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契丹百工圖——嗩呐及製作工藝圖

中國傳統民間吹管樂器中, 嗩呐, 是很普及和震撼的。 在中國的大江南北, 嗩呐, 是影響極大的一種民族樂器。 紅白喜事, 歡樂悲傷, 嗩呐, 或高亢激越, 或如泣如訴, 把環境氛圍, 心理感情, 表現並融合得淋漓盡致。 在民間的戲曲, 歌舞中, 嗩呐的伴奏過場, 獨奏, 也是必不可少。 嗩呐的曲牌曲目眾多, 可以獨奏, 合奏, 更多的是伴奏。 所以, 無論高雅殿堂的陽春白雪, 還是鄉間民社的俗調俚曲, 嗩呐, 都是最受歡迎。 最佳效果的核心樂器之一。

嗩呐, 俗稱喇叭。 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樂器。 他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 是沿著絲綢之路傳過來的。

中國的嗩呐, 一般的說法, 是在漢朝, 隨著絲綢之路上的使節往來, 商旅貿易, 文化交流, 宗教傳播等等過程, 由波斯, 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的。 我們最早可以在新疆拜城縣東南, 明屋塔格山上的克孜爾千佛洞, 第38窟眾多壁畫中, 看到伎樂演奏組合中, 就有吹奏嗩呐的伎人。 據考證, 克孜爾千佛洞開鑿于東漢的三國時期。 此時, 大約是西元3世紀左右。 嗩呐的傳入, 還應該是更早些。 初步推斷在張騫奉漢武帝之命, 出使西域, 打通西域之路時。 這個時間大概是西元前126年, 張騫回朝廷之後, 漢武帝頻繁通使西域, 陸續開闢並形成了絲綢之路。 漢朝和西域諸國的文化交流, 佛教東漸, 貿易往來, 軍事互動, 逐漸頻繁起來,
胡人歌舞和相應的嗩呐等胡人的樂器, 開始傳入, 並深入到中原內地及周圍的藩屬國, 是很自然的事。 傳播的過程, 也是一個融合地域民族特色的過程。 以使異域歌舞曲目, 異域樂器的功能, 更適合, 更有表現力, 也是必然的。

嗩呐, 在中國歷史不同時期, 不同的民族有多種名稱。 就是在世界各國也是叫法不同。 但, 都還是圍繞波斯, 阿拉伯的“嗩呐”而音譯。 如“蘇爾奈”, ”鎖奈“, ”唆哪“等。 至於義大利, 英國等國, 乾脆就是”suona"."suona hom"。 可以說, 嗩呐, 全世界的名稱音譯是接近的。 若拎著嗩呐去世界各地, 形狀都認識, 叫法也一致。 這還是很有趣的。

嗩呐, 也有遺憾。 傳入中國數百年間, 卻鮮有典籍或資料記述。 從漢代傳入中國, 直到明初, 1700多年, 中國歷史上關於嗩呐的記載,

竟然沒有, 完全空白。 這實在是非常的遺憾。 這個遺憾, 使中國古代音樂史, 中國器樂史, 特別是中國的嗩呐研究, 都出現了缺失和困擾。 查有關歷史資料, 發現直到明代的時候, 才有書籍記載嗩呐。 明朝的抗倭英雄戚繼光就在戚家軍中, 將嗩呐用於軍樂之中。 他的《紀效新書.武備志》中, 明確地說:“凡掌號笛, 即是吹嗩呐。 ”把嗩呐運用軍營軍樂, 是一大創舉, 可見嗩呐的功用是多麼強勢。 同樣是明代的王磐寫的《朝天子.詠喇叭》形象地描述了嗩呐:"喇叭, 嗩呐, 曲兒小, 腔兒大。 “明代, 是個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 這時候出現了馮夢龍, 吳承恩等一批文化才人。 除《三國演義》, 《西遊記》, 《三言兩拍》等小說外, 戲曲也蓬勃盛行, 嗩呐, 在戲曲演出中,
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民間文化的發展, 婚喪嫁娶, 節慶集會, 嗩呐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慶倖的是近年來,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民間陸續發現和收藏了一些遼代文物。 中國歷史上, 雄踞北方的契丹王朝的輝煌文明, 拂去神秘的面紗, 開始展現在人們面前。 遼契丹王朝, 從西元907年立國, 到西元1125年為女真人所滅。 國祚219年。 遼契丹王朝地域遼闊, 東起庫頁島, 西至蔥嶺的西域回鶻, 南起白溝幽雲十六州, 北到貝加爾湖畔。 高麗, 西夏, 回鶻等近百個屬國, 控制了北方和西域的絲綢之路。 中原的北宋王朝一直輸幣納貢。 大遼契丹王朝是在唐宋中原漢文化的基礎上, 崛起了強盛輝煌的草原文化和契丹文明。 這些年,

