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丨走近神木——民間吹奏樂器嗩呐

“大喜大悲的陝北人, 幾千年來, 戍守邊疆, 活, 自不必說, 河山與我同在;死, 更是極哀, 山河與我同悲!如此之情, 非嗩呐不能抒也。 ”對於嗩呐這一樂器在陝北人心目中的地位,

從作家、書法家馬治權的這一席話中, 我們便可知一二。

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神木嗩呐傳承人高四虎在天臺山嗩呐獨奏

嗩呐又名“喇叭”、“龜茲樂”, 是一種吹奏樂器。 金元時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我國, 最先是作為宮廷器樂演奏。

到明代, 被抗倭英雄戚繼光用作軍中軍樂, 之後便逐漸傳入民間。

神木嗩呐出現於明末清初時期,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 目前形成了東西兩個流派, 其中, 黃河以西至窟野河川一帶由山西興縣、臨縣等地傳入的稱為東派嗩呐,

因其音色圓潤娓婉, 故而多演奏晉劇戲曲。 禿尾河以東山區流行的則是正宗陝北嗩呐, 稱為西派嗩呐, 其音調高亢宏亮, 故宜吹奏陝北民歌及牌曲。

高四虎大弟子嗩呐獨奏

在神木, 不論嗩呐派別, 但凡是吹嗩呐的民間藝人都被人稱作“吹鼓手”或是“鼓匠”。

因為一直以來民間有“七寸嗩呐拿在手, 五音六律裡邊有, 婚喪嫁娶沒有它, 悶聲悶氣蠻難受”的說法, 因此, 居民家中但凡遇紅白喜事, 無論貧窮富貴, 都會邀請上一班吹鼓手前來助興, 在吹吹打打中, 營造氣氛。 紅事中, 一曲曲的《得勝回營》、《拜大年》吹出氣勢, 傳遞出人們內心的喜悅;白事上, 一首首的《哭靈》、《哭皇天》如泣如訴, 道出哀傷, 不禁催人淚下。

高四虎嗩呐獨奏

而時至今日, 神木人更是不論婚喪嫁娶、滿月過壽亦或者開張慶典、秧歌廟會等, 都會邀請一、兩班吹鼓手進行演奏。 可以說, 這麼長時間發展下來, 嗩呐演奏已經成為了神木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四虎在天臺山上演奏嗩呐經典曲目

高四虎嗩呐班子在天臺山演奏嗩呐經典曲目

“一杆嗩呐八個孔,七個音符曲百種”,看似普通的嗩呐,卻能傳遞出百種樂曲,或慷慨激昂,或溫情婉轉,或綿延悠長,兼是對生活和人生喜怒哀樂的直白表達。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嗩呐依舊以古樸的儀式活躍在人們的婚喪嫁娶之中,那種古老的民情和不變的習俗讓人追憶往昔,感悟人生。如今,嗩呐不再是一件簡單的樂器,它早已融入了神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著神木人民的心聲,訴說著神木人民的情感,成為神木人民文化生命的重要元素。

高四虎在天臺山上演奏嗩呐經典曲目

高四虎嗩呐班子在天臺山演奏嗩呐經典曲目

“一杆嗩呐八個孔,七個音符曲百種”,看似普通的嗩呐,卻能傳遞出百種樂曲,或慷慨激昂,或溫情婉轉,或綿延悠長,兼是對生活和人生喜怒哀樂的直白表達。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嗩呐依舊以古樸的儀式活躍在人們的婚喪嫁娶之中,那種古老的民情和不變的習俗讓人追憶往昔,感悟人生。如今,嗩呐不再是一件簡單的樂器,它早已融入了神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著神木人民的心聲,訴說著神木人民的情感,成為神木人民文化生命的重要元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