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抗日戰爭中,日本大肆劫掠中國文物,獨不動故宮,看到原因就知道日本有多狂妄

抗日戰爭期間, 日本大肆劫掠、損毀我國文物, 這些文物的數量有多少?這恐怕永遠是個謎。 因為量實在太大。 不過, 根據抗戰勝利前夕“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統計的數字, 1937年至1945年間日軍在中國劫掠和毀壞的歷史文化古跡741處, 書畫類1.5萬多件, 古器物類1.6萬多件, 碑帖類9300多件, 珍稀書籍類300萬冊, 文件類60多萬件。 數量之多, 令人咋舌。

抗日期間, 日軍劫掠文物成性, 每到到一處, 基本上都是大肆搜刮破壞, 很多地方的文物未能倖免。 但有一個城市北平例外, 日軍佔領這座城市後, 不僅沒有大肆破壞文物, 甚至還對珍藏文物的故宮做到了秋毫無犯, 這是為何呢?

1937年7月, 日本佔領北平。 當時的市區算是和平接管的, 並沒有遭受戰爭的破壞。 在此背景下, 故宮並無破壞的可能。

淪陷期間, 根據日軍的要求, 北平各機關單位須由日本人顧問, 以便更好的控制。 但是故宮以不是機關單位為由, 頂住壓力, 避免了日本人插手院務。 同時, 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如朱啟鈐、葉公綽等, 他們要麼是北洋政府的高官, 要麼是著名學者, 其社會影響力很大, 他們利用各種關係與日本人反復交涉周旋, 始終不讓他們插手故宮事務。

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本直接接觸故宮文物。

而後期, 日軍之所以沒有硬搶, 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 故宮裡面的精品文物早在1933年山海關失陷後被分批轉移運走。 起初, 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 後又運至南京存放。 “七七”事變後, 其餘文物又分三路運往四川、重慶等地。

日本佔據北平後, 故宮裡的精品已經不復存在。

其次, 日本侵略中國, 不同於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是以佔有整個中國為目的。 當時, 日本奉行“大陸政策”, 意在建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 他們的目標不僅要佔據中國, 還要全面控制亞洲大陸。 在他們終極目標裡,

日本亞洲帝國的首都將搬到北京,天皇也將入住紫禁城。 基於此種考慮, 日本是沒有必要進行破壞的。 不過這種想法, 也真是狂妄至極。

再次, 故宮是皇權的象徵, 日據時期日本始終將故宮作為一種宣傳道具, 毀滅故宮只會加強中國人民的反抗和國際道義上的譴責。 本著“中日親善”的幌子, 做做姿態, 不對故宮下手, 還是很有必要的。

日本不對故宮下手,並不是說故宮內的東西沒有遭到破壞。當時,漢奸組織“獻銅委員會”大搞“獻銅”運動,故宮裡的銅缸和銅燈罩等銅器還是被劫走了百餘個。

不對故宮下手,也許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唯一做過的最有良心的事情了。

日本不對故宮下手,並不是說故宮內的東西沒有遭到破壞。當時,漢奸組織“獻銅委員會”大搞“獻銅”運動,故宮裡的銅缸和銅燈罩等銅器還是被劫走了百餘個。

不對故宮下手,也許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唯一做過的最有良心的事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