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捋一捋跟南北朝相關的IP劇

當《醉玲瓏》裡的劉奕君老師“哇”地一聲從噩夢中驚醒時, 我差點以為他錯拿了隔壁《楚喬傳》裡大魏皇帝的劇本。

電視劇《醉玲瓏》截圖

根據百度百科上的資料, 《楚喬傳》和《醉玲瓏》的故事都發生在西魏——所以說西魏的皇帝很愛做噩夢嗎?當然是有可能的。 西魏第一個皇帝元修被權臣宇文泰所殺, 第二個皇帝元寶炬是宇文泰所立, 元寶炬肯定睡不踏實。

不過要討論兩部劇中的皇帝究竟是不是元寶炬, 恐怕沒有什麼意義。 跟古偶劇談歷史, 也有點煞風景。 但鑒於最近的IP劇都盯上了南北朝, 而南北朝的歷史又如此混亂……我覺得, 不妨趁此機會捋一捋這些劇的時間線吧。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逼曹操的孫子禪位之後, 建立了西晉。

西晉的都城洛陽, 原本是周公認證的風水寶地, 無奈彼時北方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可籠統地稱之為五胡十六國, 但其實當中也有漢人政權), 對西晉統治生了嚴重威脅。 終於, 以“漢”為號的匈奴政權先後攻破洛陽、長安, 俘虜並殺死晉懷帝與晉湣帝。 為避免被匈奴勢力團滅, 西晉的宗親士族才決定南渡到相對安定的江東地區, 西晉→東晉。

時海內大亂, 獨江東差安,

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 (《資治通鑒》)

可能因為實在太亂了, 從西晉到東晉暫時沒有發現電視劇。

就當南遷的士族已逐漸在江東紮穩腳跟之際, 十六國之一的前秦(苻堅)基本統一了北方。 慕容複心心念念的大燕帝國就是被他所滅。 匪我思存小說《東宮》所寫的“西涼”國雖然也是十六國之一, 但要在前秦滅亡之後才登上歷史舞臺。

圖片來自網路

東晉與前秦南北對峙, 當然不會不打仗,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383年的淝水之戰。 此戰前秦大敗並陷入混亂, 北方再度分裂。

接著北魏拓跋氏統一了北方。 花木蘭的故事一般認為發生在北魏, 但由袁詠儀主演的電視劇《木蘭新編》將歷史背景設定在了隋朝。 拓跋氏在後來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

電視劇《木蘭新編》劇照

420年, 劉裕篡奪東晉政權, 建立南朝宋, 史稱劉宋。 於正劇《鳳囚凰》就是劉宋的故事。 女主角劉楚玉是劉裕的曾孫女, 男主角似乎是北魏馮太后的哥哥(我百度的)。 馮太后雖是北燕昭成帝的孫女, 但北燕其實是一個漢人政權, 所以馮氏兄妹是漢人。

電視劇《鳳囚凰》劇照

南朝宋之後有南齊、南梁、南陳。南齊和南梁的皇帝都姓蕭。小說《琅琊榜》原本是架空的,但電視劇硬給安到了南梁。

這裡可以一提的是,梁武帝蕭衍接手南齊皇帝蕭寶卷的妃子吳氏後,吳氏生下蕭綜。蕭寶卷死於501年,而蕭綜出生於502年,這難免讓人猜測當中有血疑。電視劇《醉玲瓏》裡的皇帝之所以擔心名義上的兒子(男主角)要殺他,不就是因為他是前朝皇帝的遺腹子嗎?這大概是編劇向南梁歷史借的梗。不過歷史跟電視劇相反,電視劇裡男主角原本沒有造反的想法,是皇帝一心要迫害他。而歷史中的蕭綜則早就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懷疑。他暗中祭奠齊氏七廟,並抓住機會逃到了北魏。

電視劇《醉玲瓏》截圖

再看北方。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和東魏的皇帝都是傀儡,遠沒有《楚喬傳》、《醉玲瓏》中那麼威風。

550年,東魏高洋篡位,建立北齊。557年,西魏宇文覺即天王位(實際掌權人為宇文護),意味著北周的開始。跟北齊相關的電視劇有《陸貞傳奇》、《蘭陵王》、《蘭陵王妃》等。577年,北周滅北齊。

