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敗家子溥儀典當國寶,各方勢力覬覦,險遭熔化成金條!

眾所周知, 滿清的末代皇帝下場是最好的, 他退位之後, 非但沒遭到血洗, 反而還受到國民政府的優待。

比如:仍居住在紫禁城裡、每年有400萬元的生活費。

但是, 作威作福慣了的滿清皇室, 花起錢來大手大腳, 根本不懂得節制, 所以這一年400萬, 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怎麼辦呢?

滿清遺老把目光瞟到了紫禁城裡的寶物上面, 決定通過變賣“家產”的方式, 來維持奢侈的生活。

特別是在溥儀16歲大婚時, 對於入不敷出的皇室, 它們竟然還想著按著皇帝結婚的排場, 可是東拼西湊, 也只籌集了40萬銀元, 這裡, 還有將近三分之一是貸款的。

因此, 婚禮結束後, 溥儀想起了婚禮時奏響的一套金鐘, 大手一揮, 就它了。

這套金鐘可是有來頭的。

它全名叫金編鐘。 當年乾隆八十大壽時鑄造的, 一共有16枚, 最高28釐米, 最大直徑16.5釐米, 敲響後能讓人身心一爽, 但凡滿清朝廷遇到重大慶典, 都會敲響金編鐘。

溥儀哪裡管那麼多, 據記載:“民國十三年, 溥儀的岳父與北京的鹽業銀行簽了一份抵押合同, 其中金編鐘抵押40萬元, 期限一年, 月息一分。 ”

說是抵押,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 這就相當於變現典當, 是不會去贖回來了。

是以, 鹽業銀行馬上做賬, 金編鐘搖身一變成了鹽業銀行的賬外資產, 並為了安全起見, 被偷偷轉移到北京的一處秘密倉庫裡。

1924年, 北京政變, 溥儀被馮玉祥將軍趕出紫禁城, 這金編鐘的去向就成了各方勢力競相追逐的謎底。

隨後的十三年裡, 馮玉祥、張作霖、閻錫山等各路軍閥無不是對其垂涎三尺,

但都查無所據。

1931年,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 又將金編鐘再次安全轉移到位於天津法租界的鹽業銀行分行的地下庫房。

1937年,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天津很快就淪陷了。

由於此時的溥儀被接到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日本人頓時知道了金編鐘在鹽業銀行這裡,

情況危急, 鹽業銀行主事人陳亦侯馬上電報請示國民政府, 然而, 歷時一個月後, 終於傳回一封電報。

只有一個字:毀。

但國寶自有天佑, 陳亦侯破口大駡一番後, 對國民政府不再抱有希望, 於是豁出性命私自藏匿起來。

因此, 抗戰勝利後, 陳亦侯拒絕充公, 生怕金編鐘會被熔成金條。

“世界上的銅還不是每一塊都敲得響的, 何況金子!拿純金做成的金編鐘是樂器啊!這個金子是敲得響的能敲出樂曲來的。 ”

1949年1月14日, 天津解放, 金編鐘再次重見天日, 還回了故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