陸續發掘的慶州釋迦塔, 耶律羽之墓, 陳國公主墓, 吐爾基山遼墓, 宣化張世卿遼墓群, 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等考古成果, 都有了改寫歷史的重大發現。 尤其是遼契丹在音樂歌舞方面, 從實物, 繪畫, 資料, 收穫更大。 特別是千載謎團和歷史缺失的嗩呐傳承史料, 有了極為重要的發現。 一批有關嗩呐的繪畫, 古籍, 實物以及詳解嗩呐的製作全過程的長卷圖畫, 更是珍貴。 令人激動不已。 瀋陽音樂學院陳秉義教授, 多次仔細看過, 並進行了認真的考證, 他表示, 要和藏家一道, 對這批有關嗩呐的文物資料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陳教授表示, 對遼代契丹民族的音樂歌舞, 演奏樂器, 古琴曲譜等, 組織學生, 會同有關專業人士, 下功夫作專題研究。 陳秉義教授的朋友,中國音樂學院的劉勇教授,是博士生導師,是嗩呐方面的專家。也極為關注和重視這一發現。

經過初步的整理和比對,發現,遼代契丹人使用的嗩呐是成熟完善的。與現代普遍使用的嗩呐,大同小異。仔細觀察,認為契丹人的嗩呐,還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即哨,氣牌,侵子,杆和碗。從製作嗩呐的那幅工藝流程圖卷上看,所選用的材料,製作中使用的專用模具,加工過程中的手法和工藝等,真是一絲不苟。雖然原始了些,但每一環節,每一道工藝,都描繪的十分細膩和準確。整幅製作流程的重點,是挑選木杆,在木制的錐形管的模具和前後兩個人的協調配合,緊接著的下一道工序的鑿孔,真是一絲不苟,絲絲入扣。再比對契丹嗩呐的實物,印象更加深刻。長卷繪畫中還有一處製作銅碗即喇叭口,那可是直接剪銅板,畫圖形,再修剪,然後淬火錘揲成型,進行整體組裝。這裡,要特別注意,最後是精准地插入哨子。製作完成後的驗收,是直接吹奏伴舞。可以看明白,是三位樂手,同時吹奏。可見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是特別注意了嗩呐杆,銅喇叭碗以及鑽孔眼的位子等因素。恐怕最後插裝的哨子,也在校正音階方面是必須注意的節點。從繪畫長卷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一隻優質的嗩呐,契丹工匠從選材料開始,每個工序,都是精細嫺熟的操作。這幅描繪一千年前,古人製作嗩呐的道道工序的細微工藝,這是令人驚歎和讚美。這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首次發現的古代嗩呐製作詳圖。毫不誇張地說,這些實物和資料,彌補了史料的缺失遺憾,改寫了歷史,再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中華民族偉大的工匠精神。

歷史上契丹人製作嗩呐的繪畫,還有嗩呐實物等相關資料,應該是重大發現。但,後續的研究更為迫切,意義也更加重要。希望更多像陳秉義教授,劉勇教授一樣的學者和有興趣的朋

友,都來關注遼代嗩呐和契丹民族相關樂舞樂器,盡可能地展開探索研究。這也是歷史對我們的要求,這更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轉自:春水秋山居的博客

陳秉義教授的朋友,中國音樂學院的劉勇教授,是博士生導師,是嗩呐方面的專家。也極為關注和重視這一發現。

經過初步的整理和比對,發現,遼代契丹人使用的嗩呐是成熟完善的。與現代普遍使用的嗩呐,大同小異。仔細觀察,認為契丹人的嗩呐,還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即哨,氣牌,侵子,杆和碗。從製作嗩呐的那幅工藝流程圖卷上看,所選用的材料,製作中使用的專用模具,加工過程中的手法和工藝等,真是一絲不苟。雖然原始了些,但每一環節,每一道工藝,都描繪的十分細膩和準確。整幅製作流程的重點,是挑選木杆,在木制的錐形管的模具和前後兩個人的協調配合,緊接著的下一道工序的鑿孔,真是一絲不苟,絲絲入扣。再比對契丹嗩呐的實物,印象更加深刻。長卷繪畫中還有一處製作銅碗即喇叭口,那可是直接剪銅板,畫圖形,再修剪,然後淬火錘揲成型,進行整體組裝。這裡,要特別注意,最後是精准地插入哨子。製作完成後的驗收,是直接吹奏伴舞。可以看明白,是三位樂手,同時吹奏。可見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是特別注意了嗩呐杆,銅喇叭碗以及鑽孔眼的位子等因素。恐怕最後插裝的哨子,也在校正音階方面是必須注意的節點。從繪畫長卷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一隻優質的嗩呐,契丹工匠從選材料開始,每個工序,都是精細嫺熟的操作。這幅描繪一千年前,古人製作嗩呐的道道工序的細微工藝,這是令人驚歎和讚美。這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首次發現的古代嗩呐製作詳圖。毫不誇張地說,這些實物和資料,彌補了史料的缺失遺憾,改寫了歷史,再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中華民族偉大的工匠精神。

歷史上契丹人製作嗩呐的繪畫,還有嗩呐實物等相關資料,應該是重大發現。但,後續的研究更為迫切,意義也更加重要。希望更多像陳秉義教授,劉勇教授一樣的學者和有興趣的朋

友,都來關注遼代嗩呐和契丹民族相關樂舞樂器,盡可能地展開探索研究。這也是歷史對我們的要求,這更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轉自:春水秋山居的博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