581年,北周權臣楊堅“受禪”,建立隋朝。

589年,隋滅南陳。電視劇《軒轅劍之天之痕》男主角陳靖仇的設定為南陳後人,所以他師父才給他灌輸滅隋複陳的思想。

好了,接下來就是《大唐雙龍傳》、《隋唐演義》、《紅拂女》之類的了。

-----閒話分割線-----

其實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琅琊榜》的劇版非要說明故事發生在南梁。作者原本將其設定在架空背景下,肯定是有她的考慮的:一是劇中人物跟真實歷史沒有半毛錢關係;二是有明確朝代背景的小說不好寫。遙想段譽被鳩摩智抓走之後,曾通過菜肴中沒有辣椒判斷出自己已到了江南。然而辣椒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北宋時期的段譽哪能知道辣椒是什麼東西呢?連金庸都會出錯,就更別說水準參差不齊的網路文學作家了。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截圖

前兩天在油管上搜索老電視劇的主題曲,看到有對岸網友在《天地之間有桿秤》的視頻底下留言道:民國85年,中視開始引進大陸電視劇,當時《宰相劉羅鍋》還挺受歡迎的……可惜後來因立場不同而“蒙蔽了對文化的尊重和欣賞”。我不禁想,我們現在還能拿出像《宰相劉羅鍋》這樣的電視劇嗎?

論影響廣度,也許今日的IP劇比那些老劇還更勝一籌。談藝術水準,粉絲大概會主張“見仁見智”的說法。確實,同樣是宮鬥,喜歡看《甄嬛傳》的人未必欣賞《金枝欲孽》,因為《金枝欲孽》的主題不是單純善良的女主角被迫學會狠辣的手段報仇雪恨並登上人生巔峰,而是每個人終於在沒有退路的抉擇關頭認清了自己:愛,恨,自由,生存,我想要為什麼而活,怎樣才死得甘願?

《金枝欲孽》末了的一場農民暴亂,使被紫禁城束縛半生的人有了遠走高飛的機會。當時如妃說道:“不愛宮牆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要走,慶倖在你們心中有愛;要留,只怪我心中依然有恨。因此,就只有靠你們來完成我海闊天空的心願,珍重。”如妃的前期設定飛揚跋扈,爭強好勝,跟華妃類似,然而她最後這番話,難道不比“你害得世蘭好苦啊”沉重許多,也高明許多嗎?當然了,《甄嬛傳》也有它的相對優勢,不過不在立義上。

本宮沒有你說的那麼偉大,本宮也想出去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宮不選擇出去不是不願意,只是沒這個本事。

本宮十六歲那年進宮,這十幾年來,只學會了一個求生的技能,就是謀算人心以及爭鬥竟逐。你們以為我到了外面,有可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嗎?這裡就是本宮的家,也是我鈕祜祿如鑰的墳墓。——如妃

猶記得從前大陸的清廷劇中,有許多指桑駡槐的雙關語,製造笑料的同時也傳播姿勢;對岸在十幾年前拍攝的古裝劇,別有一種儒雅溫柔的腔調,時而還摻雜些無厘頭的俏皮與嬌嗔。所謂雅俗共賞,那時的編劇給人的印象,是他已熟讀詩經三百篇,卻用最通俗的兒歌的方式唱給大眾聽。厚積薄發,自然遊刃有餘。

電視劇《天師鍾馗》截圖

現在的某些劇剛好相反。臺詞聽著文縐縐,但肯定沒有生僻的成語,只有“殿下可否滿意”這樣的語病。質而無文尤可一看,文而無質也姑且一聽,但既缺乏思想深度,又沒有錦上添花的修辭技巧,還硬把“這次”替換成“此番”,把“對我來說”替換成“於我而言”來裝大尾巴狼,就不能不讓人覺得有點尷尬了。好在對於熱愛劇中情節的粉絲來說,這些細節都不重要。

電視劇《醉玲瓏》截圖

什麼樣的情節呢?一路沖出重圍逆襲上位,是現如今多數大女主IP劇的核心設定。《楚喬傳》只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還有《凰權》、《扶搖皇后》等等。

大概是比從前更忙碌枯燥的生活使大家迫切需要從劇中獲得高濃度的情感體驗,時刻縈繞於懷、驅之不散的成功壓力又讓人不能不在乎事業成就,所以熱播劇的主題和表達方式才悄然改變。

觀眾想要簡明的是非,對立的黑白,尊榮至極的社會地位,乾脆的恨和強烈的愛,這些IP劇統統都能滿足。沒人想看主角盡己所能地纏鬥一生後,說不清是勝是敗地退場,終於回鄉種田的蒼老模樣——現實已如此一言難盡,電視劇還不給我個簡單痛快?

