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揭秘:春秋戰國時期間諸侯宴請時的射禮投壺遊戲

漢代《投壺圖》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 春秋戰國時期, 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 那時, 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 主人請客人射箭, 客人是不能推辭的。 後來, 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 就用箭投酒壺代替。 久之, 投壺就代替了射箭。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晉侯以齊侯宴, 中行穆子相, 投壺。 ”該項活動到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 這與此時儒俠對立、文武分途有關。 當時, 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 而不習武事, 專注於衣冠、禮儀、飲食之間。 投壺這種從容安息、養志遊神、講究禮節的活動,

正適合其需要。 另一方面, 由於社會發展, 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禮記·投壺》說:“投壺者, 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 ”進行時, 與射禮相似, 也有揖讓進退等繁瑣禮節。

最早的投壺方法, 是以短矢投向盛酒的壺中, 後來投壺所用器具壺和矢都做了改進, 製成了專門用於這項活動的壺和矢。 投壺時, 賓主離壺五至九尺外, 用規定數目的帶皮無鏃的箭輪流投射。 按“算”和“馬”計數, 中多者勝, 罰輸者飲酒。 投壺有繁瑣的禮儀程式。 由“司射”主持儀式, 擊鼓奏樂, 賓主按“狸首”節拍, 履行規定程式後分別投射, 既行賓主之禮又相與娛樂。 算是投壺時計數的器具, 箭杆狀物, 長為周尺的一尺二寸, 插於盛器中。 二人分賓主投壺用八“算”,

人多時照加。 賓投中一箭, 司射從盛算器中抽出一“算”置於右邊;主人投中一箭, 司射從盛算器中抽出一“算”置於左邊。 戰國時投壺用以盛算器具叫“中”, 形似伏獸。 大夫投壺用“兕中”, 木刻的伏臥之野牛;士則用“鹿中”, 木刻的伏鹿。 “中”的背上刻八個圓孔, “算”插于孔中。 馬:投壺時計數的器具, 木制。 投壺時投中一箭立一馬;一方投中三箭的立三馬;一方投中兩箭的立二馬;雙方投中箭數相同的不分勝負。

關於投壺的方法, 《禮記》的《投壺》及《少儀》篇中有詳細的記載。 投壺前由主人拿著投壺用的“矢”, 邀請客人投壺, 表示尊重。 矢一般用柘木製成, 一頭削尖如刺, 故又名“棘”。 矢的長度以“扶”為單位。 一扶是4寸, 扶分三種:五扶、七扶、九扶。 矢的選用是根據遊戲時的光線強弱、場地大小等條件決定的。

一次比賽只准投4根矢。

投壺遊戲中使用的壺

投壺活動在漢魏時期仍是王公大臣的娛樂活動。 《西京雜記》載:“武帝時, 郭舍人善投壺, 以竹為矢, 不用棘也。 古之投壺, 取中而不求還, 故實小豆, 惡其矢之躍而出也。

郭舍人則遊令還, 一矢百餘反, 謂之為驍, 言如博之堅梟, 於輩中之驍傑也。 每為武帝投壺, 輒賜金昂。 ”舍人, 官名, 當時王公貴官左右親近的人, 這些人為迎合主人的愛好, 精心研究投壺之法。 漢以前, 投壺主要要求中的, 為了使矢不跳出, 故實以小豆。 而郭舍人則改木矢(棘)為竹矢, 使之有彈性, 竹矢入壺則反彈出來, 然後接之又投, “一矢百餘反”恐有誇張, 但反復多次是有可能的。 反復不斷地投, 需要有靈敏、速度以及高度的準確性。 從“每為武帝投壺, 輒賜金帛”來看, 能“驍”者並不多見。

漢代儒學得到大發展, 投壺為儒士所好, 成了儒術之一。 《後漢書·祭遵傳》說:“(祭)遵為將軍, 取士皆用儒術。 對酒設樂, 必雅歌投壺。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附王弼》注:“(王弼)性和理,

樂遊宴, 能音律, 善投壺。 ”《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引《魏略》:“(邯鄲)淳作《投壺》千餘言奏之, 文帝以為工, 賜帛千匹。 ”王弼、邯鄲淳皆當時著名之文士, 其好投壺並作投壺賦, 可見對投壺頗有研究。

投壺遊戲

漢之投壺承襲了先秦之俗, 仍是王公大臣宴會上必不可少的娛樂內容。“古歌曰:上金殿者,王遵延貴客,入門黃金堂,東廚具肴膳,椎牛烹豬羊,主人前進酒,琴瑟為請商,投壺時彈棋、博弈並複行。”現存南陽漢畫館的一幅投壺石刻畫,形象刻畫了當時酒宴投壺的情況。畫面中間立一壺,壺內插著已投進去的兩根矢,壺左側置有酒樽,樽上置勺一把,供人舀酒用。有兩人分別跽坐於壺左右,每人一手懷抱三矢,另一手執一根矢,面向壺準備投擲。畫面右邊有一人跪坐,兩手拱抱,似旁觀者,又像侍僕。左邊一人席地而坐,很可能是宴會主人。當時投的壺非常講究。魏邯鄲淳《投壺賦》曰:“厥(其)高二尺,盤腹修頸,飾以金銀,文以雕鏤。”可見,此種壺是專為遊戲而精製的。

