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家小書50種(必備書單)

這裡有名家的散文、雜感、自傳、書信、日記……

不論體裁, 惟重內容和品位。

小編為大家帶來大家小書50種。

1. 《桶的故事·書的戰爭》:諷刺文學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的經典作品集, 多篇首次譯介。

《桶的故事》

一部與《尤利西斯》類似的天書,

對現代學術、現代出版業的深度諷刺!

為什麼說它是“為人類的全面進步而做”?

《書的戰爭》

是什麼能引起古代書與現代書之間的大戰?

以彌爾頓為首的騎兵, 笛卡爾率領的弓箭手, 阿奎那率領的烏合之眾!

古代人和現代人在才智上是平等的。

2.《我與你》:對現代西方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 已深入到哲學、神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各門社會科學之中。

真正決定一個人存在的東西, 決不是“我思”, 也不是與自我對立的種種客體, 關鍵在於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種存在物和事件發生關係的方式。

3.《人性與價值》:美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桑塔亞那的隨筆集, 被譽為“當代最迎合人意、最生動、最調和、最公正的散文”。

4.《古希臘的神話與宗教》:研究古希臘神話與宗教的比較權威的著作。

英雄確實屬於人類, 並因此經受過痛苦和死亡。 但他們卻以自己一系列的特點與普通亡者群區分開來——甚至在死亡中。

在所有希臘人的頭腦中, 英雄的名字永遠是鮮活的, 永遠是輝煌的。 英雄族構成了城邦希臘的傳奇過去, 也就是希臘人的家庭、部落和社群所依附的種種根源。

作者從學者的哲學視角研究希臘, 期望從現實出發看待希臘的神話、城邦和宗教, 在研究希臘的領域中有比較權威的意義。

5.《落葉》(全兩冊):羅紮諾夫被人稱為瘋人、怪人、狂人, 他的隨想錄《落葉》是一個混沌的文本, 有詩, 有哲學, 有故事, 有日記, 也有文學批評。

青年人需要快樂, 老年人需要安寧, 姑娘需要出嫁, 已出嫁者需要“第二次青春”……永遠是互相碰撞,

永遠是鬧鬧哄哄。

我曾以為, 一切都是不死的。 所以我唱歌。

而今我知道, 一切都有終結。 於是歌聲止息了。

羅紮諾夫被人稱為瘋人、怪人、狂人, 他的隨想錄《落葉》是一個混沌的文本, 裡面有詩, 有哲學, 有故事, 有日記, 也有文學批評。 他在書寫自己的思想時極為隨便, 有的是在鑒定古幣時, 有的是在列車上, 在周圍盡是妓女的城外大街上, 在花園裡仰望天空時, 在法院裡等待書記員時……

6. 《花的智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青鳥》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的散文集作品。部分散文作品首次從法文翻譯成中文。探討花的生存智慧、時間、道德、災禍、死亡等哲學主題,表現了作者不凡的洞察力。

7.《愛之路》:屠格涅夫在生命最後幾年、遠離祖國之時在病榻上寫下的82篇散文詩。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裡,在痛苦地思念著我的祖國的命運的日子裡,——給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偉大的、有力的、真實的、自由的俄羅斯語言!要是沒有你——想起家鄉發生的一切,怎能不叫人絕望呢?然而,這樣一種語言如果不是屬於一個偉大的民族,那是不可置信的啊!

——屠格涅夫《俄羅斯語言》

8.《剛果之行 查德歸來》:紀德一生中走得最遠的一次旅行,也是歷時最長的旅行之一。

“旅行,是紀德對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種選擇。”

一部在當年引起法國社會及全世界對非洲殖民地問題強烈關注的作品。

本書是法國作家安德列•紀德於1920年代在剛果和查德兩地的遊記。兩部作品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在這兩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具有異域風情的非洲風光、風俗習慣,同時也揭露了法國商人對殖民地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引起了法國社會以及全世界對非洲殖民地狀況的關注。

9.《浪漫派》:“文學史是個大陳屍所,每個人都在那裡尋找自己喜愛的或與之親近的死者。”

德國詩人海涅的一部重要文藝評論著作

主要概括和批評了當時在德國文壇風靡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

人就其最內在的本質而言,都是道地的理論家,他們總會找到一種理論,為他們節欲和行欲進行辯護。

10. 《盧梭與浪漫主義》:白璧德最著名、也最受爭議的一部新人文主義代表作。

作品對浪漫主義做了最系統和全面的批評

作品還對中國文化中的新人文主義因素做了有意義的討論

11. 《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德國浪漫文學的代表人物瓦肯羅德作者25年生涯的心路歷程,作者作為藝術的“修士”所持有的對藝術的理念,德國浪漫主義的時代背景。

12.《道德小品》:選收對話錄文體中的經典之作,涉及哲學、政治、藝術、道德各方面,聆聽人類文化史上智慧交鋒的聲音,領略先賢哲人談吐的氣度和技巧,感受語言和思想的力量。

本書是萊奧帕爾迪作品《道德小品》和《雜感錄》的選譯。《道德小品》彙集了萊奧帕爾迪寫於1823年至1825年間的散文。首次出版於1827年,共收24篇散文,大多採用對話錄文體,憑藉具有象徵意義的歷史人物或虛構人物,來闡發哲學觀點,表達詩人因理想失敗,深感狂瀾之難挽,而趨於悲觀,但又不懈地追求理想、探討人生價值的旨趣。

這部具有獨創性的作品發乎情的詩意,訴於理的思辨,把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做了透徹的闡發,具有令人省察的思想深度,給人以雋永的回味。

13.《克爾凱郭爾日記選》:一部理解克爾凱郭爾著作的天然導論。

我死以後,沒有人能夠在我的論文(那是我的慰藉)裡找到充滿我一生的根本所在;也找不到寫在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它解釋了我的一切,常常使得在世人眼裡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我眼裡卻舉足輕重,或者相反,世人趨之若鶩之事,於我卻毫無疑義——在我將解釋這一切的秘密注解毀滅殆盡之時。

——克爾凱郭爾

14.《殘酷戲劇》:法國戲劇大師阿爾托論述戲劇的經典文集。

他在該書中提倡戲劇應該是殘酷的,應該表現生的欲望、宇宙的嚴峻以及無法改變的必然性。戲劇的功力應該是使觀眾入戲,觀眾不應是外在的冷漠的觀賞者,舞臺應予觀眾融為一體。他的戲劇主張對現代戲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他這本書提出的生活的殘酷性理論,使其影響又遠遠超越了戲劇這一狹窄的領域。

15.《暮色集》:德國作家赫爾姆林以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素材寫的自傳體散文集。