老劇的結局,傾向於用“寬恕”來解決矛盾。“寬恕”,往往意味著壞人改邪歸正,或者原本徘徊在正邪之間的蠅營狗苟的角色竟然做了一個舍利取義的決定——這是最讓人感動的。如今的IP劇呢,好像棄暗投明者寥寥,黑化的倒是一堆。這或許從某個側面反映出我們沒有從前快樂了。

從前我們尚有原諒的胸懷,有自我懷疑、換位思考的閒心。現在則只許好人變壞,壞人更壞,因為這樣才能將一切悲劇歸咎於幾個明確的物件——我即使有錯,也是你們逼我的。這是一種“天下人負我在先”的怨氣,跟老劇寬大為懷的處理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可是話說回來,若將那些老劇重製成高清視頻資源,你我是否就有耐性重溫呢?固然看不慣霓虹閃爍汽車飛馳的都市文明,但要回到青燈黃卷蒲扇流螢的簡樸歲月,恐怕也很難了。

電視劇《鳳囚凰》劇照

南朝宋之後有南齊、南梁、南陳。南齊和南梁的皇帝都姓蕭。小說《琅琊榜》原本是架空的,但電視劇硬給安到了南梁。

這裡可以一提的是,梁武帝蕭衍接手南齊皇帝蕭寶卷的妃子吳氏後,吳氏生下蕭綜。蕭寶卷死於501年,而蕭綜出生於502年,這難免讓人猜測當中有血疑。電視劇《醉玲瓏》裡的皇帝之所以擔心名義上的兒子(男主角)要殺他,不就是因為他是前朝皇帝的遺腹子嗎?這大概是編劇向南梁歷史借的梗。不過歷史跟電視劇相反,電視劇裡男主角原本沒有造反的想法,是皇帝一心要迫害他。而歷史中的蕭綜則早就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懷疑。他暗中祭奠齊氏七廟,並抓住機會逃到了北魏。

電視劇《醉玲瓏》截圖

再看北方。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和東魏的皇帝都是傀儡,遠沒有《楚喬傳》、《醉玲瓏》中那麼威風。

550年,東魏高洋篡位,建立北齊。557年,西魏宇文覺即天王位(實際掌權人為宇文護),意味著北周的開始。跟北齊相關的電視劇有《陸貞傳奇》、《蘭陵王》、《蘭陵王妃》等。577年,北周滅北齊。

581年,北周權臣楊堅“受禪”,建立隋朝。

589年,隋滅南陳。電視劇《軒轅劍之天之痕》男主角陳靖仇的設定為南陳後人,所以他師父才給他灌輸滅隋複陳的思想。

好了,接下來就是《大唐雙龍傳》、《隋唐演義》、《紅拂女》之類的了。

-----閒話分割線-----

其實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琅琊榜》的劇版非要說明故事發生在南梁。作者原本將其設定在架空背景下,肯定是有她的考慮的:一是劇中人物跟真實歷史沒有半毛錢關係;二是有明確朝代背景的小說不好寫。遙想段譽被鳩摩智抓走之後,曾通過菜肴中沒有辣椒判斷出自己已到了江南。然而辣椒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北宋時期的段譽哪能知道辣椒是什麼東西呢?連金庸都會出錯,就更別說水準參差不齊的網路文學作家了。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截圖

前兩天在油管上搜索老電視劇的主題曲,看到有對岸網友在《天地之間有桿秤》的視頻底下留言道:民國85年,中視開始引進大陸電視劇,當時《宰相劉羅鍋》還挺受歡迎的……可惜後來因立場不同而“蒙蔽了對文化的尊重和欣賞”。我不禁想,我們現在還能拿出像《宰相劉羅鍋》這樣的電視劇嗎?

