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安徽境內的天柱山為何也稱南嶽

安徽境內的天柱山為何也稱南嶽

趙汗青

“峰無不奇, 石無不怪, 洞無不杳, 泉無不吼。 ”

——《天柱山志》

在我電腦桌上的一隻花盆裡, 有一棵四寸來長的小樹, 它的小葉狀如魚鱗, 所以叫魚鱗木, 又名淩霄樹, 是我從天柱山上帶回來的一種稀貴植物。 據說它每一年才長高一寸。 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誇張, 但一個人終其一生, 也未必能看到這種小樹長到可以作手杖的程度, 卻是可以想見的。 在那罡風襲人的高寒石壁間, 它嘯傲煙霞, 漠視世事的翻騰變化, 堅毅從容地生存著, 質堅紋細, 四季常細, 更為名山增添了一分姿色。

天柱山, 原是古代的南嶽。 如果說遠溯到唐虞三代以還, 南方一嶽究竟在何處, 眾說不一, 已經渺乎難考。 但司馬遷在《史記. 封禪書》中, 明確寫上了在漢朝元封五年(即西元前106年)“冬, 上巡南郡, 至江陵而東, 登禮潛之天柱山, 號曰南嶽。 ” 不管這是沿襲漢以前舊制, 或是漢武帝本身所封, 總之從這時候起, 南嶽就是天柱山無訛(天柱山亦名霍山、潛山、皖山、皖公山、萬歲等)。 後來到了隋煬帝時候, 才又詔定湖南衡山為南嶽, 從此天柱山在名山群中被冷落了1300多年。 但其間釋道二教並存, 還曾便這名山之中, 香火鼎盛一時, 宮、觀、祠、寺、廟、堂、亭、館、台、塔等建築, 曾經琳琅滿山。 在宋徽宗時, 僅真源一宮, 就有房屋3600餘間, 可惜如今己蕩然無存。

許多文人學士, 歷來也留下了許多題詠, 那就更不在話下。 特別是分佈山中的48處山寨, 造就了大量鬥爭史實。 其中最著名的有南宋末年, 農民起義領袖劉源, 在這裡結寨抗元, 堅持鬥爭十八年之久, 最後才壯烈犧牲;明末清初, 這裡又曾展開如火如荼的反抗異族入侵的戰爭;太平天國革命時期, 太平軍在天柱山區堅持鬥爭, 也歷時十多年。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 這裡更是一塊遊擊根據地, 直到迎接了解放軍打過長江去, 解放了全中國。 近年以來, 天柱山漸漸又作為“古南嶽”而在人們的心中復活。

天柱山地處今安徽潛山縣和嶽西兩縣交界, 潛山縣沿襲“潛山”, 嶽西縣就是“南嶽”之西之意。 安徽省的簡稱“皖”也由此“皖山、皖公山”而來。

從潛山縣城去天柱山腳下途中, 我拜謁了“喬公故址”, 這是過去潛山有名的十景之一, 相傳三國時代大喬、小喬兩位女子, 家就在這裡。 她們分別嫁給孫策、周瑜之前, 在這裡的深閨中, 常把殘脂剩粉投棄井中, 因此井水漸漸呈胭脂色, 後一直被人稱為“胭脂井”。 如今原井早已湮沒, 但遊客經過此地, 談起歷史上的這兩位“國色”, 都還是津津有味。 王漁洋有詠《二喬宅》的詩曰:“修眉細細寫春山, 松竹蕭蕭響佩環。 霸氣江東久銷歇, 空留勝地在人間。 ” 這種詩意, 還是可以引起部分旅遊者的共鳴的。 上山以後, 經過馬祖林場, 再繼續前行, 不遠處, 可見路旁有一塊巍峨的混元巨石, 占地面積約一畝左右, 中間劈開一尺寬一道裂縫, 從上到下距離大致相等,
俗稱“雷打石”, 也叫“霹靂石”。 在其它各處名山中, 往往有“一線天”之類名勝, 我覺得都遠遠比不上這霹靂石整齊壯觀。 這塊巨石下有石穴, 相傳那位眇一目、跛一足, 曾經“擲杯戲曹操” 的道人左慈, 就是在這裡煉丹得道的。 在石附近, 有許多七竅玲瓏的石洞, 你在其中穿越趲行, 可與桂林一帶的岩溶地貌比美。 在山下的野人寨對岸, 還有一個“釣崖”, 相傳那可愛道人左慈, 就曾坐在這裡, 從從容容釣起了數十尾鱸魚, 使得曹阿瞞不勝驚異。 在這樣一個典型環境中“發思古之幽情”, 有關左慈的那些談不完的動人故事, 使得大家走起山路來都樂而忘倦了。