《暮色集》是赫爾姆林以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素材寫的一部散文,它帶有自傳性質,但不是自傳,也不是回憶錄。全書共27篇,每篇都獨立成章,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本書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時代順序寫的,卻又分明反映了作者從少年時代至30歲這一段時間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16.《夏洛蒂·勃朗特書信》:19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書信選集,展現了作為作家的夏洛蒂和作為朋友、姐妹、女兒、妻子的夏洛蒂。

17.《批評生理學》:一部以客觀方式對文學批評進行觀察和描述的著作。

本書由蒂博代1922年所做的六次有關文學批評的講演稿結集而成,出版於1930年。所謂生理學,在文學史上是指“流行於19世紀初的那種以客觀的方式描述某種人類現實的著作”。他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了三種文學批評:自發的批評、職業的批評和大師的批評。他指出,不同的文學批評各有其危險。

18.《河上一周》:《瓦爾登湖》姊妹篇,在自然界的遊歷中、環境對於精神的作用、人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思考和明辨。

梭羅在大自然中自由來去,他把上帝比作人類的父親,把大自然比作人類的母親。他寫道:“有時一個凡人在自己身上感覺到大自然,不是他父親,而是他母親在他內心躁動,而他隨著她的永存而獲得永生。”

19.《藝術家畫像》:收錄了著名詩人里爾克論畫家的兩篇傑作。里爾克關於羅丹的散文是藝術史和文學史上的瑰寶。讀者不僅可以從中認識羅丹和他的藝術,也可以認識里爾克作為散文作家的風采。

玫瑰,哦純潔的矛盾,喜悅,

不是任何人的睡眠在這樣多的

眼瞼下。

——里爾克(墓誌銘)

20.《莫斯科日記 柏林紀事》:本雅明生活轉折時期最個人化的文本。

12月11日:“為了不使東西受凍,他們給商品蓋上羊毛毯,上面只陳列兩三個樣品。大量的食品是麵包和其他烘烤麵食,各種卷圈;點心店裡有誘人的蘋果餡餅。棉花糖的花樣真是繁多。昨天下午我同阿斯婭在一家點心店裡,他們賣杯裝的摜奶油。阿斯婭吃了份帶蛋白筒的,我則喝了咖啡。”

21.《致死的疾病》:索倫•克爾凱郭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試圖通過與黑格爾不同的方式來揭示人的真實經驗。

“它使我能夠在一個比我曾經夢想過的更宏大的範圍內說明基督教;關鍵性的範疇在那裡被直接地揭示出來。”

——克爾凱郭爾

“自我”意味著在關聯中發生的自身與自身的關聯,因而只能是一種肯定性的而非否定性的“綜合”,比如有限與無限、暫時與永恆、自由(可能性)與必然的綜合。

22.《致外省人信劄》:巴斯卡設計了一個對於雙方爭論甚感興趣卻一無所知的人,熱情而天真地在他的詹森派和耶穌會士朋友之間穿梭往返,試圖從他們各自的語言中瞭解他們的神學爭論。

“如果他們正好處在一個普遍認為上帝被釘十字架是一條愚蠢的教義的世界,他們對於十字架的冒犯會暫表隱忍,而只是宣揚那位榮耀的而不是受苦的耶穌基督。他們在印度和中國所實行的就是這一謀略,在那些國家,他們允許基督徒崇拜偶像,並教會當地基督徒如下的計謀:他們讓那些皈依基督者在他們的衣服下面藏上一張耶穌基督的畫像。”

23.《亡靈對話錄》:古典主義最後的代表。

“靠罪孽贏得的偉大,不會帶來持久的榮譽和幸福。”

“戰爭是人世間最大的災難。”

24.《哲學講稿》:對於考察法國中等教育、當時法國思想形態、塗爾幹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要以為貶低他人即可以提升自己。莫要有這樣錯誤的恥辱感,要讓他人成為你的引路人,這並不會剝奪你的獨立。總而言之,要學會尊重自然的優越,同時又不喪失自信。這才是我們未來的公民的樣子。

——塗爾幹

《哲學講稿》由塗爾幹在桑斯中學教授哲學時,其學生安德魯•拉朗德所做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儘管該書是針對中學哲學教育所作的講授內容,但從這些內容中我們還可以窺見到:當時法國社會思想紛爭和現實狀況以及由此課程所反映出來的第三共和國的政治理想。

25.《人生智慧箴言》:叔本華的警世之言,流傳最廣的作品。年逾花甲的叔本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佛教的基本信條與歐洲的人生哲理熔於一爐,創立了悲欣交集的獨特人生哲學。

叔本華的著名“粉絲”包括作家托爾斯泰、湯瑪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納、馬勒,詩人博爾赫斯,也包括哲學家克爾愷郭爾、尼采,心理學家佛洛德。

他用散文詩般語言闡述了五十三條忠告與格言,分別涉及人生總則、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應對世道與命運。他還討論了年齡對人生境界的影響,分析了人生四季的特點。對於追求幸福人生,本書堪稱青年的藥,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26.《生活之路》:俄羅斯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絕筆之作。 一部關於信仰、靈魂、愛、幸福、生命等永恆話題的經典之作,一位偉大文學家對人生、社會的最後思考和總結。

27.《學術的重和輕》:學識的“厚重”與文筆的“輕靈”完美結合,以輕快的文字寫出深刻的見解,在學術的“重”與“輕”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歷史學家在“人類命運”這部大書中所隨意撕下來的,只不過是一兩張小紙片。因此,歷史學家在寫作的時候,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哪怕是歷史的一個細節,也可能比他想像的複雜得多。

歷史學家以自身的渺小,面對歷史這個龐然大物,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細小的東西。但是,這些細小的東西,與巨大的歷史軀體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小題目在大的歷史畫面中確定一個適當的位置,就好比是在一片很大的風景中,恰到好處地佈置一顆樹、一座房子或一條小溪。

28.《徜徉在史學與文學之間》:西方史學大家的學術隨筆,帶你領略歷史學別樣的風采。筆力虯勁而深,落語生動而約,讀之興會酣暢,為不可多得之好書。

愷撒外國“太史公”?

那個叱吒風雲的羅馬政治家、軍事統帥同時又與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有情感糾葛的愷撒嗎?

愷撒還有另一面,他還是古羅馬共和時代的第一流史家。

愷撒善敘事。

他敘事冷靜而不失客觀;他行文巧妙,匠心獨具;他不崇雕琢,質樸自然。

無怪乎在當今西方學校仍用作教材,作為拉丁文的範文來讀。

“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在我國古代,把善敘事與良史是連在一起的。

因此,我們稱愷撒為“良史”,也是名副其實的,進而言之,稱其為外國“太史公”亦無不可。

29.《一隻革命的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研究?無論是哲思還是生活,都需要一種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

人總是能夠重新開始

今天我們怎麼做哲學才好?

