法成熟的人。雖然在人們心中看似中庸無能,但其實有自己的想法,心思絕不簡單。

要說有趣的是,“三國”大戲,因為這一批戲精們的情有獨鍾,傾情演繹,頻頻上演了很多逆襲橋段。

《老三國》裡,劉備是主角,卻被鮑國安的曹操搶了風頭。

《新三國》裡,曹操是主角,卻讓於和偉的劉備搶了風頭。

《軍師聯盟》裡,司馬懿是主角,卻讓於和偉的曹操搶了風頭。

到演《軍師聯盟》時,於和偉的“人格分裂”已經爐火純青,演技達到巔峰。

因為,對於如何去演“三國”裡的英雄,沒有人比他更熟悉。

還因為,他不但吃透了自己的角色,也吃透了每一個對手的戲份。

杯酒祭英靈時,看得人熱血沸騰。

和司馬懿搭戲,是老謀深算的陰鷙。

和曹丕搭戲,是隱忍不露的慈愛。

和荀彧搭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抱恨。

在世人面前,他有著“無人懂我”的傲骨。

在於和偉的理解中,曹操還有一種“執”。

被全天下人罵作奸雄;為了權力,骨肉在眼皮底下相煎相殘;跟了二十年的荀彧棄他而去……曹操唯有仰天長歎:天下皆錯看我曹孟德。

這就是曹操的執念:哪怕整個天下和我為敵,我也不覺得自己是壞人。

這也是我們心中的執念:沒有人會承認自己身上的惡。

到最後,他還要演出曹操的“可憐”——他能掌控自己的大半生,決定多數人的命運浮沉,左右漢末亂世數十年局面,但是,僅此而已。

從“人”自我膨脹到“神”,最終還是要落到地面,回歸為肉身凡胎。

這才是所有耀眼光環背後,真實的生命內核。

於和偉自己也說,印象最深的一場戲,就是曹操最後的那場戲,一條拍過,中間沒有NG,可以說,那場戲總結了曹操的一生。

拍完後,於和偉流了好久的淚。

除了這些深入骨髓的戲碼,還有為皮相加分的段子。

於和偉人緣特別好,有魅力,平時人們都喜歡和他說笑逗樂。

但是,他一旦坐下來開始化妝,兩小時後,妝化完了,曹操氣場上身,自有一種生人勿近的殺氣和霸氣。大家看他的眼神就有點不一樣了,碰到他,都繞著走。

還有英雄遲暮時唱的那首《短歌行》,很多人試唱後,於和偉來試,大家一聽,對,就是你了。

於是,有了“曹操”原聲版的《短歌行》。

說起唱歌,於和偉可不是外行。當年他在撫順幼兒師範學校,學的就是鋼琴、唱歌。

但是唱歌並不是他的初心,他的夢想是當一個員警。苦於沒有正規路子走,於和偉轉念當演員演員警,就這樣,正式邁進了演員的圈子。

話劇團做學員的日子裡,於和偉才真正瞭解到表演是什麼。1992年,於和偉放棄鐵飯碗,不顧家人反對,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

於和偉有一個大家庭,家裡5個女孩,4個男孩,他排行最末。父親在他3歲時去世,家裡的擔子都落在了賣紅薯的母親身上。“我媽不同意,因為她覺得我當時的工作是全家最好的。停了工作,沒了工資,還要去上四年學,不能去。”

最後是姐姐“砸鍋賣鐵也要供弟弟上學”的支持,讓於和偉下定了決心。

大學校園裡,於和偉是班上的骨幹,大戲的主角。畢業後,南京前線話劇團點名要了他。想著即將成為明日之星,卻在話劇團裡遭遇了痛苦和絕望。

於和偉在劇團裡是跑龍套的,到了劇組就是是群眾演員,“劇組一般先去專業院校挑,挑的都是男主角,到了地方話劇團,就只剩200一天的角色了。”

當時有一個劇組找到於和偉,說有個角色很適合他,五集戲,五天就可以拍完。對方給出1000元的薪酬,於和偉跟對方討價還價。價格沒談妥,於和偉說:“對不起,老師,那我就不去了。”

回憶當時的狀態,於和偉說自己是心態問題,“就是餓得太輕了。”

兩年後,再次有劇組邀約,一天給200塊錢,調整好心態後的於和偉立馬就答應了。

拍完後,他從導演邊上經過,聽到導演指著自己說,“這個演員挺有意思的。”

這是於和偉大學畢業後的第四年。

也是他從自我否定到重拾信心的新起點。

2004年,於和偉出演了電視劇《歷史的天空》,與高希希導演結緣。

此後,他成了高希希的御用男主角,出演了由他執導的一系列作品,包括2010年的那部新版《三國》。

於和偉是個戀家的人,但常年忙著向觀眾輸送好作品,極難顧及到家庭。偶爾回一次撫順老家,他不住五星酒店,偏窩在姐姐小賣鋪裡的小床上,聽著窗外汽車鳴笛入睡,說這樣才有安全感。

(於和偉最小的姐姐開的小賣鋪)

母親和大姐去世之際,於和偉也沒能趕回來陪在身邊。

尤其是大姐過世前,正好碰上大學第一年的甄別考試,趕回家的路上,朋友才把大姐去世的消息告訴他。

朋友擔心于和偉情緒崩潰,把車子停在路邊,但是於和偉只是一拍大腿,沒有流淚。真實的傷感不是像電視裡那樣涕泗橫流,心裡放著塊石頭,壓抑得說不出話來,這才是生活。

直到若干年後,當妻子用盆碗被留給他的飯菜扣起來,讓他想起了大姐以前也是這樣對自己的。

這時,於和偉才哭了。

這不是演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

真實的,亦是觀眾想看的。

於和偉能塑造正反形象,在《三國》人物裡切換自如,就是因為他的演戲帶著真誠,體會每一個人物的特點,演誰就是誰。

也是因此,我們才不會曹操、劉備傻傻分不清楚。

他演三國,不是靠唱念做打,而是靠真情實感。

他唱《短歌行》,不是靠演唱技巧,而是靠蒼茫氣息。

演完了曹操,於和偉算是功成名就了,但他的三國情結不會結束:

“假如有一天,又一個三國題材的故事拿過來,只要是故事好,哪怕讓我再演一遍劉備我依然不排斥。反過來,諸葛亮,孫權、甚至張飛、關羽,如果編劇寫得好,足以打動我,足以讓我能夠跟角色有共鳴,靈魂上有溝通,就都可以嘗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