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華清梨園丨華清宮與唐代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溯源

說起絲綢之路, 就得追溯到19世紀末, 那時, 德國最有影響的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 把“從西元前114年至西元127年間, 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這一名詞很快被各行各界所接受。

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 也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

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地區, 到這個時間點上。

學界就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概念了, 一般的學者都認為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歐洲乃至北非的貿易通道。

傳統的絲綢之路, 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

經中亞、西亞而到達地中海, 以羅馬為終點, 全長6千餘公里。

這條路被認為是聯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 而絲綢、瓷器、寶石、金銀器、藥材等都是這條路線上最富魅力的貨物。

絲綢之路盛況

自西漢張騫鑿空西域以來, 歷時二千年間,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落、索格底亞那的粟特商隊、天竺的佛教教徒、西方的景教教徒、摩尼教教徒、歐亞各國的使者和昭武九姓國的樂舞藝術家們沿著絲綢之路頂風冒雪。

翻越雪山, 沿著天山下的綠洲, 穿過河西走廊, 紛至遝來走人當時國際上最大的都市一一長安, 感受浩浩唐朝的博大, 接受發達文明的洗禮, 交流經濟文化, 再將這文明傳播回絲綢之路的另一端。

而且除了這條開闢自西漢的絲綢之路主幹道外,

還有三條幾乎平行的中外交通道路也逐漸成形, 其中的一條是從歐洲出發, 途經索格底亞那平原, 越蔥嶺山結, 經阿爾泰山山麓, 入蒙古高原。

再由山西嵩原的汾河谷地南下, 西入關中, 或由銀川平原的靈州(今寧夏吳忠)南下,

也可進入關中, 這條路線要走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保護的道路, 所以又稱為“草原絲綢之路"。

還有一條, 從西亞海岸海陸行到天竺, 再由其東北輾轉來到巴蜀或南蠻(南詔), 往北進入關中, 人們將這條道路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還有從非洲東海岸, 經阿拉伯海、南海, 抵達今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港口, 這條絲路要乘海船走海上, 所以被人們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這幾條線路與傳統絲綢之路一起擔當了中外交流的通道。 絲綢之路的暢通依靠的是穩定的政治保障, 唐代國力強盛, 疆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