你說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是什麼?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哲學教人不死

哲學讓人腦子清楚

哲學教人好好說話

本書收錄作者最近幾年的思想隨筆,也包括部分演講稿,共計60篇,全書分為三編,每編20篇文章。

30.《社會的惡與善》:談論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看清社會的惡與善。

“對民國的、共和國的以及外國的歷史,如果我們能夠有一個客觀冷靜的調查研究和細緻平衡的深入理解,我們對當下身邊的一切,就容易有一個平和樂觀的態度。”

作者嘗試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談論現實問題,希望能借此幫助人們更加清楚看到社會的惡與善,但是決不希望人們因為看見和感觸到惡變得心情沮喪和悲觀。

世界史老師講錯的一節課

瞎眼財神和經濟學者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遮蔽了什麼?

最低工資應該是節儉的體面生活工資

電動車後視鏡裡的古羅馬政治

31.《詩酒趁年華——王蒙談讀書與寫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讀書與寫作之道。讀閱歷,讀社會,讀世界,讀春夏秋冬,讀榮辱盛衰,讀悲歡離合……名家談讀書,對促進全民閱讀有示範意義。

流覽是閱讀的下滑,要讀點費點勁的書。

我們為什麼希望講故事?人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寂寞感和局限性。人有一個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瞭解和體驗的東西又是無限的。

對於文學來說,沒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寫,要關注,小事則更加重要。文學讓人們感動的恰恰就是某一個細節。

文學是最動人的力量,文學是最震動人類靈魂的力量,文學是最能說服人的力量。文字是非常美麗的,這種美好的東西會讓我們欣賞,讓我們陶醉。

從文化部部長到作家,王蒙先生的獨特人生經歷使他的文字散發出一種對人民的深情關愛。對王蒙而言,讀書是一種經驗的審度與審美的感悟。他提出,讀書需趁早,要像讀書一樣讀生活。同時,他也清醒地指出了讀書的局限性,提出“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32.《風雨故人來——錢理群談讀書》:我們為何讀書,如何讀書?讀書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靈魂,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

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物我的迴響交流的過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發現古人;另一方面,又通過這種發現進一步肯定自己,擴大、豐富自己,建立起支撐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說的“千燈相照”。

本書時而對青年學子諄諄相告,時而帶我們走進魯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讀書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個性化閱讀,提出要沉潛到歷史的深處、文明的深處、生活的深處、人性的深處,從而獲得生命之重。

33.《耕海一二三:楊義談讀書與治學》:讀書不可賣弄竅門,卻又不可不尋找竅門。

讀出智慧的笑聲,就是把智慧作為讀書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擷取智慧。不投入智慧,書是死書;不擷取智慧,人是呆人。

讀書是走向治學之路的一級級臺階。書讀得多了,見識得多了,“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治學並無神秘,關鍵是知道怎樣入門,而不是在門外徘徊。

讀書與治學,都應當作一種生命的投入,使之成為你的另一種帶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帶著你的生命和智慧的體溫。

本書輯錄了楊義近年來最具導引性和影響力的十篇訪談、演講和學術劄記文字,分作“讀書的竅門”和“治學的路徑”兩輯,前者從讀書的方法、路徑,到讀書與演講、寫作、研究的關聯,主要以“讀書”為核心闡釋為人為學之至理,後者從治學的心態、方法與視野,從宏觀意識到微觀方法,都有深入淺出頗具操作性的解讀。

34.《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文化的走向。

孔子的真價值,卻無寧在他那剛強,熱烈,勤奮,極端積極的性格。這種性格卻又有一種極為特殊的面目,即是那強有力的生命力並不是向外侵蝕的,卻是反射到自身來,變成了一種剛強而無害於人,熱烈而並非幻想,勤奮卻依然從容,極端積極而絲毫不計成敗的偉大雄厚氣魄。

玉所代表的美感是頗高等的,不稚弱,不瑣碎,不淺薄,不單調,不暫時,不變動不居,不死滯不前。在人格上能與之符合者,也恐怕只有孔子而已。……玉和孔子代表了美育發達的古代中國。

——李長之

35.《逆流而上的魚》:“時代潮流裡的事物未必盡是,社會遺傳裡的事物也未必盡非。”

在學問界討生活的人,在此種所在,應當知所趨避取捨,做一個時代潮流主動的引導者,選擇者,卻不做只是被動的順應者。至少也應當做一個掙扎者,庶幾對山澗裡的魚可以無愧。

——潘光旦

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因其對於社會潮流保持著清醒反思,見解深入獨到,而被後世學者稱為“反潮流英雄”。《逆流而上的魚》中便輯錄了其發表在《華年》週刊的大量長短評佚文,分析“青年獨身”、“兒童公育”、“老婦殉貓”等社會現象,闡發了其思考——“時代潮流裡的事物未必盡是,社會遺傳裡的事物也未必盡非。”這種論世與論學兼而有之的文字,在數十年後讀來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洞察力。

36.《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陳達學術代表著作《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的田野考察筆記。

曾多年擔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大社會學系主任的陳達,特別強調日常記錄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記,有許多事物,就變成過眼的雲煙,不留痕跡,以後再無研究的機會”;而且更賦予其日記於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凡是我所注意的人與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的 關係、事與事的關係,往往含有社會學的意味。我的觀察與思想,有時候不知不覺地入於社會學的領域。”

37.《浪跡十年之聯大瑣記》:追索一個學者的學問軌跡。

本書為西南聯大社會學系系主任陳達先生的筆記體日記,敘述了其盧溝橋事變後,告別清華園,輾轉至雲南主持聯大社會學系的日子。

38.《東瀛印象記》:東方藝術史家常任俠先生,遊學東瀛,揮灑文字,筆端游走于文學、繪畫、歌舞、茶道諸藝。本書所錄文章大致分為印象與研究兩部分,記錄遊學見聞,探討日本文化精義。

江戶櫻花窈窕春,青年舊夢已成塵。

曾踏菊阪初生月,夜市翻書過赤門。

——常任俠

《東瀛印象記》最值得一讀的是常任俠先生于1935至1936年間留日時期的日記。這些珍貴的文字細緻地記錄下其讀書觀藝生活,同時也反映出留日學生的求學環境,如其學術團體、演劇活動,與導師交往的種種細節。