這天柱山山勢崔嵬, 群峰兀立, 危崖羅列, 山峻石奇, 林茂泉清, 飛瀑高懸,

幽深瑰麗, 重巒迭嶂, 佈局極其精奇。 “拔地千峰皆向北” , 唯獨主峰天柱峰真象擎天一柱一般無二, 高聳在萬山叢中, 氣勢極其雄偉。 從山下登山時, 也不象別處那種仰望主峰而“望見山跑倒馬” 的形勢, 這裡是一步步不斷出新, 愈看愈奇, 直到最後才進入最高潮。 起先我在山下時, 抬頭望去, 但見馬祖三峰, 還以為那就是高峰極境;及至過了蛇形坦, 原來前面的迎真、天獅諸峰更高, 馬祖三峰則已在腳下了;再往前走, 迎真、天獅諸峰又漸趨式微, 看到那飛來、三台等峰還更其高峻;最後峰迴路轉, 面前突然出現了頂天一柱, 方知原來迭次所見的群峰, 一個個都拱服在地了。 這樣沿途看山, 一山更比一山高, 主峰不到最後不露面。 如果一個寫文章, 也能這樣不斷組織高潮,那就太引人入勝了。

天柱峰渾身石骨,孤峰拔地而起,離開地面約800余米,海拔則為1700余米,它比東嶽泰山約高200余米。它好象一支巨大的火箭,正在發射架上,點了火就要沖天而去。來到天柱峰對面的天池峰頂,中間隔著懸崖深壑,卻無計可上天柱峰。天池峰頂上,在臨近天柱峰的前方,有一石頭平臺,中間隔著空洞的深隙,而在那兩道石壁之間,淩空架著兩條不到一尺寬的石橋。人在這高峰之上,天風吹來,本來就有點腳步不穩,提心吊膽地生怕被勁風吹下懸崖;面對這樣的小石橋,更加望而生畏。但因這兩塊狹長的石條向來被稱做“渡仙橋”,所以登山者大多硬著頭皮也要過一下。過了石橋,走到小小的平臺上,北崖就是筆陡的峭壁,它就叫“試心峰”。我們既已從渡仙橋上走了過去,誰都知道決不會成“仙”,這試心崖更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心”,都想到天柱峰上一覽本快呢,但要上那渾圓峭滑的“天柱”,既無電纜可乘,又無石級可攀,更沒有直升飛機可坐,因此在這裡徒然面對天柱而興歎罷了。遙望天柱絕頂上的那一叢叢淩霄樹,翠綠色的鱗葉在天風中微微拂動,顯得異常清高超脫。古來在此留下詩文的人不少,但除了個別採石耳的藥農外,並沒有幾人能夠登上那“遺世而獨立” 的天柱峰頂。峰頂南面莊嚴奪目的“孤立擎霄”、“中天一柱” 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歎。但也只有那極個別藥農,獻出絕頂的勇敢與智慧,才能留下的不朽傑作。它比黃山青鸞峰上的“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 那行石刻,更不知要難上多少倍了。大詩人李白,確實到過天柱山,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求仙訪道,所以只能在《江上望皖公山》,說些什麼“……但愛茲嶺高,何由訪靈異。默默遙相許,欲往心莫遂。待我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白居易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詩句,可以流傳千古,但他也是曾望而未曾及。和天柱山淵源最深的北宋詩人、書畫家黃庭堅(他就是因為在這裡游了三祖寺、山谷寺、石牛洞,賞心悅目之後而自號“山谷道人”的,他甚至想過待到退休後到潛山落戶)他的《題潛山詩》寫道:“遙看芙蓉峰,削立嬌秋色。” 也只不過是“遙看”一番而已。據瞭解,真正登過天柱峰的文人就是近代的烏以風了。

