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影視新媒體編劇論壇側記:摒棄心浮氣躁 追求真情實感

日本電影《深夜食堂2》於7月18日在國內各大院線上映, 觀眾觀影踴躍, 該片在此前點映時, 即獲得廣泛好評。 這一現象把近些天逐漸冷卻的、關於中國版電視劇《深夜食堂》的話題再度帶熱。 改編自相同IP, 電影《深夜食堂2》由國外團隊創作, 但在中國上映並未遭遇“水土不服”, 而後者所謂“中國版”由中國團隊打造, 卻無法打動本土觀眾, 口碑、收視遭遇雙重滑鐵盧。

可見, 同樣的題材、主題經過不同的藝術加工處理, 其藝術品質和觀眾反響會呈現出巨大差異。 既然題材、主題不能直接決定作品的好壞, 那麼, 什麼才是好作品的關鍵?國外影視作品本土化的過程中,

如何才能保證其成功“落地”?這些話題, 正是日前由影視新媒體“編劇幫”主辦的編劇論壇所關注的議題。

資料不等於觀眾需求

人類講故事的歷史已有幾千年, 判斷什麼是好故事的標準, 也經過了幾番更迭。 近些年來, 有觀點認為, 點擊量大的、粉絲數多的, 可稱之為好作品。 創作了《老炮兒》《心花路放》《廚子·戲子·痞子》等電影的編劇董潤年對此不以為然。 “資料能夠給資方、播出平臺和專案管理者一個說法, 但資料並不對觀眾負責, 資料漂亮不等於觀眾喜歡。 ”董潤年說, “作為創作者, 無論原創還是改編, 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故事能否打動人, 而不是它能不能賺錢、博資料。 ”

董潤年的看法獲得很多編劇同行的認可。

編劇何晴說:“好的作品應該有一定的文學性, 傳遞積極的價值, 展現複雜的人性——它必須圍繞‘人’而展開。 ”

論壇上, 許多編劇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日前引發熱議、口碑極佳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 “觀看這部影片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讓我快樂、感動, 它的風格與印度的民族文化緊密聯繫, 很有特色。 ”憑藉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奪得了包括飛天獎優秀編劇獎在內的眾多獎項的編劇王麗萍說。 與會編劇大多認為, 《摔跤吧!爸爸》的確是一部完成度很高, 各方面平穩、對路的作品, 對中國影視劇創作有所啟示。 “它的感情表達非常飽滿充沛。 其實, 即便像《速度與激情》這樣的影片, 主人公家庭成員間的感情也是豐滿真實的。

相比之下, 許多觀眾不喜歡、不愛看的影視作品恰恰是因為其中表現的感情缺乏真實的質感, 是‘塑膠’感情。 ”董潤年說。

“落地”的關鍵是貼近本土文化

具體到外國影視作品的本土化處理, 何晴表示, 一定要從文學性、思想性、故事性等諸多方面進行全新梳理, 改編成國人喜歡的故事。 “這個過程是必經之路, 不能走捷徑, 無論資方還是編導, 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何晴說。

“尊重原版指的是把握其氣質, 絕不等於完全照著它拍, 對外國題材的吸收運用不能僵化, 要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改編, 否則, 中國觀眾會有不適感。 ”曾創作電視劇《重案六組》《剃刀邊緣》的編劇余飛說。

編劇、策劃人史航站在社會文化的角度,

提醒創作者和投資者, 在影視、戲劇作品的引進方面一定要小心選擇、謹慎操作。 “就拿《深夜食堂》來說, 其漫畫原著是寫給‘失敗者’的, 它不是鼓勵人必須成功的‘雞湯’, 而是表達著‘無論成功失敗, 你都是你’的坦然、寬容和愛, 沒有理解這一點就對其進行本土化轉化, 作品拍出來容易顯得彆扭。 ”史航說。

安下心來, 用作品說話

不論創作情感真實充沛的原創作品, 還是讓國外經典在中國生根發芽, 都離不開人才。 參加論壇的編劇一致認為,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 而心浮氣躁則是大敵。

王麗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新人, 要安下心來創作, 用作品說話。 “當年寫《媳婦的美好時代》, 已經完成了27集, 我才找人去談合作, 而不是剛有了一點想法,

就急著吆喝。 耐得住寂寞、安得下心, 是編劇的基本素質。 ”王麗萍說, 她對與她合作的演員也同樣有所要求。 “比如去年拍電視劇《國民大生活》, 我就找主演談了話, 要求一要專心演戲, 不要中間出去演其他的作品;二要自己來演, 不能用替身;三要對劇本、臺詞高度熟悉。 ”王麗萍說, 好的劇本和團隊自然會帶動演員的創作狀態。

當今的影視界發展迅速, 複合型人才登上舞臺, 編劇改行做演員、導演、製作人, 或者一身兼任編、導、演多種角色的從業者大有人在。 對於這種現象, 與會的大多數編劇持樂觀態度, 他們感到, 懂行的人多承擔一些角色是好事, 他們可以綜合考量、把握, 知道一部作品哪裡應該加強。 不過, 餘飛也提醒有轉型計畫的影視人, 首先要把自己的老本行做深做透,再根據個人情況適當擴大外延,方可取得良好效果。(羅 群)

首先要把自己的老本行做深做透,再根據個人情況適當擴大外延,方可取得良好效果。(羅 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