39.《哈佛遺墨》(修訂本):從楊聯陞先生評騭他人著作的文字中,正可一窺其對於學問的理解與衡量標準。

書評,亦是一種尋常卻又特別的學問表達。海外漢學家楊聯陞先生,既有《東漢的豪族》這樣的經典論文,亦因學術書評而馳譽於學界。學者葛兆光曾撰文提到學界稱其為“學術員警”,便是因為他經常寫作嚴格而客觀的學術書評,對學界的各種著作進行評論,而劉子健更是認為“他最精彩的學問,多半見於他寫的書評”。

楊聯陞用英文寫過幾十篇書評,評論對象多是知名學者的代表著作。這些書評或具書評意味的隨筆涉獵廣泛,除去其專長的領域之外,更遍及考古、地理、官制、文學、哲學、書畫等方面,祛疑糾誤、鞭辟入裡,其價值實不在正規論文之下。《哈佛遺墨》一書中便輯錄了其精彩的序跋與書評,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他的一篇《書評經驗談》,文中直言道:“許多人認為書評不重要。我則以為一門學問之進展,常有賴於公平的評介。”

40.《困學紀程》:曹道衡先生的學術自傳。

我這個人雖無學問,卻見過不少真正有大學問的學者。

——曹道衡

著名文學史家曹道衡,作為新舊學轉型之際成長起來的老輩學者,對讀書與治學見解獨到。《困學紀程》(碎金文叢·第二輯)是其學術自傳,語脈井井而間生波瀾,筆觸平實卻不乏個性,相信讀者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兩端的自勵,及對後來者的殷殷期許之情。

41.《冠英說詩》:余冠英先生與詩結緣極深,一生研詩、品詩、寫詩、談詩。

“大方”是雅的別稱,而“小氣”是俗的異名,在尋常俗語中已見出博大和雅的關係了。

——余冠英

《冠英詩說》收錄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據,或分析,或講解,或品讀,有短有長,其主旨皆離不開一個“詩”字。有舂容大章,也有殘叢小語,文字平易、娓娓道來,相信讀者會于其中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無窮魅力。

42.《沈從文晚年口述》:前半生寫作,後半生治學。

沈從文先生的一生,因時代而分為兩截,前半生寫作,後半生治學,《沈從文晚年口述》則講述了在這種角色轉換過程中發生的故事。1949年以後,沈先生離開高校去了歷史博物館,一待幾十年,心甘情願做一名說明員,而且“深深覺得生命沒有白過”。

他年輕時就喜歡收集文物,到博物館後充分借助展覽的便利,更是見識了不少文物珍品,他認為“要懂歷史,離開文物就沒法子說懂歷史”,他相信“按照舊的方式,以文獻為主來研究文化史,能做的有限。放下這個東西,從文物制度來搞問題,可搞的恐怕就特別多了”。正是憑藉這種理念,他與助手們經年累月歷盡艱辛,編纂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

43.《趙元任早年自傳》:記述他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經歷,不作總結,不講感悟,純是生活的實錄,又常常夾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話,讀來妙趣橫生。

元任先生的一本小書,本書雖只記敘了其部分的人生,卻生動反映出這位語言學家多方面的天分:對語言的興趣,對聲音的敏感,對音律的興味,以及由此生髮的研究精神——這些都隱約匯出了未來學問家的路徑。

44.《冰繭庵論學書劄》:大師的“朋友圈”。

《冰繭庵論學書劄》(碎金文叢·第二輯)收錄了繆鉞與友人從上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論學書劄百余封,其中廣泛涉及現代史上的書人書事,頗富文心雅趣,別具史料價值。

目錄

上冊:

與章士釗書(二通)

與《學衡》編者書(一通)

與龍榆生書(一通)

與郭斌和書(十三通)

與吳宓書(二通)

……

45.《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修訂本):李光謨對其父親的一生的追憶。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個具有科學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考古學者,奠定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

近代的學術工作大半都是集體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發展,固然靠天才的領悟和推動,更要緊的是集體合作的實驗、找證據以及複勘。只有在這類的氣氛中,現代學術才有紮根生苗的希望。

——李濟

李濟(1896-1979),著名考古學家。清華學校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任教于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後任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晚年兼任所長多年)。李濟先生領導的田野工作,以西陰村、城子崖和殷墟之發掘最為著名,其成果獲得全球學界的極大關注。

46.《里昂譯事》(增訂本):著名翻譯家、《紅樓夢》法譯本譯者李治華先生的隨筆集。

用20多年業餘時間翻譯一部文學作品,大概是只有傻子才肯幹的事。不過傻人自有傻福,在翻譯《紅樓夢》的過程中,我只感到充實、愉快和幸福。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安慰嗎?

——李治華

本書為著名翻譯家李治華的隨筆集。李治華先生的最大貢獻便是將中國文學的瑰寶《紅樓夢》譯介到了法語世界。作者自述與這部經典之間的奇妙淵源,以及翻譯時在兩國文字與文化間斟酌思量的樂趣與心得。書中還輯錄了作者幾十年間在海外撰寫的中文書評,以及對前半生的年華追憶,展現了一位心系故國的翻譯家對於譯介母語文學的堅持,讀來令人感佩。

47.《游國恩文史叢談》:游國恩先生珍貴手稿、講稿重新面世。

積晦低天夏伏陰,平林漠漠水淫淫。風吹破壁來強寇,雨漏中宵敗苦吟。此意直從何說起,九州不信汝將沉。卻看稚子真酣睡,淒絕難為此夜心。

——游國恩,作於任教西南聯大

游國恩先生一生致力於楚辭研究,是飲譽中外的楚辭學大家,但對古代文學研究的貢獻遠不止於此。今得游寶諒女士編綴先生生前遺珠散璧,萃集講稿、劄記、詩作,以談詩論文為主,旁及方志、民歌、戲曲等,可一窺先生之學養與博識。

48.《往事偶記》:“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的人生自述。

陳岱孫(1900-1997),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

“他以一個學者的眼光,記錄下了其所親歷的大時代。”

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到後來,梅先生甚至認為“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們搬凳子的。”說這樣的話,他實在是過謙了,因為還有好幾位教授和他一起搬凳子——教務長潘光旦、秘書長沈履、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法學院院長陳岱孫、理學院院長吳有訓、工學院院長顧毓琇。

陳岱孫是教授治校體制創立、運行的關鍵人物,是梅校長最得力的助手。

陳岱孫是大家公推出來的“群主”。因為他處事公正嚴謹,思慮細緻周密,從清華到西南聯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紀輕輕就被尊為“岱老”。

梁思成、林徽因致陳岱孫的6封書信既有生活的瑣碎細節,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大情懷,全景式地呈現了那一代知識份子在國難當頭之際的生存狀態。其中況味,令人感動,令人心酸,也令人開懷一笑,值得反復回味。