論影響廣度,也許今日的IP劇比那些老劇還更勝一籌。談藝術水準,粉絲大概會主張“見仁見智”的說法。確實,同樣是宮鬥,喜歡看《甄嬛傳》的人未必欣賞《金枝欲孽》,因為《金枝欲孽》的主題不是單純善良的女主角被迫學會狠辣的手段報仇雪恨並登上人生巔峰,而是每個人終於在沒有退路的抉擇關頭認清了自己:愛,恨,自由,生存,我想要為什麼而活,怎樣才死得甘願?

《金枝欲孽》末了的一場農民暴亂,使被紫禁城束縛半生的人有了遠走高飛的機會。當時如妃說道:“不愛宮牆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要走,慶倖在你們心中有愛;要留,只怪我心中依然有恨。因此,就只有靠你們來完成我海闊天空的心願,珍重。”如妃的前期設定飛揚跋扈,爭強好勝,跟華妃類似,然而她最後這番話,難道不比“你害得世蘭好苦啊”沉重許多,也高明許多嗎?當然了,《甄嬛傳》也有它的相對優勢,不過不在立義上。

本宮沒有你說的那麼偉大,本宮也想出去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宮不選擇出去不是不願意,只是沒這個本事。

本宮十六歲那年進宮,這十幾年來,只學會了一個求生的技能,就是謀算人心以及爭鬥竟逐。你們以為我到了外面,有可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嗎?這裡就是本宮的家,也是我鈕祜祿如鑰的墳墓。——如妃

猶記得從前大陸的清廷劇中,有許多指桑駡槐的雙關語,製造笑料的同時也傳播姿勢;對岸在十幾年前拍攝的古裝劇,別有一種儒雅溫柔的腔調,時而還摻雜些無厘頭的俏皮與嬌嗔。所謂雅俗共賞,那時的編劇給人的印象,是他已熟讀詩經三百篇,卻用最通俗的兒歌的方式唱給大眾聽。厚積薄發,自然遊刃有餘。

電視劇《天師鍾馗》截圖

現在的某些劇剛好相反。臺詞聽著文縐縐,但肯定沒有生僻的成語,只有“殿下可否滿意”這樣的語病。質而無文尤可一看,文而無質也姑且一聽,但既缺乏思想深度,又沒有錦上添花的修辭技巧,還硬把“這次”替換成“此番”,把“對我來說”替換成“於我而言”來裝大尾巴狼,就不能不讓人覺得有點尷尬了。好在對於熱愛劇中情節的粉絲來說,這些細節都不重要。

電視劇《醉玲瓏》截圖

什麼樣的情節呢?一路沖出重圍逆襲上位,是現如今多數大女主IP劇的核心設定。《楚喬傳》只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還有《凰權》、《扶搖皇后》等等。

大概是比從前更忙碌枯燥的生活使大家迫切需要從劇中獲得高濃度的情感體驗,時刻縈繞於懷、驅之不散的成功壓力又讓人不能不在乎事業成就,所以熱播劇的主題和表達方式才悄然改變。

觀眾想要簡明的是非,對立的黑白,尊榮至極的社會地位,乾脆的恨和強烈的愛,這些IP劇統統都能滿足。沒人想看主角盡己所能地纏鬥一生後,說不清是勝是敗地退場,終於回鄉種田的蒼老模樣——現實已如此一言難盡,電視劇還不給我個簡單痛快?

老劇的結局,傾向於用“寬恕”來解決矛盾。“寬恕”,往往意味著壞人改邪歸正,或者原本徘徊在正邪之間的蠅營狗苟的角色竟然做了一個舍利取義的決定——這是最讓人感動的。如今的IP劇呢,好像棄暗投明者寥寥,黑化的倒是一堆。這或許從某個側面反映出我們沒有從前快樂了。

從前我們尚有原諒的胸懷,有自我懷疑、換位思考的閒心。現在則只許好人變壞,壞人更壞,因為這樣才能將一切悲劇歸咎於幾個明確的物件——我即使有錯,也是你們逼我的。這是一種“天下人負我在先”的怨氣,跟老劇寬大為懷的處理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可是話說回來,若將那些老劇重製成高清視頻資源,你我是否就有耐性重溫呢?固然看不慣霓虹閃爍汽車飛馳的都市文明,但要回到青燈黃卷蒲扇流螢的簡樸歲月,恐怕也很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