晉代以後,對壺進行重大改革,在壺上加了左右兩耳,投壺名目更加繁多,娛樂性也大大增加。那時,投壺者已不限於貴族,平民中也有人投壺,且技藝愈見精巧和多樣化。

《太平御覽》卷七五三《工藝部》引《晉書》:“石崇有妓,善投壺,隔屏風投之。”《南史·柳惲傳》記載:“齊竟陵王當宿晏,明早將朝見,惲投壺梟不絕,停輿久之,進見遂晚。齊武帝遲之,王以實對,武帝複使為之,賜絹二十匹。”柳惲通宵達旦投壺,朝見晚了,齊武帝不僅不斥責,反而“複使為之,賜絹二十匹。”可見當時統治者對此戲的愛好。

又《顏氏家訓·雜藝》曰:“投壺之禮,近世愈精,古者實以小豆,為其矢之躍也。今則唯欲其驍,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蓮花驍。汝南周瑰,宏正之子,會稽賀徽,賀革之子,並能一箭四十餘驍。賀又當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至郅以來,亦見廣甯、蘭陵諸王,有此校具。舉國遂無投得一驍者。”

當時不僅有男子投壺,亦有女子做此戲,上已述石崇之妓善投壺就是一例。梁無名氏作《華山畿》雲:“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作嬌時。”

自魏晉始,人們注意投壺活動的調心及娛樂性。如魏邯鄲淳《投壺賦》曰:“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于便安。”“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晉傅玄《投壺賦序》曰:“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這說明,古之講究禮儀的投壺之戲到魏晉逐漸成為愉悅身心,矯正怠情的遊戲了。

《投壺新格》的產生

宋元時期,投壺仍在士大夫中盛行。宋代大儒司馬光對投壺有悖於古禮而娛樂化的趨勢頗為不滿。他根據封建禮節對投壺做了全面的總結,竭力使其達到教育目的。他說:“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何以言之?夫投壺者不使之過,亦不使之不及,所以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他還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則,以“禮”的眼光,做了修改。司馬光的意見,使投壺染上了政治色彩。

司馬光更定的新格即《投壺新格》一卷,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在投壺方式上,司馬光定有“有初”(第一箭入壺者)、“連中”(第二箭連中)、“貫耳”(投入壺耳者) 、“散箭”(第一箭不入壺,第二箭起投入者)、“全壺”(箭箭都中者)、“有終”(未箭入壺者)、“驍箭”(投入壺中之箭反躍出來,接著又投入中者)等。

投壺這項活動,東漢以前禮教意味甚濃,魏晉南北朝開始向技藝多樣化發展,增強了娛樂性。隋唐亦如此。《投壺新格》中反映了1072年以前投壺多樣化的內容。司馬光“更新定格,增損舊圖”,對投法加以限制,實際阻礙了這項活動向技藝多樣化、複雜化發展,某種程度也影響了它的娛樂性。但這種“改進”對鞏固當時統治政權是有好處的,所以,《投壺新格》在明清兩代不斷被士大夫重刊。

投壺的衰落

入明之後,投壺並未拘泥舊法,而是隨著社會發展日益繁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明代也有不少投壺著述。如明末侯(王向)《投壺奏矢》稱,當時的投法有140種之多。到了清朝,投壺日趨衰落。不過,到清朝末年宮中也還在流傳。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內還有一個十字形亭子,叫“投壺亭”。公園還保存了六隻古代銅質投壺,這大約都是清代皇帝的遺物。

投壺幾經演變,流傳了兩千多年,一度極為興盛,在士大夫中玩得熱火朝天。之所以如此,首先因為它是一項“古禮”,士大夫們認為是一種雅致的娛樂,符合他們的生活方式,樂於接受。其次,這種娛樂本身可以修身養性,並有健身的意義。

投壺雖然從最初的禮儀演變成娛樂遊戲,但它始終伴隨著一整套繁瑣的禮節,沒有完全割斷同“禮儀”的聯繫。這樣,就使投壺的流傳範圍變得狹窄,只限于士大夫階層。到了清末,隨著西方現代體育的傳入,投壺退出了歷史舞臺。