49.《林紓家書》:餘胸中有千言萬語,見汝時愛極,防說之不盡,故時時書一兩紙示汝,汝可藏之……

林紓最早引進英國批判現實主義,

在我國小說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專為下等社會寫照”、“專意為家常之言”等命題,

林紓的譯介對“後來的新文學鉅子”是一種“啟蒙教育”。

林紓自承其性格“木強多怒”,不過教導其子,卻並不希望兒輩像自己那樣任性使氣,而要求其時時處處小心謹慎:

為人第一須留心:讀書留心,則得書中之益;飲食留心,則無疾病之虞;說話留心,則無招怪及招禍之事;做事留心,則不致有債敗之處;交友留心,則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則不致冒暑傷寒,旋生疾病。古人謂之“居敬”,淺言之則謂之“留心”。汝時時當體貼吾意也。

50.《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增訂本):追問人生的價值,為靈魂清點行囊。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所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這便是本書的兩大主題: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

——周國平《人生邊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

——楊絳

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了這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領悟到人生的價值在於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獨到的體驗、秉筆直書的勇氣和生動飽滿的筆觸,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無助的人們指點迷津。書後巧置精彩隨筆,增補“百歲答問”,對其看法加以佐證,語言本色無華、感人至深。

6. 《花的智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青鳥》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的散文集作品。部分散文作品首次從法文翻譯成中文。探討花的生存智慧、時間、道德、災禍、死亡等哲學主題,表現了作者不凡的洞察力。

7.《愛之路》:屠格涅夫在生命最後幾年、遠離祖國之時在病榻上寫下的82篇散文詩。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裡,在痛苦地思念著我的祖國的命運的日子裡,——給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偉大的、有力的、真實的、自由的俄羅斯語言!要是沒有你——想起家鄉發生的一切,怎能不叫人絕望呢?然而,這樣一種語言如果不是屬於一個偉大的民族,那是不可置信的啊!

——屠格涅夫《俄羅斯語言》

8.《剛果之行 查德歸來》:紀德一生中走得最遠的一次旅行,也是歷時最長的旅行之一。

“旅行,是紀德對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種選擇。”

一部在當年引起法國社會及全世界對非洲殖民地問題強烈關注的作品。

本書是法國作家安德列•紀德於1920年代在剛果和查德兩地的遊記。兩部作品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他在這兩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具有異域風情的非洲風光、風俗習慣,同時也揭露了法國商人對殖民地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引起了法國社會以及全世界對非洲殖民地狀況的關注。

9.《浪漫派》:“文學史是個大陳屍所,每個人都在那裡尋找自己喜愛的或與之親近的死者。”

德國詩人海涅的一部重要文藝評論著作

主要概括和批評了當時在德國文壇風靡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

人就其最內在的本質而言,都是道地的理論家,他們總會找到一種理論,為他們節欲和行欲進行辯護。

10. 《盧梭與浪漫主義》:白璧德最著名、也最受爭議的一部新人文主義代表作。

作品對浪漫主義做了最系統和全面的批評

作品還對中國文化中的新人文主義因素做了有意義的討論

11. 《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德國浪漫文學的代表人物瓦肯羅德作者25年生涯的心路歷程,作者作為藝術的“修士”所持有的對藝術的理念,德國浪漫主義的時代背景。

12.《道德小品》:選收對話錄文體中的經典之作,涉及哲學、政治、藝術、道德各方面,聆聽人類文化史上智慧交鋒的聲音,領略先賢哲人談吐的氣度和技巧,感受語言和思想的力量。

本書是萊奧帕爾迪作品《道德小品》和《雜感錄》的選譯。《道德小品》彙集了萊奧帕爾迪寫於1823年至1825年間的散文。首次出版於1827年,共收24篇散文,大多採用對話錄文體,憑藉具有象徵意義的歷史人物或虛構人物,來闡發哲學觀點,表達詩人因理想失敗,深感狂瀾之難挽,而趨於悲觀,但又不懈地追求理想、探討人生價值的旨趣。

這部具有獨創性的作品發乎情的詩意,訴於理的思辨,把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做了透徹的闡發,具有令人省察的思想深度,給人以雋永的回味。

13.《克爾凱郭爾日記選》:一部理解克爾凱郭爾著作的天然導論。

我死以後,沒有人能夠在我的論文(那是我的慰藉)裡找到充滿我一生的根本所在;也找不到寫在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它解釋了我的一切,常常使得在世人眼裡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我眼裡卻舉足輕重,或者相反,世人趨之若鶩之事,於我卻毫無疑義——在我將解釋這一切的秘密注解毀滅殆盡之時。

——克爾凱郭爾

14.《殘酷戲劇》:法國戲劇大師阿爾托論述戲劇的經典文集。

他在該書中提倡戲劇應該是殘酷的,應該表現生的欲望、宇宙的嚴峻以及無法改變的必然性。戲劇的功力應該是使觀眾入戲,觀眾不應是外在的冷漠的觀賞者,舞臺應予觀眾融為一體。他的戲劇主張對現代戲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他這本書提出的生活的殘酷性理論,使其影響又遠遠超越了戲劇這一狹窄的領域。

15.《暮色集》:德國作家赫爾姆林以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素材寫的自傳體散文集。

《暮色集》是赫爾姆林以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為素材寫的一部散文,它帶有自傳性質,但不是自傳,也不是回憶錄。全書共27篇,每篇都獨立成章,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本書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時代順序寫的,卻又分明反映了作者從少年時代至30歲這一段時間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16.《夏洛蒂·勃朗特書信》:19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書信選集,展現了作為作家的夏洛蒂和作為朋友、姐妹、女兒、妻子的夏洛蒂。

17.《批評生理學》:一部以客觀方式對文學批評進行觀察和描述的著作。

本書由蒂博代1922年所做的六次有關文學批評的講演稿結集而成,出版於1930年。所謂生理學,在文學史上是指“流行於19世紀初的那種以客觀的方式描述某種人類現實的著作”。他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剖析了三種文學批評:自發的批評、職業的批評和大師的批評。他指出,不同的文學批評各有其危險。

18.《河上一周》:《瓦爾登湖》姊妹篇,在自然界的遊歷中、環境對於精神的作用、人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思考和明辨。

梭羅在大自然中自由來去,他把上帝比作人類的父親,把大自然比作人類的母親。他寫道:“有時一個凡人在自己身上感覺到大自然,不是他父親,而是他母親在他內心躁動,而他隨著她的永存而獲得永生。”

