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戰國時各國的文字都很複雜,但最奇葩的卻是這個國家的文字

我國文字經過長期的演變, 自西周末年以來, 逐漸出現文字分歧的現象。 到戰國時期, 由於諸侯分立, 各自為政, “文字異形”情況, 更加嚴重。 秦統一中國後, 秦始青何件定(上刺製造工固社名及重量來位, 皇下令以秦的字體為規範, 對是秦院一成量帶的證明。 )六國文字加以整理, 將繁難的大篆省改為小篆。 據載李斯作《倉額篇》, 趙高作《愛曆篇》, 胡毋敬作《博學篇》, 就是以秦篆(小篆)書寫的本子, 作為推廣的標準範本。

秦朝還有一種書體, 稱為隸書(秦隸)。 隸書筆劃方折平直, 比小篆簡化, 書寫更為簡便。 據許慎《說文解字•序》載:“是時, 秦燒滅經書, 滌除舊典, 大發隸卒, 興役成, 官獄職務緊, 初有隸書, 以趣約易”。 這種書體的流行, 與秦的“官獄多事”, 政務繁忙有關。 因為日常公文往來, 用秦篆書寫很不方便。 但是, 隸書不是創始于秦朝, 至少戰國晚期已廣為使用。 雲夢出土的秦簡,

就是用隸書寫成。 所傳秦始皇時程邈作隸書, 大約他曾對這種書體進行過整理, 使之成為秦朝日常通用的文字。 秦朝“書同文字”不僅使當時通行的小篆、隸書兩種主要書體規範化, 便於政策法令的推行, 而且由於隸書的推廣及流行, 終於為漢字新書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秦朝是漢字發展轉折的時代, 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

此外, 為了清除割據自守, 加強地區間的聯繫, 秦朝一方面毀壁壘、決川防, 一方面修治馳道、統一車軌。 戰國時期, 各諸候國為了割據稱雄, 往往據險修建關塞、壁壘和堤防, 以抵禦敵國的軍事進攻。 這些防禦性的軍事設施, 自然成為地區間的交通障礙, 不利於各地的

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 秦統一全國後, 下令拆除上述各種防禦設施, 為消除地區間的隔絕鋪平道路。

同時, 還以成陽為中心, 修建兩條貫穿全國的馳道。 一條向東通往齊、燕地區, 即今河北、遼寧、山東一帶;一條向東南通往吳、楚之地, 即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一帶。 馳道寬五十步, 每隔三丈植松樹一株, 路身的修築採取了加固的措施。 這兩條馳道的建成, 便於秦朝對各地的控制, 有利於交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