天柱山最有名氣的是三祖寺。始建南梁。名僧寶志和尚是三祖寺開山始祖。隋時,僧璨任主持,廟宇逐漸擴大。僧璨為佛教禪宗第三傳,三祖寺之名即源於此。 三祖寺又稱山谷寺。寺西穀側陡岩直立,穀中流水潺潺,松竹蔽天遮日,風景優美。寺東有山谷流泉,黃庭堅曾在此盤桓讀書,因迷戀山谷秀色,遂自稱“山谷道人”。他有詩記敘山谷流泉勝景:“水冷冷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穀長約五、六華里,穀底由50多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不覺激動欣喜。山谷間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附近崖璧上或臥石上,鐫刻著歷代名人的詩文題記。特別是北宋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于石牛上的畫像就刻在一塊大石上,據說有著較高的文物價值。

天柱峰四周還有許多著名險峰和瀑布。特別是“雪崖瀑”,高達數百米的白練自半空中轟然而下,蔚為壯觀。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也能這樣不斷組織高潮,那就太引人入勝了。

天柱峰渾身石骨,孤峰拔地而起,離開地面約800余米,海拔則為1700余米,它比東嶽泰山約高200余米。它好象一支巨大的火箭,正在發射架上,點了火就要沖天而去。來到天柱峰對面的天池峰頂,中間隔著懸崖深壑,卻無計可上天柱峰。天池峰頂上,在臨近天柱峰的前方,有一石頭平臺,中間隔著空洞的深隙,而在那兩道石壁之間,淩空架著兩條不到一尺寬的石橋。人在這高峰之上,天風吹來,本來就有點腳步不穩,提心吊膽地生怕被勁風吹下懸崖;面對這樣的小石橋,更加望而生畏。但因這兩塊狹長的石條向來被稱做“渡仙橋”,所以登山者大多硬著頭皮也要過一下。過了石橋,走到小小的平臺上,北崖就是筆陡的峭壁,它就叫“試心峰”。我們既已從渡仙橋上走了過去,誰都知道決不會成“仙”,這試心崖更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心”,都想到天柱峰上一覽本快呢,但要上那渾圓峭滑的“天柱”,既無電纜可乘,又無石級可攀,更沒有直升飛機可坐,因此在這裡徒然面對天柱而興歎罷了。遙望天柱絕頂上的那一叢叢淩霄樹,翠綠色的鱗葉在天風中微微拂動,顯得異常清高超脫。古來在此留下詩文的人不少,但除了個別採石耳的藥農外,並沒有幾人能夠登上那“遺世而獨立” 的天柱峰頂。峰頂南面莊嚴奪目的“孤立擎霄”、“中天一柱” 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歎。但也只有那極個別藥農,獻出絕頂的勇敢與智慧,才能留下的不朽傑作。它比黃山青鸞峰上的“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 那行石刻,更不知要難上多少倍了。大詩人李白,確實到過天柱山,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求仙訪道,所以只能在《江上望皖公山》,說些什麼“……但愛茲嶺高,何由訪靈異。默默遙相許,欲往心莫遂。待我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白居易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詩句,可以流傳千古,但他也是曾望而未曾及。和天柱山淵源最深的北宋詩人、書畫家黃庭堅(他就是因為在這裡游了三祖寺、山谷寺、石牛洞,賞心悅目之後而自號“山谷道人”的,他甚至想過待到退休後到潛山落戶)他的《題潛山詩》寫道:“遙看芙蓉峰,削立嬌秋色。” 也只不過是“遙看”一番而已。據瞭解,真正登過天柱峰的文人就是近代的烏以風了。

天柱山最有名氣的是三祖寺。始建南梁。名僧寶志和尚是三祖寺開山始祖。隋時,僧璨任主持,廟宇逐漸擴大。僧璨為佛教禪宗第三傳,三祖寺之名即源於此。 三祖寺又稱山谷寺。寺西穀側陡岩直立,穀中流水潺潺,松竹蔽天遮日,風景優美。寺東有山谷流泉,黃庭堅曾在此盤桓讀書,因迷戀山谷秀色,遂自稱“山谷道人”。他有詩記敘山谷流泉勝景:“水冷冷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穀長約五、六華里,穀底由50多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不覺激動欣喜。山谷間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附近崖璧上或臥石上,鐫刻著歷代名人的詩文題記。特別是北宋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于石牛上的畫像就刻在一塊大石上,據說有著較高的文物價值。

天柱峰四周還有許多著名險峰和瀑布。特別是“雪崖瀑”,高達數百米的白練自半空中轟然而下,蔚為壯觀。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