19.《藝術家畫像》:收錄了著名詩人里爾克論畫家的兩篇傑作。里爾克關於羅丹的散文是藝術史和文學史上的瑰寶。讀者不僅可以從中認識羅丹和他的藝術,也可以認識里爾克作為散文作家的風采。

玫瑰,哦純潔的矛盾,喜悅,

不是任何人的睡眠在這樣多的

眼瞼下。

——里爾克(墓誌銘)

20.《莫斯科日記 柏林紀事》:本雅明生活轉折時期最個人化的文本。

12月11日:“為了不使東西受凍,他們給商品蓋上羊毛毯,上面只陳列兩三個樣品。大量的食品是麵包和其他烘烤麵食,各種卷圈;點心店裡有誘人的蘋果餡餅。棉花糖的花樣真是繁多。昨天下午我同阿斯婭在一家點心店裡,他們賣杯裝的摜奶油。阿斯婭吃了份帶蛋白筒的,我則喝了咖啡。”

21.《致死的疾病》:索倫•克爾凱郭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試圖通過與黑格爾不同的方式來揭示人的真實經驗。

“它使我能夠在一個比我曾經夢想過的更宏大的範圍內說明基督教;關鍵性的範疇在那裡被直接地揭示出來。”

——克爾凱郭爾

“自我”意味著在關聯中發生的自身與自身的關聯,因而只能是一種肯定性的而非否定性的“綜合”,比如有限與無限、暫時與永恆、自由(可能性)與必然的綜合。

22.《致外省人信劄》:巴斯卡設計了一個對於雙方爭論甚感興趣卻一無所知的人,熱情而天真地在他的詹森派和耶穌會士朋友之間穿梭往返,試圖從他們各自的語言中瞭解他們的神學爭論。

“如果他們正好處在一個普遍認為上帝被釘十字架是一條愚蠢的教義的世界,他們對於十字架的冒犯會暫表隱忍,而只是宣揚那位榮耀的而不是受苦的耶穌基督。他們在印度和中國所實行的就是這一謀略,在那些國家,他們允許基督徒崇拜偶像,並教會當地基督徒如下的計謀:他們讓那些皈依基督者在他們的衣服下面藏上一張耶穌基督的畫像。”

23.《亡靈對話錄》:古典主義最後的代表。

“靠罪孽贏得的偉大,不會帶來持久的榮譽和幸福。”

“戰爭是人世間最大的災難。”

24.《哲學講稿》:對於考察法國中等教育、當時法國思想形態、塗爾幹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要以為貶低他人即可以提升自己。莫要有這樣錯誤的恥辱感,要讓他人成為你的引路人,這並不會剝奪你的獨立。總而言之,要學會尊重自然的優越,同時又不喪失自信。這才是我們未來的公民的樣子。

——塗爾幹

《哲學講稿》由塗爾幹在桑斯中學教授哲學時,其學生安德魯•拉朗德所做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儘管該書是針對中學哲學教育所作的講授內容,但從這些內容中我們還可以窺見到:當時法國社會思想紛爭和現實狀況以及由此課程所反映出來的第三共和國的政治理想。

25.《人生智慧箴言》:叔本華的警世之言,流傳最廣的作品。年逾花甲的叔本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佛教的基本信條與歐洲的人生哲理熔於一爐,創立了悲欣交集的獨特人生哲學。

叔本華的著名“粉絲”包括作家托爾斯泰、湯瑪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納、馬勒,詩人博爾赫斯,也包括哲學家克爾愷郭爾、尼采,心理學家佛洛德。

他用散文詩般語言闡述了五十三條忠告與格言,分別涉及人生總則、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應對世道與命運。他還討論了年齡對人生境界的影響,分析了人生四季的特點。對於追求幸福人生,本書堪稱青年的藥,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26.《生活之路》:俄羅斯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絕筆之作。 一部關於信仰、靈魂、愛、幸福、生命等永恆話題的經典之作,一位偉大文學家對人生、社會的最後思考和總結。

27.《學術的重和輕》:學識的“厚重”與文筆的“輕靈”完美結合,以輕快的文字寫出深刻的見解,在學術的“重”與“輕”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歷史學家在“人類命運”這部大書中所隨意撕下來的,只不過是一兩張小紙片。因此,歷史學家在寫作的時候,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哪怕是歷史的一個細節,也可能比他想像的複雜得多。

歷史學家以自身的渺小,面對歷史這個龐然大物,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細小的東西。但是,這些細小的東西,與巨大的歷史軀體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小題目在大的歷史畫面中確定一個適當的位置,就好比是在一片很大的風景中,恰到好處地佈置一顆樹、一座房子或一條小溪。

28.《徜徉在史學與文學之間》:西方史學大家的學術隨筆,帶你領略歷史學別樣的風采。筆力虯勁而深,落語生動而約,讀之興會酣暢,為不可多得之好書。

愷撒外國“太史公”?

那個叱吒風雲的羅馬政治家、軍事統帥同時又與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有情感糾葛的愷撒嗎?

愷撒還有另一面,他還是古羅馬共和時代的第一流史家。

愷撒善敘事。

他敘事冷靜而不失客觀;他行文巧妙,匠心獨具;他不崇雕琢,質樸自然。

無怪乎在當今西方學校仍用作教材,作為拉丁文的範文來讀。

“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在我國古代,把善敘事與良史是連在一起的。

因此,我們稱愷撒為“良史”,也是名副其實的,進而言之,稱其為外國“太史公”亦無不可。

29.《一隻革命的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研究?無論是哲思還是生活,都需要一種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

人總是能夠重新開始

今天我們怎麼做哲學才好?

你說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是什麼?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哲學教人不死

哲學讓人腦子清楚

哲學教人好好說話

本書收錄作者最近幾年的思想隨筆,也包括部分演講稿,共計60篇,全書分為三編,每編20篇文章。

30.《社會的惡與善》:談論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看清社會的惡與善。

“對民國的、共和國的以及外國的歷史,如果我們能夠有一個客觀冷靜的調查研究和細緻平衡的深入理解,我們對當下身邊的一切,就容易有一個平和樂觀的態度。”

作者嘗試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談論現實問題,希望能借此幫助人們更加清楚看到社會的惡與善,但是決不希望人們因為看見和感觸到惡變得心情沮喪和悲觀。

世界史老師講錯的一節課

瞎眼財神和經濟學者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遮蔽了什麼?