仍是王公大臣宴會上必不可少的娛樂內容。“古歌曰:上金殿者,王遵延貴客,入門黃金堂,東廚具肴膳,椎牛烹豬羊,主人前進酒,琴瑟為請商,投壺時彈棋、博弈並複行。”現存南陽漢畫館的一幅投壺石刻畫,形象刻畫了當時酒宴投壺的情況。畫面中間立一壺,壺內插著已投進去的兩根矢,壺左側置有酒樽,樽上置勺一把,供人舀酒用。有兩人分別跽坐於壺左右,每人一手懷抱三矢,另一手執一根矢,面向壺準備投擲。畫面右邊有一人跪坐,兩手拱抱,似旁觀者,又像侍僕。左邊一人席地而坐,很可能是宴會主人。當時投的壺非常講究。魏邯鄲淳《投壺賦》曰:“厥(其)高二尺,盤腹修頸,飾以金銀,文以雕鏤。”可見,此種壺是專為遊戲而精製的。

晉代以後,對壺進行重大改革,在壺上加了左右兩耳,投壺名目更加繁多,娛樂性也大大增加。那時,投壺者已不限於貴族,平民中也有人投壺,且技藝愈見精巧和多樣化。

《太平御覽》卷七五三《工藝部》引《晉書》:“石崇有妓,善投壺,隔屏風投之。”《南史·柳惲傳》記載:“齊竟陵王當宿晏,明早將朝見,惲投壺梟不絕,停輿久之,進見遂晚。齊武帝遲之,王以實對,武帝複使為之,賜絹二十匹。”柳惲通宵達旦投壺,朝見晚了,齊武帝不僅不斥責,反而“複使為之,賜絹二十匹。”可見當時統治者對此戲的愛好。

又《顏氏家訓·雜藝》曰:“投壺之禮,近世愈精,古者實以小豆,為其矢之躍也。今則唯欲其驍,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蓮花驍。汝南周瑰,宏正之子,會稽賀徽,賀革之子,並能一箭四十餘驍。賀又當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至郅以來,亦見廣甯、蘭陵諸王,有此校具。舉國遂無投得一驍者。”

當時不僅有男子投壺,亦有女子做此戲,上已述石崇之妓善投壺就是一例。梁無名氏作《華山畿》雲:“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作嬌時。”

自魏晉始,人們注意投壺活動的調心及娛樂性。如魏邯鄲淳《投壺賦》曰:“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于便安。”“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晉傅玄《投壺賦序》曰:“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這說明,古之講究禮儀的投壺之戲到魏晉逐漸成為愉悅身心,矯正怠情的遊戲了。

《投壺新格》的產生

宋元時期,投壺仍在士大夫中盛行。宋代大儒司馬光對投壺有悖於古禮而娛樂化的趨勢頗為不滿。他根據封建禮節對投壺做了全面的總結,竭力使其達到教育目的。他說:“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何以言之?夫投壺者不使之過,亦不使之不及,所以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他還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則,以“禮”的眼光,做了修改。司馬光的意見,使投壺染上了政治色彩。

司馬光更定的新格即《投壺新格》一卷,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在投壺方式上,司馬光定有“有初”(第一箭入壺者)、“連中”(第二箭連中)、“貫耳”(投入壺耳者) 、“散箭”(第一箭不入壺,第二箭起投入者)、“全壺”(箭箭都中者)、“有終”(未箭入壺者)、“驍箭”(投入壺中之箭反躍出來,接著又投入中者)等。

投壺這項活動,東漢以前禮教意味甚濃,魏晉南北朝開始向技藝多樣化發展,增強了娛樂性。隋唐亦如此。《投壺新格》中反映了1072年以前投壺多樣化的內容。司馬光“更新定格,增損舊圖”,對投法加以限制,實際阻礙了這項活動向技藝多樣化、複雜化發展,某種程度也影響了它的娛樂性。但這種“改進”對鞏固當時統治政權是有好處的,所以,《投壺新格》在明清兩代不斷被士大夫重刊。

投壺的衰落

入明之後,投壺並未拘泥舊法,而是隨著社會發展日益繁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明代也有不少投壺著述。如明末侯(王向)《投壺奏矢》稱,當時的投法有140種之多。到了清朝,投壺日趨衰落。不過,到清朝末年宮中也還在流傳。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內還有一個十字形亭子,叫“投壺亭”。公園還保存了六隻古代銅質投壺,這大約都是清代皇帝的遺物。

投壺幾經演變,流傳了兩千多年,一度極為興盛,在士大夫中玩得熱火朝天。之所以如此,首先因為它是一項“古禮”,士大夫們認為是一種雅致的娛樂,符合他們的生活方式,樂於接受。其次,這種娛樂本身可以修身養性,並有健身的意義。

投壺雖然從最初的禮儀演變成娛樂遊戲,但它始終伴隨著一整套繁瑣的禮節,沒有完全割斷同“禮儀”的聯繫。這樣,就使投壺的流傳範圍變得狹窄,只限于士大夫階層。到了清末,隨著西方現代體育的傳入,投壺退出了歷史舞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