最低工資應該是節儉的體面生活工資

電動車後視鏡裡的古羅馬政治

31.《詩酒趁年華——王蒙談讀書與寫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讀書與寫作之道。讀閱歷,讀社會,讀世界,讀春夏秋冬,讀榮辱盛衰,讀悲歡離合……名家談讀書,對促進全民閱讀有示範意義。

流覽是閱讀的下滑,要讀點費點勁的書。

我們為什麼希望講故事?人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寂寞感和局限性。人有一個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瞭解和體驗的東西又是無限的。

對於文學來說,沒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寫,要關注,小事則更加重要。文學讓人們感動的恰恰就是某一個細節。

文學是最動人的力量,文學是最震動人類靈魂的力量,文學是最能說服人的力量。文字是非常美麗的,這種美好的東西會讓我們欣賞,讓我們陶醉。

從文化部部長到作家,王蒙先生的獨特人生經歷使他的文字散發出一種對人民的深情關愛。對王蒙而言,讀書是一種經驗的審度與審美的感悟。他提出,讀書需趁早,要像讀書一樣讀生活。同時,他也清醒地指出了讀書的局限性,提出“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32.《風雨故人來——錢理群談讀書》:我們為何讀書,如何讀書?讀書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靈魂,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

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物我的迴響交流的過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發現古人;另一方面,又通過這種發現進一步肯定自己,擴大、豐富自己,建立起支撐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說的“千燈相照”。

本書時而對青年學子諄諄相告,時而帶我們走進魯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讀書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個性化閱讀,提出要沉潛到歷史的深處、文明的深處、生活的深處、人性的深處,從而獲得生命之重。

33.《耕海一二三:楊義談讀書與治學》:讀書不可賣弄竅門,卻又不可不尋找竅門。

讀出智慧的笑聲,就是把智慧作為讀書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擷取智慧。不投入智慧,書是死書;不擷取智慧,人是呆人。

讀書是走向治學之路的一級級臺階。書讀得多了,見識得多了,“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治學並無神秘,關鍵是知道怎樣入門,而不是在門外徘徊。

讀書與治學,都應當作一種生命的投入,使之成為你的另一種帶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帶著你的生命和智慧的體溫。

本書輯錄了楊義近年來最具導引性和影響力的十篇訪談、演講和學術劄記文字,分作“讀書的竅門”和“治學的路徑”兩輯,前者從讀書的方法、路徑,到讀書與演講、寫作、研究的關聯,主要以“讀書”為核心闡釋為人為學之至理,後者從治學的心態、方法與視野,從宏觀意識到微觀方法,都有深入淺出頗具操作性的解讀。

34.《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文化的走向。

孔子的真價值,卻無寧在他那剛強,熱烈,勤奮,極端積極的性格。這種性格卻又有一種極為特殊的面目,即是那強有力的生命力並不是向外侵蝕的,卻是反射到自身來,變成了一種剛強而無害於人,熱烈而並非幻想,勤奮卻依然從容,極端積極而絲毫不計成敗的偉大雄厚氣魄。

玉所代表的美感是頗高等的,不稚弱,不瑣碎,不淺薄,不單調,不暫時,不變動不居,不死滯不前。在人格上能與之符合者,也恐怕只有孔子而已。……玉和孔子代表了美育發達的古代中國。

——李長之

35.《逆流而上的魚》:“時代潮流裡的事物未必盡是,社會遺傳裡的事物也未必盡非。”

在學問界討生活的人,在此種所在,應當知所趨避取捨,做一個時代潮流主動的引導者,選擇者,卻不做只是被動的順應者。至少也應當做一個掙扎者,庶幾對山澗裡的魚可以無愧。

——潘光旦

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因其對於社會潮流保持著清醒反思,見解深入獨到,而被後世學者稱為“反潮流英雄”。《逆流而上的魚》中便輯錄了其發表在《華年》週刊的大量長短評佚文,分析“青年獨身”、“兒童公育”、“老婦殉貓”等社會現象,闡發了其思考——“時代潮流裡的事物未必盡是,社會遺傳裡的事物也未必盡非。”這種論世與論學兼而有之的文字,在數十年後讀來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洞察力。

36.《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陳達學術代表著作《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的田野考察筆記。

曾多年擔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大社會學系主任的陳達,特別強調日常記錄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記,有許多事物,就變成過眼的雲煙,不留痕跡,以後再無研究的機會”;而且更賦予其日記於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凡是我所注意的人與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的 關係、事與事的關係,往往含有社會學的意味。我的觀察與思想,有時候不知不覺地入於社會學的領域。”

37.《浪跡十年之聯大瑣記》:追索一個學者的學問軌跡。

本書為西南聯大社會學系系主任陳達先生的筆記體日記,敘述了其盧溝橋事變後,告別清華園,輾轉至雲南主持聯大社會學系的日子。

38.《東瀛印象記》:東方藝術史家常任俠先生,遊學東瀛,揮灑文字,筆端游走于文學、繪畫、歌舞、茶道諸藝。本書所錄文章大致分為印象與研究兩部分,記錄遊學見聞,探討日本文化精義。

江戶櫻花窈窕春,青年舊夢已成塵。

曾踏菊阪初生月,夜市翻書過赤門。

——常任俠

《東瀛印象記》最值得一讀的是常任俠先生于1935至1936年間留日時期的日記。這些珍貴的文字細緻地記錄下其讀書觀藝生活,同時也反映出留日學生的求學環境,如其學術團體、演劇活動,與導師交往的種種細節。

39.《哈佛遺墨》(修訂本):從楊聯陞先生評騭他人著作的文字中,正可一窺其對於學問的理解與衡量標準。

書評,亦是一種尋常卻又特別的學問表達。海外漢學家楊聯陞先生,既有《東漢的豪族》這樣的經典論文,亦因學術書評而馳譽於學界。學者葛兆光曾撰文提到學界稱其為“學術員警”,便是因為他經常寫作嚴格而客觀的學術書評,對學界的各種著作進行評論,而劉子健更是認為“他最精彩的學問,多半見於他寫的書評”。

楊聯陞用英文寫過幾十篇書評,評論對象多是知名學者的代表著作。這些書評或具書評意味的隨筆涉獵廣泛,除去其專長的領域之外,更遍及考古、地理、官制、文學、哲學、書畫等方面,祛疑糾誤、鞭辟入裡,其價值實不在正規論文之下。《哈佛遺墨》一書中便輯錄了其精彩的序跋與書評,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他的一篇《書評經驗談》,文中直言道:“許多人認為書評不重要。我則以為一門學問之進展,常有賴於公平的評介。”

40.《困學紀程》:曹道衡先生的學術自傳。

我這個人雖無學問,卻見過不少真正有大學問的學者。

——曹道衡

著名文學史家曹道衡,作為新舊學轉型之際成長起來的老輩學者,對讀書與治學見解獨到。《困學紀程》(碎金文叢·第二輯)是其學術自傳,語脈井井而間生波瀾,筆觸平實卻不乏個性,相信讀者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兩端的自勵,及對後來者的殷殷期許之情。

41.《冠英說詩》:余冠英先生與詩結緣極深,一生研詩、品詩、寫詩、談詩。

“大方”是雅的別稱,而“小氣”是俗的異名,在尋常俗語中已見出博大和雅的關係了。

——余冠英

《冠英詩說》收錄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據,或分析,或講解,或品讀,有短有長,其主旨皆離不開一個“詩”字。有舂容大章,也有殘叢小語,文字平易、娓娓道來,相信讀者會于其中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無窮魅力。

42.《沈從文晚年口述》:前半生寫作,後半生治學。

沈從文先生的一生,因時代而分為兩截,前半生寫作,後半生治學,《沈從文晚年口述》則講述了在這種角色轉換過程中發生的故事。1949年以後,沈先生離開高校去了歷史博物館,一待幾十年,心甘情願做一名說明員,而且“深深覺得生命沒有白過”。

他年輕時就喜歡收集文物,到博物館後充分借助展覽的便利,更是見識了不少文物珍品,他認為“要懂歷史,離開文物就沒法子說懂歷史”,他相信“按照舊的方式,以文獻為主來研究文化史,能做的有限。放下這個東西,從文物制度來搞問題,可搞的恐怕就特別多了”。正是憑藉這種理念,他與助手們經年累月歷盡艱辛,編纂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

43.《趙元任早年自傳》:記述他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經歷,不作總結,不講感悟,純是生活的實錄,又常常夾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話,讀來妙趣橫生。

元任先生的一本小書,本書雖只記敘了其部分的人生,卻生動反映出這位語言學家多方面的天分:對語言的興趣,對聲音的敏感,對音律的興味,以及由此生髮的研究精神——這些都隱約匯出了未來學問家的路徑。

44.《冰繭庵論學書劄》:大師的“朋友圈”。

《冰繭庵論學書劄》(碎金文叢·第二輯)收錄了繆鉞與友人從上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論學書劄百余封,其中廣泛涉及現代史上的書人書事,頗富文心雅趣,別具史料價值。

目錄

上冊:

與章士釗書(二通)

與《學衡》編者書(一通)

與龍榆生書(一通)

與郭斌和書(十三通)

與吳宓書(二通)

……

45.《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修訂本):李光謨對其父親的一生的追憶。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個具有科學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考古學者,奠定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

近代的學術工作大半都是集體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發展,固然靠天才的領悟和推動,更要緊的是集體合作的實驗、找證據以及複勘。只有在這類的氣氛中,現代學術才有紮根生苗的希望。

——李濟

李濟(1896-1979),著名考古學家。清華學校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任教于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後任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晚年兼任所長多年)。李濟先生領導的田野工作,以西陰村、城子崖和殷墟之發掘最為著名,其成果獲得全球學界的極大關注。

46.《里昂譯事》(增訂本):著名翻譯家、《紅樓夢》法譯本譯者李治華先生的隨筆集。

用20多年業餘時間翻譯一部文學作品,大概是只有傻子才肯幹的事。不過傻人自有傻福,在翻譯《紅樓夢》的過程中,我只感到充實、愉快和幸福。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安慰嗎?

——李治華

本書為著名翻譯家李治華的隨筆集。李治華先生的最大貢獻便是將中國文學的瑰寶《紅樓夢》譯介到了法語世界。作者自述與這部經典之間的奇妙淵源,以及翻譯時在兩國文字與文化間斟酌思量的樂趣與心得。書中還輯錄了作者幾十年間在海外撰寫的中文書評,以及對前半生的年華追憶,展現了一位心系故國的翻譯家對於譯介母語文學的堅持,讀來令人感佩。

47.《游國恩文史叢談》:游國恩先生珍貴手稿、講稿重新面世。

積晦低天夏伏陰,平林漠漠水淫淫。風吹破壁來強寇,雨漏中宵敗苦吟。此意直從何說起,九州不信汝將沉。卻看稚子真酣睡,淒絕難為此夜心。

——游國恩,作於任教西南聯大

游國恩先生一生致力於楚辭研究,是飲譽中外的楚辭學大家,但對古代文學研究的貢獻遠不止於此。今得游寶諒女士編綴先生生前遺珠散璧,萃集講稿、劄記、詩作,以談詩論文為主,旁及方志、民歌、戲曲等,可一窺先生之學養與博識。

48.《往事偶記》:“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的人生自述。

陳岱孫(1900-1997),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

“他以一個學者的眼光,記錄下了其所親歷的大時代。”

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到後來,梅先生甚至認為“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們搬凳子的。”說這樣的話,他實在是過謙了,因為還有好幾位教授和他一起搬凳子——教務長潘光旦、秘書長沈履、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法學院院長陳岱孫、理學院院長吳有訓、工學院院長顧毓琇。

陳岱孫是教授治校體制創立、運行的關鍵人物,是梅校長最得力的助手。

陳岱孫是大家公推出來的“群主”。因為他處事公正嚴謹,思慮細緻周密,從清華到西南聯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紀輕輕就被尊為“岱老”。

梁思成、林徽因致陳岱孫的6封書信既有生活的瑣碎細節,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大情懷,全景式地呈現了那一代知識份子在國難當頭之際的生存狀態。其中況味,令人感動,令人心酸,也令人開懷一笑,值得反復回味。

49.《林紓家書》:餘胸中有千言萬語,見汝時愛極,防說之不盡,故時時書一兩紙示汝,汝可藏之……

林紓最早引進英國批判現實主義,

在我國小說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專為下等社會寫照”、“專意為家常之言”等命題,

林紓的譯介對“後來的新文學鉅子”是一種“啟蒙教育”。

林紓自承其性格“木強多怒”,不過教導其子,卻並不希望兒輩像自己那樣任性使氣,而要求其時時處處小心謹慎:

為人第一須留心:讀書留心,則得書中之益;飲食留心,則無疾病之虞;說話留心,則無招怪及招禍之事;做事留心,則不致有債敗之處;交友留心,則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則不致冒暑傷寒,旋生疾病。古人謂之“居敬”,淺言之則謂之“留心”。汝時時當體貼吾意也。

50.《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增訂本):追問人生的價值,為靈魂清點行囊。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所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這便是本書的兩大主題: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

——周國平《人生邊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

——楊絳

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了這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領悟到人生的價值在於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獨到的體驗、秉筆直書的勇氣和生動飽滿的筆觸,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無助的人們指點迷津。書後巧置精彩隨筆,增補“百歲答問”,對其看法加以佐證,語言本色無華、感人至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